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2020-09-04 小材科研

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傳感具有較大的組織穿透深度、較低的背景螢光幹擾及無創探測等優點,因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為了避免螢光探測信號相互串擾,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採用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然而,光在生物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具有波長依賴性,因而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的強度之比這一溫敏參數不僅受溫度調製,還與螢光信號在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及穿透深度有關。因此,利用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進行生物組織內溫度探測時,所獲得的溫敏參數會因為光在組織中的衰減而偏離真實值,導致產生溫度測量偏差。因此,如何實現生物組織內準確的溫度探測依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圖1、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材料的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溫度探測的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首先,利用核殼結構NaLuF4: Nd3+, Gd3+@NaGdF4稀土納米晶和PbS@CdS@ZnS量子點在兩親分子形成的膠束中進行自組裝來構建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微球,並將在808 nm雷射激發下,波長均位於1057 nm處的兩個分別來自於納米晶中Nd3+離子及量子點的發射的強度之比定義為溫敏參數。隨後,該團隊巧妙地利用Nd3+離子與量子點不同的光吸收特性,選用與808 nm雷射波長相近且共路的另一束830 nm雷射來單獨激發出複合物中量子點的發光,最終通過此種雙激發策略將1057 nm處重疊的發射信號進行分離,並計算其發射強度比值作為溫敏參數。

  

圖2、a) 生物組織內溫度探測的體外模擬實驗光路圖;b) 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溫敏特性;c) 複合物探針在不同厚度組織下的發射譜;d) 雙激發解碼策略的溫敏參數和傳統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的溫敏參數隨組織厚度的變化情況;e) 當組織厚度為~1.1 mm時,利用傳統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所產生的溫度偏差達~43 °C。

進一步地,該團隊從實驗上驗證了雙激發解碼策略相較於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在生物組織內溫度探測的準確度方面的優越性(圖2)。例如,當組織探測深度為~1.1 mm 時,若採用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也即採用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中位於863 nm處的Nd3+離子螢光發射和1025 nm處的量子點螢光發射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則所產生的測量偏差為~43 °C。在同一實驗條件下,若採用雙激發解碼策略進行溫度探測,所測溫度與實際溫度偏差僅為~2.3 °C。該研究工作突破了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在生物組織內部溫度探測中存在測量偏差這一瓶頸問題,為實現組織內溫度精準探測提供了新思路,並對其它類型的比率型螢光生物檢測也具有方法論意義。

相關結果以全文形式發表於《先進科學》雜誌(Advanced Science, 2020, 202001589. DOI: 10.1002/advs. 202001589),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福建物構所博士研究生餘少樺和徐金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塗大濤副研究員和陳學元研究員。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等項目支持。

此前,陳學元團隊在近紅外納米螢光材料的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例如,揭示了Nd3+在LiLuF4納米晶中的局域電子能級結構並實現高靈敏溫度探測(Adv. Sci. 2019, 6, 1802282);發展了一種近紅外雙激發比率型上轉換螢光策略實現細胞內生物分子的精準檢測(Adv. Sci. 2019, 6, 1901874);開發出了CuInSe2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Nano Today 2020, 35, 100943)。

來源:福建物構所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001589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基於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因此,利用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進行生物組織內溫度探測時,所獲得的溫敏參數會因為光在組織中的衰減而偏離真實值,導致產生溫度測量偏差。因此,如何實現生物組織內準確的溫度探測依然是一個嚴峻挑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
  • 【生化】福建物構所陳學元團隊基於雙激發比率型稀土上轉換螢光標記實現胞內次氯酸根檢測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以及盧珊副研究員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促會等項目支持下,首次提出近紅外雙激發比率型上轉換策略實現細胞內生物分子的精準檢測。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特別地,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稀土摻雜近紅外二區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錳摻雜Cs4PbCl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激發態動力學研究
    該團隊通過變溫高分辨穩態/瞬態螢光光譜、變溫電子順磁共振波譜等測試手段,揭示了Mn2+在Cs4PbCl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中顯著不同於其在CsPbCl3三維鈣鈦礦量子點中的發光特點和激發態動力學。論文的第一作者是物構所/中北大學聯培碩士研究生張文,通訊作者為鄭偉和陳學元研究員。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促會等項目支持。 此前,陳學元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量子點的光學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福建物構所基於稀土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
    然而,由於唾液中含有約99.5%的水,其中的腫瘤標誌物所表達的濃度遠低於人血清中的濃度,實現超靈敏且特異性的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仍具有挑戰性。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學元團隊,發展了適用於即時檢測的稀土納米顆粒溶解增強螢光免疫分析策略,利用單一納米顆粒含有成千上萬個稀土離子來提高待分析物的標記比率。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與暨南大學陳填烽教授團隊以及深圳大學李霄鵬教授團隊合作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激發和發射光穿過生物組織時所產生的組織內吸收、散射及自體螢光幹擾是影響螢光成像解析度和組織穿透深度的主要因素。相較於可見光區(400~700 nm)和近紅外一區(700~1 000 nm)螢光成像,生物組織對近紅外二區(1 000~1 700 nm)光具有更弱的吸收和散射以及更低的自體螢光,因此,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因具有更深的組織穿透能力和更高的成像信噪比等優勢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紅外(3-5μm)雷射因在雷射通訊,雷射調控和雷射醫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而備受關注。傳統的紅外晶體AgGaS2和ZnGeP2可用於中紅外波段,但因其損傷閾值較低,限制其實際應用。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吉林大學:實現Si探測器紫外波段外量子效率超70%
    導讀:本文提出一種通過對鈣鈦礦量子點多元素摻雜的方法,利用量子剪裁效應實現Si光電探測器在紫外波段的外量子效率從將近0%提高到70%以上,同時實現了鈣鈦礦量子點188%的PLQY。這種策略不僅可用於提高發光效率,也對提升光電探測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福建物構所導電MOF實現高效CO2電化學甲烷化
    但是由於從CO2到CH4,需要經過八電子轉移過程,反應路徑長,動力學速率緩慢,導致目前還難以實現很高的CH4選擇性和電流密度。如何設計高效的催化劑實現從CO2到CH4的高選擇性轉化是一個挑戰。近日,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和黃遠標團隊,和柴國良研究員合作,在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青促會優秀會員項目資助下,在含有周期性排列的Cu-O4結點的導電Cu-MOF上通過電還原處理,成功在導電MOF基底上原位構築了均勻分布的單一類型的Cu2O(111)量子點,並通過釋放的羥基穩定中間體,從而實現了將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此外,目前已知的配位多面體大多是基於Pd、Pt、稀土等資源稀缺金屬離子,基於資源豐富的鈦離子的配位多面體相對較少。考慮到含鈦材料優異的光催化活性,基於鈦的配位多面體也將具有較好的光催化應用。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
  • 福建物構所發現新型過氧化物雙折射材料
    福建物構所發現新型過氧化物雙折射材料 2020-04-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福建物構所發現新型過氧化物雙折射材料   雙折射晶體材料可以調製偏振光,在現代光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雙折射材料幾乎都是氧化物。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應用於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領域。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途徑之一。與過渡金屬不同,鑭系離子配位數和構型複雜多變且難以控制,為具有特定分子組成和幾何構型的鑭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組裝帶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