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科學家通過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助力鋅/石墨電池高電壓電解質
▲調控陰離子的溶劑化結構來提升電解質氧化穩定性的示意圖 陳政 供圖
9月11日,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所仿生與固態能源系統研究組的崔光磊研究員和趙井文副研究員帶領研究組通過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助力鋅/石墨電池高電壓電解質,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ge.202010423)上,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的博士後陳政。
據介紹,低成本、長壽命、高功率的二次電池是實現電網規模儲能來利用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有效途徑之一。石墨正極具有成本低、環境友好的特性,而鋅負極具有體積能量密度高、儲量豐富、鋅沉積/溶解過電位低等優點,因此結合鋅負極與石墨正極各自優點的鋅/石墨雙離子電池在電網規模儲能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科技日報》
2
中國學者成功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獲國際關注
▲中國學者的科研成果「人造分子」的相關研究夯實基礎。陳靜 攝
近日,中國專家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簡易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主刊。
據悉,聶志鴻團隊將著力於程序化構建更為複雜多樣的「人造分子」,深入研究各種納米「人造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質,力爭填補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空白。同時,團隊也將關注新材料的智能化響應問題,提升材料的可控性。「我們希望研究成果能為國內的新材料發展添磚加瓦。」聶志鴻說。
——中國新聞網
3
中國研製「雲雀」飛行機器人 實現首次高海拔環境科考
▲ 「雲雀」飛行機器人。瀋陽自動化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瀋陽自動化所)9月11日發布消息,由該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中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據悉,瀋陽自動化所研製的「雲雀」飛行機器人突破了「稀薄大氣中的高效升力系統設計」「高原強風乾擾下的自主控制」等技術瓶頸,實現了空氣稀薄、強風擾等極端環境下的自主起降、定點/航跡飛行、仿地飛行、動靜態障礙物避碰等自主功能。
——中國新聞網
4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製出鎘汙染農田修復新配方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黃道友團隊通過研究高粱不同生育期施用易降解有機物對植株鎘積累的強化效應,為鎘汙染農田的植物強化修復提供了新見解。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圈》。
黃道友團隊以生物質高粱為供試作物,以前期確定的草酸配施水溶性有機肥(OA+DOF)和檸檬酸配施水溶性有機肥(CA+DOF)兩種易降解有機物料組合為供試材料,研究了高粱不同生育期施用易降解有機物對植株鎘積累的強化效應。
——《中國科學報》
5
納米仿生機器人有望「制服」腦腫瘤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等人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AIE的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這種仿自然殺傷細胞AIE納米機器人,可以成功穿越血腦屏障,實現對腦膠質瘤的精準靶向診療。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納米》,並已申請發明專利。
研究人員還進一步評估了AIE納米仿生機器人在體內腦膠質瘤靶向光熱治療的效果。他們將AIE納米仿生機器人注射入小鼠體內後24小時,在雷射照射下,其腦膠質瘤處的溫度有所提高,且沒有出現明顯的器官損傷。這表明該納米機器人通過光熱治療,能有效地抑制腦膠質瘤的生長,為腦腫瘤及其他腦部疾病的診療提供了新工具。
——《中國科學報》
6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
▲全球海洋鹽度變化的空間結構:上圖為上層2000米鹽度的氣候平均態;中圖為上層2000米鹽度的變化線性趨勢(1960-2018年);下圖為各個海盆緯向平均從0到2000米的鹽度變化趨勢。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
「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這一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領域重要科研進展的研究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氣候雜誌》(Journal of Climate)發表。該研究構建出一套更為準確的、大於60年的長時間序列全球海洋鹽度格點數據,進一步證實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長期空間變化格局,並首次給出海洋0-2000米深度的平均鹽度變化趨勢,提出一個新的過去半世紀全球水循環變化估計。
——中國新聞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