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成果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2021-01-2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作為一種厭氧原核生物,大腸桿菌具有由肽聚糖組成的細胞壁,只含有核糖體簡單的細胞器,因導致腹瀉被人熟知。這種大小只有微米級、結構簡單的生物,卻蘊含著不可想像的能量——只要把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導入大腸桿菌中表達,通過物質代謝和輔因子代謝,就能合成出我們想要的化合物。


近20年來,這些不起眼的細菌扮演了工業生物催化中「細胞工廠」這一重要角色,為生物製造翻開了新的一頁。


不久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工業生物催化劑的代謝反應機制與相關構建的研究」順利結題。項目執行5年來,科學家著眼於與物質代謝同時進行的輔因子代謝過程,不僅推進了基於輔因子催化劑調控機制的科學認識,還實現了多項產業化應用。


「科技創新的選題要從產業中來。」回顧該重大項目的歷程,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京工業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平凱告訴《中國科學報》。


瞄準「三低」掣肘


依靠大腸桿菌、酵母菌、丙酮丁醇梭桿菌等微生物自複製、自組裝、自調控的智能化特點,一些相對廉價易得的原料可以接近理論轉化率的水平,高效地合成出大量人們所需的產品。科學家們把它們稱為「工業生物催化劑」。


進入21世紀,化工領域中常用化合物的生物製造線路均已被打通,這主要依賴物質合成基因的導入。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刪除或導入外源基因、轉錄因子等後,許多代謝途徑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如果僅靠物質代謝,高效率、高收率、高濃度的工業催化過程往往難以實現。


「糖酵解途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歐陽平凱介紹說。糖的無氧氧化稱為糖酵解,指的是葡萄糖或糖原在無氧或缺氧條件下,分解為乳酸的同時產生少量三磷酸腺苷(ATP)的過程。但目前無論是單獨還是聯合強化表達糖酵解關鍵酶的編碼基因,糖酵解的產物濃度、轉化率和速率始終無法提高。


科學家發現,一些被稱為「輔因子」的物質,可能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輔因子的作用不容忽視。」歐陽平凱強調。自2011年起,他帶領南京工業大學研究團隊,與北京化工大學和天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探討工業生物催化領域存在的科學問題。


多場討論會中,科學家分析了工業生產中「轉化率低、濃度低、反應速率慢」的「三低」現象。他們認為,在科學層面對「輔因子代謝」認知不足,掣肘當前工業生物催化發展。


圍繞「輔因子」的科學問題,經過3年醞釀提出、組織申請,2014年,歐陽平凱領銜的這一科研團隊獲得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工業生物催化劑的代謝反應機制與相關構建的研究」的支持。


在科學家看來,這個選題既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重大需求、具有戰略意義,又是科學前沿的關鍵問題,值得開展深入研究。


回到基礎研究中去


面對產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回到基礎科學研究中去,成為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


據介紹,該重大項目執行之初,科學家計劃重點實現對「輔因子代謝與碳物質代謝的協同作用機制」的科學認識。他們將這一科學目標分解為4個課題,分別是「新一代代謝網絡模型的構建與最優途徑的設計」「輔因子對基因轉錄和代謝流調控的作用機制」「輔因子代謝調控體系的構建與表徵」及「物質代謝與輔因子代謝的適配與優化」。


在不久前舉行的該重大項目結題驗收會上,南京工業大學製藥與生命科學院教授應漢傑說,從邏輯上來看,前兩個課題著眼於基礎理論,針對的關鍵科學問題是「輔因子與物質代謝的調控機制」;後兩個課題著眼於手段方法,目標是「高效生物催化劑的構建與優化」。


正是在這樣清晰的邏輯框架下,科學研究工作逐步展開。在理論方面,研究人員在系統生物學指導下,構築起新一代代謝網絡模型。有了這一模型,研究人員可以計算出輔因子代謝調控的關鍵節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最優代謝途徑。


例如,在穀氨酸棒狀桿菌用葡萄糖產己二酸的代謝中,研究人員使用這一模型算出理論產率最高的三條途徑。「計算中考慮輔因子的因素後,發現其中一條途徑理論產率高達87%。」該重大項目科學家、北京化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表示,「這說明,輔因子介入可以改變己二酸物質代謝原有的熱力學體系,實現更優的代謝途徑。」


此外,他們還建立起輔因子代謝調控的元件庫,網站自2015 年建設以來累計訪問10萬餘次,成為研究代謝途徑的有效工具。


同時,研究人員從輔因子再生、區域性調控、偏好性調控及動態調控等方面開展研究,發現了諸多新規律。例如,一項針對釀酒酵母的研究表明,將物質與能量調控策略耦合,是目標產物的代謝流最大化和快速化的重要策略。


有了基礎理論的突破,高效生物催化劑的構建呼之欲出。例如,在傳統丁醇發酵中,氫氣和副產品丙酮大量產生,極大限制了反應的原子經濟性和總產品價值。為此,構建了「NADH—補償模塊」「不需要另外操控丙酮等溶劑合成途徑,丙酮就被徹底消除,這提高了丁醇的生產效率。」應漢傑表示。


2017年,該重大項目迎來突破。在該重大項目支持下,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元英進團隊在《科學》上發表2篇研究長文,介紹了他們在真核生物釀酒酵母2條染色體設計與合成方面的工作,為在基因組層面建立輔因子和碳物質代謝的快速優化平臺奠定了基礎。2018年3月,這項成果入選2017 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此外,他們還構建了一系列產物的生物合成路徑,有效合成了天然產物、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學品、醫藥以及燃料等。比如,高產番茄紅素、7-脫氫膽固醇和脂肪醇酵母菌株研製成功。「從生產過程來說,過去需要從植物中萃取含量很低的有效成分,例如青蒿素的提取,現在利用人工合成酵母就可以生成,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元英進指出。


助推產業化


科技創新的選題從產業中來,自然也會回到產業中去。該重大項目執行5年來,科研人員嘗試不斷延伸創新鏈,將基礎研究成果推向工業化應用。「這些成果為工業環境下通過操控輔因子實現生物製造中原子經濟性和時空效率的提升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現方法,推動了一些典型工業產品的生物製造。」歐陽平凱告訴《中國科學報》。


作為聚酯生產的原料,1,3-丙二醇發展空間巨大。當前,美國杜邦公司以廉價的葡萄糖為原料的生物法生產技術路線已經形成壟斷。


譚天偉介紹,在該重大項目支持下,研究人員開始探索一條以甘油為原料的全新生物高效合成1,3-丙二醇的路線。其中,關鍵的科學問題便是碳代謝途徑與1,3-丙二醇合成的定量關係。


為此,研究人員建立了基於輔因子和碳代謝全局優化的新策略,最終使目標產品的產量達到每升86克,是傳統途徑的1.7倍。2014年,該研究團隊在山東泰安建成年產2000噸1,3-丙二醇生產線。


在生物乙醇發酵方面,應漢傑帶領團隊基於輔因子代謝的新理論,從微生物基因調控、新型反應體系構建兩個方面著手,設計了一條全新的乙醇發酵工藝。


據介紹,採用此工藝,小試間歇式發酵和連續式發酵的產率達到了目前文獻報導的最高水平。研究團隊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在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進行了30噸級的中試和320噸級的工業化示範試驗。試驗表明,酵母發酵周期縮短了45%,平均糖醇轉化率則提高了3.8%。


應漢傑表示,正是輔因子的調控改變了胞內的氧化還原狀態,降低了副產物甘油的通量,提高了細胞的耐滲能力、減緩了細胞衰老、加速了葡萄糖消耗。


5年來,參與該重大項目的科學家心中已形成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一幅是大到整個世界的「生態陽光經濟」——通過生物製造,利用可再生的微生物資源生產能源、化學品與新材料,實現太陽能驅動下的工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另一幅,則是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細胞——以輔因子觀察細胞代謝的「窗口」剛剛打開。「期待未來獲悉輔因子在細胞內工作的更多細節。」歐陽平凱說。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5年來,科學家以創新為導向、以需求牽引,分別圍繞微生物細胞「輔因子」代謝過程、單細胞中多種生物活性分子時空分辨的螢光分析新方法開展研究,並積極推進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本期自然科學基金版將回顧上述兩個重大項目的研究歷程,展示其取得的成績。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新聞—科學網
    5年來,科學家以創新為導向、以需求牽引,分別圍繞微生物細胞「輔因子」代謝過程、單細胞中多種生物活性分子時空分辨的螢光分析新方法開展研究,並積極推進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本期自然科學基金版將回顧上述兩個重大項目的研究歷程,展示其取得的成績。
  • 應漢傑——南京工業大學——工業生物技術、輔因子工程、代謝工程...
    姓名: 應漢傑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69-07 所在院校: 南京工業大學
  • 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目標產物的合成途徑可能涉及多個輔因子或共底物,輔因子供應不足和輔因子不平衡等問題常常成為高效生物合成的重要瓶頸。針對該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陶勇研究組通過設計輔因子自平衡的系統,將合成途徑中所需的多個輔因子進行同時再生循環,實現合成系統中輔因子的自平衡,促進產物的高效合成,並在苯乙醇生物合成中得到成功應用。
  • 微生物所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微生物所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7-11-22   今日/總瀏覽:2/3925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合成生物學】基於非正則輔因子的醛類化合物合成
    對於手性藥物分子來說,不同的對映異構體在生物體內可能發揮不同的治療作用。因此,高光學純度的對映異構體化合物合成技術在不同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關注。手性分子可通過有機合成或生物轉化的方法獲得。與化學催化法相比,利用酶或生物有機體的不對稱還原反應具有更多優勢,如安全、環保的反應條件,高反應產率,廣泛的底物範圍和較少的副反應等。
  • 自組裝構築首例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材料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蛋白質的解摺疊,催化性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使得酶不可逆地失活。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前期的工作中,研究者通過生物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
  • 科學新觀之八:輔因子的分類與討論——從化學本質與功能說起
    此外,國內外生物化學及酶學對輔因子概念及其分類系統的模糊性描述還可能導致認識的誤區甚至太過絕對而產生誤解[4],例如輔因子在酶促反應後一定恢復原始狀態(即便假定酶本身在催化後完全恢復原始狀態)、一種輔因子只能對應於一種特定的酶並參與特定的酶促反應,是一些教科書的暗示、導向或論斷。該文認為傳統觀念普遍停留在非理性認識,且其對各種輔因子的分析討論缺乏統一性,故而會導致誤解。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光催化激活」酶「好生活
    我們都知道,酶在生物體內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生物體通過酶來加速體內的化學反應。酶作為生物催化劑,是由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機物。相比於其他催化劑,酶催化劑在選擇性、催化效率以及反應條件上有著絕對的優勢,因此,酶在工業生物催化中有著重大意義。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多個團隊合作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施興華、王會課題組和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劉冬生教授合作,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近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 |自組裝納米材料首次實現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
    第一作者:Qing Liu, Kaiwei Wan通訊作者:Zhen-Gang Wang, Hui Wang, Baoquan Ding通訊單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無輔因子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模擬酶設計及表徵肽自組裝模擬酶催化活性及催化機理肽自組裝模擬酶穩定性考察
  • 最新進展|湖南師範大學PNAS上發文,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
    RNA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解決了以前從未確定的複雜病毒機器中的一些不對稱結構的問題,並且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像大多數其他dsRNA病毒一樣,水泡病毒RNA聚合酶催化內衣殼內RNA加鏈的合成,這是病毒後代複製的關鍵過程。在這裡,我們提出了RNA聚合酶與其輔因子蛋白和水泡病毒內的基因組RNA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在我們的結構中已經解決了以前從未確定的複雜病毒機器中的一些不對稱結構,並且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
  • 「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
    老教師要真心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團隊領頭人要有先人後己的精神,在獎金分配、成果分享等方面都要體現高風亮節。」  「生物化學是我終身從事的事業」  幾十年來,沈寅初始終保有「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的科研精神,在生物化工領域不斷拓展深耕,並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奉為圭臬,為中國生物農藥工業奠定了基礎。
  • DSM專利:釀酒酵母戊糖磷酸途徑輔因子工程提高乙醇產量
    DSM專利:釀酒酵母戊糖磷酸途徑輔因子工程提高乙醇產量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劉柳   日期:2017-06-15   今日/總瀏覽:1/3044
  • 相比之下,如果要添加嘌呤殘基,Mn2是首選的輔因子
    ddT殘基添加到平末端質粒DNA的3』端末端脫氧核糖核苷酸轉移酶催化dNTPs添加到DNA分子的5'端。DNA聚合酶如大腸桿菌DNA聚合酶的Klenow片段和Taq具有往DNA底物添加單個核苷酸的能力,而末端轉移酶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催化數百個核苷酸的添加。
  • 沈寅初院士:「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曼姣 童禹婷 「按照我的上課習慣,是要站著講課的。但我年歲大了,如果一會兒站不動坐下來了,請大家原諒……」每年的浙江工業大學新教師培訓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總是溫文爾雅,給新入職的教師上「特殊一課」。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丁建平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李文婧等人解析了真菌Neurospora crassa來源的胸腺嘧啶水解酶T7H的原酶形式、輔因子a-KG結合形式以及不同底物結合形式(結合a-KG和T、5hmU或5fU)的高解析度的晶體結構。結構和生化分析結果表明,T7H只能在輔因子存在的情況下結合底物,且不同底物的結合不會導致活性位點發生顯著構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