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2020-09-20 小材科研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DOI: 10.1016/ j.nantod. 2020. 100968)及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 anie.202009633)上。

目前,工業制氫主要依靠煤、天然氣重整,這個過程加劇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與環境汙染。太陽能作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約4×1020 J / h),通過光催化過程,將其轉化為清潔高效的氫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近幾十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樸玲鈺課題組分別通過光催化水分解和甲酸分解兩個過程,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光催化產氫,並為該過程的合理評價提出了系統分析與建議。 

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兩種類型,全分解水制氫(2H2O → 2H2 + O2)和半反應分解水制氫(H2O + 犧牲劑→ H2 + 氧化產物)。過去的幾十年,全解水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依然存在諸多障礙難以逾越,如效率低、穩定性差、體系複雜及成本和安全等問題。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Nano Energy 2017, 41, 488-493; Appl. Catal B: Environ 2018, 220, 471-476等),樸玲鈺課題組首次提出了高效、高值光催化分解水過程,即光催化分解純水獲得氫氣的同時,製備雙氧水(2H2O → H2 + H2O2)。該過程優勢顯著,形成H2O2是動力學更有利的2電子過程。同時氫氧逆反應被顯著抑制,效率極大提升;產物為純氣態H2和更高價值的液態H2O2;消除了分離、純化成本與安全問題且產物價值大大提升。該過程一舉多得,符合實際需求,具有強大應用潛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上。 

甲酸無毒、廉價、氫含量高且穩定,是理想的液態儲氫介質。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Joule 2018, 2, 549-557),樸玲鈺課題組通過理論和實驗研究發現,水作為催化劑促進甲酸分解產氫的高效發生,這是本領域首次對水作為催化劑催化該反應進行的報導。水可以有效地降低光催化分解甲酸的活化能,提高反應效率(提高2~4倍),同時水在反應前後保持不變。重要的是,水的助催化作用具有普適性,可適用於不同半導體材料(CdS、g-C3N4、TiO2等)和不同的產氫助劑體系(CoP、Pt、Pd、Ru、Au等)。該研究提升了科研人員對同類反應中水催化作用的關注度,相關成果發表於納米科學領域知名期刊Nano Today (2020, DOI: 10.1016/ j.nantod. 2020.100968)。

對光催化體系進行催化劑評價過程中,目前還缺乏一個充分、準確的評價體系,導致了對不同催化劑或催化體系難以進行一致、可靠的評估。基於此,樸玲鈺課題組從量子效率與太陽能轉換效率的準確計算、催化劑使用及環境控制等多個角度,結合文獻和實驗結果,系統分析了多種參數存在的不足並提出了初步建議,提出了一個更全面、準確且易執行的光催化制氫評價體系。該工作為開發一個更合理、廣泛接受和公平的光催化產氫評價體系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上述成果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 anie. 202009633)上。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曹爽助理研究員等為上述工作的第一作者,合作者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劉新風研究員、施興華研究員等。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及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國家納米中心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1930994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74801322030137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9633

相關焦點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DOI: 10.1016/ j.nantod. 2020. 100968)及Angew. Chem.
  • 西安交大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環境汙染和能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望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寬範圍的光吸收和快速的電子空穴分離是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的關鍵。、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心設計了一種新型光催化材料Au@UiOS@ZIS(金@巰基UiO66@硫銦鋅),其中Au納米點被錨定在巰基修飾的UiO66(縮寫為UiOS)金屬有機骨架的孔中,而硫銦鋅(ZnIn2S4,縮寫為ZIS)納米片被包裹在
  • 青島大學趙海光教授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與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Federico,Rosei教授合作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and Stable Hydrogen Evolution Based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探索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光催化與電催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 大連化物所太陽能光催化制氫取得新進展
    其中,日本東京大學光催化研究專家K. Domen 教授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提供了一種人工設計高效光催化劑的方法。這是李燦研究組繼在光催化劑表面異相結(Angew. Chem. Int. Ed., 120: 1766-1769 2008)和異質結及其光催化制氫性能(J. Am. Chem.
  •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在電催化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5日電 近日,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施劍林院士與青年教師陳立松博士在有機物輔助電催化析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
  • 省科學院測試分析所光催化生物質制氫取得新進展
    但傳統制氫技術能耗大,且伴隨著大量二氧化碳釋放,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一直是國內外的研究重點。 生物質是一種來源廣泛、儲量大、廉價且可持續利用的能源載體。農業生產中的稻稈、麥稈、稻草,生活中以木質纖維為原料的紙杯、紙盤以及紙漿造紙排放的汙泥等都含有大量的生物質,然而這些生物質常被作為廢棄物拋棄。
  • 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數理學院馬良博士以武漢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依託光學信息與模式識別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在等離激元耦合及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影響因子8.758),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大連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紀錄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燦院士、李仁貴研究員等在太陽能可規模化分解水制氫方面取得新進展:率先提出並驗證了一種全新的「氫農場」策略,該策略基於粉末納米顆粒光催化劑太陽能分解水制氫,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紀錄。
  • 寧夏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產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MBA中國網訊】近日,寧夏大學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馬保軍副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14.229)上。
  • 碳點用於光催化分解水制氫!中國石油大學最新研究進展
    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獲取氫能的理想方式,開發高效的光催化劑成為氫能領域研究的熱點。
  • 太陽能光伏分解水制氫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成果拓展了空穴儲存層的應用,形成理性設計高效光電極的新策略和新思路,為實現高效太陽燃料製備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礎。
  • 哈工大《Angew》: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高雲智教授為文章第一通訊作者,博士生李燦為第一作者,本工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Grant No. 21433003)支持。
  • 廉價電催化水分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 西工大張健教授團隊:水分解制氫領域重要進展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張健教授團隊先後在光電/電催化水分解制氫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光電/電催化水分解制氫能將光能或新能源產生的電能轉化成便於儲存、環境友好的氫能,是未來氫能時代的核心技術,理學院張健教授團隊在該領域研究成果如下:1)通過精確調控1,4-二乙炔苯與1,3,5-三乙炔苯的共聚作用,設計了一種全新的具有連續彎曲能帶的梯度同質結材料(圖1),這種結構有效促進了光生電荷載流子的分離與轉移,從而2.5倍提高了光電催化水分解制氫效率,相關研究成果「Poly
  • 大連理工:功能材料助力高效儲能及海水電解高效制氫系列進展
    功能碳材料及其複合材料具有孔隙結構發達、硬度高、韌性強、耐酸鹼性能好等獨特性能,在能源、催化、環境、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用前景廣闊。針對特定領域的應用需求,設計構築並精細調控功能碳材料的納微結構、表/界面性質是材料化工技術領域關注的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核心科學問題。
  • 水分解制氫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陳春英研究組與納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組合作,在以秀麗線蟲為模型研究納米材料生物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Nano Letters 雜誌上(2011, 11: 3174-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