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級的「直升機」:DNA、摺紙、分子馬達

2020-12-04 博科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生命醫學#系列徵文

近年來,機器人變得越來越逼真。例如,由太陽能驅動的蜜蜂能用輕盈的翅膀飛行,人形的機器人可以做後空翻,機器人足球隊懂得如何運球、傳球、制定得分策略。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

無論是收縮肌肉還是複製DNA,無論是物質運輸還是細胞分裂,在分子水平上,生命體的一切機械運動都依賴於能採用微弱到幾乎無法被檢測到的旋轉角度的分子馬達。之所以被稱為分子馬達,是因為這是一些具有馬達功能的蛋白質大分子。試圖看清這些分子馬達的運動就好比試圖從地球上觀看在月球上進行的足球比賽。

在發表於《自然》的一項研究中,由哈佛大學的莊小威教授與哈佛醫學院的尹鵬教授等研究人員利用DNA摺紙技術,首次記錄了一個分子馬達在從一個DNA鹼基對移動到下一個時的旋轉角度。

莊小威教授(2019年生命科學領域突破獎獲得者)。圖片:Kris Snibbe/Harvard Staff Photographer尹教授是DNA摺紙領域的先驅,他與他的學生Mingjie Dai將DNA摺紙與高精度單分子示蹤相結合,創建了一種新的技術——ORBIT(意為基於摺紙轉子的成像和示蹤)來觀察分子機器的運動。在我們體內,有的分子馬達會直接穿過肌肉細胞,導致肌肉收縮。

還有一些會負責修復、複製或轉錄DNA,所有的這一類基因組處理反應都會產生DNA旋轉:與DNA作用的分子馬達會緊緊抓住一條雙螺旋鏈,像爬上一座螺旋的樓梯一樣從一個鹼基爬到另一個鹼基。然而,測量這種DNA旋轉卻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為了觀察這些微型機器的運動,研究小組想要利用這種扭轉運動。首先,他們將與DNA作用的分子馬達固定在一個剛性支架上。

一旦固定了,它就必須旋轉螺旋以從一個鹼基移到下一個鹼基。所以,如果他們能測量螺旋是如何旋轉的,就能確定馬達分子是如何運動的。但研究人員面臨著另一個問題:每當一個馬達分子穿過一個鹼基對時,旋轉就會使DNA移動幾分之一納米。這種移動實在是太微弱,即便用最先進的光學顯微鏡也無法檢測。

研究人員從兩支被擺成直升機螺旋槳形狀的筆中獲得靈感,得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如果將這樣一個螺旋槳固定在轉動的DNA上,那麼螺旋槳旋轉的速度將會與DNA螺旋結構的運動速度一樣,從而也就得到了分子馬達的速度。於是,難題就變成了,要如何才能建造一架這樣的「DNA直升機」,它的大小需要剛好能顯現旋翼葉片的擺動,使得攝影機能捕捉到馬達分子那難以捉摸的運動。

這便是DNA摺紙技術施展魅力的地方了。研究人員決定用這種技術來建造分子大小的螺旋槳。在此之前,這種技術常被用於藝術創造、向細胞輸送藥物、研究免疫系統,以及一些其他用途,比如控制DNA鏈,讓它們形成有別於傳統雙螺旋結構的其他複雜、漂亮的形狀。

ORBIT示意圖:用一個DNA摺紙轉子,對一個雙鏈DNA相對於固定在表面的馬達蛋白的旋轉進行了擴增和檢測。圖片:Pallav Kosuri/Zhuang Lab利用精進的摺紙技術,研究人員將200個左右的DNA片段編織成160納米長的螺旋槳狀。然後,他們將螺旋槳固定在一個常規的雙螺旋結構上,並將另一端與解旋酶RecBCD相接,這是一種與DNA修復有關的分子馬達。當分子馬達開始運作時,它會轉動DNA,像一個螺旋開酒器一樣使螺旋槳旋轉。

這個分子馬達可以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移動過數百個鹼基。在此之前,沒人見過這種分子馬達轉動DNA,因為它轉動得太快了。在摺紙螺旋槳和以每秒1000幀的速度運行的高速攝像機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終於得以記錄下這種高速的旋轉運動。

高速攝像機記錄下的螺旋槳的轉動。圖片:Pallav Kosuri/Zhuang Lab人體的許多關鍵過程都與蛋白質和DNA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了解這些蛋白質是如何運作或失效的,或許會有助於回答有關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基本生物學問題。現在,研究小組已經開始探索其他類型的DNA馬達,其中一種就是RNA聚合酶,這種分子馬達會沿著DNA移動,讀取遺傳密碼並將其轉錄成RNA。

受到過去一些研究的啟發,研究人推測,這種分子馬達或許會以35度的角度旋轉DNA,因為這個角度對應於相鄰的兩個核苷酸鹼基之間的角度。這次,通過ORBIT技術的幫助,研究人員驗證了他們的推測是正確的,他們首次觀測到了作為DNA轉錄基礎的單鹼基對的旋轉,而且與預測的一樣,其旋轉角度果然約為35度。

而且,這項技術還有另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一片顯微鏡載玻片就可以裝在數以百萬計的自組裝DNA螺旋槳,這意味著研究小組可以用一個顯微鏡上的一個攝像頭,同時研究數百個甚至數千個這樣DNA螺旋槳。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比對每個分子馬達的工作性能。

沒有任何兩個分子馬達是相同的。一個馬達蛋白或許會向前跳躍,而另一個可能會暫時性地向後爬行,又或者還有一個會在某個鹼基上停留相當久的時間……目前,研究人員尚不清楚這些分子馬達為什麼會這樣移動,不過他們相信在ORBIT技術的幫助下,或許答案很快就能揭曉。

除此之外,ORBIT的概念或許還能啟發其他研究人員出設計出新的以生物能源為動力(如ATP)的納米技術。論文的第一作者Pallav Kosuri博士介紹說,這一新的技術是一種混合型納米機器,它既使用了已設計好的部件,也使用了天然的生物馬達。有一天,這種混合型技術或許會成為仿生機器人的真正基礎。

博科園|文:二宗主轉自:原理/principia1687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DNA、摺紙與分子馬達
    首先,他們將與DNA作用的分子馬達固定在一個剛性支架上。一旦固定了,它就必須旋轉螺旋以從一個鹼基移到下一個鹼基。所以,如果他們能測量螺旋是如何旋轉的,就能確定馬達分子是如何運動的。但研究人員面臨著另一個問題:每當一個馬達分子穿過一個鹼基對時,旋轉就會使DNA移動幾分之一納米。這種移動實在是太微弱,即便用最先進的光學顯微鏡也無法檢測。
  • 科學家利用DNA螺旋槳解析了分子馬達的運動
    一旦固定,馬達必須旋轉DNA螺旋才能從一個鹼基移動到下一個。所以,如果能測量DNA螺旋是如何旋轉的,就能確定馬達是如何運動的。每當分子馬達穿過一個鹼基對,旋轉會將DNA移動不到1納米。這種變化太小了,即使用最先進的光學顯微鏡也無法解決。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電子顯微鏡成像,揭示了DNA摺紙納米結構的細節!
    艾姆斯實驗室的科學家,現在能夠看到DNA摺紙納米結構的更多細節,這將促使對未來應用的組裝有更好的理解和控制。DNA摺紙是將單鏈環狀DNA分子的長「支架」鏈摺疊在一起,使用短的「短」鏈在納米尺度上創建各種二維或三維形狀。由於互補鹼基對之間相互作用的特異性,DNA被廣泛用作這些結構的構建塊。
  • 深度解讀2016諾貝爾化學獎:分子馬達與納米火箭
    在過去的25年裡,研究人員已經設計並製造出了大量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在納米尺度上完成組裝的分子機器部件,包括分子開關、分子棘輪、分子馬達、分子連杆、分子環和分子推進器等。由於分析化學工具的不斷改善以及構建有機大分子的相關反應的日漸成熟,這一研究領域得到了迅猛發展。 然而,這一領域目前的發展到達了一個轉折點。
  • :看DNA摺紙「72般變化」
    擴大DNA摺紙的尺寸將使許多潛在的應用成為可能,其中包括超材料構建和基於表面的生物物理分析。本文亮點本文作者證明了亞微米尺度的六螺旋束DNA摺紙納米結構(meta-DNA)可以用作單鏈DNA的放大模擬物,並且兩個包含互補的元鹼基對的meta-DNA可以形成具有程序化利手和螺旋螺距的雙螺旋。
  • 近紅外光天線為納米馬達提供動力,分子機器又前進了一步
    新一代紅外分子馬達歐洲化學家已經在分子機器領域實現了一個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由近紅外光高效驅動的納米級馬達。那麼,費曼問道,人類能否找到一種方法,用納米級的運動部件製造人造機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科學家用實際行動給與了回答,是的,我們可以。化學家們首先解決了一個問題,用機械鍵而不是普通的共價鍵把分子連接在一起,從而創造出具有許多運動部件的高級分子。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生產足夠的分子來證明日益複雜的方法是正確的。
  • 開發出單鏈DNA/RNA摺紙術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DNA納米技術上取得一項重大的新進展。他們開發出的一種被稱作單鏈摺紙術(single-stranded origami, ssOrigami)的新策略使用長而細的麵條狀的單鏈DNA或RNA,它們能夠自我摺疊成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而且沒有拓撲結的結構。
  • 向大自然學習,做出人造分子馬達
    相關技術在納米級無法避免的激烈熱運動中也可高效發揮作用,有望作為人造分子機器的設計原理加以利用,有助於將來開發出生物體親和性高的致動器(比如人造肌肉)以及模仿生物的新型信息處理裝置。此次製作的分子馬達的示意圖(摘自NICT的新聞發布資料) 在細胞中工作的蛋白質的大小為數納米至數十納米,身處於周圍分子激烈熱運動的環境中。
  • 「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納米級超導結構的研究揭示了各種物理現象,並導致了許多領域裡的應用。但是由於缺乏創建完全工程化的三維3D納米結構的方法,這些研究大多集中於一維和二維結構。傳統的製造工具(如光刻)僅限於一維1D和二維2D納米結構,如超導線和薄膜。
  • 【納米】基於DNA摺紙的核酸適配體納米陣列用於血液透析中的高效可逆抗凝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團隊設計製備了一種DNA摺紙納米結構,通過引導控制抗凝核酸適配體的排布,構建得到一種穩定、高效、安全、可快速解毒的納米抗凝劑。作者利用DNA摺紙技術構建長方形納米結構,通過位點控制,將凝血酶核酸適配體雜交組裝到納米結構表面,形成陣列排布,且適配體的種類、位點分布和密度均可調整。這種納米抗凝劑能有效識別結合凝血酶,穩定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產生抗凝血的效果。
  • 科學家發明DNA納米技術液態晶片
    常用的DNA晶片都是將DNA探針分子固定在固態基片上,因此往往會受到固液界面反應效率的限制。最近,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液態DNA晶片,可以在溶液中的納米級「中國地圖」表面實現DNA雜交反應,並實現可尋址的高靈敏基因檢測。
  • 【生物】「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該研究成果論文,題為:「DNA組裝的超導3D納米級架構」,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該研究基於將DNA自組裝成所需的納米級3D形狀的平臺。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在11月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圍繞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了專題報告,表達了其對DNA機器人治療疾病的樂觀設想。他認為,總有一天,基於DNA的機器、基於DNA的自組裝機器、基於DNA的納米機器人,可用來治療人類疾病。
  • 納米薄膜的智能捲曲摺紙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當下,研究者們已經發展出了各種方式去實現薄膜的定向剝離和捲曲,包括設計非對稱的材料體系、應力結構和平面圖形。然而這些方法對於材料和形狀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限制,也難以實現對捲曲行為的精確控制。而在實驗室中也存在一個類似的現象,我們經常能發現在物理氣相沉積的過程中真空腔體的鋁箔上會出現彎曲的薄膜(圖1a-ii)。從這一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聯繫中,我們想到可以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實現納米薄膜的剝離,避免薄膜在幹法或溼法腐蝕下層犧牲層的過程中發生不可預計的物理破壞和化學反應。 近年來,人們使用基於離子插層的剝離法作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技術製備二維材料(圖1b上圖)。在
  • DNA的外表,納米技術的心——DNA摺疊技術
    技術聯合發明人、ASU分子科學學院(the School of Molecular Sciences)以及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學中心(Biodesign Institute's Center for Molecular Design and Biomimetics)主任,Milton Glick教授Hao Yan說:「我們總是受到大自然設計的啟發,使攜帶信息的分子能夠在納米尺度上自我摺疊成我們想要的形狀
  • 【中國科學報】分鐘量級快速DNA摺紙術問世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和蘇州納米所與丹麥的大學合作,發展了一種分鐘量級的快速DNA摺紙術新方法,可一步組裝出複雜納米結構。利用該方法可製備具有納米限域空間的DNA納米反應器,實現分子尺度可控定位的生物化學反應,有望在酶工程、智能載藥等領域獲得更多應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 受摺紙藝術啟發的工程技術使科學家創造出納米級3D微觀結構
    從日本的摺紙藝術形式中,工程師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從用紙和水製作的廉價電池到通過加熱激活的小型機器人。雖然摺紙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但一種被稱為kirigami的變體也有很多好處。一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這一技術降至納米級,他們說這一突破為從機器人到航空航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遠不滿足用DNA摺紙術做一幅納米級中國地圖
    遠不滿足用DNA摺紙術做一幅納米級中國地圖   22日,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寬誠講席教授樊春海榜上有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所的李民乾先生和胡鈞研究員是國內納米生物交叉研究的早期探索者。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樊春海結合自身在DNA研究方面的背景,逐漸明確了以DNA納米技術為抓手來形成研究特色。DNA納米技術是利用DNA分子卓越的自組裝和識別能力,將其作為一種納米材料實現精確的納米構築。
  • 分子馬達:世界上最小的電動機
    由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聯合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分子馬達,該分子馬達僅由16個原子組成,並且可以在一個方向上可靠地旋轉。它可以允許原子級的能量收集。電機的特點是,它恰好在經典運動與量子隧穿之間的邊界處移動,並且向量子領域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令人費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