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騰訊網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目前已報導的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的穩定MOFs多由含Zr、Al等的金屬氧簇與羧酸配體構成,抬高金屬節點的活化能壘,阻礙配體/節點界面的電荷轉移,相比之下,由催化活性較高的金屬元素(如Co、Ni、Cu等)與羧酸配體構成MOFs卻無法保持結構穩定。此外,當前多數體系使用不經濟的空穴犧牲劑,以單方面提高CO2還原半反應的產率,同時反應多限於液相,難以利用MOFs氣體吸附量高的優勢。

有鑑於此,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曹榮團隊,從MOFs配體與金屬節點配位層的角度入手,選取由吡唑基金屬卟啉與NiOx簇構築的PCN-601作為光催化劑,實現在CO2和水蒸氣的氣固相體系中的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其CO2至CH4的產率達到已報導的室溫光催化CO2全還原體系的水平。該反應避免犧牲劑的使用,發揮了MOFs高氣體吸附量的優勢。機理研究剖析熱力學層面上PCN-601結構中光生電荷的遷移路徑,繼而從動力學角度評估吡唑/NiOx簇配位界面上電荷分離與遷移的效率以及結構對反應底物分子的作用情況。

理論及實驗結果證明,相比於羧酸基-ZrOx簇配位層構築的MOFs,PCN-601的吡唑-NiOx簇配位層使其形成穩定框架的同時,有利於光生電子從配體至節點的超快遷移以及CO2、H2O分子的吸附與活化,改善其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的動力學。該研究表明,通過配位結構的精細設計有望解決MOFs結構穩定性與光催化活性之間的矛盾。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方志斌。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等的資助,並得到華東理工大學、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5530

本文來自「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JACS」福建物構所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取得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取之不盡的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重大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興光催化材料/平臺。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我國科學家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福建物構所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毛江高團隊將具有高極化能力的Hg2+引入到磷酸鹽中,通過利用溫和的水熱反應,合成了一例化學組成簡單的磷酸鹽倍頻晶體:LiHgPO4。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DOI:10.1021/jacs.9b10919)上,博士研究生王灑灑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 離子型框架高效催化串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串聯反應由於其具有高效的原子利用率、可減少能源消耗及浪費等優點,引發學界關注。然而,由於在一個反應系統中,多個活性位點的協同及不同反應條件的不相容性,構建高效串聯催化體系仍具有挑戰性。近年來,多孔共價三嗪骨架材料(CTFs)以其良好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高比表面積,得到廣泛關注。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和副研究員姬成敏首次在二維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中,實現了高靈敏的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滷化鉛鈣鈦礦無機-有機雜化材料在光電子器件、太陽能電池、催化、離子交換和快離子導體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雖然具有各種結構和應用的配位多面體已被大量報導,但大家更多關注這些孤立結構本身的構築,對它們的進一步組裝研究相對較少。此外,目前已知的配位多面體大多是基於Pd、Pt、稀土等資源稀缺金屬離子,基於資源豐富的鈦離子的配位多面體相對較少。考慮到含鈦材料優異的光催化活性,基於鈦的配位多面體也將具有較好的光催化應用。
  • 福建物構所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因結合了鐵電性和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在光電器件領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通過引入乙胺作為「限域孔洞轉子」定向合成了一例二維雙層和一例二維三層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結構和理論計算分析表明,隨著無機骨架層數增加,乙胺受到的孔洞限域作用增強,導致乙胺轉子驅動的鐵電相變能壘升高。實驗發現,該二維三層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370 K)高於二維雙層鈣鈦礦鐵電體(326 K)。
  • 福建物構所王瑞虎團隊:金屬卟啉COF光催化CO2的選擇性還原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瑞虎課題組構築了一類電子供體-受體組成的卟啉-四苯乙烯共價有機框架,將其應用於可見光碟機動的CO2還原反應,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揭示了金屬卟啉單元在選擇性吸附、活化和轉化CO2以及分離載流子和電子轉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靈活調節光催化活性和選擇性。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該研究採用林文雄團隊研發的設備,成果已在海西研究院參股公司國銳中科應用。列印基礎的3D列印樹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論文連結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 福建物構所導電MOF實現高效CO2電化學甲烷化
    近年來,利用電化學還原的方法,將CO2分子轉化為各種高附加值產物(比如CO, CH4, C2H4, C2H5OH等)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在CO2電還原的產物中,甲烷(CH4)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和重要的工業原料,還可以作為燃料電池的原料,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與暨南大學陳填烽教授團隊以及深圳大學李霄鵬教授團隊合作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周宏才課題組JACS:光催化活性位點在介孔MOFs中的精確鑲嵌
    ▲第一作者:龐建東博士;通訊作者:周宏才教授、吳明燕研究員通訊單位:德克薩斯A&M大學、中科院福建物構所通過這種方法製備的MOFs材料PCN-808-BDBR,不僅保存了MOFs材料的介孔性,而且使得光催化活性位點面向介孔孔道規則排列,可以高效率高選擇性的實現類似的微孔MOFs材料所不能實現的大體積底物的光催化反應,如二氫青蒿酸光催化氧化合成青蒿素的反應。
  • 清華大學王定勝教授Angew:稀土Er單原子用於光催化CO2還原反應
    太陽能驅動的光催化CO2還原反應由於其不僅能實現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產生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學物質,豐富了能源供應,同時也能減少CO2排放,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用於CO2還原的光催化劑的納米材料整體光催化性能仍不盡如人意。
  • 福建物構所: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仿生結構轉化研究
    而由主體催化初始客體反應原位產生新客體、且新客體進一步反過來誘導主體結構發生轉化的現象極其罕見。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孫慶福研究員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在客體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的仿生結構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