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觀之八:輔因子的分類與討論——從化學本質與功能說起

2021-01-16 鯤鵬駒的奇思怪談

作為非胺基酸成分的輔因子是蛋白質或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行使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參與者。小分子輔因子本身的結構和功能具有很高的多樣性,通常以弱相互作用與特定蛋白質相互結合。

輔因子(Cofactor)的定義與分類是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問題。經典觀點及許多教科書[1]認為輔因子包含輔酶(Coenzyme,與酶鬆散結合,可以透析除去)和輔基(Prostheticgroup,與酶緊密結合,不可透析除去);也有教材[2]認為輔因子特指無機離子或其配合物,而輔酶泛指一切有機化合物、有機金屬化合物,而輔基是與酶緊密結合的一種輔酶;更多場合下,輔酶一詞被濫用於一切非底物、非胺基酸的蛋白質組成成分[3]。

此外,國內外生物化學及酶學對輔因子概念及其分類系統的模糊性描述還可能導致認識的誤區甚至太過絕對而產生誤解[4],例如輔因子在酶促反應後一定恢復原始狀態(即便假定酶本身在催化後完全恢復原始狀態)、一種輔因子只能對應於一種特定的酶並參與特定的酶促反應,是一些教科書的暗示、導向或論斷。該文認為傳統觀念普遍停留在非理性認識,且其對各種輔因子的分析討論缺乏統一性,故而會導致誤解。

 

該文建議通用「輔因子」一詞,並統一化輔酶、輔基等描述。基於輔因子本身的化學本質和催化功能,該文從機理上將輔因子分為催化型、載體型和底物型三類,並以若干典型的輔因子為例討論輔因子特異性、再生性等問題。以上認識誤區也會迎刃而解。

其一為催化型輔因子(Catalysis-type cofactor),是反應的催化核心、酶催化機理實現的必要條件。本身位於酶的活性中心,且通常與蛋白酶的蛋白骨架以共價鍵直接相連。典型代表磷酸吡哆醛(PLP)可以以亞胺形成轉化及其衍生機理催化多類反應,並在催化循環結束後恢復原始結構[5]。例如胺基酸-酮酸轉氨反應(圖1a);胺基酸脫羧反應(圖1b);胺基酸消旋化反應(圖1c)。



圖1:磷酸吡哆醛以亞胺形成轉化及其衍生機理參與的多類反應示意圖,並在催化循環結束時恢復其本身結構。

 

其二為載體型輔因子(Carrier-type cofactor),通常作為載體提供電子、原子或原子團,催化循環後不能直接恢復原始狀態,但常常通過原反應的逆反應實現恢復。一般以非共價鍵作用與酶的活性口袋結合。典型代表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可以通過完全不同的機理參與若干反應,在反應後不能恢復原始結構[6]。例如作為電子供/受體參與氧還反應(圖2a);以煙醯胺解離機理參與蛋白質去乙醯化反應(圖2b);煙醯胺環系作為親電試劑參與組氨酸生物代謝的尿刊酶(Urocanase)步驟(圖2c)。



圖2: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以不同機理參與的幾類反應示意圖,在催化循環結束時無法恢復其本身結構。

 

其三為底物型輔因子(Substrate-type cofactor),作為一種特殊的底物在反應後被消耗,不能直接通過一步逆反應恢復,需要代謝過程重新合成。典型代表S-腺苷甲硫氨酸(SAM)直接作為反應物通過酶促反應轉換為各種次級代謝產物或其中間產物(如圖3)[7]。


圖3:S-腺苷甲硫氨酸作為底物型輔因子參與的幾類生物合成實例示意圖


該文從功能上對輔因子進行了分類,對目前存在的所有輔因子進行了列表分析,並對每類中的典例進行了詳細分析。總結之,輔因子的存在是對胺基酸側鏈多樣性的彌補。從此分析可以看出,輔因子在酶促反應後並不一定能恢復起始狀態;且一種輔酶可能作為催化基團甚至底物參與若干種機理相同或不同的反應。期對生物有機化學和生化酶學教學及後續輔因子的研究有助。


改寫自「大學化學 2016, 31, 39-48」


[1] 例:王鏡巖, 朱聖庚, 徐長達 . 生物化學(上冊).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2.

[2] 例:Nelson, D.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2008.

[3] 例:鄒國林, 朱汝璠 . 酶學.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7.

[4] 例:Kulkarni,N. S.; Deshpande, M. S. General Enzymology; Himalaya Pub. House: Mumbai, India, 2007

[5] Toney, M. D. Wiley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Bi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8.

[6] Belenky, P.; Bogan, K. L.; Brenner, C.Trends Biochem.Sci. 2007, 32, 12.

[7] 例:Mato, J. M.; Lu, S. C. Hepatology 2007, 45, 1306.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2014年前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設立重大項目「工業生物催化劑的代謝反應機制與相關構建的研究」和「單細胞多組分時空分析」。 5年來,科學家以創新為導向、以需求牽引,分別圍繞微生物細胞「輔因子」代謝過程、單細胞中多種生物活性分子時空分辨的螢光分析新方法開展研究,並積極推進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新聞—科學網
    2014年前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設立重大項目「工業生物催化劑的代謝反應機制與相關構建的研究」和「單細胞多組分時空分析」。 5年來,科學家以創新為導向、以需求牽引,分別圍繞微生物細胞「輔因子」代謝過程、單細胞中多種生物活性分子時空分辨的螢光分析新方法開展研究,並積極推進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 教學研究: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
    [原載於《化學教學》2020年第1期]新課標視域下化學史的科學本質教育功能研究*嚴文法1,2**,王小梅1
  • 資助成果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這種大小只有微米級、結構簡單的生物,卻蘊含著不可想像的能量——只要把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導入大腸桿菌中表達,通過物質代謝和輔因子代謝,就能合成出我們想要的化合物。近20年來,這些不起眼的細菌扮演了工業生物催化中「細胞工廠」這一重要角色,為生物製造翻開了新的一頁。
  • 自組裝構築首例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材料
    ,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蛋白質的解摺疊,催化性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使得酶不可逆地失活。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前期的工作中,研究者通過生物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多個團隊合作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施興華、王會課題組和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劉冬生教授合作,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Nature Plants | HY5調控光形態建成功能的輔因子——BBX蛋白
    根據以上特徵,B-box鋅指轉錄因子可與X因子匹配。同樣作為光形態發生的正調控因子,BBX20、BBX21和BBX22的水平受到COP1的負調控並且其過表達導致幼苗的光敏感【4】。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這三個因子與HY5直接相互作用並對HY5具有功能依賴性【5】。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以上基於功能進行的推測是否成立。
  • |自組裝納米材料首次實現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
    第一作者:Qing Liu, Kaiwei Wan通訊作者:Zhen-Gang Wang, Hui Wang, Baoquan Ding通訊單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無輔因子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模擬酶設計及表徵肽自組裝模擬酶催化活性及催化機理肽自組裝模擬酶穩定性考察
  • 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目標產物的合成途徑可能涉及多個輔因子或共底物,輔因子供應不足和輔因子不平衡等問題常常成為高效生物合成的重要瓶頸。針對該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陶勇研究組通過設計輔因子自平衡的系統,將合成途徑中所需的多個輔因子進行同時再生循環,實現合成系統中輔因子的自平衡,促進產物的高效合成,並在苯乙醇生物合成中得到成功應用。
  • CICC科普欄目 |淺談生命的起源-----從米勒實驗說起
    這個可大可小的問題,少數人-科學家、哲學家或者只是一個有仰望星空、關心根源的情結的普通人,視之為最重要的事絞盡腦汁去思考,甚至耗盡畢生也不放棄;多數人則毫不觸及或者忙於俗世生活避而不談。筆者認為這一基本科學難題對於人類意義重大,因為真正了解過去才能明白未來,在此問題上,畢竟聖經的創造論與漫無目的的物理世界將賦予生命很不同的意義。
  • 【合成生物學】基於非正則輔因子的醛類化合物合成
    與化學催化法相比,利用酶或生物有機體的不對稱還原反應具有更多優勢,如安全、環保的反應條件,高反應產率,廣泛的底物範圍和較少的副反應等。儘管相關酶在不對稱合成手性化合物領域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但在大規模工業化應用方面仍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即各級中間產物易被宿主菌中充斥的NAD(P)-依賴型醇醛脫氫酶催化而流向副產物合成途徑。如何有效誘導反應系統中的碳源流向,是研究者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 微生物所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微生物所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7-11-22   今日/總瀏覽:2/3925
  • 科普文獻丨淺談生命的起源,從米勒實驗說起
    該實驗進行了模擬原始大氣條件(如雷鳴閃電)的實驗,由無機物混合物(CH4、HO2、H2和少量NH3)得到了20種有機化合物,其中11種胺基酸中有4種(甘氨酸、丙氨酸、天門冬氨酸和穀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而當時人們認為蛋白質是生命的本質。該實驗不僅啟發人們沿著化學進化這一方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啟發人們去探索生物分子的非生物合成。
  • 最新進展|湖南師範大學PNAS上發文,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
    RNA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解決了以前從未確定的複雜病毒機器中的一些不對稱結構的問題,並且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在這裡,我們提出了RNA聚合酶與其輔因子蛋白和水泡病毒內的基因組RNA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在我們的結構中已經解決了以前從未確定的複雜病毒機器中的一些不對稱結構,並且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這些發現為深入了解高度協調的dsRNA病毒轉錄和組裝的機制提供了見解。 大多數雙鏈RNA(dsRNA)病毒在共同的最內衣殼內轉錄RNA加鏈。
  • 科學與信仰,互不相屬?——從近代化學之父波義耳說起
    每個人初中學化學的時候,都會學到「波義耳定律」:在固定溫度下,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成反比。但是若問到波義耳是誰?恐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波義耳對後世有許多重大的貢獻,他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是英國「皇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是「波義耳定律」的發現者,是17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化學家。他設計的許多實驗儀器和方法,成為後來化學實驗的基礎。
  • 2018年心理學影響因子分類整理
    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其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檢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種。
  • 「齊物等觀」國際新媒體藝術展物之新觀
    看到它,觀眾們才能意識到,「觀」了之後,還得討論「物」。  新媒體藝術之「新」   在「延展生命——媒體中國2011」和「移位:動為行——國際媒體藝術經典展」上分別展出過頗為吸睛的《居中》和「運輸機」的比利時藝術家勞倫斯·馬爾斯塔夫幾乎成為中國美術館這一項目的寵兒。
  • 應漢傑——南京工業大學——工業生物技術、輔因子工程、代謝工程...
    1969-07 所在院校: 南京工業大學       所在院系: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研究領域: 工業生物技術、輔因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