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40年,這個沸石的活性位點結構竟是錯的?

2020-11-11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首次合成鈦矽沸石-1(TS-1)後,TS-1憑藉其優異的催化性能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備受關注。它是一種具有MFI骨架結構的沸石材料,其中1-2%的矽原子被鈦原子取代。TS-1最重要的工業應用是催化過氧化氫(H2O2)參與的烯烴環氧化,這個工藝所得產物可用於生產塑料如聚氨酯,而且副產物僅為水。以丙烯環氧化生產環氧丙烷為例,全球化工行業每年有100萬噸環氧丙烷是依靠此工藝而生產的。正因為如此,40年來科學家對TS-1的結構、組成和性能進行了大量、詳細的實驗研究和計算模擬,希望在深入了解催化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活性更高、穩定性更好、目標產物選擇性更佳的催化劑。基於多種表徵方法,目前學界對於TS-1活化底物以進行環氧化所需的活性位點的類型以及所涉及的反應中間體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活性位點包含單個鈦離子(Ti(IV)),也就是所謂單核(mononuclear)結構。人們認為TS-1中Ti(IV)可激活H2O2,形成過氧(peroxo, O-O)或氫過氧(hydroperoxo, HO-O)中間體活性物種(圖1b),然後與丙烯反應形成環氧丙烷。


與此不同,目前能夠有效利用H2O2作為主要氧化劑的均相Ti基環氧化催化劑(如Berkessel-Katsuki環氧化催化劑1)卻是雙核的(dinuclear),即一個活性位點包含兩個鈦離子(圖1c)。那麼問題來了,兩個相似反應的Ti基催化劑活性位點的結構為什麼差異如此的大?TS-1中的活性位點到底是單核還是雙核?此前的活性位點結構表徵是否足夠精準?為回答這些問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的Christophe Copéret教授課題組結合光譜分析和理論計算,詳細研究了一系列具有良好分散性鈦原子的高活性、高選擇性TS-1丙烯環氧化催化劑,證明了其中的活性物種是雙核鈦位點。固態17O核磁共振(17O NMR)表明,TS-1樣品接觸H217O2後,在雙核鈦位點上形成了橋聯過氧物種。此外,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兩個鈦原子之間的協同作用使丙烯能夠通過低能壘反應途徑實現環氧化,其關鍵的氧轉移過渡態類似於過酸對烯烴的環氧化(圖1d,Ti藍色;O紅色;H白色)。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上。

圖1. TS-1環氧化催化劑。圖片來源:Nature


儘管進行了近40年的實驗和計算研究,但考慮沸石結構的複雜性,想以分子水平精度來獲得有關TS-1中Ti位點的結構信息還是頗具挑戰的。作者嘗試利用固態17O NMR來表徵TS-1中活性位點的特徵,併合成了五個不同Ti含量的TS-1樣品(Ti含量分別為1.9 wt%(百公斤規模製備)、1.9 wt%、1.5 wt%、1.0 wt%、0.5 wt%,圖2),結果顯示它們在丙烯環氧化反應中均表現出很高的選擇性(91%-96%)。

圖2. 五個TS-1樣品的組成。圖片來源:Nature


隨後,作者將兩種不同Ti含量(1.9 wt%和0.5 wt%)的TS-1樣品與H217O2(1.0 equiv)在室溫下進行接觸,並用固態17O NMR光譜於100 K下進行監測(圖3a、3b),結果顯示H217O2在兩種情況下均能完全反應,並且都出現了兩個強度相當的新信號,這表明存在過氧物種。接著,作者對五個TS-1樣品進行了表徵。紫外可見(UV–vis)光譜和拉曼光譜顯示Ti含量為1.5 wt%和1.9 wt%的TS-1樣品均有明顯的吸收(圖4a、4b),這表明可能存在TiOx團簇。粉末XRD顯示僅在樣品2(1.9 wt%Ti)中檢測到銳鈦礦,這說明其他樣品中TiOx團簇很小。STEM-EDX光譜進一步表明所有樣品中Ti均勻分布(圖4c、4d),但是Ti含量大於1.5 wt%的樣品中仍存在少量其它團簇。總之,這些結果表明所有樣品(與Ti含量和團簇的存在無關)中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光譜特徵:即17O NMR光譜中的特徵峰與分子絡合物1-O2中觀察到的過氧物種(即夾在雙核Ti位點之間的μ2η2-過氧物種)的特徵峰一致,這表明在雙核鈦位點上形成了橋聯過氧物種。

圖3. 實驗和計算得到的固態17O NMR光譜。圖片來源:Nature


圖4. TS-1樣品的表徵。圖片來源:Nature


接下來,作者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對環氧化機理進行了探究。如圖5a所示,首先TS1-O與H2O2結合形成TS1-O2,後者與另一分子H2O2反應形成雙氫過氧物種(TS1-(OOH)2)。接著,TS1-(OOH)2與丙烯結合得到TS1-(OOH)2 + propylene,作者發現從TS1-(OOH)2 + propylene進行丙烯環氧化的過渡態能量(ΔE‡= 7.3 kcal mol-1)與實驗得到的初始活化能(6.2 kcal mol-1)高度吻合。在環氧化過程中,OOH上的氫原子轉移到相鄰的Si-O上,生成TS1-(OOH)(O),後者經重排得到TS1-(OOH)(OH)。然後與丙烯、H2O2反應再生活性物種TS1-(OOH)2 + propylene,同時釋放水分子。相反,僅涉及單個Ti原子的類似氧轉移機理在能量上卻十分不利,這主要是因為Ti-OH和Ti-OOH中間體的能量要比單獨反應物的能量高得多。這些結果表明模擬的雙核位點確實促進了丙烯環氧化的有利反應途徑。

圖5. 機理研究。圖片來源:Nature


事實上,TS-1中雙核Ti位點上的氧轉移過渡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過酸(一種有效的化學計量環氧化劑),後者也顯示出類似的氫鍵(通過羰基促進的氫轉移實現的),只不過TS-1中的氫鍵作用是由骨架中的Ti-O-Si單元實現的。正如最近的研究表明,這種排列方式是環氧化中氧轉移的關鍵:氫鍵迫使氧的孤對電子共平面排列(co-planar arrangement),這樣就提高了π*(O-O)軌道的能量,從而在氧轉移過程中與烯烴π*(C=C)軌道的相互作用更強(圖5d)。


總結


Christophe Copéret教授課題組通過實驗表徵和理論計算,揭示了TS-1的活性位點是雙核鈦位點,而不是孤立的單核位點,這重寫了學界近40年的傳統認知。此外,TS-1中兩個鈦原子之間的協同作用至關重要,使丙烯能夠以低能壘反應途徑實現環氧化,且這一關鍵的氧轉移過渡態類似於過酸的親電環氧化。同期Nature 上還刊登了荷蘭烏得勒支大學Bert M. Weckhuysen教授的評述「Fresh evidence challenges the consensus view of active sites in an industrial catalyst」 [1],他表示該工作不僅對TS-1沸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活性位點尚未完全確定的其它含金屬沸石也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含金屬的沸石組成十分複雜,也就是說,TS-1中可能含有幾種不同類型的Ti,因此還需要更多的實驗和理論證據來進一步理解TS-1中的活性位點。


Efficient epoxidation over dinuclear sites in titanium silicalite-1

Christopher P. Gordon, Hauke Engler, Amadeus Samuel Tragl, Milivoj Plodinec, Thomas Lunkenbein, Albrecht Berkessel, Joaquim Henrique Teles, Andrei-Nicolae Parvulescu, Christophe Copéret

Nature, 2020, 586, 708–713; DOI: 10.1038/s41586-020-2826-3


參考文獻:

1. Fresh evidence challenges the consensus view of active sites in an industrial catalyst. Nature,2020, 586, 678-67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942-w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打破傳統認知,沸石催化劑TS-1的活性位點終於確定了!
    「近日,《Natur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40年來人們對工業催化劑鈦矽沸石-1(TS-1)的活性位點的結構認知是錯誤的。該發現可能使相關工業催化劑的進一步優化成為可能。」
  • 沸石與金屬酶中的鐵、銅活性位點的關係
    無論是含鐵、銅沸石還是鐵、銅金屬酶,兩者都有較強的M-O共價鍵,都是因為高價態的中心金屬離子以及配體氧原子的強供體作用導致。對於含鐵沸石和鐵金屬酶,兩者的活性都與其高自旋態有關。②    Second-Sphere Effect。這種效果其實是一種活性中心周圍的原子環境對其活性有著重要影響的現象。
  • 怎麼確定小分子與蛋白的活性位點
    1A:對接的時候,小分子與蛋白的活性位點是怎麼選呢?參照文獻麼?選擇的時候,活性位點有很多,是選擇什麼樣的位點對接呢?B:先分析你的化合物和已知底物的相似性關係,再選擇合適位點。A:那段序列找不到模板建模,也不知材料結構。C:同源建模需要模板,序列足夠長時才能用; 序列短,不能用該方法。因為序列太短,不能滿足Do Littles提出的同源家族判斷標準。太短,也沒有一定的穩定構象,而是柔性不斷變化。很短的,按有機小分子進行構象搜索就可以。
  • 基於STM實現單原子催化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可視化
    在這個模型系統中,研究利用掃描隧道顯微學(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y, STM)對反應進程中的活性位點進行可視化,詳細研究了低溫一氧化碳氧化的催化反應機制。在鉑覆蓋率高達40%時,碳氧鍵在2065cm-1具有較寬的拉伸振動帶,表明鉑納米顆粒的存在。而隨著鉑覆蓋率下降到10%,一氧化碳分子與鉑納米顆粒上的結合位點異質性之間的dipole-dipole耦合減少,紅外吸收峰向低波數方向移動。而當鉑覆蓋率下降到4%時,2045 cm-1和2028 cm-1處的峰分別代表了鉑納米顆粒和鉑單原子。
  • 沸石的特性及應用
    1、沸石的物理化學性能(1)選擇性吸附性沸石的孔道結構使其具有很大的內表面積,脫水後因孔道結構的連通和空曠而具有更大的內表面積,巨大的內表面積形成了沸石高效的吸附性能。沸石呈現催化性質的機理主要是由其晶體結構中的酸性位置、孔穴大小及其陽離子交換性能所決定的。沸石催化的許多反應屬於正碳離子型,經過正碳離子中間體發生反應。沸石對一些游離基反應、氧化-還原反應也有相當的催化活性。天然沸石一般不能作催化劑,只有採用離子交換法改性為H型沸石後,才能用做催化劑。
  • 周宏才課題組JACS:光催化活性位點在介孔MOFs中的精確鑲嵌
    所得介孔材料適用於大體積底物的光催化反應,同樣的反應在含有光催化活性位點的微孔MOFs材料中不能實現,而且所得材料具有很好的可循環使用性,有利於貴金屬類催化劑的回收和循環利用。圖文解析在前期的工作中,我們發現四羧酸配體與六核鋯金屬簇進行組裝可以得到多種具有不同拓撲類型的MOFs結構。
  • 改性沸石在汙水處理工藝中的應用
    沸石具有多種晶體結構和較大的表面積、抗高壓、不溶於水或其他有機溶劑等特性,改性後的沸石對有機物和陰離子有很強的吸附能力,沸石分子篩因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吸附性能、獨特的離子交換性質和較高的孔隙率,在水處理工藝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你真的了解沸石在人工溼地中的關鍵作用嗎?
    人工溼地水汙染治理的優質選擇儘管地球上有足夠的淡水資源可滿足全人類的需求,然而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地球上仍有10%的人口缺乏安全的飲用水,約40%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沸石用自然之力拯救自然01吸附氨氮效果沸石是自然界中火山熔巖噴發後流入到特定的湖水或海水中,經億年沉積,地殼變動所形成的架狀結構的鋁矽酸鹽礦物,內部矽鋁氧組成的骨架中有很多形狀規則的空腔和連接空腔的通道
  • 構築晶體內跨尺度全貫通大孔-介孔-微孔沸石大單晶實現高效催化
    將大孔和介孔同時引入到分子篩材料中,通過等級孔道結構的設計,實現分子篩催化劑孔道結構跨尺度的貫通複合,開發等級孔大孔-介孔-微孔分子篩單晶材料,同時涵蓋大孔-介孔結構的高流通擴散性能,介孔-微孔結構的選擇性催化性能及高穩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是解決當前工業應用過程中分子篩催化劑存在的等級孔道結構跨尺度貫通性和等級孔沸石分子篩材料結構穩定性問題的關鍵科學途徑。
  • CCS Chemistry |同構二維COF的骨架工程:引入鄰醌活性位點,展現...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通過骨架工程策略將羰基氧化還原活性位點逐步引入到二維共價有機框架(2D COFs)中,製備了一系列同構介孔KT-Tp COFs,實現了在分子水平上對活性位點的精準調控,並展示出優異的電化學能量存儲效果。其中,具有鄰醌結構的2KT-Tp COF和4KT-Tp COF表現出高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性能以及出色的循環穩定性。
  • 飼料中添加沸石的作用
    沸石能夠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率,減少糞便中的N、P含量,顯著降低動物糞便的臭味。本文目的在於評估沸石對不同動物(豬、家禽和魚)的飼料消化率、生長性能和糞便性狀(特別是N、P水平)的影響。一、沸石結構沸石是一種含水的鋁矽酸鹽晶體,是由ALO4四面體和SiO4四面體所構成三維立體結構,通過氧橋相連接。
  • 沸石模板納米碳、鹼金屬硫化物、聚合物粘結劑、核殼結構
    通過沸石-模板製備納米碳材料已經發展了20多年。近年來,以沸石為模板的納米碳的新穎結構和性能不斷得到開發,並在能源存儲和轉化領域也逐漸興起。在此,澳門大學湯子康教授聯合深圳大學張晗教授、東北師範大學郎中玲博士等人,總結了以沸石為模板的納米碳在先進合成技術、新興性質和新穎應用中的最新進展:i)由於沸石的多樣性,相應納米碳的結構眾多;ii)通過各種合成技術手段,可以獲得沸石-模板納米碳的新特性,例如多級孔隙率、異質原子摻雜和納米顆粒負載能力
  • 周宏才教授介孔MOFs中孔道環境精確調節光催化活性位點的引入
    為了修飾MOFs的孔道結構,通過一鍋合成法和後合成修飾引入功能化基團是兩種常用策略。然而,一鍋法合成所得產物中官能團的排列是隨機的,很難通過X-射線衍射等技術來確定。而且,一鍋法合成的產物純度很難保證。
  • 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
    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44:49 韓國光州科技學院Chang Hyuck Choi開發了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方法。
  • 活化處理提高天然沸石吸附能力分析
    天然沸石自身孔道含有較多沸石水域其他雜質,並且相互連通程度較低,如果直接降其使用到生產生活領域中,通常其吸附能力通常難以達到要求。因此在製備沸石吸附劑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天然沸石進行活化處理,從而提高其吸附能力。
  • 沸石分子篩性能、合成與應用進展
    沸石分子篩化學通式為:Mp/n[(AlO2)p·(SiO2)q]·yH2O。其中M是金屬離子,n表示其價態數,p是AlO2分子數,q是SiO2分子數,y表示水合數。沸石分子篩具有均勻的孔道結構,比表面積和孔體積較大,水熱穩定性好及較強的酸性。
  • 2021-2027年中國4A沸石市場深度調查與投資前景報告
    報告目錄:第.一章4A沸石概述 第.一節 4A沸石基礎闡述一、4A沸石特點二、4A沸石性能指標第二節 4A沸石合成工藝一、水玻璃法二、活性白土法三、膨潤土法四、高嶺土法五、煤矸石法第三節 4A沸石的應用第二章 2019年全球
  • 以鉀離子為導向可持續路線合成高矽KFI沸石分子篩
    近幾年,高矽小孔八元環沸石因其優異的催化性能而倍受人們關注。其中最受關注的是NH3選擇性催化還原NOx反應(NH3-SCR)。2010年,NH3-SCR反應性能優異的SSZ-13沸石分子篩成功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但SSZ-13沸石分子篩的合成仍需要用到有機模板劑,這大大提高了其生產成本,從而限制了其更廣泛的工業應用。因此在無有機模板劑條件下綠色合成高矽小孔八元環沸石分子篩迫在眉睫。
  • 穩定的晶態超分子結構體系用於CO2電還原活性「甄別」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首次通過晶態超分子配位化合物模型體系,從結構上清晰解讀了含吡啶材料的催化活性起源。該模型體系由三種穩定的超分子配位化合物(Ni-TPYP,Ni-TPYP-1和Ni-TPP)組成,它們具有不同數量(4、2和0)的活性吡啶基團(即未配位的吡啶氮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