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物構所研製出藍光LED可激發的納米螢光標記材料
(NIR-II: 1000-1700 nm)納米螢光標記材料具有光化學穩定性好、窄線寬、長螢光壽命、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低毒性等優點,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然而,由於稀土離子的f→f宇稱禁戒躍遷特性,稀土基NIR-II納米螢光標記材料存在吸收強度弱、螢光量子效率低的瓶頸。如何提高材料吸收效率研製出具有高效NIR-II發光的稀土納米螢光標記材料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也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技術挑戰。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該系列金屬簇基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螢光顏色可以通過陽離子誘導物的大小進行調控,隨著陽離子(Li+,Na+,NH4+,K+,TEA+)的變化呈現出由藍到黃的紅移。通過單晶衍射實驗和晶體結構分析發現,螢光顏色的變化來源於沙漏型Cu6I7-金屬簇構型的轉變和金屬簇內銅-銅作用的強弱變化。
-
【生化】福建物構所陳學元團隊基於雙激發比率型稀土上轉換螢光標記實現胞內次氯酸根檢測
然而,目前大多數胞內螢光分析方法只提供非定量的螢光成像,其靈敏度和精確度都難以達到實際監測需求。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創新國際團隊以及盧珊副研究員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促會等項目支持下,首次提出近紅外雙激發比率型上轉換策略實現細胞內生物分子的精準檢測。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在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眾多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近期在水溶性高核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福建物構所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納米晶/量子點複合材料的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溫度探測的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首次提出了利用基於稀土納米晶/量子點複合物探針的雙激發解碼策略來實現生物組織內精準溫度探測(圖1)。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等,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地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因此,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近紅外寬光譜響應的光激勵稀土納米螢光標記研究獲進展
光激勵發光材料可將短波長的激發光能量儲存在基質陷阱中,並在長波光子如近紅外光的激勵下發射短波光子,廣泛應用於輻射劑量計、紅外成像、信息存儲和發光塗料等技術領域。近紅外光具有深層生物組織穿透、無背景螢光幹擾和對生物樣本損傷小等優點,因此近紅外光激勵納米發光材料有望作為一類新型的螢光探針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6-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上,助理研究員楊曉明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何超為通訊作者。
-
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較高光電轉換效率,可與多晶矽薄膜電池媲美,但電池的長期穩定性未達到商業化要求。此外,傳統的低溫溶液法可便利地製備鈣鈦礦薄膜,但製備出的鈣鈦礦通常是多晶薄膜,易在晶界或表面產生針孔和缺陷。產生的缺陷可捕獲光生載流子,限制載流子的擴散,降低載流子的壽命,還會引起離子遷移和擴散,最終導致器件穩定性和效率下降。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這類材料的半導體性能主要來源於雜化材料中的無機骨架部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維鈣鈦礦無機結構和二維層狀無機結構上。尋找具有新型滷化鉛結構的雜化材料或可成為解決當前這類材料穩定性不好和導電性能差的一個解決方案。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4D列印技術是將3D列印技術與智能材料結構結合起來發展出的新技術,智能材料結構在3D列印基礎上受外界環境激勵下隨著時間實現自身的結構變化,從而使三維物體增加了一個時間維度。列印基礎的3D列印樹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
-
福建物構所基於稀土納米螢光探針實現唾液腫瘤標誌物即時檢測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學元團隊,發展了適用於即時檢測的稀土納米顆粒溶解增強螢光免疫分析策略,利用單一納米顆粒含有成千上萬個稀土離子來提高待分析物的標記比率。
-
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Yb3+/Tm3+共摻LiYF4微晶在相同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更高的量子產率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稀土納米材料——這種材料極具潛力!(上)
近年來,人們圍繞著白光LED螢光粉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取得進展:① 藍光LED(460m)激發的新型螢光粉開發,對藍光LED晶片所用的YAO2Ce(YAG:Ce)開展了摻雜、改性的研究,以提高光效和顯色性;② 紫光(400m)或紫外光(360mm等兒ED激發的新型螢光粉開發,系統研究了紅、綠藍三種螢光粉的組成、結構與光譜特性的相關性,以及三種螢光粉的不同配比以獲得不同色溫的白光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IO3)2F5非線性光學晶體。
-
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碳點(CDs)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是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理想納米材料。然而,CDs在近紅外(NIR)區域的微弱響應阻礙了其實際應用。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