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2016-06-15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梁長浩課題組最近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Carbon 雜誌上(Carbon, 2016, 100, 590-599)

  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是一種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共存的特殊材料,因此展現出獨特的電學及力學性質。然而在應用過程中材料表面的碳易被氧化,導致材料表面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影響其物理與化學性能。此外,納米尺度的TMC在應用過程中還容易發生聚集,導致材料結晶再生長以及催化活性位點減少。近年來,碳包覆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與化學性質而倍受關注,例如表面易功能化、抗氧化、抗酸鹼腐蝕、不容易團聚等,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磁性數據存儲、電催化、生物工程等領域。綜上所述,若將表面穩定性高的碳材料製備成TMC的保護層,形成獨特的TMC/C核殼結構,那麼具有此特殊結構的複合材料將有可能成為電化學儲能設備中理想的電極材料。因此,發展一種簡單有效、溫和可控的方法製備尺寸均一的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基於液相雷射熔蝕(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 LAL)技術,固體所研究人員分別以無水乙醇和丙酮作為液相介質,成功製備了一系列TMC/C核殼結構納米材料,包括TaC/CNbC/CHfC/CMoC/C(圖1 a-f)。結構分析表明,這類材料的內部TMC均表現為類似於NaCl型的立方相晶體結構,外殼為不同厚度的無定形碳。LAL實驗結果表明,液相分散介質的種類對於TMC/C核殼結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例如,鉭靶材在丙酮中可以形成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的核殼結構,即TMC/C,而在無水乙醇中並不能獲得類似結構的納米材料,此實驗說明丙酮比無水乙醇更有利於碳包覆層的形成。結合這些實驗結果,固體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可能的TMC/C核殼結構形成機制。如圖1g所示,液相介質中,脈衝雷射與固體靶材作用,會在固-液界面上形成一個高溫、高壓的等離子體羽,該等離子體羽在液相介質中先後經歷快速絕熱膨脹和驟冷過程,最終湮滅。在此過程中,等離子體羽與液相介質的界面上,靶材剝離的成分與有機液相介質分解的含碳成分迅速結合,並成核、生長為金屬碳化物的納米顆粒,同時在其表面析出過飽和碳,最終在驟冷過程之後形成無定形碳包覆的核殼納米顆粒。該研究TMC/C核殼結構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種簡單、綠色的普適性方法。此外,為研究TMC/C核殼結構納米材料的電學性質,固體所研究人員以TaC/C核殼納米結構為例,設計了一系列對比試驗,發現在超級電容器的應用中,此類結構的納米材料展現出了優越的倍率和循環性能(圖2)。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No. 2014CB9317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WPI) Center for Materials Nano-architectonics (MANA)的資助。

  文章連結 

  1. (a)HfC/C核殼結構的TEM圖;(b)TaC/C核殼結構的TEM圖;(c)(d)MoC/C核殼結構的TEM圖;(e)(f)NbC/C核殼結構的TEM圖;(g)TMC/C核殼納米顆粒可能的形成機制。

 

  2. (a)TaC/C 核殼結構在6.0 M KOH 溶液中的不同掃速下的循環伏安圖;(b)TaC/C核殼結構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c)TaC/C核殼結構與文獻報導中不同結構TaC材料的比容量對比;(d)TaC/C核殼結構的充放電循環曲線。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梁長浩課題組最近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Carbon 雜誌上(Carbon, 2016, 100, 590-599)。
  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是一種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共存的特殊材料,因此展現出獨特的電學及力學性質。然而在應用過程中材料表面的碳易被氧化,導致材料表面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影響其物理與化學性能。此外,納米尺度的TMC在應用過程中還容易發生聚集,導致材料結晶再生長以及催化活性位點減少。近年來,碳包覆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與化學性質而倍受關注,例如表面易功能化、抗氧化、抗酸鹼腐蝕、不容易團聚等,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磁性數據存儲、電催化、生物工程等領域。綜上所述,若將表面穩定性高的碳材料製備成TMC的保護層,形成獨特的TMC/C核殼結構,那麼具有此特殊結構的複合材料將有可能成為電化學儲能設備中理想的電極材料。因此,發展一種簡單有效、溫和可控的方法製備尺寸均一的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基於液相雷射熔蝕(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 LAL)技術,固體所研究人員分別以無水乙醇和丙酮作為液相介質,成功製備了一系列TMC/C核殼結構納米材料,包括TaC/C、NbC/C、HfC/C和MoC/C(圖1 a-f)。結構分析表明,這類材料的內部TMC均表現為類似於NaCl型的立方相晶體結構,外殼為不同厚度的無定形碳。LAL實驗結果表明,液相分散介質的種類對於TMC/C核殼結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例如,鉭靶材在丙酮中可以形成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的核殼結構,即TMC/C,而在無水乙醇中並不能獲得類似結構的納米材料,此實驗說明丙酮比無水乙醇更有利於碳包覆層的形成。結合這些實驗結果,固體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可能的TMC/C核殼結構形成機制。如圖1g所示,液相介質中,脈衝雷射與固體靶材作用,會在固-液界面上形成一個高溫、高壓的等離子體羽,該等離子體羽在液相介質中先後經歷快速絕熱膨脹和驟冷過程,最終湮滅。在此過程中,等離子體羽與液相介質的界面上,靶材剝離的成分與有機液相介質分解的含碳成分迅速結合,並成核、生長為金屬碳化物的納米顆粒,同時在其表面析出過飽和碳,最終在驟冷過程之後形成無定形碳包覆的核殼納米顆粒。該研究為TMC/C核殼結構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種簡單、綠色的普適性方法。此外,為研究TMC/C核殼結構納米材料的電學性質,固體所研究人員以TaC/C核殼納米結構為例,設計了一系列對比試驗,發現在超級電容器的應用中,此類結構的納米材料展現出了優越的倍率和循環性能(圖2)。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No. 2014CB9317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World Premier International (WPI) Center for Materials Nano-architectonics (MANA)的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a)是HfC/C核殼結構的TEM圖;(b)是TaC/C核殼結構的TEM圖;(c)和(d)是MoC/C核殼結構的TEM圖;(e)和(f)是NbC/C核殼結構的TEM圖;(g)是TMC/C核殼納米顆粒可能的形成機制。
 
  圖2. (a)TaC/C 核殼結構在6.0 M KOH 溶液中的不同掃速下的循環伏安圖;(b)TaC/C核殼結構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c)TaC/C核殼結構與文獻報導中不同結構TaC材料的比容量對比;(d)TaC/C核殼結構的充放電循環曲線。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過渡金屬輔助有機小分子碳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與此同時,使用合成聚合物為前驅物製備碳納米材料過程複雜緩慢,且不易規模化生產。因此,開發簡單、廉價、可控的方法宏量製備碳納米材料依然面臨巨大挑戰。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和梁海偉教授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過渡金屬鹽催化有機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徑,實現了在分子層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摻雜碳納米材料。
  • 合肥物質院:表面活性劑分子包覆的銀膠體納米顆粒具有更強穩定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的科研人員在探究液相雷射熔蝕(LAL)製備的Ag膠體納米顆粒穩定性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採用LAL技術,製備出粒徑超小的表面未包覆和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通過紫外可見光吸收、電勢等,分別對該Ag膠體納米顆粒的分散穩定性、結構穩定性及化學穩定性的演變進行探究,發現表面包覆可增加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表面未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 中科大在生物質製備納米結構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俞書宏課題組在低溫水熱碳化生物質製備功能性碳基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其中有關生物質水熱碳化製備高活性富碳納米功能材料的一系列工作引起國際關注。最近,該課題組應邀撰寫觀點透視綜述論文,並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Dalton Trans上,英國皇家化學會網站也進行了報導。
  • 科學網—二維金屬碳化物納米片衍生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
  • 合肥研究院製備出氧還原反應非貴金屬基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李越課題組在鐵基納米複合材料的OER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合成的FeP/Fe3O4/CNTs複合材料展現出優異的氧還原反應催化活性及穩定性,並具有很好的本徵活性和快速的動力學過程。
  • 二維金屬碳化物納米片衍生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帶領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同時氧化和鹼化的新策略,一步法實現了二維金屬碳化物納米片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  二氧化釩是一種具有熱致相變特性的過渡金屬氧化物,低於相變溫度具有半導體性質和高的紅外光透過率,而高於相變溫度則具有金屬特性和高的紅外光反射率。這一相變特性使得二氧化釩可用作智能節能窗塗層材料,通過對紅外光的調控實現對室內溫度的調節,進而降低建築能耗,達到節能的目的。
  • 研究發現表面活性劑分子包覆的銀膠體納米顆粒具有更強穩定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的科研人員在探究液相雷射熔蝕(LAL)製備的Ag膠體納米顆粒穩定性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採用LAL技術,製備出粒徑超小的表面未包覆和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通過紫外可見光吸收、電勢等,分別對該Ag膠體納米顆粒的分散穩定性、結構穩定性及化學穩定性的演變進行探究,發現表面包覆可增加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表面未包覆Ag膠體納米顆粒的穩定性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由於小尺寸效應和表面效應,納米顆粒在膠體溶液中表現出一種熱力學亞穩特性。
  • 二維金屬碳化物納米片衍生物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帶領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同時氧化和鹼化的新策略,一步法實現了二維金屬碳化物納米片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有機框架物為反應平臺可控合成了一系列石榴狀氮碳包覆的硒化鎳(NiSe@NC、NiSe@NC和NiSe@NC)複合材料。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合肥研究院製備出高性能紗球狀MoS2電極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部研究員趙邦傳課題組,在MoS2鋰/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性能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對材料的形貌進行優化設計,製備出一種高性能的紗球狀MoS2電極材料,相關研究成果以Yarn ball-like MoS2nanospheres
  • 合肥研究院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進展 2019-03-21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基於有機溶劑合成石墨烯量子點領域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輝與林文楚合作,在基於有機溶劑合成石墨烯量子點(GQDs)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發展具有特定結構的有機溶劑(雙鍵、苯環或多極性基團)可直接碳化並形成GQDs,相關結果以Direct carbonization of organic solvent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金屬負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2020-05-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
  • 合肥研究院在二維Au@Ag納米顆粒陣列對H2S的光學傳感性能研究方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越課題組在二維Au@Ag納米顆粒陣列對H2S的光學傳感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海偉教授課題組與武曉君教授課題組進行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合作研究,基於硫摻雜碳負載鉑(Pt)催化劑體系,發現了金屬與碳載體之間的電荷轉移方向隨著Pt尺寸的變化而反轉的新現象(圖1)。
  • 揭秘碳包覆金屬催化劑的真正活性位點
    然而,這類催化劑通常採用的是高溫合成方法,由金屬-Nx位點和石墨烯包裹的金屬納米粒子同時組成的M-N-C材料存在明顯的結構異質性,因此在ORR中要明確定義金屬-N-C的主要活性結構極為困難。近日,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馮新亮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梁海偉教授報導了一種低溫(350℃)NH4Cl處理策略,可以有效地從石墨烯包覆的metal-N-C催化劑中蝕刻去除石墨烯包封的納米顆粒,而不會破壞共存的原子分散的金屬-Nx位點,從金屬-N-C材料中選擇性去除金屬納米顆粒後的催化活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