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 | 沉痛悼念張俐娜院士,她的研究成果助力纖維素材料行業大發展

2020-10-20 《紡織服裝周刊》

10月18日凌晨,武漢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

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她的研究成果與紡織工業關係密切,她曾多次在會議和活動上為紡織企業講解科研成果,為紡織工業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為了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今年9月,「宜賓市張俐娜院士工作站」在絲麗雅集團成立,旨在培育纖維素纖維產業的高端人才、先進技術、特色產品、綠色體系,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據了解,張俐娜46歲開始踏入科研領域。2000年元月,60歲的張俐娜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始了與纖維素的死磕。

張俐娜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溶劑——用尿素、氫氧化鈉和水作為溶劑,預冷至零下12℃,將極難溶解的纖維素放進去,一兩分鐘便化為粘液。這最大的好處便是,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因為傳統溶解纖維素的方式是靠高溫加熱,不僅成本高、能耗大、汙染重。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張俐娜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致力於原始創新科研,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有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等。

沉痛悼念張俐娜院士

一路走好!

文章來源:新華社,科技日報,綜合自長江日報、武漢大學

相關焦點

  • 深切悼念 | 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1988年張俐娜(右)指導本科生做實驗張俐娜院士畢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工作,積極投身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屢挑重擔,尤其是在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領域潛心研究,攻堅克難,取得一系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 張俐娜院士昨晚逝世,71歲成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
    2011年71歲高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又一位院士逝世!她的科研成果曾被喻為「神話般故事」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 這位福建籍女院士逝世,她的成果被喻為"神話般故事"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致力於原始創新科研,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有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等。
  • 她的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曾為我國高分子做出傑出貢獻
    因為傳統溶解纖維素的方式是靠高溫加熱,不僅成本高、能耗大、汙染重。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2000年1月,已經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的她,開始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研究。這一年,她已經60歲。但她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戰剛剛開始。在世界上最常見的可再生資源當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纖維素和甲殼素。前者主要來源於農業和林業廢棄物,如竹子、棉短絨、甘蔗渣等物;後者主要是蝦殼和蟹殼。纖維素和甲殼素都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原材料。
  • 又一位院士逝世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 他是江西人、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女英雄,80歲的她走了
    你是否發現,一些完全可以用長相吃飯的美女,她選擇了才幹。他們才是女性中的王者,讓很多男人自愧不如。有一位來自江西的女性,他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80歲的她走了!她所做出的科研成果,貢獻大,萬眾矚目!張俐娜教授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逝世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昨晚逝世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張俐娜46歲開始踏入科研領域。因為傳統溶解纖維素的方式是靠高溫加熱,不僅成本高、能耗大,還汙染重。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昨晚逝世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張俐娜46歲開始踏入科研領域。因為傳統溶解纖維素的方式是靠高溫加熱,不僅成本高、能耗大,還汙染重。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逝世
    近十年,她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 973、863、國際合作等 10 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為我國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綠色化學先驅,天然高分子開拓者」。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逝世
    張俐娜院士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今年8月,張俐娜院士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仍堅持為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參與中學生帶來一堂「綠色化學」科普課,這堂課也是張俐娜院士上的最後一堂課。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14日出生於福建省光澤縣,祖籍江西萍鄉。
  • 又一80歲巨星隕落,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因病救治無效逝世
    據最新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這個消息播報出來之後,不少人強忍悲痛為她的離世沉痛哀悼。不禁感慨一代科研巨星隕落,張俐娜的名字乃至全球在科研發展事業上都是享譽盛名的。
  • 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2000年1月,已經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的她,開始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研究。 這一年,她已經60歲,但她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戰剛剛開始。 在世界上最常見的可再生資源當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纖維素和甲殼素。前者主要來源於農業和林業廢棄物,如竹子、甘蔗渣等;後者主要是蝦殼和蟹殼。
  • 今年,已有30位院士離開了我們……」
    ,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2000年1月,已經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的張俐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始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研究。
  •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逝世
    張俐娜是一名大器晚成的科學家,46歲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60歲開啟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全新領域研究,71歲成為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她是一位心懷國家、心懷天下的開創者,為推動中國和全球的綠色發展嘔心瀝血,憑藉全球首創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成為獲得國際可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的中國第一人;她也是一位溫文爾雅的教書先生,是武漢大學師生眼中真正的「女星」。
  • 張俐娜院士1962年在武大圖書館前留下的三張照片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印象中,去年我好像還在校史館見過她老人家,當時,她看上去精神矍鑠,氣色極好,給人的感覺就是身體還很健康,一定會非常長壽,沒想到現在卻突然離世……我們武大化學學院也真是不幸,在短短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裡,院中的三位高齡院士——查全性、卓仁禧、張俐娜老師竟然如此集中地先後駕鶴西去,實在令人感到深深的震驚、沉痛和遺憾……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在武漢逝世
    中新社武漢10月18日電 (馬芙蓉 吳江龍)武漢大學張俐娜院士治喪委員會18日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