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

2021-01-07 中國青年網

   【光明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曼姣 童禹婷

  「按照我的上課習慣,是要站著講課的。但我年歲大了,如果一會兒站不動坐下來了,請大家原諒……」每年的浙江工業大學新教師培訓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總是溫文爾雅,給新入職的教師上「特殊一課」。

  今年82歲高齡的沈寅初是我國著名的應用微生物學家、生物化工專家,長期從事生物農藥和生物化工的研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主持開發了井岡黴素、7051(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產品,為我國生物農藥工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大師何以謂之?在年輕教師的眼中,浙工大名譽校長、浙工大生物工程學科首席科學家沈寅初即是仰望的榜樣,除了高深的學術造詣,更有寬宏的氣度,這是高尚師德的重要內涵。

  井岡黴素風靡近半個世紀

  在中國生物化工學界,沈寅初的名字與井岡黴素緊密相連。從20世紀70年代研製成功上市至今,生物農藥井岡黴素一直是我國水稻常見多發病「紋枯病」防治的首選農藥。

  再次提起井岡黴素,沈寅初為我們講述了這段令人振奮的歷史。

  1964年,沈寅初從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剛成立不久的上海市農藥研究所工作。當時,中國還沒有解決國民溫飽問題,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安全的重點。然而,紋枯病成為我國水稻的第一大病害,每年發病面積上億畝,嚴重威脅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面對這種國情,沈寅初力圖尋找真正無毒害的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特效農藥。1971年,沈寅初等人在經歷了上萬次的實驗失敗後,終於在位於井岡山革命老區的吉安縣發現了一種微生物,它的代謝產物能非常有效地防治水稻紋枯病,由此取名為「井岡黴素」。由於無汙染、沒有耐藥性、對人畜安全,井岡黴素的使用經久不衰,至今仍在為水稻高產保駕護航,年防治面積2億多畝,年挽回的糧食損失約50億公斤。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新建生物農藥廠30餘家,佔全國農用抗生素生產應用的80%以上。我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井岡黴素生產國,產業效益達五六億元,對國民經濟影響重大。

  「得益於沈院士的科研成果,浙江成為井岡黴素的重要生產基地,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80%。如今,除了在水稻上應用外,在其他經濟作物上也廣泛嘗試,而且勢頭很好。」桐廬滙豐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正剛說。

  20世紀80年代,沈寅初又成功研發高效殺蟲殺蟎抗生素——阿維菌素(7501殺蟲素)和瀏陽黴素。1992年,阿維菌素技術成果轉讓給一家浙江企業,進行工業化生產。作為一種有效替代高毒農藥的綠色生物農藥,阿維菌素備受市場寵愛,特別是在多種高毒農藥禁用後,阿維菌素獲得迅速發展。

  科研成果要有硬通貨

  20世紀90年代,進入跨越式發展快車道的浙江工業大學,向沈寅初院士拋出「橄欖枝」。「當時沒談什麼引進條件,我覺得浙江是一個很適合我的地方,根本沒考慮其他。」由於多年來與浙江多家企業合作研發,多項科研成果在浙江實現產業化,再加上退休後想教書育人的理想,1998年,沈寅初來到浙工大生環學院任教。2000年12月至2005年5月,擔任浙江工業大學校長。

  20年多年來,沈寅初一直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發展,為生物化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搭建了高層次國際研究及學術交流平臺。「好的高校教師一定要搞科研,而且科研成果要有硬通貨」,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他也總是這樣教導自己的學生:「科研選題要有創新性,要選解決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需求,成果要有產業化前景,教師和科研人員一定要摸準國民經濟發展的脈搏,一定要了解國家的需要和世界的前沿。」

  在浙工大,沈寅初組建了繼承發揚他科研理想的年輕團隊。在他的悉心指導和精神感召下,這個團隊創造了一項又一項令人激動的科學成果。「我們的選題總能結合區域、國家的重大需求並實現產業化,所以顯示度高,影響力也大。」團隊成員鄭仁朝覺得成功不是偶然:「我們團隊經常深入到各大企業調研,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結合自身積累來排定科研選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裕國是沈寅初在浙工大本土培養的新一代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改革開放後,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增長,國內藥廠卻又缺乏具有降糖療效的阿卡波糖核心技術。針對這一情況,鄭裕國團隊傳承並發展了沈寅初的研究課題,通過和華東醫藥的產學研合作,成功研發了阿卡波糖產業化新技術,打破國際製藥巨頭德國拜耳公司對技術和市場長期壟斷。2015年,鄭裕國團隊憑藉該項技術第三次問鼎國家科技獎。

  近年來,浙工大的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環境工程等學科先後入選省重點學科,省「重中之重」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並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重大科技獎項。

  團隊成員們都深知,如果沒有沈院士多年的研究積累和精心培養,他們不可能獲得這麼多的科研成果。然而,沈寅初把自己的名字排在了很多獎項後面。他說:「做科研,要有不計得失、無私奉獻的團隊合作精神。老教師要真心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團隊領頭人要有先人後己的精神,在獎金分配、成果分享等方面都要體現高風亮節。」

  「生物化學是我終身從事的事業」

  幾十年來,沈寅初始終保有「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的科研精神,在生物化工領域不斷拓展深耕,並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奉為圭臬,為中國生物農藥工業奠定了基礎。生物農藥「井岡黴素」、「阿維黴素」,及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醯胺,這三大科研成果奠定了他在科學界的地位。

  他發明的井岡黴素,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十年沒有漲價,至今仍是我國防治稻紋枯病的首選最廉價的藥物;

  他主持開發的阿維菌素也在全國推廣應用,是目前全國用量最廣的綠色生物農藥;

  他最得意的成果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醯胺的工藝,2000年前就已進入萬噸級工業化生產階段,應用於大慶、勝利等油田和許多大型企業的汙水處理以及石油三項採油的添加劑,生物催化後的聚合物全國產量達100萬噸,是目前生物催化技術生產化學品的最大品種。

  「生物化學是我終身從事的事業。我最自豪的是,老百姓吃的每一粒糧食幾乎都用過我的農藥!」沈寅初畢生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始於一個原則:如何用生物化學技術生產出對環境汙染少、健康危害小的產品。每當問及沈寅初的成就,他總是謙虛地說:「一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並轉變為商品,需要企業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密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4日 01版)

相關焦點

  • 沈寅初院士:「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曼姣 童禹婷 「按照我的上課習慣,是要站著講課的。但我年歲大了,如果一會兒站不動坐下來了,請大家原諒……」每年的浙江工業大學新教師培訓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總是溫文爾雅,給新入職的教師上「特殊一課」。
  • 專訪丨魏於全院士:中日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直通車平臺啟動
    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攝像 李強魏於全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與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理事長,四川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會長。11月10日,2019中日先進醫療與新藥研發高峰論壇暨成果轉化大會在成都召開,此次會議由四川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和日本神戶轉化醫學研究中心(TRI)共同舉辦。當天,中日雙方近1000項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新藥研發等成果和產品供轉化與投資,其中包括日本方面提供的正在開展或已完成臨床試驗的幹細胞治療與生物材料等再生醫學產品、各種免疫治療與基因治療以及其它新藥產品400餘項。
  • 「侯德榜化工科技獎」授予延長石油科技專家
    「侯德榜化工科技獎」授予延長石油科技專家 時間: 2019-10-21 16:13:40 字體設置 大 中 小
  • 資助成果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他們認為,在科學層面對「輔因子代謝」認知不足,掣肘當前工業生物催化發展。圍繞「輔因子」的科學問題,經過3年醞釀提出、組織申請,2014年,歐陽平凱領銜的這一科研團隊獲得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工業生物催化劑的代謝反應機制與相關構建的研究」的支持。
  • 莞企導入院士科研成果,助力灣區經濟發展
    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中國科技產業促進會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及專家參會。評價會上,評價委員會專家團隊聽取匯報此次評價會由科技部、工信部、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國家電光源質檢中心等部門行業的專家組成。
  • 國家戰略賦能松山湖,甘子釗院士寄語:著力做好科研成果轉化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科院院士甘子釗就已經意識到這一材料在LED領域的重要作用,著手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並將相關成果帶到東莞,建立起了中鎵等創新企業,並為松山湖帶來了北大光電研究院曾任國家超導技術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超導研究。甘子釗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凝聚態物理和光學物理。上世紀80年代末,甘子釗在國內提出要重視介觀物理的研究,並主持在北京大學建立了這一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 校友江東亮院士八十華誕科研成果集發行
    9月7日,我校傑出校友江東亮院士《認真執著引我前行
  • 首屆「未來之星」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大賽在京舉行
    來自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醫藥企業的48個項目進入到大賽最終評比階段,經過來自國家衛健委科教司、北京大學藥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軍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北京泰德製藥、三恩資本、富煜亞洲投資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投資人的嚴格審評,最後,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1類新藥艾託莫德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創新藥物研究」項目,和來自北京大學「基於孤獨症社會交往亞型的行為與腦影像診斷體系及經皮穴位電刺激個體化療法
  • 【訪學歸來】成一諾:在哈佛跟著院士做科研——半年發表四篇論文,收穫兩項大獎
    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在美國進行科學研究,但是通過在哈佛這半年的學習和工作,我在學習、科研、工作和生活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高和進步,我學會了獨自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培養了堅持跑步鍛鍊的習慣,還練就了一手好廚藝。我在訪學期間的成果如下:一、發表論文:1.
  • 中國科學院院士俞書宏:堅持原創性研究 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
    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接受新華網採訪,對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        俞書宏表示,人類對生物礦物的研究已逾百年,主要研究對象包括貝殼、骨骼、牙齒、磁小體、硅藻等,研究內容包括礦化生長機理和生物礦物微觀結構等。通過對生物礦物微觀結構的觀察和深入研究,人們認識到多級有序結構對材料宏觀性能的提升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開啟了對仿生結構材料的研究。        自2002年以來,俞書宏便開始從事仿生材料領域的研究工作。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在此背景之下,李燦院士適時撰寫了《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太陽能轉化的主要科學和技術,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進展,並規範了大部分評價標準。其涵蓋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光能—化學能轉化、光能—熱能轉化、自然光合作用等方面,在簡要介紹太陽能轉化的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引述了一些包括作者團隊在內的國際學術界的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作為示例。
  • 佩戴口罩訪院士
    佩戴口罩訪院士葉建華我作為全國婦聯主管的《信息早報》社原黨委書記、總編輯,曾經的媒體人,作過不計其數的採訪,也採訪過不少院士,2020年6月1日卻經歷了一次佩戴口罩的特殊採訪,採訪的對象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湘洪先生。
  • 助力新藥研究開發與藥學科研成果轉化---訪清華大學藥學技術中心...
    在985專項基金的資助下,2010年8月清華大學啟動藥物平臺建設,購置了一批用於藥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大型儀器設備;2011年7月第一批儀器安裝使用;2015年藥學院成立之後,又增加了一些大型儀器設備;迄今為止,藥物平臺已對全校師生開放服務了超過7年,從最初的「藥物發現平臺」發展成為如今的「藥學技術中心」,在科研支撐和測試服務方面受到校內外廣大用戶的好評。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論文過去研究表明,啟動Th17細胞分化,需要至少兩個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轉化生長因子- 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它們的共同作用能誘導Th17首要轉錄因子RORγt的穩定高表達,從而打開Th17細胞分化的大門,但其中的分子機理尚缺乏了解
  • GE醫療成立GE藥業精準醫學研究院 推動影像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
    隨著這一平臺的建立,GE醫療將集合國內外的優秀人才與專業資源,以精準定量功能成像、藥代動力學研究技術、醫學影像組學和對疾病進行分子分型為基礎,以轉化醫學為理念,採用可視化人工智慧技術和分子影像的先進技術,對疾病進行智能化、可視化和精準定量化研究,加速科研成果朝臨床轉化,讓患者真正享受到醫學領域高新技術帶來的福祉。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在此背景之下,李燦院士適時撰寫了《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太陽能轉化的主要科學和技術,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進展,並規範了大部分評價標準。其涵蓋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光能—化學能轉化、光能—熱能轉化、自然光合作用等方面,在簡要介紹太陽能轉化的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引述了一些包括作者團隊在內的國際學術界的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作為示例。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郝爽)「大家關心科技研發的進展,我感到很欣慰
  • 院士王小凡:只要方法對 中國有理由成科研強國
    在王小凡教授目前的諸多身份中,有兩項較為特殊: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加上又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基於國際性的視野和專業背景,他可以較為客觀地審視和觀察中國的科研現狀。2018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王小凡接受網易科技採訪。
  • 「遠非最後一公裡」:從科技成果轉化總被放在報告最後一頁說起
    事實上,「學校不夠重視」還只是科技成果轉化在供給端存在的問題之一,在供給端還存在服務沒效益、老師沒所謂、制度不健全、成果成熟度不高等問題;而需求端和中間環節存在的問題同樣非常多。 「科技成果轉化遠非最後一公裡。」陳耀軍感慨道。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手捧證書,燙金國徽下方的「科技進步」幾個字讓楊超感慨萬千。「經過幾十年時間,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終於走出實驗室、走進工業生產現場,真正讓科學技術成為了生產力。」他向《中國科學報》表示。 一紙證書凝聚著幾代人的努力。上世紀90年代,經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等學者的不斷開拓,溼法冶金已在生產有色金屬方面為國家創造了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