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DNA納米技術液態晶片

2020-12-05 科學網

 

基因晶片(DNA晶片)是遺傳分析領域的重要工具。常用的DNA晶片都是將DNA探針分子固定在固態基片上,因此往往會受到固液界面反應效率的限制。最近,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液態DNA晶片,可以在溶液中的納米級「中國地圖」表面實現DNA雜交反應,並實現可尋址的高靈敏基因檢測。相關論文已發表於材料領域著名雜誌《先進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 2672-2675)。

 

DNA納米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前沿交叉領域,宗旨是利用DNA分子卓越的自組裝和識別能力,將其作為一種納米材料實現精確的自底向上的納米構築。2006年,加州理工學院的Rothemund博士發展出了DNA摺紙術(Nature 2006),被譽為DNA納米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理論上,DNA摺紙術可以用DNA分子設計任意形狀的圖形和三維結構,已在構築DNA分子計算機、DNA分子機器、生物傳感器和生物晶片等方向發揮了重要作用。DNA摺紙術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顏顥教授(上海應用物理所客座研究員)首先提出在對稱的DNA方塊上進行RNA的雜交檢測(Science 2008),從而實現了DNA納米技術向生物領域的回歸。

 

2003年,DNA計算合作組在上海市科委支持及賀林院士的創導和領導下成立了。DNA摺紙術問世之後該合作組迅速以此為切入口,發揮生物、納米、計算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完成了將DNA摺紙術從最初的對稱圖形到不對稱圖形的設計,並在賀林、樊春海、胡鈞等指導下,由錢璐璐博士「繪製」了基於DNA摺紙術的納米尺度「中國地圖」(《科學通報》2006),成為該領域第二個發表的重要工作。

 

在此基礎上,該合作組的張釗博士充分利用地圖的不對稱性和可尋址的特點,實現了無需編碼索引而空間可尋址的液相DNA納米晶片,並通過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實現納米晶片的信號輸出。同時,張釗等又通過在「中國地圖」表面引入鏈置換反應,增加了DNA雜交過程的特異性,從而實現對單鹼基變異性的高特異性分辨,這為基於單鹼基多型性的遺傳分析提供了一個新的納米工具,相關論文已發表於納米領域重要雜誌

Small

(2010, 6, 1854-1858),並被選為當期的Frontispiece論文。(來源: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挪威初創公司發明液態納米粘土,能將沙漠在短短7小時變成耕地
    據悉,這項新發明名叫液態納米粘土,由水和粘土製成。根據「控制沙漠」的說法,液態納米粘土可以提高缺乏營養的沙質土壤的肥力,並且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用水量。它可以在7個小時內將乾旱的土地變成可耕地。這項技術由挪威科學家克裡斯蒂安·奧裡森於2000年中期發明,液態納米粘土的執行長奧萊·克裡斯蒂安·西維爾特森解釋說,這項技術可以將粘稠的粘土變成一種「幾乎和水一樣稀薄」的液體。
  • 哪位科學家發明了晶片,他獲得過諾貝爾獎嗎,為啥晶片這麼難造?
    晶片一直都是我國以來的熱門話題,而何為晶片,這一直都是很多人搞不懂的話題,筆者作為一位科普作者,願意和大家分享,晶片就是一個內含集成電路的晶片,可以執行0和1的邏輯運算,稍微懂點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電晶體就是最簡單的一個單個電路,而集成電路就是就是將許多具有簡單運算能力的電晶體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強大的中樞
  • 碳基晶片的研發,一場晶片技術革命即將到來
    ,很多國家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和尋找可以替代矽的新材料,以目前的發展來看,碳納米管應該是最有前景的,但製造出符合碳納米管要求的材料並非容易的事,這是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決的難題。國際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圖近年來多次引用彭練矛團隊的工作,來證明碳納米管是一個重要的出路。
  •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一種特殊的核酸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利用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對dna序列分析的一種必要的核酸與鹼基的學生測定方法。晶片技術可以對物種起源發育情況進行系統的檢測,不僅能直接檢測到遺傳學特徵,同時還可以反映受檢者的基因突變情況、相關的基因功能是否發生了改變,發育的完整程度以及代謝的變化等等。德國能源、醫藥等公司正在利用晶片技術預測風險發生時間及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全球基因晶片的普及,源於基因測序的發展。
  • 讓我們來看看全世界都在研究的晶片——納米DNA晶片!
    為了使電腦早日具有人腦的功能和效率,科學家近年致力研究開發人工智慧電腦,並已取得不少進展。人工智慧電腦是以生物晶片為基礎的。生物晶片有多種,血紅蛋白集成電路就是新型的生物晶片之一。美國生物化學家詹姆士.麥克阿瑟,首先構想把生物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起來。他根據電腦的一進位工作原理,發現血紅蛋白也具有類似」開「和「關「的雙穩態特性。
  • 東方生物中報淨利增近15倍 液態生物晶片檢測儀完成開發
    未來,公司重點發展分子診斷、生物原料、診斷儀器和液態生物晶片等產品,有望成為我國體外診斷行業的龍頭。液態晶片檢測儀已基本完成開發在東方生物所有技術平臺中,前景最好、最具競爭力的是液態生物晶片檢測儀(簡稱「液態晶片檢測儀」)。
  • 晶片是誰發明的,從事晶片研究的科學家得過諾貝爾嗎?長知識了
    晶片是誰發明的,從事晶片研究的科學家得過諾貝爾嗎?長知識了現在我們的生活開始變得越來越智能,曾經起床時還需要自己看看簡訊來了解當日的天氣和新聞,但是現在只要輕喚人工助力就能輕鬆的一邊賴床一邊聽相關的信息。智能化的世界其實有兩樣東西非常的重要,第一樣就是網絡,而第二樣就是晶片。
  • 樊春海談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
    樊春海談DNA納米基因晶片:體現了現代科技的交叉性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DNA的外表,納米技術的心——DNA摺疊技術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一個使用DNA摺疊技術設計出來的emoj微笑表情供圖: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一直以生命的藍圖--DNA為靈感,嘗試將其應用於納米技術中。這一新興的領域被稱為DNA摺紙(DNA origami)技術。科學家從摺紙藝術家那裡借用了名字。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比如可以分析人類的癌症基因,能將癌症基因區域的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kras、s180、s280等)靶向性分析出來。
  • 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中國首提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摘要:液態金屬可以用來製造計算機核心電子元件,進而引發計算機革命?中國在國際上首提這一概念,並指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本文來自人民網,作者喻思南,原文標題《我國科學家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
  • 科學家利用AI技術造出更快,更精準,更清潔的光碟機納米晶片
    當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開始從「類人腦」的角度出發,致力於將 AI 推向另一個高點。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 AI 技術,該技術將成像、數據處理、機器學習和內存部件全部集成在一個納米級電子晶片中,以模仿人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 AI 的決策效率和精準度。
  • 中國發明抗輻射和可修復集成電路 可用於晶片製造
    然而,到目前為止,事實證明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過去提出的技術中只有少數幾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製造出了一種基於碳納米管電晶體與離子凝膠柵極的輻射硬化和可修復的集成電路,可用於製造更耐高能輻射的新型電子器件。
  •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國科學家利用摩擦納米技術發明新型太陽能電池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所以,一直以來,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陰雨天它會變得很無能。
  • 美國科學家發明尋找基因開關的晶片
    美國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基因晶片。它能幫助科學家找到控制基因的開關,從而幫助人們讀懂已經基本破譯出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目前科學家已經基本測定了人類基因組上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序列,接下去將是弄清基因存在於DNA的哪些位置。在這之後,科學家們的研究重點將是尋找基因開關。
  • 「納米」可重構的活性液態金屬遊動納米機器人集群
    終結者》描繪了來自未來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它能適應不同功能進行變形,即便被破壞成碎片,碎片依然能融化、運動並重新融合成原有的外形。液態金屬不僅活躍在文學藝術創作中,在科研領域,液態金屬機械的製造同樣吸引了科學家們的目光。
  • 我國突破3納米電晶體!製造高端晶片指日可待,將領先世界多國
    中興華為事件之後,中國對於國產晶片的扶持力度再次加大,中國財政部還專門出臺了一項減稅政策,以扶持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產業的發展,可見國家在發展晶片相關產業上的決心而根據港媒最新的報導看,中科院在近日有了新的突破,據港媒報導稱,中科院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一種新的電晶體,即在大幅增強晶片性能的同時還能極大地降低同行,現如今市面上最先進的計算機晶片都是使用七納米電晶體製造的。
  • 夢之墨革新電子製造技術 全球首創液態金屬印表機
    積澱深厚技術基礎 北京夢之墨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國液態金屬研究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創辦,是一家有著強大技術支撐的高科技企業。在應用研究方面,劉靜團隊在世界上原創性提出液態金屬印刷電子學思想,發明了可以直接畫電路等的液態金屬手寫筆和可以實現3D列印的液態金屬印表機;發明的用液態金屬為原料的「骨水泥」可使骨骼重建;發明了利用液態金屬連接徹底斷開的神經,從而使青蛙斷開的神經有了反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