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2020-11-24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AIE)分子,通過納米共沉澱技術製備了RGD多肽靶向的AIE探針,實現了腦膠質瘤的近紅外二區螢光/近紅外一區光聲雙模態分子成像。研究成果Bright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 Dots for Targeted Synergetic NIR‐II Fluorescence and NIR‐I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Orthotopic Brain Tumors(《明亮的聚焦誘導發光點用於原位腦腫瘤的近紅外二區螢光/近紅外一區光聲協同靶向分子成像》)在線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雜誌上。

 

近紅外二區(NIR-II,1000-1700nm)螢光成像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成像技術。與傳統的可見光(400-700nm)和近紅外一區(NIR-I, 700-1000nm)螢光成像相比,光子在NIR-II表現出更高的穿透能力、更低的組織吸收和散射。利用 NIR-II 螢光成像技術可實現高靈敏(皮摩爾~納摩爾)、高分辨(~微米級)、超快速(~毫秒級)的成像。在科技部「973」項目「腦膠質瘤精準診療技術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的資助下,鄭海榮、盛宗海和劉斌等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ACS Nano 2017, Materials Horizons 2017,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6, ACS Nano 2014),針對現有NIR-II螢光探針量子產率低(<1%)、聚集誘導螢光淬滅的瓶頸問題,設計製備了高量子產率的(6.2%)NIR-II聚集誘導發光(AIE)探針,在小鼠原位腦膠質瘤模型上,實現了高分辨(38微米)、高信背比(S/N=4.4)的NIR-II螢光和穿顱骨的NIR-I光聲協同靶向雙模態分子成像,為成像引導腦膠質瘤精準手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和技術。

 

該項目得到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磁共振成像與多模系統重點實驗室等基金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圖:近紅外二區AIE探針用於腦膠質瘤的螢光/光聲雙模態分子成像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自組裝包覆策略製備聚集誘導發光納米探針應用於多尺度近紅外二區血管成像近年來,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探針(AIEgens)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了廣泛關注。最常見的水溶性AIEgens製備策略是通過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把疏水的AIE分子包覆成為可以在水中穩定分散的納米微粒。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獲新進展
    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等,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地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因此,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研究獲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因成像質量較好而引起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較低的自發背景螢光、較深的組織穿透性和較高的信背比;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多年來用於臨床。
  • 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近紅外二區螢光...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Centimeter-Deep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聚集誘導發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化學所馬會民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光學探針與活體成像分析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光學探針由於具有卓越的成像質量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近紅外一區(NIR-I, 650-900 nm)相比,近紅外二區成像具有更低的自發背景螢光、更深的組織穿透性和更高的信背比;特別是基於有機小分子的螢光體還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安全性,並用於臨床多年。
  • 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2020-11-03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聚集誘導發光:昨天,今天與明天丨對話科學家
    本文中,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劉斌教授團隊闡述了近20年,AIE研究進展中關鍵的裡程碑。按照AIE研究的整個發展進程,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AIE概念的提出;第二,AIE潛在應用的確立和AIE概念的固化;第三,AIE研究在眾多技術領域的應用拓展。同時,作者分析了AIE研究存在的一些挑戰並提出應對策略。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唐本忠院士於2001年首次發現不同於傳統螢光材料的發光現象,他創造性地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在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不同於傳統發光材料的「聚集導致發光猝滅」,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材料在溶液態發光微弱,甚至不發光,而在聚集態卻表現出發光增強的現象。
  • . | 生物正交功能化聚集誘導發光材料智能識別與殺傷致病菌
    據估計,除非新的抗菌藥物研究有重大進展,否則到2050年細菌感染致死將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設計並探討可快速有效辨別和精確殺傷細菌病原體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劉斌教授課題組成功開發了一種基於生物正交原理的可快速精準辨別和殺傷革蘭氏陰性、陽性細菌的功能探針TPEPA(見圖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