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2020-12-03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材料》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丁寶全課題組在自組裝生物分子的功能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進展(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57, 15486;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3, 258; Nature Materials,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93-6)。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出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ysis,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對於輔因子依賴的氧化酶或模擬酶而言,其是否能在缺乏輔因子的情況下,僅依靠分子組裝和胺基酸殘基的協作而實現催化功能,尚不清楚。

血紅素蛋白是一類以血紅素(鐵原卟啉)為輔因子的蛋白。在過氧化物酶、血紅蛋白或一系列血紅素模擬酶活性位點中,組氨酸殘基作為配體或酸鹼催化劑,可顯著提升血紅素的催化活性。考慮到組氨酸側鏈咪唑的特性,科研人員設計出不同長度的聚組氨酸肽(最短為二肽),以COO-和NH3+為末端,通過氫鍵、電荷或者π-π堆積作用,組裝形成了可至毫米級別的大尺寸片狀單晶或者帶狀結構;在不含有血紅素輔因子及金屬時,表現出顯著的催化H2O2氧化四甲基聯苯胺(TMB)、高香草基酸(HVA)或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活力。研究系統考察了自組裝催化劑的結構和催化功能,發現聚組氨酸肽β-sheet二級結構(貢獻氫鍵作用)、末端基團(貢獻靜電作用)、側鏈咪唑(貢獻π-π堆積和氫鍵作用)協同促進多肽鏈規整排列,形成晶體結構,後者決定了自組裝材料的比催化活力(Vi per His),表明活力與組裝的密切關係。ICP-MASS、EDTA與金屬/I-添加實驗表明,催化劑的活力並非源於痕量金屬或者I-。催化動力學、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催化劑通過(010)晶面的組氨酸殘基、以多重非共價相互作用吸附H2O2和TMB形成三元複合物,通過奪氫反應、超氧自由基OOH.形成、質子轉移反應,生成水和TMB陽離子自由基,最後回到初始態。經歷10次乃至數百次的加熱/冷卻或者酸化/中和循環後,該催化劑的活力沒有損失。活力的響應性變化與組裝結構的解離、重構對應,進一步證明活力與組裝的關聯;而含有血紅素的天然酶或模擬酶在經過十個循環處理後,活力均降低80%以上。研究進一步將成纖多肽與聚組氨酸多肽化學偶連,引導聚組氨酸形成纖維狀結構,提高催化劑的比表面積使更多的組氨酸殘基暴露於表面,能夠將TOF(turnoverfrequency)提高一個數量級。該研究有望為設計先進的仿生催化材料提供新思路。這些無輔因子的超分子催化材料也為原始酶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假想模型;在生命起源前的複雜環境裡,無輔因子的多肽組裝結構經過多次失活和活化將仍可能發揮催化功能。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博士劉清、博士研究生萬鎧瑋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王振剛、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研究員王會與研究員丁寶全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化工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北京市科技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示意圖:(a)辣根過氧化物酶(左側)和抹香鯨肌紅蛋白(右側)活性中心結構;(b)聚組氨酸多肽自組裝過程;(c)聚組氨酸多肽自組裝結構催化模式

圖2.(a)十五肽自組裝結構的掃描電鏡圖(inset為帶狀結構)、電子衍射圖和高分辨電鏡圖;(b)聚組氨酸肽的二級結構、活力與分子鏈長的定量關係;(c)聚組氨酸多肽催化過程的理論模型;(d)多肽催化劑(十五肽,H15)與天然過氧化物酶(HRP)活力對熱處理和酸處理的響應性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自組裝納米材料首次實現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
    第一作者:Qing Liu, Kaiwei Wan通訊作者:Zhen-Gang Wang, Hui Wang, Baoquan Ding通訊單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無輔因子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模擬酶設計及表徵肽自組裝模擬酶催化活性及催化機理肽自組裝模擬酶穩定性考察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多個團隊合作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施興華、王會課題組和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劉冬生教授合作,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作者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 J.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
  • 自組裝構築首例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材料
    多肽自組裝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納米材料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蛋白質的解摺疊,催化性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使得酶不可逆地失活。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前期的工作中,研究者通過生物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團隊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基於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自組裝體系可被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納米結構,同為核酸的各類基因治療藥物也可以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共組裝,從而使得構建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治療系統成為可能。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多功能核酸納米結構遞送基因治療藥物領域已獲得一系列進展(J. Am. Chem.
  • 利用自組裝結構調控表界面化學反應構建納米材料圖案方面取得進展
    表界面化學反應是在物質兩相之間的界面上發生的物理化學過程,通過限制反應物的構象、取向及選擇性,可以控制化學反應的活性中心及速率,在物理化學及相關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的圖案化製備為構築納米催化系統以及構建光學和電子學器件提供基礎。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納米】JACS封面:多組分自組裝精確構築納米膠囊
    自1997年,Atwood教授成功利用杯[4]間苯二酚芳烴通過氫鍵作用構築納米膠囊以來,杯[4]芳烴被廣泛用作建構超分子膠囊的支架。然而,由於其特有的杯子形狀,杯[4]芳烴膠囊的結構主要限於二聚體和六聚體膠囊,杯芳烴膠囊結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只能寄希望於通過另外互補的連接基團實現。雖然這種設計策略非常明確,但是目前為止,還鮮有新結構報導,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缺少合適可用的互補對。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納米中心舉辦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第4期:納米能源)
    2020年10月17日, 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納米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舉辦的第四期「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在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四樓會議室召開。麥立強教授作了題為「納米線儲能材料與器件」的學術報告,以「納米線儲能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思路與進展」為論述中心,詳細介紹了單根納米線電化學器件及其原位表徵、分級納米線界面設計、電運輸調控以及高性能納米正極材料及動力電池產業化進程等方面內容;楊全紅教授作了題為「淺談鋰硫電池中的催化作用」的學術報告,通過引入催化作用,解決鋰硫電池瓶頸問題,詳細闡述了鋰硫催化機制、催化材料理性設計、構建長壽命、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國家納米中心在圓偏振發光材料性能的提升及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具有圓偏振發光(CPL)特性的光學材料由於其在各個領域的潛力,而獲得廣泛關注,具有較高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是實現其有效應用的關鍵。目前,一些光學材料得到的glum值普遍較低,且圓偏振發光區域大都位於可見光區,相對較低的能量限制了其應用的可能性。
  •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採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來克服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表徵自組裝有機分子結構的挑戰性任務。自組裝單層保護的納米顆粒越來越多地用於電子,藥物輸送,催化和傳感裝置中。構成殼層的配體的組成和結構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決定了納米顆粒的性質,例如化學,生物和界面行為。調諧配體分子允許納米粒子為特定應用定製。
  • 未來納米電子器件的構築基元
    矽納米線和相關的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是目前納米科學和技術研究發展的最前沿,是未來納米電子器件的基本構築基元,是我們探索微電子器件微型化的一條重要途經。在《矽納米線分析》一書中,唐元洪教授以SiO、Si和SiO2混合物、Ge粉末和石墨粉末為原材料製備出矽納米線、鍺基一維納米材料和無定型碳納米線等一維半導體功能納米材料,並系統地進行了各種表徵分析,為實現微電子器件的微型化率先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
  • ...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具有這種手性活性的材料正在3D顯示、手性開關、生物傳感、無創生物醫學診斷和不對稱催化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直接手性植入軸向手性生色團或等離子體納米顆粒相比,自組裝是手性材料合成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具有特定吸收性或發光性的無機納米材料,例如金納米棒,量子點,鈣鈦礦納米晶體,經過表面改性後,能夠在手性自組裝模板上形成不對稱取向。
  • 中科院國家納米中心在實現高效圓偏振發光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段鵬飛課題組在構築高效圓偏振發光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陳春英研究組與納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組合作,在以秀麗線蟲為模型研究納米材料生物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Nano Letters 雜誌上(2011, 11: 3174-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