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凌晨,武漢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她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
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據武漢大學官方微信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俐娜院士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發明「神奇溶劑」 被喻為「神話般故事」
張俐娜教授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溶劑——用尿素、氫氧化鈉和水作為溶劑,預冷至零下12℃,將極難溶解的纖維素放進去,一兩分鐘便化為黏液。這最大的好處便是,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因為傳統溶解纖維素的方式是靠高溫加熱,不僅成本高、能耗大,還汙染重。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除了這項研究,張俐娜還致力於原始創新科研,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有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等。
△張俐娜在實驗室
潛心科研 主動要求企業撤銷院士工作站
2011年,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後,「有不少企業說要給我報酬跟我合作建站」,但張俐娜選擇了拒絕,「我們平時做科研已經夠忙的了,哪裡有時間去應付這些」。
她還說:「只是冠上我的名字,剛開始說得好好的,要合作開發一些項目,但過去一年半載都沒有實質性進展,這不是虛的嗎?」
2015年,張俐娜院士工作站(「高分子功能材料綜合利用技術」院士工作站)在廣西大學揭牌時,她明確表示,「早年拉我建站的企業,這些年我都主動要求他們撤銷了。因在廣西大學帶有博士生,才合建了院士專家工作站。」
堅守科研教育一線 年逾七旬仍給本科生上課
「以德執教,潛心教書,精心育人,為人師表」,這是張俐娜一直秉承的教書育人的原則。她堅持在科研一線工作,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堂深受學生喜愛。她常鼓勵學生「中國人應該做自己的創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礎研究時還要考慮應用前景,這樣才對國家、對人民有用,也才會有科研激情和動力」。如今,她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已成為相關領域的中堅力量。
此外,她還到20餘所中小學開展科普、勵志教育講座,為下一代的茁壯成長樹立了榜樣。
△1988年,張俐娜在實驗室
今年以來我國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
1月4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
2月5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藥學家周同惠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
3月4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
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
4月1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鬱銘芳
5月兩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
6月兩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
7月5位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
8月1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
9月4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
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張新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
10月兩位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劉若莊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專家張俐娜
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