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1-01-10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Yb3+/Tm3+共摻LiYF4微晶在相同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更高的量子產率。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Luminescence。

近紅外波段(~700-900 nm)因其高被認為是理想的「生物窗口」,不僅允許深光穿透和減少光損傷,而且顯著降低了生物自發螢光和光散射,在生物標記,防偽,藥物輸送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但是已報導的紅外上轉換材料因其羥基含量多,聲子能量高等原因難以實現高紅外上轉換量子產率。

研究人員利用低溫水熱共沉澱的方法,有效降低羥基含量,合成了單分散八面體Yb3+/Tm3+共摻LiYF4微晶。經過一系列的濃度優化,在959nm近紅外雷射的照射下,Yb3+離子吸收激發光的能量並將其傳遞給Tm3+產生高效的紅外上轉換發光。在120 W/cm2 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量子產率高達~5.1%,高於已報導的Yb3+/Tm3+氟化物上轉換發光材料。該項成果為發展高光學穩定性、高量子產率近紅外上轉換材料提供了實驗基礎及理論指導。(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lumin.2020.117396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16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材料】華東理工大學在超高螢光量子產率金納米糰簇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近紅外發光的金納米糰簇是目前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載體的研究熱點,為了推進實際應用,還需解決金納米糰簇低量子產率的問題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16 星期五
    科研進展1、雲南天文臺伽瑪暴偏振研究獲進展3、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4、深圳先進院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研究中獲進展5、合肥研究院在新型熱電材料物理機制研究中獲進展6、瀋陽生態所等揭示碳-氮-磷互作影響根際激發效應機制7、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丁古巧團隊Small:全面總結碳基量子點固態發光領域研究進展
    該文從能帶理論和電子躍遷的角度對CQDs固態光致發光的現有機制模型和實現策略進行了系統總結。此外,本文進一步總結了CQDs在光電轉換、發光二極體、指紋檢測、防偽油墨和其他領域的應用,並對該研究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及機遇進行了展望。
  • 華中科技大學在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研究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新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合作發表了關於稀土上轉換發光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ing multiphoton upconversion through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從上轉換圓偏振發光(UC-CPL)這一概念提出至今,基於不同發光機制的UC-CPL已被一一報導,受到廣泛關注。目前,所得到的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普遍較低,尋找一種能夠提升UC-CPL的發光不對稱因子,併兼具良好發光效率的方法,已成為上轉換圓偏振發光領域的重要問題。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從上轉換圓偏振發光(UC-CPL)這一概念提出至今,基於不同發光機制的UC-CPL已被一一報導,受到廣泛關注。目前,所得到的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普遍較低,尋找一種能夠提升UC-CPL的發光不對稱因子,併兼具良好發光效率的方法,已成為上轉換圓偏振發光領域的重要問題。
  • 大連化物所在溶劑極性調控光子上轉換體系發光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溶劑極性調控的三重態-三重態上轉換發光體系,相關工作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武漢大學在橙紅光TADF發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導讀】: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以其獨特性能獲得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繼傳統螢光材料和重金屬配合物磷光材料之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第三代發光材料。在過去幾年中,TADF材料的電致發光性能獲得了長足進步。 武漢大學新研究:橙紅光OLED效率達到29.2%。
  • 紅外光聲光譜研究取得新進展
    傳統紅外光譜(透射光譜和反射光譜)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應用於土壤分析,但由於方法本身的原因,在土壤定性或定量分析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近紅外二區發光(950-1700 nm)在生物體內散射低、組織穿透深且成像解析度高,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特別地,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科學家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先前已知的增強量子點發光強度的方法——珀塞爾效應和等離子體-激元誘導的吸收增強效應在實踐中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珀塞爾效應在於加速微納諧振器(包括等離子體激元諧振器)內部量子點的輻射弛豫過程,從而導致輻射概率增加,並相應增加光致發光的量子產率(將激發量子轉換為輻射光子的效率)。然而,量子產率不能超過100%,因此不可能利用該效應提高最初高量子產率的量子點的發光強度。
  • 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發光效率接近100%!南京大學鄧正濤團隊鈣鈦礦方面獲進展
    pAbstract自2014年以來,鉛滷鈣鈦礦納米晶材料因其優異的發光性能,引起了人們廣泛的研究興趣。然而,鉛滷鈣鈦礦材料由於鉛的毒性問題,對環境將產生一些潛在風險。因此,科學界一直在尋找低毒性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作為後備策略。錫與鉛為同一主族元素,理論計算得知錫基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同樣具有合適的能帶隙和優異的性能。
  • 河南大學在藍色InP基發光二極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河南大學QLED平臺申懷彬、杜祖亮教授和曾在平教授合作,通過調控中間殼層元素比例以及ZnS殼層厚度,成功製備出高穩定性、高量子產率(~81%)、大尺寸的藍色InP/GaP/ZnS//ZnS核殼量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