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陳春英研究組與納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組合作,在以秀麗線蟲為模型研究納米材料生物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Nano Letters 雜誌上(2011, 11: 3174-3183)。

納米材料與生命體系相互作用及其健康效應問題,是納米科技領域的重要前沿科學問題。由於納米材料本身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傳統毒理學評價方法已不能滿足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的需求,實驗中體內、體外結果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就要求發展快速、簡單、準確的毒理學評價模型體系。而納米材料在複雜生物體系內可能發生的多種理化性質改變更為其後續毒理學研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在方法學上有所突破創新。

秀麗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生物學經典的模式生物,然而用於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研究還鮮有報導。本研究工作基於秀麗線蟲模型,從納米材料毒理學評價方法學的建立、應用和機理揭示等方面進行了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秀麗線蟲的優勢在於其既可以從生物個體水平進行研究,其體內的每個細胞又可單獨研究,便於從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多層次對納米材料的體內行為進行研究。

本工作選擇了目前最具有應用前景的量子點(Quantum dots)作為代表性納米材料,研究了其在體內的分布、代謝、轉化和長期毒理效應。研究發現:量子點經攝食進入並積累在秀麗線蟲消化系統,進入消化道內皮細胞定位於溶酶體,長期蓄積會導致量子點從消化系統向生殖系統遷移,並導致生殖障礙和子代發育毒性。

基於同步輻射先進光源發展起來的多種元素高靈敏分析技術近年來已開始應用於納米材料的表徵、化學結構分析等領域,然而用於生物體系內原位的研究尚無報導。本工作創新性地將多種同步輻射技術,如X射線原位微區元素成像與化學結構分析技術應用於量子點材料在體內代謝與降解過程的研究,揭示了量子點在線蟲消化系統微環境內降解、氧化和代謝的過程,並指出了利用納米材料光學特性進行分布研究的不可靠性,提出了集成光學成像、原位元素成像與結構分析、細胞生物學、毒理學等多種方法來研究納米材料在生物體系內分布代謝等重要問題的系統研究方法。

該研究方法對於建立以秀麗線蟲為模式生物評價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的研究平臺具有重要意義,並有望在後續研究中推廣應用於多種重要納米材料的研究,在不同層次闡明納米材料與生物體系相互作用的機制。 

本工作是陳春英研究組關於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與安全性系列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其他工作包括:不同納米材料特性如不同粒徑和表面電荷可影響細胞有絲分裂和細胞周期(Biomaterials, 2011,32: 8291-8303);羧酸化富勒烯納米材料可定位於溶酶體,通過穩定溶酶體膜抑制細胞凋亡新機制(Biomaterials, 2011,32:4030-4041);應邀撰寫金屬納米材料在生物體內的命運和生物應用,總結了目前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的新型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在生物體內吸收、分布與代謝過程以及納米特性與體內毒性相關性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Small 10.1002/smll.201101059)。

該系列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人們進一步加深對不同納米材料與生物體系相互作用的機制與共性規律的理解,同時對合理設計和安全使用納米材料也具有參考價值。

上述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

圖片說明:量子點在秀麗線蟲消化道內的降解過程。通過比較量子點螢光的光學圖像(optical Fluorescence)和量子點組成元素的X射線螢光圖像(μ-XRF)發現,位於消化道末端的量子點組成元素Se大量積累,而光學螢光淬滅,通過對不同部位的化學價態進行分析(X射線吸收譜,μ-XANES),發現量子點伴隨消化過程,結構不斷破壞,內核元素發生氧化,導致螢光淬滅,同時釋放有毒離子,導致毒性。

圖片說明:量子點從消化系統向生殖系統遷移積累並導致生殖障礙和子代毒性。短期暴露量子點從消化道向生殖系統遷移但不進入卵內;長期暴露後量子點大量積累於生殖系統並產生壞卵、死卵。模式圖顯示了量子點材料從消化系統向生殖系統遷移的過程。

相關焦點

  • 納米生物效應研究進展
    中國《科技日報》2004年12月15日報導:美國國家環保局宣布,美國國家環保局、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始實施「國家毒物學計劃」, 美國職業安全和保健局、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也開始支持研究納米材料對環境和人可能造成影響的研究,比如對肺和皮膚影響的研究等。在2005年美國化學會春季年會上,已經將納米生物效應與納米毒理學作為新的研究領域。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9-12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字體:、劉璐琪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多層範德華材料的彎曲》(Bending of Multilayer van der Waals Materials)為題,於9月9日作為封面論文、主編推薦論文,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納米材料生物學效應研究新進展
    細胞對三種不同形貌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內吞 近日,在國家「863」、「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下,由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唐芳瓊研究員帶領的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應用研究組在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物理學院在拓撲絕緣體納米材料的光熱電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拓撲絕緣體的材料製備和量子輸運特性是近年來國際研究前沿的一個熱點。在眾多拓撲絕緣體材料中,Bi2Se3是拓撲絕緣體家族中一種重要的三維強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納米結構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增強的表面電導貢獻非常有利於探索拓撲絕緣體奇異表面態的物理性質和開發拓撲絕緣體在自旋電子學等方面的潛在應用。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多個團隊合作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施興華、王會課題組和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劉冬生教授合作,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目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雜誌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文章連結詳見「閱讀全文」。
  • 中科大在生物質製備納米結構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俞書宏課題組在低溫水熱碳化生物質製備功能性碳基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其中有關生物質水熱碳化製備高活性富碳納米功能材料的一系列工作引起國際關注。最近,該課題組應邀撰寫觀點透視綜述論文,並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Dalton Trans上,英國皇家化學會網站也進行了報導。
  • 中科院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年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本項目的總體水平處於國際前沿。經初步統計,發表論文443 篇,SCI發表約391篇;在2000年公布的SCI引文數據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中,中國佔47篇,其中納米科技中心佔有3篇;在國際各類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8次;申請專利22項;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二等獎各1項;「納米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之一。
  •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4-17  瀏覽:
  • 環境汙染物及碳納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思金研究組在非編碼RNA—miR-214拮抗砷誘導的細胞凋亡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由基研究期刊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鋰離子電池矽負極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針對上述難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李祥龍(中科院青促會會員)、智林傑研究團隊提出利用納米系統工程設計理念提升材料儲鋰性能(Nano Lett. 2013, 13, 5578),在材料單元尺度上解決高容量電極材料體積膨脹引起的結構、表界面、及電荷輸運不穩定性問題,與此同時,在材料宏觀體尺度上解決其振實密度偏低等實用化問題。
  • 北理工在雙異價摻雜半導體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可控摻雜引起的精準能帶工程是光電新能源應用的半導體納米材料關鍵前提。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教授團隊利用表面空位成功克服離子交換反應當中的動力學勢壘,創新性提出了新的合成方法,在製備雙異價離子摻雜半導體納米晶/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Unique Cation Exchange in Nanocrystal Matrix via Surface Vacancy Engineering Overcoming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過去的幾十年,全解水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依然存在諸多障礙難以逾越,如效率低、穩定性差、體系複雜及成本和安全等問題。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Nano Energy 2017, 41, 488-493; Appl.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DOI: 10.1016/ j.nantod. 2020. 100968)及Angew. Chem.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藥物遞送體系是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方式將藥物分子裝載在納米材料載體上,形成藥物-載體的複合體系。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合肥2月2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EdwardSargent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
  •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進展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是一種具有高比表面積、大孔容、形貌和尺寸可控的新型無機生物材料,但是,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真正使用前必須全面深入了解其包括毒性、降解性等在內的一系列生物相容性問題。然而,在這方面國際上的基礎研究工作的報導還十分有限。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