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凌晨,武漢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
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
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她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已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張俐娜46歲開始踏入科研領域。2000年元月,60歲的張俐娜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始了與纖維素的不解之緣。
張俐娜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溶劑——用尿素、氫氧化鈉和水作為溶劑,預冷至零下12℃,將極難溶解的纖維素放進去,一兩分鐘便化為粘液。這最大的好處便是,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因為傳統溶解纖維素的方式是靠高溫加熱,不僅成本高,而且能耗大、汙染重。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張俐娜院士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致力於原始創新科研,除了纖維素和甲殼素以外,還研究了人造絲和玻璃紙的生產新方法、多糖鏈構象及其構效關係等。
「論文做得再好,基礎研究最終也要為成果轉化服務。」張俐娜院士曾在2018年11月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人才強國戰略背景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人勤奮、充滿智慧,在國際上的原始創新性成果卻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率不高。
張俐娜認為,科研目標要選準,我們科學家就是要解決技術難題,圍繞其開展原始創新研究。只有打通各種潛在的瓶頸,科研成果向產業的轉化才能順暢進行;已經投入的資金,也才不至於因為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而浪費掉。
2019年8月張俐娜(右一)指導研究生
沉痛悼念張俐娜院士
一路走好!
本期編輯:婁倩雲
來源:長江日報,綜合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