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0-08 小材科研

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數理學院馬良博士以武漢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依託光學信息與模式識別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在等離激元耦合及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影響因子8.758),Nanoscale(影響因子6.895)和Solar RRL(影響因子7.527)國際著名期刊上。

金屬納米顆粒的等離激元耦合效應能夠產生極強的光子吸收和近場增強等優異光學特性,在催化、傳感以及表面拉曼增強光譜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馬良博士利用可控水熱法製備了一種新型的金納米結構,稱之為「納米金元寶「,具體結構為直徑20 nm的金納米球精確地置於開口大小可調的半金殼層中,金納米球和金納米殼層之間有著約厚度為4 nm納米間隙。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納米金元寶有著兩種等離激元共振吸收峰,一種在550 nm處,屬於電偶極共振;另外一種處於650 ~ 800 nm之間,來源於外層金納米殼層的磁偶極共振。同時,金納米球和殼層之間的強烈等離激元耦合能夠極大的增強兩種等離激元的共振吸收和局域電磁場。光催化降解對硝基苯酚和表面增強羅丹明B分子拉曼光譜實驗結果表明,納米金元寶展現出殼層大小依賴的光催化活性和SERS響應,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目為《Structure-Adjustable Gold Nanoingotswith Strong Plasmon Coupling and Magnetic Resonance for Improved PhotocatalyticActivity and SERS》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38554−38562。

其次,馬良博士以納米金球為生長基底,利用多次循環置換反應和二次生長手段製備出具有納米間隙數目可調的Au/AgAu雙金屬納米結構,其內部納米間隙數最大可達4個。這種內部的多間隙納米結構,為等離激元耦合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Au/AgAu展現出間隙數目依賴的光子吸收和近場增強。其中,由於多個界面的等離激元強耦合效應,具有4個納米間隙的Au/AgAu擁有最寬的吸收光譜和最強局域電磁場。進而,通過水熱法構建間隙可調(Au/AgAu)@CdS核殼納米結構光催化劑,光解水產氫氣測試結果表明,(Au/AgAu)@CdS展現出間隙數依賴的光催化活性,隨著納米間隙數的增加,其催化產氫氣活性呈指數增長,最高可達純硫化鎘的96倍。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Multi-interfacial Plasmon Coupling in Multigap(Au/AgAu)@CdS Core–Shell Hybrid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Generation》發表在Nanoscale 2020,12, 4383。

另外,馬良博士利用水熱法在納米金球切線方向生長超薄CuSe納米盤同時沉積Pt納米顆粒,構建出Pt納米顆粒修飾Au/CuSe切向異質結構的三元光催化劑。由於金納米球和CuSe超薄納米盤之間的金屬-非金屬等離激元耦合作用,三元催化劑在可見和近紅外區間有著優異的光子吸收。理論研究表面,金納米球和CuSe的界面之前存在很強的電場耦合,能夠極大的提升材料的光俘獲能力和界面之間的電荷轉移。同時三元催化劑之間內部的多電荷轉移途徑,能夠極大的提升載流子的壽命。在可見可近紅外光照射下,光解水產氫氣測試顯示Au/CuSe/Pt三元催化劑有著優異的光催化活性。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目為《Pt Decorated (AuNanosphere)/(CuSe Ultrathin Nanoplate) Tangential Hybrids for EfficientPhotocatalytic Hydrogen Generation via Dual-Plasmon-Induced Strong VIS–NIR LightAbsorption and Interfacial Electric Field Coupling》發表於Sol. RRL 2019,1900376。

以上論文是在我校科研平臺下完成的科研工作,武漢個工程大學為第一單位,馬良博士均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其它作者還有熊倫副教授、秦平力教授和陳相柏教授,以及2017級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3班本科生陳友龍。以上工作得到了武漢工程大學科研啟動基金、光學信息與模式識別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來源:武漢工程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09684

https://doi.org/10.1039/C9NR09696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olr.201900376

相關焦點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而開發高效的可見光(約佔太陽光能量的43%)響應材料是目前光催化領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近些年興起的以Au, Ag, Cu等金屬光吸收為驅動力的光催化為解決寬帶隙半導體(Eg>3.0 eV)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光催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關於金屬納米材料敏化半導體或增強其已有活性以達到高效可見光響應的機理已有較多研究,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熱電子」注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型(見圖)。
  • 河北科技大學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河北科技大學青年教師蘇然團隊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2016-06-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此外,納米尺度的TMC在應用過程中還容易發生聚集,導致材料結晶再生長以及催化活性位點減少。近年來,碳包覆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與化學性質而倍受關注,例如表面易功能化、抗氧化、抗酸鹼腐蝕、不容易團聚等,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磁性數據存儲、電催化、生物工程等領域。
  • 寧夏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產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MBA中國網訊】近日,寧夏大學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馬保軍副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14.229)上。
  • 河北科技大學首篇Angew.:在納米催化全解水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入駐化學加,推廣快人一步 導讀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在全解水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化學學科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德國應用化學,2018年影響因子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探索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光催化與電催化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立成院士團隊的侯軍剛教授在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在光催化、納米集成光子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太陽能電池,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這些功能和金屬納米結構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
  • 武漢工程大學取得3D列印材料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
    博士在3D列印複合材料應用於光催化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與製藥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材料科學的研究。2007年本科畢業於法國克萊蒙費朗工程大學(Clermont-Ferrand)化學專業;2010年碩士畢業於法國勃艮第(Burgundy)大學材料工程、分子化學專業雙碩士;2013年博士畢業於法國蒙彼利埃(Montpellier)大學材料化學與物理化學專業。2014年1月至12月在歐洲膜研究所(法國)從事廢水處理方向博士後研究。
  • 納米級二氧化鈦光催化氧化技術的研究
    2 TiO2光催化氧化處理有機汙染物的研究進展  TiO2具有無毒、催化活性高、光化學性質穩定以及抗氧化能力強等優點,是光催化氧化法中常用的催化劑,其催化活性與催化劑的粒徑、表面狀態及晶型等因素有關, 同時TiO2還可通過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金屬離子摻雜、複合半導體、外加電場等方式來提高光催化降解的效率。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太陽能作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約4×1020 J / h),通過光催化過程,將其轉化為清潔高效的氫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近幾十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DOI: 10.1016/ j.nantod. 2020. 100968)及Angew. Chem.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催化腫瘤治療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具有高效、特異性強、安全性高的特點。   近日,該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聚焦於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催化腫瘤治療、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以及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
  • 西安交大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環境汙染和能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望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寬範圍的光吸收和快速的電子空穴分離是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的關鍵。、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心設計了一種新型光催化材料Au@UiOS@ZIS(金@巰基UiO66@硫銦鋅),其中Au納米點被錨定在巰基修飾的UiO66(縮寫為UiOS)金屬有機骨架的孔中,而硫銦鋅(ZnIn2S4,縮寫為ZIS)納米片被包裹在
  • 中科院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年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本項目的總體水平處於國際前沿。納米金屬Cu高達5100%的超塑延伸量的研究工作被認為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其論文獲1999年單篇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全國第一、四名。
  • 東華大學在光催化 分解水產氫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張青紅教授團隊在製備廉價高效的可見光光催化劑以及光催化分解水產氫領域取得新進展,以《MXene為前驅體製備碳摻雜TiO2並與g-C3N4耦合作為可見光光催化劑用於光催化產氫》(Ti3C2 MXene-derivedcarbon-dop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