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據了解,今年八月,張俐娜院士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仍堅持為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參與中學生帶來一堂「綠色化學」科普課,不料這堂課成為她生前最後一堂課。
張俐娜院士,感謝您將生前最後一課獻給了廣大中學生!
這一路,請您走好!
年少棄師從研,成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
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14日出生於福建光澤。
1955年,張俐娜初中畢業前夕,適逢國家擴大中等師範學校招生,她響應號召,填報了師範學校。
但是初中老師馬叔南向校長舉薦說張俐娜是塊當科學家的料,校長遂以「組織決定」要張俐娜改填江西省第一高級中學(1958年改為南昌市第五中學)。
張俐娜聽從了他們的意見,開始了棄師從研之路。
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她這一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她發現了一種嶄新的低溫溶解法,開創了高分子低溫溶解的技術及新機理,並已初步實行工業化試驗;開闢了構建基於天然高分子新材料的途徑及揭示其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創建了無汙染、價廉、生產周期短的人造絲和玻璃紙生產新方法;揭示了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可推動食品和生命科學的發展。
不僅如此,她還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也是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張俐娜始終相信「天才出於勤奮」。
她曾表示,有愛才有創新的激情,愛是自己前進的動力,愛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我們那時候的教育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所以我從小就愛父母、愛師長、愛學習。」
科研路難行,46歲才找到方向
對於張俐娜來說,科研是一條艱難的路。
1963年,張俐娜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
1973年,她調入武漢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任教,開始了一個新的徵程。
後來,我國著名高分子科學家錢人元先生推薦她獲得日本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JSPS),在日本作為訪問學者進行高分子溶液理論研究。
1986年,張俐娜回國。
此時,她已經46歲,但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開始了關於可再生資源天然高分子新領域的研究。
1985年,獲日本政府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JSPS)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
1993年,她創建了武漢大學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實驗室,並一直領導該實驗室工作 。
2015年7月,廣西大學舉行了張俐娜院士工作站(「高分子功能材料綜合利用技術」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
彼時的中國還不富裕,能夠提供給張俐娜的科研條件相當有限,只有一張桌子和一個實驗臺,甚至試管和燒瓶等實驗必需的玻璃器皿都需要她自己去買。
但她克服一切困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生物質資源,通過「綠色」技術製造對環境友好的新材料上。
71歲研究出「綠色秘方」
2000年1月,已經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的張俐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始纖維素新溶劑和材料的研究。
這一年,她已經60歲。
在大部分同齡人都已經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年紀,她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戰才剛剛開始——她要找到能夠取代塑料,用途更廣、性能卓越並能夠在自然條件下可生物降解的新材料。
這一課題,對國家和全人類的資源問題都有重要意義。
在世界上最常見的可再生資源當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纖維素和甲殼素。前者主要來源於農業和林業廢棄物,比如竹子、棉短絨、甘蔗渣等物;後者主要來源於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等廢棄物,通常是蝦殼和蟹殼。
可以說,纖維素和甲殼素都是自然界中永遠不會枯竭的原材料。然而,它們都是極為「頑固」的大分子,很難溶解也無法熔融加工,如何開發利用堪稱世界難題。
2011年12月,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她成為了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張俐娜團隊日以繼夜、奮力拼搏12年,終於發現纖維素和甲殼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氫氧化鈉的混合溶液裡低溫下溶解。
他們創建了簡便易行的水溶劑低溫溶解方法以後,各式各樣新材料也相繼開發出來,並且證明,它們具有優良性能和各種功能,可用於紡織、生物醫學、光儲能和水處理等多個領域。
因為這些材料源於自然界,廢棄後可以自然降解,不會給自然環境帶來負擔。因此,只要解決工程化問題,使這些新材料進入批量生產,就意味著使用它們能夠實現無毒、無汙染、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
時年71歲的張俐娜,也因此獲得2011年度安塞姆·佩恩獎,這是國際纖維素與可再生資源材料領域的最高獎。
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在許多人的眼中,張俐娜院士還是一個無比正直的人。
良心!主動要求企業撤銷院士工作站
「早年拉我建站的企業,這些年我都主動要求他們撤銷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去年12月21日介紹,因在廣西大學帶有博士生,才合建了院士專家工作站。
長江日報2019年12月22日3版以《多地摘牌名不符實院士工作站》為題,報導張俐娜院士曾主動要求企業撤銷院士工作站一事。
8年前,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後,「有不少企業說要給我報酬跟我合作建站。」
但張俐娜選擇了拒絕,「我們平時做科研已經夠忙的了,哪裡有時間去應付這些」。
「只是冠上我的名字,剛開始說得好好的,要合作開發一些項目,但過去一年半載都沒有實質性進展,這不是虛的嗎?」
張俐娜說,時間一長,甚至都不知道企業用院士的名字做了什麼違規的事沒有。
張俐娜院士在教學科研一線辛勤耕耘數十載,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堂深受學生喜愛。
她常鼓勵學生「中國人應該做自己的創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礎研究時還要考慮應用前景,這樣才對國家、對人民有用,也才會有科研激情和動力」。
她還多次對記者說「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要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個科學家首先應當愛自己的國家;每一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當網友們在得知張俐娜院士辭世的消息後,也紛紛對此表達了自己的不舍之情。
2020年10月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遵照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的生前意願,人們沒有為她舉辦追悼會。
但有些人,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沉痛悼念張俐娜院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