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才課題組JACS:光催化活性位點在介孔MOFs中的精確鑲嵌

2020-08-16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龐建東博士;通訊作者:周宏才教授、吳明燕研究員

通訊單位:德克薩斯A&M大學、中科院福建物構所

論文DOI:10.1021/jacs.0c05758


全文速覽

周宏才教授課題組通過主配體延長策略,設計合成了一例具有合適開放窗口的介孔MOFs材料PCN-808,利用配體後插入策略,將含有光催化活性基團[Ru(bpy)3]2+的二羧酸線性配體插入到PCN-808的開放窗口中。通過這種方法製備的MOFs材料PCN-808-BDBR,不僅保存了MOFs材料的介孔性,而且使得光催化活性位點面向介孔孔道規則排列,可以高效率高選擇性的實現類似的微孔MOFs材料所不能實現的大體積底物的光催化反應,如二氫青蒿酸光催化氧化合成青蒿素的反應。

背景介紹

因為孔道環境對材料的最終適用性具有重大影響,所以在多孔材料中進行精確的孔道環境調節已成為多孔材料研究領域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因為具有規則且高度可調的孔道結構,MOFs材料可以作為開發孔道環境調節策略的平臺。為了修飾MOFs的孔道結構,通過一鍋合成法和後合成修飾引入功能化基團是兩種常用策略。


然而,一鍋法合成所得產物中官能團的排列是隨機的,很難通過X-射線衍射等技術來確定。而且,一鍋法合成的產物純度很難保證。因此,我們課題組開發了一種預先設計合成具有開放窗口的MOFs框架,然後利用配體插入的方法後合成修飾MOFs框架,以此實現對MOFs孔道環境的調節的策略。此前,我們成功地在微孔MOFs材料中應用了這一策略,製備了一系列孔道中含有不同官能團的多組分MOFs材料。在實際應用中,因為具有較大的孔道,介孔MOFs材料可能更適合於催化等方面的應用,因此我們準備將配體插入策略應用到介孔MOFs材料中,用以調節介孔MOFs材料的孔道環境。

本文亮點

通過預先設計合成出具有合適開放窗口的介孔MOFs骨架,利用成熟的配體插入策略,在保存框架介孔性的前提下,將含有光催化活性的配體引入到介孔MOFs框架中,並通過單晶衍射確定了其結構。所得介孔材料適用於大體積底物的光催化反應,同樣的反應在含有光催化活性位點的微孔MOFs材料中不能實現,而且所得材料具有很好的可循環使用性,有利於貴金屬類催化劑的回收和循環利用。

圖文解析

在前期的工作中,我們發現四羧酸配體與六核鋯金屬簇進行組裝可以得到多種具有不同拓撲類型的MOFs結構。其中,當我們所使用的配體採取C2v構型時,可以得到具有csq拓撲的介孔MOFs材料。因此,我們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設計合成了延長的四羧酸配體TPTB,並利用該配體與六核鋯金屬簇進行自組裝,得到了一例csq拓撲的介孔MOFs材料PCN-808。

▲圖1. 介孔MOFs材料PCN-808的設計合成策略。


PCN-808的框架結構與我們課題組之前報導的鋯基介孔MOFs材料PCN-608類似,它們具有類似的一維開放介孔孔道,六核鋯簇在兩個MOFs中都是採取8-連結的方式與有機配體配位,因此存在由溶劑分子端基配位的開放窗口。不同的是,在PCN-608中,開放窗口的尺寸是8.2 Å,適合具有一個苯環的線性二羧酸配體的插入,而經過我們精心設計的PCN-808中,開放窗口的尺寸增加到11.7 Å,適合於含有兩個苯環的二羧酸配體的插入。

▲圖2. PCN-608與PCN-808中開放窗口尺寸對比。


我們首先選擇最簡單的線性二羧酸配體4,4』-聯苯二甲酸(BPDC)對PCN-808進行後合成修飾。我們將新鮮合成的PCN-808單晶樣品用DMF溶劑洗滌三次後浸泡在BPDC的DMF溶液中,在100oC條件下反應1天即可得到修飾了BPDC配體的PCN-808。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實驗,我們發現BPDC成功地插入到PCN-808中。然後,我們選取含有光催化活性位點[Ru(bpy)3]2+的二羧酸線性配體BDBR,利用類似於PCN-808-BPDC的合成方法,得到了介孔孔道修飾有[Ru(bpy)3]2+的介孔MOFs材料PCN-808-BDBR。

▲圖3. PCN-808-BDBR的晶體結構。


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技術,我們確定了PCN-808-BDBR的結構,BDBR配體插入到我們預先設計的介孔框架的開放窗口中,由於BDBR配體上的大體積取代基的影響,BDBR配體在單晶結構中表現出一定的劈裂狀態。所有的光催化活性中心都是面向介孔孔道的,這與我們的預期相符,並且十分有利於後續的光催化反應中活性中心與底物的接觸。我們通過X-射線粉末衍射確定了孔道修飾後所得到的材料都為純相,並且通過核磁共振氫譜確定了嵌入MOFs骨架的BPDC與BDBR的配體的量。

▲圖4. PCN-808-BDBR光催化活性的驗證。


我們選取aza-Henry反應作為模板反應,測試了PCN-808-BDBR的光催化活性。結果表明PCN-808-BDBR的光催化活性與游離的[Ru(bpy)3]2+離子相當,且經過6輪循環測試後,其光催化活性沒有明顯降低,說明該材料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圖5. PCN-808-BDBR應用於光催化氧化二氫青蒿酸合成青蒿素。


我們知道,青蒿素是治療瘧疾耐藥性效果最好的藥物,以青蒿素類藥物為主的聯合療法,也是當下治療瘧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並且,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青蒿素的其它作用也越來越多被發現,如抗腫瘤、治療肺動脈高壓、抗糖尿病、胚胎毒性、抗真菌、免疫調節等。因此,合成青蒿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化學反應,而在青蒿素合成過程中關鍵的一步反應是由二氫青蒿酸氧化得到青蒿素。因此,我們準備將所得到的具有光催化活性位點的介孔MOFs材料PCN-808-BDBR應用於青蒿素的合成。


實驗結果表明,PCN-808-BDBR對於該反應的光催化效果與游離的[Ru(bpy)3]2+離子相當,而且經過3輪循環測試後,其催化活性沒有明顯降低,表明PCN-808-BDBR有可能應用於青蒿素的合成反應中。游離的[Ru(bpy)3]2+離子雖然也具有較好的活性,但是因為其在水和有機溶劑中都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因此其回收利用非常困難。而同樣具有[Ru(bpy)3]2+活性基團的微孔MOFs材料UiO-67-Ru對於二氫青蒿酸氧化製備青蒿素的反應幾乎沒有催化活性,說明材料中的介孔對於底物與催化活性位點的接觸是至關重要的。

總結與展望

我們通過延長四羧酸配體設計合成了具有合適尺寸開放窗口的介孔MOFs材料PCN-808,並利用配體插入的後合成修飾策略,成功地將含有光催化活性位點[Ru(bpy)3]2+基團的線性二羧酸配體插入到介孔框架中,得到鑲嵌了光催化活性位點的介孔MOFs材料。該材料的介孔性質,使其適用於大體積底物的光催化反應,並表現出較高的催化活性和循環利用性能。我們的研究為介孔MOFs材料的孔道環境調節提供了借鑑。

參考文獻

1. Yuan, S.; Lu, W.; Chen, Y. P.; Zhang, Q.; Liu, T. F.; Feng, D.; Wang, X.; Qin, J.; Zhou, H. C., Sequential linker installation: precise placement of functional groups in multivariat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J. Am. Chem. Soc. 2015, 137 (9), 3177-80.

2. Yuan, S.; Chen, Y. P.; Qin, J. S.; Lu, W.; Zou, L.; Zhang, Q.; Wang, X.; Sun, X.; Zhou, H. C., Linker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ore Environment with Precisely Placed Functionalities in Zirconium MOFs. J. Am. Chem. Soc. 2016, 138 (28), 8912-9.

3. Pang, J.; Yuan, S.; Qin, J.; Liu, C.; Lollar, C.; Wu, M.; Yuan, D.; Zhou, H. C.; Hong, M., Control the Structure of Zr-Tetracarboxylate Frameworks through Steric Tuning. J. Am. Chem. Soc. 2017, 139 (46), 16939-16945.

4. Pang, J.; Yuan, S.; Qin, J.; Wu, M.; Lollar, C. T.; Li, J.; Huang, N.; Li, B.; Zhang, P.; Zhou, H. C., Enhancing Pore-Environment Complexity Using a Trapezoidal Linker: Toward Stepwise Assembly of Multivariate Quinary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J. Am. Chem. Soc. 2018, 140 (39), 12328-12332.

5. Pang, J.; Yuan, S.; Qin, J. S.; Lollar, C. T.; Huang, N.; Li, J.; Wang, Q.; Wu, M.; Yuan, D.; Hong, M.; Zhou, H. C., Tuning the Ionicity of Stab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through Ionic Linker Installation. J. Am. Chem. Soc. 2019, 141 (7), 3129-3136.

相關焦點

  • 周宏才教授介孔MOFs中孔道環境精確調節光催化活性位點的引入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的周宏才教授團隊利用配體插入的後合成修飾策略,成功地將含有光催化活性中心的二羧酸線性配體引入到高穩定性的介孔MOFs材料中,並實現了對大體積底物的光催化反應。然後通過後合成修飾的方法可以把4,4'-聯苯二甲酸和含有光催化活性位點[Ru(bpy)3]2+的二羧酸線性配體BDBR引入到PCN-808的框架結構中,並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技術確定了其結構。
  • JACS: 電催化MOF設計新策略
    通過在MOF材料中構建鏈狀結構,提升了催化劑的穩定性、催化位點的負載量以及定製了催化位點間的距離。這使得該MOF在電催化活性及穩定性上表現出明顯優勢。背景介紹氧還原反應(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是二氧化碳零排放儲能材料例如燃料電池和金屬-空氣電池等技術中的核心反應。
  • JACS:單原子Ni催化CO2還原,到底誰才是活性位點?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電催化CO2轉化為增值產品為可持續的碳經濟提供了新的範例。進一步研究表明,除對催化劑的活性非常重要外,配體場的對稱性和強度還與Ni中心的穩定性直接相關。該工作表明描繪配體場強度範圍內的活性-穩定性圖,合理設計單原子Ni催化劑的配體場對實現高效CO2電解至關重要。
  • 「測試狗」大哥帶小弟:MOFs和COFs近期成果匯總
    其中,基於金屬有機骨架(MOF)的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電化學催化應用中新興的非常規材料。其具有獨特的電子結構、低配位環境、量子尺寸效應等優點,有望在清潔能源轉換領域提高電催化活性、穩定性和選擇性。
  • NSC系列10篇,JACS 6篇,催化前沿每周精選丨1021-1027
    JACS:雙金CO2RR電催化劑的協同效應合金化是一種獲得比單金屬催化劑更高催化活性的設計策略,然而,傳統的合金催化劑缺乏對活性位點局部原子結構的精確控制。華東理工Nanoscale: 反蛋白石及氮空位結構的分層介孔g-C3N4——用於高效太陽能轉換和環境修復分級宏觀介孔結構作為光催化劑,具有高效傳質和捕光能力的強的優點。
  • 兩篇Nature一個主題:介孔材料的催化「情緣」
    「分子隔間(molecular compartment)」,使得吸收光/產電子的TiO2單元與MOF骨架中的催化或許金屬簇之間產生協同作用,從而光催化還原CO2並同時產生O2,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然而積炭仍然存在,因此Pt-Sn/Al2O3催化劑仍需要頻繁且繁瑣的再生步驟來恢復其催化活性。而在Ryong Ryoo課題組製備的稀土-Pt/沸石催化劑中,稀土La和Y的加入可以大大改善Pt催化劑在分子篩中的分散性,提高催化劑壽命。催化劑對PDH反應的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壽命提高了700倍,選擇性也明顯提高。
  • 萬立駿/曹安民JACS:生長動力學控制實現取向可調的球形介孔金屬氧化物
    關於球形介孔金屬氧化物(SMMOs)的最新研究進展顯示了其在眾多研究領域的巨大應用潛力。然而,與廣泛研究的二氧化矽相比,直接構建這些材料並精確控制其關鍵形狀特徵,特別是孔隙結構,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要點1.
  • 催化周報:Nat. Catal.、Nat. Mater.、Nat. Energy、JACS大合集
    (111)晶面位點為主的原始納米片被轉化為在電催化活性(100)位點中普遍存在的褶皺的片狀結構。重構增加了Pd表面活性位點密度,降低了CO在Pd表面的結合強度,顯著促進了CO2到CO的還原。在重構的50 nm Pd納米片上,當過電位為590 mV時,活性為6.6 mA cm-2時,可實現93%的CO法拉第效率。
  • 于吉紅Matter:綠色選擇性水蝕刻製備高催化穩定性MOF@介孔SiO2核殼納米催化劑
    作為介孔材料家族中的重要一員,有機骨架結構(MOFs)在最近二十年內受到了很多科研領域的重視。MOFs材料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可以在金屬離子/團簇與有機配體之間的模塊化組裝過程中實現開放性骨架結構的設計。這些開放性的骨架解構通常被溶劑分子或者模板分子所佔據,並且在去除這些溶劑分子或者模板分子之後,MOFs晶格中通常會產生路易斯酸性位點。
  • 于吉紅Matter:綠色選擇性水蝕刻製備高催化穩定性MOF@介孔SiO2核殼...
    與單純的MOFs結構相比,包覆之後的結構具有透過性的介孔二氧化矽外殼,暴露的活性位點以及保護性外殼,使所得MOF@介孔SiO2蛋黃-蛋殼結構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環加成催化反應中展現出了更高的催化穩定性,循環三圈後的產率可保持不變。此種水刻蝕的設計方法與合成策略有望用於製備其他高穩定性的MOFs基納米催化劑,從而拓展MOFs在各種催化反應中的應用。
  • 理化所吳驪珠院士課題組JACS: 可見光催化下獲得雜芳胺
    芳胺尤其是雜芳胺骨架結構廣泛存在於大宗化學品、醫藥、天然產物和合成材料中。因此,構築C-N鍵製備芳香胺已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的前五大反應之一。近期,該課題組在可見光催化下實現了胺、羥胺和肼與雜芳基腈的偶聯得到雜芳胺,其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DOI:10.1021/jacs.0c07600)上。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報導的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的穩定MOFs多由含Zr、Al等的金屬氧簇與羧酸配體構成,抬高金屬節點的活化能壘,阻礙配體/節點界面的電荷轉移,相比之下,由催化活性較高的金屬元素(如Co、Ni、Cu等)與羧酸配體構成MOFs卻無法保持結構穩定。此外,當前多數體系使用不經濟的空穴犧牲劑,以單方面提高CO2還原半反應的產率,同時反應多限於液相,難以利用MOFs氣體吸附量高的優勢。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JACS」福建物構所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取得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取之不盡的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重大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興光催化材料/平臺。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雖然單原子對提高HER效率至關重要,但是它是活性物種還是促進劑仍然含糊不清。在這項工作中,作者明確的鑑定出Ni單原子為1T-MoS2(Ni@1T-MoS2)基面中的關鍵活性位點,從而提高了HER性能。通過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法捕獲了該Ni活性位點在催化條件下的中間結構,其中在鹼性條件下觀察到可逆的金屬Ni物種(Ni0),而在酸性條件下Ni保留在其局部結構中。
  • 【催化】單質鉍修飾半導體磷酸鉍納米顆粒提高光催化降解活性機制
    然而,這些工作多數都集中於複合體系的構築與活性評價,對合成過程中缺陷的引入研究較少。並且,大多數工作基於納米尺寸單質鉍的表面等離子效應(SPR)特性,推測單質鉍的引入通過產生熱電子或表面極化使得載體光催化劑光生電子與空穴分離效率提高,而深入研究複合體系界面電荷轉移的工作較少。事實上,由於單質鉍的生成須要體系具備一定的還原性,而對於大多數含氧半導體材料而言,氧空缺的引入再所難免。
  • 介孔磷酸鋯催化活性及異山梨醇提純
    採用溶膠-凝膠法製備了一種介孔磷酸鋯固體酸催化劑,通過X射線衍射、X射線螢光光譜、傅立葉紅外光譜、比表面積及孔分布測定、吡啶紅外吸附等表徵手段確定了催化劑的結構特性,該催化劑在山梨醇脫水製備異山梨醇反應中表現出比傳統固體酸催化劑更好的催化活性,由於固體酸催化劑具有與產物易分離的優點,通過對反應產物組分模擬簡化了異山梨醇提純工藝路線
  • 南科大黃立民課題組:光催化活性低怎麼辦?加點鹽試試-具有缺電子界面的鹼金屬離子修飾鉑助催化劑用於光催化析氫
    光催化過程中有效的電子-空穴分離和快速的表面反應是實現高量子效率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助催化劑的引入不僅加速了電子-空穴的分離,而且還為水的吸附和活化提供了活性位點,可以進一步提高光催化效率。特別是,基於鉑(Pt)的助催化劑通過與光催化劑形成肖特基結和活性界面進行水分解,已經成為研究最多且與實際應用相關的材料。但是,鉑的高成本和適度的活性嚴重阻礙了其工業應用。
  • 構築晶體內跨尺度全貫通大孔-介孔-微孔沸石大單晶實現高效催化
    將大孔和介孔同時引入到分子篩材料中,通過等級孔道結構的設計,實現分子篩催化劑孔道結構跨尺度的貫通複合,開發等級孔大孔-介孔-微孔分子篩單晶材料,同時涵蓋大孔-介孔結構的高流通擴散性能,介孔-微孔結構的選擇性催化性能及高穩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是解決當前工業應用過程中分子篩催化劑存在的等級孔道結構跨尺度貫通性和等級孔沸石分子篩材料結構穩定性問題的關鍵科學途徑。
  • 基於STM實現單原子催化過程中的活性位點可視化
    單原子催化是一類新興的催化劑,其中貴金屬原子可以以極高的效率進行參與催化反應。隨著相關的研究越來越多,在單原子催化能力方面的爭論也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有些研究顯示單原子是活性催化中心,但是另外一些研究則表明在相似的體系中納米顆粒才是活性種。此外,反應過程中的單原子是否依然呈現分散分布?它們在反應中的穩定性如何?它們的電荷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進一步理解單原子催化機制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