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2020-09-07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相關論文以Natural-Killer-Cell-Inspired Nanorobot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for Near-Infrared-II Fluorescence-Guided Glioma Theranostics為題,在線發表在ACS NANO上,並已申請1項中國發明專利。

一般意義上的機器大部分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構件組成,當構件與構件之間在獲得合適的能量後會發生相對運動。納米機器人(nanorobot)是機器人工程學的新興科技,是當今高新科技的前沿熱點之一,它以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製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

納米機器人的材料設計與開發,需要在分子層次以上的介觀層次或者更大的聚集態層次對於分子聚集體進行系統研究,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為聚集態科學的研究提供研究平臺。

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示意圖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示意圖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與抗腫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有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超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它不依賴抗體和補體,即能直接殺傷靶細胞,如腫瘤細胞或受病毒感染的細胞等;此外,尚有免疫調節功能,參與移植排斥反應和某些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發展。自然殺傷細胞的功能和其細胞膜表面的多種抗原蛋白具有密切聯繫。

基於前期NK細胞膜仿生納米載體系統的工作基礎(ACS Nano 2018, 12, 12, 12096-12108),通過借鑑科幻電影《終結者》中終結者機器人T-800的設計理念,粵港兩地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以AIE聚合物材料為內骨骼,以自然殺傷細胞膜為外部皮膚的「終結者」納米機器人系統。

這一系統既保留AIE材料在聚集態的近紅外二區發光性能,同時賦予AIE材料自然殺傷細胞免疫調節與識別的功能。構建的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調控血腦屏障表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TJs),引發血-腦屏障細胞骨架重排,導致細胞間隙增大而形成細胞間「綠色通道」,幫助自己穿越血腦屏障。在跨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區域後,納米機器人可以利用NK細胞膜表面蛋白與腫瘤細胞膜表面受體的特異性識別,富集到腦膠質瘤細胞內。

藉助深圳先進院自行搭建的近紅外二區共聚焦細胞成像平臺、近紅外二區流式細胞分析平臺和近紅外二區小動物活體成像平臺,科研人員分別從細胞水平和活體水平對納米機器人的靶向能力進行驗證,在原位移植腦膠質瘤的小鼠模型上,實現高信噪比腦部腫瘤成像引導的光熱治療,為腦腫瘤及其他腦部疾病的診療提供新的工具。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深圳市、中科院科技計劃等的資助。

來源: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相關焦點

  • 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深圳先進院研發出新型光學探針 為納米機器人提供便攜GPS系統
    通過新材料的研發,人類未來可以實現今天看來就像魔法一樣的生活。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中心的張鵬飛副研究員團隊研發出基於聚集發光材料的多功能光學探針,能為納米機器人的開發提供便攜的GPS定位系統。
  • 深圳先進院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蔡林濤研究員、張鵬飛副研究員、龔萍研究員、鄧冠軍博士等與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及湘潭大學陳華傑教授合作,經過長時間努力,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聚集誘導發光提高發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高技術應用示例 光在人類生活和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近代光學研究的重大進展多與發光材料有關,然而傳統有機發光材料的設計與應用面臨聚集導致發光猝滅(ACQ)的制約,ACQ也是有機發光材料應用的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科學家們正在研發一種比人類頭髮更為精細的微型機器,旨在在人類無法進行操作的分子層面上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實現一系列操作;而這種微型機器就是納米機器人,它屬於機器人工程學的一種新興高科技。有科學家認為,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教授率先提出納米技術的設想。
  • 今日科技話題: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納米「人造分子」、「雲雀」、鎘汙染農田修復、納米仿生機器人
    1我國科學家通過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助力鋅/石墨電池高電壓電解質——《中國科學報》5納米仿生機器人有望「制服」腦腫瘤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等人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
  • 聚集誘導發光:昨天,今天與明天丨對話科學家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對話科學家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的出現挑戰了發光團的聚集不利於發光這一通識。
  • ...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分子」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  AIE研發團隊主要成員合影。  1月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的「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果?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聚集誘導發光」:聚集七彩螢光 打造「品牌...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聚集誘導發光」解讀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向記者展示實驗室中製備的裝在玻璃小瓶中的AIE材料粉末,它們在紫光燈照射下可以發出強烈螢光。AIE材料的技術應用AIE材料:越聚集,越發光!
  • 深圳先進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張鵬飛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團隊將高性能發光材料用於光學探針研發,打造出一種自帶「GPS」的探針,並將其用於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首次注意到一類有機分子在溶液中不發光,在溶液揮發後變成幹點時卻可以發光。他將這種新現象定義為「聚集誘導發光」(AIE)。 目前AIE材料廣泛應用於造影劑,即用其標記藥物或者生物體,就像給它們安裝了「GPS」,能實時監測到觀察目標的具體位置。
  • ...院打造自帶「GPS」的光學探針,已用於納米機器人和食品快速檢測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張鵬飛副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團隊將高性能發光材料用於光學探針研發,打造出一種自帶「GPS」的探針,並將其用於智能傳感、功能成像、生物檢測、免疫治療等。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首次注意到一類有機分子在溶液中不發光,在溶液揮發後變成幹點時卻可以發光。他將這種新現象定義為「聚集誘導發光」(AIE)。目前AIE材料廣泛應用於造影劑,即用其標記藥物或者生物體,就像給它們安裝了「GPS」,能實時監測到觀察目標的具體位置。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唐本忠院士於2001年首次發現不同於傳統螢光材料的發光現象,他創造性地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在發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不同於傳統發光材料的「聚集導致發光猝滅」,具有聚集誘導發光性質的螢光材料在溶液態發光微弱,甚至不發光,而在聚集態卻表現出發光增強的現象。
  • 你見過金銀做的納米機器人嗎?天津大學科學家研發出抗癌新對策
    金銀不僅能做出美輪美奐的飾品,還能變身納米機器人,成為抗癌藥。天津大學藥學院李楠團隊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通過創新設計,將金銀作為納米抗癌藥物載體,同時也發揮治療作用,研發出更高效、更精準、更智能的新一代納米抗癌機器人。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生物材料》上。
  • 高導電性和高量子效率NDI聚集誘導發光材料
    重慶大學譚陸西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化工大學顧星桂教授課題組合作,將傳統高電子遷移率的半導體分子萘四醯二亞胺(NDI)與聚集誘導發光(AIE)模塊三苯乙烯結合,設計製備了一個兼具高載流子遷移率及強近紅外固體發光的雙極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其在生物成像中展現出了良好的穿透性。
  • 腦腫瘤近紅外二區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醫學成像中心分子影像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劉斌合作,構建了近紅外二區(1000-1700nm)聚集誘導發光
  • 德研發超疏液仿生纖維粘合材料
    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MPI-IS)的科學家研發一種仿生纖維粘合材料,在保持粘接性能的同時具有超疏液性,未來有望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中各種被液體覆蓋的表面。壁虎腳墊上具有微米或納米級的微纖毛陣列,頂端還有絨毛分叉,使它們能夠輕鬆地在玻璃和牆壁等各種表面上攀爬。這種出色的附著能力基於分子間作用力等原理。近十多年來,在此基礎上仿生模擬研發出的纖維粘合系統得到了積極的發展。但有個問題一直沒解決,即接觸界面如果有液體就會影響粘合性能。現在,德國科學家通過蘑菇狀的纖維設計解決了這一難題。
  • 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本站訊(通訊員 高寧)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近日,我校李振教授應《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簡稱NSR)邀請,撰寫展望(Perspective)文章《Approaching aggregated state chemistry accelerated b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介紹聚集誘導發光的發展歷史,AIE理念對發光分子設計的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對聚集態學科的引領作用
  • 天津大學李振《NSR》觀點:「聚集誘導發光」促進聚集態化學發展
    光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組分,而發光分子則是產生光的基石。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開創了有機發光材料研究的新格局。應《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簡稱NSR)邀請,撰寫展望(Perspective)文章《Approaching aggregated state chemistry accelerated by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介紹聚集誘導發光的發展歷史
  • 聚集誘導發光新突破,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現1.5釐米深腋動脈...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南方科技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聯合攻關,首次在非靈長類動物上研究了聚集誘導發光探針的急性毒性,實現了1.5釐米深腋動脈血管的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相關工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