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打破傳統認知,沸石催化劑TS-1的活性位點終於確定了!

2021-01-10 網易

  「近日,《Natur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40年來人們對工業催化劑鈦矽沸石-1(TS-1)的活性位點的結構認知是錯誤的。該發現可能使相關工業催化劑的進一步優化成為可能。」

  鈦矽沸石-1(TS-1)是一種以鈦原子取代分子篩骨架中的矽或鋁原子而形成的含四配位鈦的雜原子分子篩,具有豐富的科學和工業歷史,始於1980年代初期。它的發現為研究高選擇性的烴類氧化反應和開發環境友好工藝奠定了基礎,被認為是 80 年代沸石催化的裡程碑

  當時,研究人員發現TS-1具有優異的催化氧化活性,其與H2O2組成的氧化體系對烯烴環氧化、芳烴羥基化、酮類氨氧化、烷烴部分氧化及醇類選擇氧化反應具有良好的作用,且不會深度氧化。

  儘管過去幾十年中,科學家已經對這些沸石基催化劑中活性位點的結構和核(金屬離子的數量)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由於表徵手段和技術的局限性,這些活性位點的結構仍未得到證實

  

  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Christophe Copéret等人在《Nature》上發文章指出,工業沸石催化劑TS-1的活性位點是雙核的,含有兩個鈦原子,而非人們普遍認知的單核,只有一個孤立的鈦原子。該項工作不僅對TS-1沸石催化劑具有影響,而且對活性位點結構尚未完全確定的其他含金屬的沸石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epoxidation over dinuclear sites in titanium silicalite-1」為題,於2020年10月28日在《Nature》在線發表,一舉打破了人們40年來對沸石分子篩活性位點的認知。同期,烏得勒支大學德拜納米材料科學研究所Bert M. Weckhuysen教授受邀撰文解讀並高度評價了Christophe Copéret等人的工作。

  

  傳統認知:TS-1的活性位點是單核Ti4+中心

  工業上,TS-1被廣泛用於丙烯的環氧化反應:在該反應中,過氧化氫(H 2O 2)中的氧原子被添加到丙烯的碳-碳雙鍵中(圖1a),生成目標產物環氧丙烷,且副產物僅為水。環氧丙烷是非常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原料,被廣泛用於製造聚氨酯塑料。使用該工藝每年可生產約一百萬噸環氧乙烷,因此TS-1被廣泛用作商業生產環氧丙烷的催化劑。

  

  圖1:工業催化劑TS-1中的活性位。 (a)TS-1在工業上用於促進丙烯與過氧化氫(H2O2)反應生成環氧丙烷的路線圖; (b) 普遍認知中TS-1的催化活性位點結構; (c) Christophe Copéret等人提出的TS-1的活性位點結構,含有兩個鈦原子。

  40年來,為了使TS-1催化劑更具活性和穩定性,並促進目標產物的高度選擇性形成,科學家們已經對TS-1的結構,組成和性能進行了詳細研究。而且,對於激活丙烯以進行環氧化所需的活性位點的類型以及該過程涉及的反應中間體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TS-1催化劑的活性位點正是基於骨架結構中的 Ti4+ 中心,是單核的,也就是說,只含有一個鈦原子。 據推測,該離子會激活過氧化氫,導致形成中間過氧(O-O)或氫過氧(HO-O)物質(圖1b),然後與丙烯反應形成環氧丙烷。

  新認知:TS-1的活性位點是雙核的,含有兩個鈦原子

  Christophe Copéret等人使用稱為固態 17O核磁共振( 17O NMR)的光譜技術,結合一系列其他分析技術和計算模型,詳細地探究了TS-1的活性位點。

  要點一:作者合成了一組具有不同鈦含量的催化活性TS-1材料,並將它們與過氧化氫反應,其中兩個氧原子均為 17O。有趣的是,使用17O NMR觀察到的反應中間體的光譜特徵類似於Berkessel-Katsuki催化劑,一種可溶解的鈦催化劑,能促進環氧化反應,並具有雙核活性位點(即活性位含有兩個鈦原子)。這表明TS-1中的活性位點也是雙核的。

  

  圖2:實驗和計算得出的固態17O NMR光譜。

  要點二:作者使用計算模型來計算與過氧化氫反應在TS-1中形成的鈦物種的 17O NMR光譜,證實了觀察到的 17O NMR譜可能是由雙核物質產生的。結合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和拉曼光譜獲得的實驗證據,研究人員得出結論,TS-1中的活性位點由夾在兩個鈦離子之間的過氧基物種組成(圖1c)。

  要點三:Christophe Copéret等人還使用計算模型來評估TS-1中的雙核鈦位點是否可以在過氧化氫存在下激活丙烯進行環氧化。結果表明,模擬的雙核位點確實促進了丙烯環氧化的有利反應途徑,從而證實了這些雙核位點是TS-1催化劑的活性中心

  

  圖3:TS-1雙核位點的催化機理探究

  工作反思和未來方向

  儘管Christophe Copéret等人的數據令人信服,但應注意的是,含金屬的沸石非常複雜且本質上是異質的。這意味著TS-1可能包含多種類型的鈦,具體取決於用於合成條件。這種物質可能是沸石分子框架中的缺陷,也可能是骨架外的物質。而且,它們可能以微量存在,可能無法通過某些分析方法進行檢測。此外,TS-1可能包含小的鈦氧化物簇,這會使光譜分析變得複雜。

  因此,需要更多的實驗和理論證據來確認TS-1中的活性位點是雙核的。可以用於進一步研究的另一種技術是原子探針層析成像,因為它可以識別TS-1中特定的鈦原子對。

  還應注意,Christophe Copéret等人分析實驗所用的條件與TS-1進行環氧化反應所用的條件不同,這增加了活性位點在反應過程中重組的可能性。因此,表徵環氧化反應過程中活性位點的實驗可能有助於解決有關其結構的爭論。

  儘管如此,Christophe Copéret等人的工作仍然是令人興奮的,並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研究固態催化劑的化學家可以從均相(可溶)催化劑的研究中學到很多東西。均相(可溶性)催化劑對活性位的分子結構和核有自己的爭論。此外,該工作還介紹了 17O NMR這一強大的表徵手段,可用於表徵多種工業沸石催化劑。例如,使用 17O NMR研究沸石ZSM-5中活性位點的結構和核。

  參考資料:

  1. Fresh evidence challenges the consensus view of active sites in an industrial catalyst. Nature 586, 678-679 (2020).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0-02942-w

  2. Efficient epoxidation over dinuclear sites in titanium silicalite-1. Nature 586, 708–71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26-3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用了40年,這個沸石的活性位點結構竟是錯的?
    正因為如此,40年來科學家對TS-1的結構、組成和性能進行了大量、詳細的實驗研究和計算模擬,希望在深入了解催化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活性更高、穩定性更好、目標產物選擇性更佳的催化劑。基於多種表徵方法,目前學界對於TS-1活化底物以進行環氧化所需的活性位點的類型以及所涉及的反應中間體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活性位點包含單個鈦離子(Ti(IV)),也就是所謂單核(mononuclear)結構。
  • 沸石與金屬酶中的鐵、銅活性位點的關係
    無論是含鐵、銅沸石還是鐵、銅金屬酶,兩者都有較強的M-O共價鍵,都是因為高價態的中心金屬離子以及配體氧原子的強供體作用導致。對於含鐵沸石和鐵金屬酶,兩者的活性都與其高自旋態有關。②    Second-Sphere Effect。這種效果其實是一種活性中心周圍的原子環境對其活性有著重要影響的現象。
  • Nature Catalysis:揭秘水煤氣變換的催化途徑和活性位點
    該工作利用同位素瞬態動力學分析確定了甲酸鹽中間體的次要作用,並利用氫滴定實驗證實了羧基的中間作用。研究發現,在反向水煤氣變換中,Pd/Al2O3原位形成亞穩態活性中心,導致金屬-載體界面發生羥基化和電子重組。水煤氣變換(WGS)反應(CO+H2O ↔ CO2+H2) 是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WGS的重要性導致許多研究旨在理解反應機理以指導催化劑的發展。
  • 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秀恩愛?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很久以前,我們一直認為負載型非均相催化劑的活性中心是電鏡上看到的小小的納米顆粒。後來,人們發現,將一些催化劑上的納米顆粒刻蝕掉之後,催化劑依然具有優異的催化性能。科學家認為,這種奇怪的現象,應當歸因於亞納米或者原子級活性物種的功勞。而這些超小尺寸的物質,因為解析度的原因,在當時的電鏡上是無法顯示的。球差電鏡等超高解析度表徵技術的發展,為原子級認知帶來了新突破。
  •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鰭狀沸石催化劑,打破納米孔材料分子交通堵塞
    鰭狀沸石催化劑增加了分子進入顆粒內部的通道    沸石是一種孔隙小於1納米的鋁矽酸鹽,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中,作為固體催化劑,用於生產汽油和有附加值的化學品及其他產品。在這些應用中,沸石孔內的化學反應首先要求分子找到催化劑顆粒外表面的少量開口。這就使得分子必須「排隊」進入粒子,擴散到參與化學反應的活性部位,然後離開粒子。    美國休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來誘發更大的催化劑粒子像納米粒子那樣,讓分子進入引發反應迅速並退出。
  • 丙烷燃燒的高活性Pt/BN催化劑:載體和反應物誘導的活性位點演變的作用
    圖6a說明了新鮮的2Pt/BN催化劑在最初的35分鐘反應過程中的催化行為。1分鐘反應的丙烷轉化率為49.0%,而在15分鐘內逐漸增加至82.6%,隨後達到穩態。該誘導期意味著催化劑表面可能的重構或活性位點的產生,這是由於反應物的參與而引起的。為了進行比較,預還原的2Pt/BN催化劑沒有明顯的誘導期,在250°C時丙烷的恆定轉化率為95.1%。
  • 《Nature》重磅:丙烷脫氫催化劑重大突破!介孔沸石載體助力形成稀土-鉑納米合金,催化壽命延長700倍
    MFI沸石,以替代傳統的氧化鋁載體。研究人員期望在強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效應下,添加稀土元素可以改善Pt /沸石催化劑的初始PDH活性。但令人驚訝的是, La和Y的摻入不僅提高了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還可以使其催化壽命延長十倍以上。
  • 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
    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44:49 韓國光州科技學院Chang Hyuck Choi開發了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方法。
  • Nature:開發一種新方法,合成一系列催化劑
    ,通過與其他金屬合金化的方法能提高其催化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通過此法成功合成了負載於介孔分子篩上的雙金屬納米粒子催化劑,用作丙烷脫氫反應。4. 此外,通過此法能與後過渡金屬形成含有大量第二金屬的鉑合金催化劑,其中PtCo合金在H2中預氧化CO時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
  • 兩篇Nature一個主題:介孔材料的催化「情緣」
    然而積炭仍然存在,因此Pt-Sn/Al2O3催化劑仍需要頻繁且繁瑣的再生步驟來恢復其催化活性。而在Ryong Ryoo課題組製備的稀土-Pt/沸石催化劑中,稀土La和Y的加入可以大大改善Pt催化劑在分子篩中的分散性,提高催化劑壽命。催化劑對PDH反應的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壽命提高了700倍,選擇性也明顯提高。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分別對Diels-Alder反應中的有機催化劑進行篩選,具體對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和環戊二烯在二級有機胺中的反應進行考察;分別對Shi環氧化反應、有機催化劑催化的Diels-Alder反應進行考察,通過對有機胺分子資料庫中的140000種手性胺分子的反應活性進行考察,並獲得較大可能性的手性有機催化劑種類;對給定反應的有機催化劑篩選能力進行考察;對給定催化劑的反應中可能的底物兼容性進行考察,具體對
  • 怎麼確定小分子與蛋白的活性位點
    1A:對接的時候,小分子與蛋白的活性位點是怎麼選呢?參照文獻麼?選擇的時候,活性位點有很多,是選擇什麼樣的位點對接呢?B:先分析你的化合物和已知底物的相似性關係,再選擇合適位點。殷賦科技:看看我們公眾號的文章,《如何確定對接口袋》。總的原則是,儘可能依靠來自實驗或文獻的信息來確定對接口袋,其次是軟體預測。如果沒有任何信息可以幫助你選擇或確定唯一的對接口袋,那就全部都用,分別做對接,再分析對接結果。有條件的,再做實驗驗證,比如定點突變。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綜述」多級孔沸石催化劑的擴散與催化效率
    題為《多級孔沸石催化劑的擴散與催化效率》(Diffusion and catalyst efficiency in hierarchical zeolite catalysts)的最新綜述文章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上。
  • 一篇Nature Catal.看盡Pt單原子催化劑的一生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催化劑,在從納米粒子形態轉換成單原子狀態後,都會提升催化性能。實際上,人們對催化過程中單原子活性位點的位置、活性以及動態結構變化(穩定性)仍然缺乏清晰的認識,且爭議巨大。這裡的挑戰在於反應條件下單原子活性位點的原位表徵以及實驗與模擬的系統性研究。本文亮點1.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JACS、Angew.等大合集
    實驗和計算結果均表明,Ni-N4位的電子結構促進了深度脫氫產物乙烯的解吸,釋放出Ni活性中心,同時產生了很高的H2產率(1800 mol H2 mol-1 Ni h-1),以及抗結焦性能。通過兩種複合材料的協同活性,製備的複合材料具有>1700 mmol g-1 h-1的析氫效率。DFT計算為從DMASnBr3和g-C3N4界面能級的有利排列中得出的這種增強提供了見解。基於水中無鉛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的複合材料的高效光催化活性的展示,為在水環境中工作的新型光碟機動催化劑鋪平了道路。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Angew.、AM等大合集
    這種微生物腐蝕策略不僅提供了有效的候選電催化劑,而且還可以連結傳統的腐蝕工程與新興的電化學能量技術。使用氨氣對NO進行選擇性催化還原(NH3-SCR)的關鍵反應位點是包裹在沸石催化劑中的Cu(II)/Cu(I)氨基配合物。
  • 沸石的特性及應用
    1、沸石的物理化學性能(1)選擇性吸附性沸石的孔道結構使其具有很大的內表面積,脫水後因孔道結構的連通和空曠而具有更大的內表面積,巨大的內表面積形成了沸石高效的吸附性能。選擇性吸附與分子篩效應是沸石吸附性能的一個重要特徵。沸石中的孔道和孔穴一般大於晶體總體積的50%,且大小均勻,有固定尺寸,有規則的形狀,一般孔穴直徑為0.66-1.5nm,孔道為0.3-1.0nm。顯然,直徑小於沸石孔穴的分子可進入孔穴,而大於孔穴的分子則被拒之孔外,因而沸石具有被稱之為分子篩效應的篩選分子作用。
  • 新型的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實現NRR的創紀錄活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張海民、趙惠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Lin Yue等人報導了一種以低成本、無氮的木質纖維素衍生碳為載體的單原子Fe電催化劑。EXAFS光譜證實了Fe原子通過Fe-(O-C2)4配位結構錨定在碳支架上。DFT計算確定Fe-(O-C2)4為氮還原反應的活性位點。
  • 揭秘碳包覆金屬催化劑的真正活性位點
    然而,這類催化劑通常採用的是高溫合成方法,由金屬-Nx位點和石墨烯包裹的金屬納米粒子同時組成的M-N-C材料存在明顯的結構異質性,因此在ORR中要明確定義金屬-N-C的主要活性結構極為困難。近日,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馮新亮教授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梁海偉教授報導了一種低溫(350℃)NH4Cl處理策略,可以有效地從石墨烯包覆的metal-N-C催化劑中蝕刻去除石墨烯包封的納米顆粒,而不會破壞共存的原子分散的金屬-Nx位點,從金屬-N-C材料中選擇性去除金屬納米顆粒後的催化活性大大提高。
  • 研究揭示沸石分子篩催化甲醇制烴類反應中催化劑的失活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徐君和鄧風團隊在沸石分子篩催化甲醇制烴類(methanol-to-hydrocarbons,MTH)反應中催化劑失活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反應過程中形成的環戊烯碳正離子可以和芳烴發生π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積碳物種萘的形成,最終導致催化劑的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