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導電MOF實現高效CO2電化學甲烷化

2021-01-09 小材科研

近年來,利用電化學還原的方法,將CO2分子轉化為各種高附加值產物(比如CO, CH4, C2H4, C2H5OH等)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在CO2電還原的產物中,甲烷(CH4)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和重要的工業原料,還可以作為燃料電池的原料,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但是由於從CO2到CH4,需要經過八電子轉移過程,反應路徑長,動力學速率緩慢,導致目前還難以實現很高的CH4選擇性和電流密度。如何設計高效的催化劑實現從CO2到CH4的高選擇性轉化是一個挑戰。

近日,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和黃遠標團隊,和柴國良研究員合作,在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青促會優秀會員項目資助下,在含有周期性排列的Cu-O4結點的導電Cu-MOF上通過電還原處理,成功在導電MOF基底上原位構築了均勻分布的單一類型的Cu2O(111)量子點,並通過釋放的羥基穩定中間體,從而實現了將CO2高效的轉化為CH4,選擇性最高達73%。通過導電性測試,證實電化學處理前後的材料均具有優秀的導電性,可以加速電子的轉移過程,從而讓CO2到CH4的8電子轉移路徑能夠暢通運轉。通過設計對照實驗結合理論計算分析,證明氫鍵的形成確實能很好地穩定特定的中間產物,從而顯著提高CH4的選擇性。

該工作揭示了氫鍵的引入在CO2電還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證明設計單一活性位點可以有效提高特定產物的選擇性,為後續設計合成催化劑,實現特定產物的高選擇性,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20, 59, 23641–23648上(VIP文章),並被選為卷首插畫。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為伊俊東博士後和解瑞寬博士後。

此外,該團隊近期在導電COF材料上電催化CO2還原取得了系列進展,極大的提高了電流密度,如在卟啉基COF上引入四硫富瓦烯(ACS Energy Lett. 2020, 5, 1005),D-A異質結結構(Small 2020, 2004933, ),完全共軛平面酞菁結構(Small 2020, 2005254)。設計三嗪卟啉基框架(CCS Chem. 2019, 1, 384)和N摻雜碳納米管(Appl. Cataly. B: Environment. 2020, 271, 118929)穩定單分散活性中心,提高穩定性。

來源:福建物構所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10601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這2例化合物在空氣中較為穩定,且粉末壓片導電性能測試結果表明其中一個化合物導電率比文獻中碘化鉛鈣鈦礦單晶導電率還要高1個數量級。更為有趣的是,研究發現黃/橙光發射的滷化鉛無機框架可以和藍光發射的有機組分協同作用,實現發光調製。利用這一原理,該攻關團隊獲得了顯色指數CRI(color rendering index)值高達96的白光發射,突破了目前單組份白光發射材料CRI小於90的壁壘。
  • 福建物構所與中石化廣州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煤制甲酸甲酯成套...
    福建物構所與中石化廣州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煤制甲酸甲酯成套技術 2020-11-30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煤制甲酸甲酯技術是福建物構所研究員郭國聰團隊立足我國能源結構現狀,通過變革催化過程,創新開發的煤基合成氣高效催化轉化制甲酸甲酯新技術。該技術克服了目前工業主流生產技術存在的原料純度要求高、設備腐蝕嚴重、反應壓力高、無法實現連續生產等諸多缺陷,在反應過程、催化技術、工藝流程等方面進行創新。
  • 福建物構所共價有機框架材料太陽能轉化電化學能研究獲進展
    將太陽能存儲在電化學儲能器件中,是解決太陽能間歇性供應,實現其廣泛應用的有效方法。傳統的方法是通過長的導線將太陽能電池與儲能裝置相連,引入長導線會導致歐姆損耗,從而降低太陽能的轉化和存儲效率。設計和製備高效(光)電功能電極材料,是發展和構建簡單的兩電極體系器件,獲得高效低成本的光輔助電化學能量存儲設備的關鍵。
  • CCS Chem.福建物構所曹榮課題組在離子型框架高效催化串聯反應取得...
    AuNPs並保持其高效催化活性。在Au@ICTF中,主客協同的活性位點完美結合,ICTF材料框架上的咪唑鎓鹽離子對作為路易斯酸、鹼位點、客體Au團簇氫化反應使得Au@ICTF實現了deacetalization-Knoevenagel condensation-reduction reaction這一串聯反應的高效催化,最終產物是重要的藥物及化工生產中間體。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鐵電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固有的體光伏效應及其高偏振特性,在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中展現出潛力,但是傳統的無機鐵電體因其半導體性能差,難以實現有效的光電探測。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滷素雜化鈣鈦礦鐵電材料,因其耦合鐵電自發極化和優良的半導體光電性能,為實現高效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
  •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Nicola Pinna訪問福建物構所
    3月7日,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Nicola Pinna應中國科學院青促會福建物構所小組的邀請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作了題為Interface Design in Hybrid Nanostructures的報告。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團隊利用柔性三齒羧酸配體設計合成了具有新穎構型的穿插型MOF,並採用電化學生長的方法,將該MOF組裝到導電基片的表面。通過對粉體和薄膜的介電常數的測試,發現將該MOF粉體組裝成薄膜後,薄膜的介電常數為粉體的三倍;對經典的穿插和非穿插型MOF的介電性能進行實驗測試和理論計算後,發現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穿插結構可以增加MOF的介電性能。
  • 「JACS」福建物構所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取得進展
    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興光催化材料/平臺。目前已報導的用於光催化CO2還原的穩定MOFs多數由高價態金屬離子(如Zr4+)與羧酸基配體構成,抬高了金屬節點的活化能壘,阻礙了配體至節點的電荷轉移,相比之下,由活性金屬組分(如Co2+, Ni2+, Cu2+等)與羧酸配體構成MOFs卻無法保持結構穩定。
  • 福建物構所揭示多孔單晶表面工程增強可逆化學吸附及贗電容
    多孔單晶晶格結構清晰、化學組分精準、終止表面明確,可構築連續高度扭曲活性表面及精細結構,對於研究表面結構及電化學過程的可逆化學機制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謝奎課題組,通過晶格重構策略生長出2 cm尺寸具有三維連通孔道結構的介孔WN單晶,精準控制晶面取向,並在扭曲表面上構築較為清晰的不飽和活性位點,包括W-N1/6、W-N1/3和W-N1/2。
  •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2018-11-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宇亮於11月16日訪問福建物構所,並分別作了題為《激子過程調控優化無機半導體光催化》、《無機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化學機制
  • 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調研福建物構所
    8月15日,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謝天懷率該院科技委主要成員以及部分科研骨幹赴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調研交流,此次調研交流是進一步深化和落實雙方科技合作工作。相關課題組組長以及科技處負責人出席座談會,會議由副所長林文雄主持。
  • 【生化】福建物構所陳學元團隊基於雙激發比率型稀土上轉換螢光標記實現胞內次氯酸根檢測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以及盧珊副研究員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促會等項目支持下,首次提出近紅外雙激發比率型上轉換策略實現細胞內生物分子的精準檢測。
  •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 2021-12-23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做了題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學術報告,福建物構所副所長林文雄主持報告會。
  • 福建物構所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因此,如何實現生物組織內準確的溫度探測依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DOI: 10.1002/advs. 202001589),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福建物構所博士研究生餘少樺和徐金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塗大濤副研究員和陳學元研究員。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等項目支持。
  • Small:導電Ni-酞菁COF用於電化學CO2還原
    將CO2電還原為增值化學品(例如CO)是實現碳中性能量循環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戰,包括低電流密度。有鑑於此,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黃遠標和曹榮等人,利用具有大環共軛結構的酞菁鎳為建築單元,構建了一個以吡嗪為連接體的2D導電共價有機框架材料(NiPc-COF),由於平面內的完全π共軛結構,該材料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以及穩定性。
  •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
    2020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做了題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學術報告,福建物構所副所長林文雄主持報告會。報告結束後,陳和生與福建物構所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IO3)2F5非線性光學晶體。
  • 福建物構所召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發展戰略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12月4日,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召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發展戰略研討會,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帶頭人、福晶公司負責人等近30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以來,福建物構所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理論模擬、內在機理、設計合成、構效關係、生長技術、器件製備與驗證、工程化等前沿科學問題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如提出了預測材料非線性光學性能的新密度泛函理論、多非心色團協同效應、結構導向劑合成具有較大非線性光學效應新材料的思路;在紅外、紫外、太赫茲等重要波段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重要應用前景的無機酸鹽、硫屬化合物、
  •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如何提高材料吸收效率研製出具有高效NIR-II發光的稀土納米螢光標記材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技術挑戰。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峽聯合基金以及副研究員鄭偉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中科院青促會和海西研究院春苗計劃等支持下,發展了一種獨特的高溫共沉澱法,首次合成了單分散、形貌/粒徑可控兼具高效NIR-II發光的稀土摻雜CaS納米晶(圖1)。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副研究員李麗娜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等資助下,成功構築了一例可實現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的二維三層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鉛氯鐵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