這幾天,一個令人惋惜的消息傳來:
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張俐娜於10月17日在武漢病逝,享年80歲。
據相關資料介紹,張俐娜一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為我國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是當之無愧的科學巨星。
她不僅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而且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第一位中國獲獎者。
截止至14年,張俐娜院士共培養出了57名博士,25名碩士,編寫了諸多相關領域的著作。
張俐娜院士逝世的消息似乎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沒有掀起一絲波瀾,甚至是悄無聲息。
鬱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上說: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人們沉迷於娛樂偶像,關心他們的一切,卻對那些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偉人,漠不關心。
當巨星悄然隕落而無人惋惜時,那將是時代的悲哀。
我們永遠不知道,在自己沉迷於娛樂的時候,那些為我們美好生活而默默付出的先驅,卻一個個走了。
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已經痛失了30位兩院院士,其中包括1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眼,阿柒感到無法置信,要知道每一個院士對於我國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人才,而就在這短短的一年裡,我們已經失去了30位巨星。
讓人感到悲哀的是,這些巨星的隕落,卻沒有多少人關心,甚至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
這些偉大的先輩,他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研事業,嘔心瀝血,值得我們銘記,可多少人連他們的名字都不認識。
「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多少人只關心著自己明星偶像的喜怒哀樂。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那些著名的科學家似乎距離自己太過遙遠,遙遠到自己忘卻他們的名字和事跡。
多少人感嘆歲月好靜,卻忘了那背後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人。
之前在一期採訪中,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多位年輕人:
「你知道鄧稼先是做什麼的嗎?」
結果讓人感到難過,幾乎沒有人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不知道。」
「聽說過,種莊稼的。」
「什麼稼?沒聽說過。」
「鄧稼先?哈哈,有印象,忘了記不起來。」
可悲嗎?
真的挺可悲的,一個對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人物,卻被新生一代的年輕人所遺忘。
不止是鄧稼先,錢學森、華羅庚、袁隆平,這些把一生獻給祖國的先輩,如今正在多少人的腦海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流量小生」和「熱播劇」。
對知名科學家一問三不知的年輕人,在提及「現在最火的流量小生是誰?」、「熱播電視劇是哪部?」、「最火的網紅是哪個?」等話題時,卻能滔滔不絕講出一大堆,眼裡散發著莫名的神採。
科學家徐穎說:
「我們最為擔心的,是孩子長大後都選擇去當明星和網紅,而不是科學家。」
曾幾何時,流量明星和網紅主播成了孩子們崇拜的對象,無數孩子以成為他們為夢想,而那些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們,卻被遺忘;
曾幾何時,熱搜上遍布明星網紅,某個明星的哭和笑,都能佔據熱搜榜好幾天,而著名科學家的逝世,卻在網上看不到一絲消息。
曾幾何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夢想,回答的不是「成為科學家」,而是「我要成為網紅、明星。」
當明星大於巨星,這難道不是時代的悲哀?
我們無法否認,娛樂活動對於人們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釋放。
但當娛樂過度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變成人們腦海中唯一存在的精神支柱,這樣的人或許只能稱之為行屍走肉。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沉痛的歷史,更不應該遺忘那些為我們今天美好生活而付出一輩子的科學家。
他們清心寡欲,一心只為國家做貢獻,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能忽略他們。
愛國不應該是一句玩笑話,孩子的榜樣不應該是那些在聚光燈下的小鮮肉,更不應該是那些炫車炫房的無知網紅。
而是那些撐起我們家園,為此付出一生的先輩。
他們應該被牢記,而不是被遺忘,更不是被嫌棄。
劉若莊,10月8日,我國物理化學家,計算化學奠基人;
戴元本,9月26日,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張新時,9月24日,主持建立我國第一個植被數量開放實驗室, 將我國的生態學研究帶入數位化的新階段;
李東英,9月22日,我國第一個將稀土應用於農業領域的人;
陳定昌,9月7日,導航制導和控制專家;
曹楚南,8月27日,研究出的方程式讓我國的腐蝕電化學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
鄭守仁,7月24日,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
李吉均,7月21日,地理和地貌學者;
曾毅,7月13日,我國最早研究愛滋病的科學家之一;
童秉綱,7月9日,率先開拓了飛彈動導數的計算方法,發展了氣動熱力學理論和新方法;
許其鳳,7月2日,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奠基人;
陳肇元,6月25日,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
萬衛星,5月20日,我國行星物理學奠基人之一;
張乾二,5月3日,物理化學家;
鬱銘芳,4月12日,化學纖維專家,我國化纖領域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盧世璧,3月28日,骨科專家,先後參與邢臺地震、營口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四次大地震的救援工作;
周俊,3月27日,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
李道增,3月19日,建築學專家;
寧津生,3月15日,大地測量學家,被譽為「大地之星」 ;
蔣亦元,2月24日,農業工程學家,將畢生心血揮灑東北黑土地;
沙慶林,2月23日,公路工程專家,先後主持「六五」「七五」 和「八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
周同惠,2月23日,分析化學家;
段正澄,2月15日,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氏伽馬刀發明人,他的伽馬刀用於腫瘤治療,惠及近百萬人;
孫儒泳,2月14日,生態學家;
李方華,1月24日,物理學家;
方守賢,1月19日, 加速器物理學家,曾領導團隊建造了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池志強,1月7日,神經藥理學家,我國藥理學家、神經藥理學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蔣洪德,1月4日,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
以此文,銘記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