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亮&梁海偉Angew. 揭秘碳包覆金屬催化劑的真正活性位點

2021-02-25 微算雲平臺

開發金屬-氮-碳材料(M-N-C)作為有效的非貴金屬(NPM)催化劑,以替代貴金屬鉑催化氧還原反應(ORR),對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這類催化劑通常採用的是高溫合成方法,由金屬-Nx位點和石墨烯包裹的金屬納米粒子同時組成的M-N-C材料存在明顯的結構異質性,因此在ORR中要明確定義金屬-N-C的主要活性結構極為困難。

近日,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馮新亮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梁海偉教授報導了一種低溫(350℃)NH4Cl處理策略,可以有效地從石墨烯包覆的metal-N-C催化劑中蝕刻去除石墨烯包封的納米顆粒,而不會破壞共存的原子分散的金屬-Nx位點,從金屬-N-C材料中選擇性去除金屬納米顆粒後的催化活性大大提高。

過去的研究認為,一些石墨烯包裹的金屬納米顆粒其本身被認為是的活性催化物種,或是無金屬碳氮結構協同增強了ORR活性。但本文研究者發現,通過低溫NH4Cl處理去除非活性金屬納米顆粒後,可提高MNC材料的ORR性能,並且應避免形成包覆的納米顆粒結構,以最大程度地暴露活性M-Nx位點的數量。

該研究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catalytic sites for oxygen reduction in metal/nitrogen-doped carbons with encapsulated metal nanoparticles」為題於2019年10月31日發表在國際期刊Angewandte Chemie。

圖1 低溫NH4Cl法處理石墨烯包覆的金屬顆粒示意圖圖2 不同金屬-C-N催化劑處理前後的TEM和XRD圖圖3 Fe-N-C/NH4Cl催化劑處理前後的SEM和HRTEM圖圖4 Fe-N-C/NH4Cl催化劑X射線吸收光譜圖5 Fe-N-C和Fe-N-C/NH4Cl催化劑ORR性能對比

本文介紹了一種低溫NH4Cl處理方法,可從M-N-C催化劑中有效去除石墨烯包覆的金屬納米顆粒,而不會破壞位於碳表面的M-Nx位點。基於適度和選擇性的NH4Cl純化工藝,確定了石墨烯包裹的M-NP在酸性介質中並非真正的活性組分,並通過該策略大大提升金屬-N-C催化劑的ORR性能。

Identification of catalytic sites for oxygen reduction in metal/nitrogen-doped carbons with encapsulated metal nanoparticles

(Angewandte Chemie,2019,DOI: 10.1002/ange.201912275)原文連結:http://dx.doi.org/10.1002/anie.201912275免責聲明:本文資訊編譯自學術期刊最新動態,以傳播知識、有益學習和研究為宗旨,相關工作與本公眾號無關, 如內容有誤,請批評指正。深圳華算科技專注DFT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Nature重磅:打破傳統認知,沸石催化劑TS-1的活性位點終於確定了!
    「近日,《Natur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40年來人們對工業催化劑鈦矽沸石-1(TS-1)的活性位點的結構認知是錯誤的。該發現可能使相關工業催化劑的進一步優化成為可能。」
  •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此外,納米尺度的TMC在應用過程中還容易發生聚集,導致材料結晶再生長以及催化活性位點減少。近年來,碳包覆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與化學性質而倍受關注,例如表面易功能化、抗氧化、抗酸鹼腐蝕、不容易團聚等,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磁性數據存儲、電催化、生物工程等領域。
  • 丙烷燃燒的高活性Pt/BN催化劑:載體和反應物誘導的活性位點演變的作用
    然而,金屬還是氧化的Pt物種是該反應的活性位點仍在爭論中。先前的許多工作表明,基於Pt氧化態與催化行為之間的相關性,金屬Pt物種是丙烷燃燒的活性位點。O'Brien等人也發現反應期間Pt/Al2O3催化劑的失活是由於PtO物種的形成,這表明金屬Pt物種是活性位點。對於Pt/BN催化劑,Lin等人得出結論,Pt/h-BN上苯燃燒的活性高於Pt/Al2O3上苯燃燒的活性是由於金屬Pt物種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氧原子。
  • 孫世剛團隊:一種新型高效酸性氧還原M/MN4複合活性位的構建
    (ORR)催化劑中形成金屬(Fe或CO)納米粒子(M-NPs)和FeN4或CoN4單原子協同作用的活性位點,並揭示了M-NPs與MN4位點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活化氧氣,使O-O鍵解離能壘降低,從而促進直接4電子反應途徑。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海偉教授課題組與武曉君教授課題組進行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合作研究,基於硫摻雜碳負載鉑(Pt)催化劑體系,發現了金屬與碳載體之間的電荷轉移方向隨著Pt尺寸的變化而反轉的新現象(圖1)。
  • 具有明確活性的金屬多相催化劑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因此,為了維持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各種脫碳技術,碳封存技術,以及發展碳循環利用等一系列的已經開發出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非溫室氣體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分子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是其中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因為它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產出。優化CO2RR系統需要找到高效的催化劑,以及電解系統。
  • 中國科大在碳基催化劑電催化析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氮等雜原子摻雜可以調控雜原子近鄰碳原子的電子結構,增強該碳原子活性位點與反應中間體的吸附作用,進而提高石墨烯等碳基材料的電催化析氫性能,然而傳統的吡啶、吡咯和石墨型氮摻雜模式對於石墨烯等碳基催化劑的性能調控,效果不佳,與報導的高活性的金屬基催化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科技」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非貴金屬催化劑研究進展,及鍍膜方式
    目前有幾類非貴金屬氧還原反應(oxygenreduction reaction, ORR)催化劑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金屬氮碳催化劑(M-N-C),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硫化物,過渡金屬碳化物和氮化物等。1.金屬氮碳催化劑在非貴金屬催化劑中,M-N-C具有比表面積大、孔徑分布合理和ORR催化活性較高等優點。
  • 【催化】解析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DHs):催化劑、載體和前驅體
    所以,研究者們一直在積極探索低成本、高活性的催化劑來取代這 些貴金屬催化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自然界含量豐富的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羥基氧化物以及過渡金屬氫氧化物作為電解水析氧反應的催化劑被廣泛研究。而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因其組成和結構易於調變等優勢被視為取代貴金屬最理想的催化劑。
  • 不同形貌與碳包覆對NiSe負極容量與SEI的影響
    相比於金屬氧化物,金屬硒化物具有較高的導電性,是潛在的新型鋰電負極材料。包覆化學惰性的碳可以緩解電解液中HF雜質的刻蝕,同時,相比於碳包覆,氮摻雜碳(N-doped carbon)的包覆具有更良的鋰離子遷移速率。為消減體積膨脹帶來的影響,多種形貌的分級結構、多孔結構或中空結構被引入到負極材料中,用以緩衝體積膨脹,並得到了較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 新型的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實現NRR的創紀錄活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張海民、趙惠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Lin Yue等人報導了一種以低成本、無氮的木質纖維素衍生碳為載體的單原子Fe電催化劑。EXAFS光譜證實了Fe原子通過Fe-(O-C2)4配位結構錨定在碳支架上。DFT計算確定Fe-(O-C2)4為氮還原反應的活性位點。
  • Nature Catalysis:揭秘水煤氣變換的催化途徑和活性位點
    研究發現,在反向水煤氣變換中,Pd/Al2O3原位形成亞穩態活性中心,導致金屬-載體界面發生羥基化和電子重組。水煤氣變換(WGS)反應(CO+H2O ↔ CO2+H2) 是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WGS的重要性導致許多研究旨在理解反應機理以指導催化劑的發展。大量研究記錄了在WGS期間甲酸鹽的形成。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氮摻雜碳基納米材料作為廉價非金屬CO2RR催化劑備受關注,但因其結構複雜,難以精確控制,導致對其催化活性位點的認識仍存在較大爭議,催化性能也亟待大幅提升。利用結構明確的小分子作為模型催化劑是明晰其催化機制的有效手段,但小分子自身的催化活性低,實驗誤差大,難以給出可信結果。
  • 金屬離子幾何構型優化OER、電子結構調控助力HER、單原子催化劑
    近日,湖南大學王雙印團隊選取三種尖晶石為模型,通過研究發現,八面體(Oh)中心的Co3+位點是OER電催化劑的最佳幾何構型,此外,八面體(Oh)和四面體(Td)中心的Co2+也可作為活性位點。理論計算表明,O*轉化為OOH*是Co3+(Oh)的決速步,其能壘最低,有助於提高OER活性。
  • 江蘇大學提出了一種逆向構築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構建高效催化劑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在催化、能源轉化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理性設計負載型催化劑的結構從而獲得理想的催化性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有研究發現,構築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一種調控催化劑結構、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有效策略。
  • 楊明輝:高性能金屬氮化物水氧化催化劑設計關鍵——氧化活性層
    儲量豐富的3d過渡金屬基(特別是Ni基)材料有利於含氧中間體的吸附作用,有望克服OER的動力學遲緩,實現較高的催化活性。金屬氮化物具有較高熔點與硬度,優異的抗腐蝕性與化學穩定性,較好的電導性能與熱導性能。特別是一些金屬氮化物,由於N原子嵌入導致的晶格擴張,引發獨特的電子結構,使其在多種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實現了不同金屬單原子如Cr、Mn、Fe、Co、Ni、Cu和Zn等在不同的碳基底如碳球(0D)、碳納米管(1D)、石墨納米片(2D)和石墨泡沫(3D)上的負載,其金屬負載量可以達到3.0 wt%以上。製備的碳納米管負載的單原子鎳催化劑對二氧化碳電還原具有極高的催化活性(CO選擇性接近100%)。
  • 促進自支撐電催化劑高效轉化CO2生成碳氫比可控的合成氣
    因此,合理設計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與納米結構,高效製備碳氫比可調的合成氣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單一活性位點的電催化劑來說,CO2還原 (CRR) 與析H2 (HER) 是同一活性位點上進行的競爭反應,一般通過改變施加電壓調節CRR和HER的動力學過程,來控制合成氣產物的碳氫比。但是,這會使得部分特定比例的合成氣需要在低電壓下完成,極大地限制了轉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