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AI技術造出更快,更精準,更清潔的光碟機納米晶片

2020-12-05 學術頭條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應用場景需求的不斷拓寬,人們對於AI的處理速度、能耗,以及系統、硬體尺寸大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開始從「類人腦」的角度出發,致力於將 AI 推向另一個高點。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 AI 技術,該技術將成像、數據處理、機器學習和內存部件全部集成在一個納米級電子晶片中,以模仿人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 AI 的決策效率和精準度。

這項工作以「Fully LightControlled Memory and Neuromorphic Computation in Layered Black Phosphorus」為題,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之上。

(來源:Advanced Materials)

論文作者之一、RMIT 電子和電信工程副教授 Sumeet Walia 表示,「通過將所有功能整合到一個晶片中,我們就可以為 AI 的自主決策提供前所未有的效率和速度。想像一下,如果將這種晶片集成到一個行車記錄儀中,那麼它將無需連接網際網路,就可以自主識別燈光、信號和物體,並做出即時決策。

此外,該晶片發揮著類似於人腦的功能,可使得 AI 系統變得更加強大。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和發展,該晶片可以實現更智能、更小型的自主技術,比如無人機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智能可穿戴設備和仿生植入物,例如人造視網膜。

多功能納米晶片

在人類的認知學習過程中,視覺記憶往往是學習信息的核心來源。而 AI 系統的基礎之一,就是受人類認知啟發的神經形態視覺組件。要想在 AI 系統中部署高效的、類似於人腦的視覺系統,就需要將內置內存和信號處理功能結合,最終實現單個成像單元。

然而,事實上基於視覺系統的 AI 技術卻一直未能實現突破。一方面,AI 系統的性能嚴重依賴於其內部軟體的性能和異地數據處理的能力;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可以完全由光控制且不需要施加額外電信號的組件。

而在此次研究中,科研團隊成功將具備不同功能的多個組件集成到一個納米級晶片中,在單個電子設備中結合驅動 AI 所需的核心軟體和負責圖像捕獲的硬體,並涵蓋成像(imaging)、數據處理(processing)、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內存(memory)等方面,以進行快速的現場決策。

圖 | 光碟機動晶片示意圖

不僅如此,新的內置功能意味著這種晶片可以捕獲並自動增強圖像,還能對數字進行分類。經過實驗和訓練後,已證實其準確率超過90%。該設備與現有的電子技術和矽技術也很容易兼容,使得其在未來可以輕鬆集成到目標器件之中。

圖 | 不同訓練周期和不同脈衝下的圖像

論文作者之一 Taimur Ahmed 博士認為,「通過將如此多的核心功能封裝到一個緊湊的納米級設備中,我們成功地拓寬了將機器學習和 AI 集成到較小應用程式中的方向。」

圖 | Sumeet Walia 與 Taimur Ahmed(來源:RMIT)

新材料:超薄層狀黑磷

實際上,這一技術依賴的是一種由光碟機動(light-powered)的、可以隨著光照變化而作出不同響應的特殊晶片。這是一種全新的神經形態成像元件,其表面覆蓋著一種二維超薄材料——層狀黑磷(Black Phosphorous,BP)。

二維層狀黑磷於上世紀 60 年代被發現,但近幾年才開始被廣泛應用,該材料可響應不同波長的光並隨之改變電阻,在電子薄膜和紅外線光電子技術上有重大潛在應用價值。

從根本上說,此次研究就是利用二維層狀黑磷中與氧化有關的缺陷引起的獨特光響應來實現視覺記憶。

也就是說,當在覆有黑磷的晶片上照射不同顏色的光時,晶片會隨之產生諸如成像或記憶元件存儲等不同的功能。同時,這種晶片還具有波長選擇性多位編程功能和即時擦除功能,實現了像素內圖像預處理。

圖 | 層狀黑鱗設備。a) 在 SiO2/Si 襯底上製作的 BP 器件的三維渲染原理圖;b) SiO2/Si 襯底上的 BP 器件的光學顯微鏡照片;c) 從 b 裝置上剝落的 BP 片的原子力顯微鏡(AFM)掃描圖像,坐標圖顯示根據圖像描繪的一條線,該 BP 片的剖面高度為 7.3nm;d) 電子顯微鏡下 BP 片的橫截面透射圖像,水平虛線顯示出 BP 片頂部和底部表面存在氧化磷層。(來源:該論文)

此外,該模型還受到了光遺傳學(Optogenetics)的啟發,光遺傳學是生物技術中的新興工具,能夠結合遺傳工程與光波來操作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這一技術使科學家能以很高的精度深入研究人體神經系統,並利用光來操縱神經元。

Ahmed 博士認為,由光碟機動的計算技術比現有技術速度更快、結果更準確,且所需能耗更少。比如,將這一晶片與人工視網膜一起結合使用,會幫助科學家將這一新技術進一步微型化,並提高仿生眼的準確性。

「這一技術是朝著電子學的終極方向邁進的重要一步:在微小的晶片上創造一個可以像人類一樣從周圍環境學習的『大腦』。」

參考資料: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004207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11-electronic-chip-smarter-light-powered-ai.html

相關焦點

  • IBM利用碳納米管「生長」晶片 速度可提升10倍
    IBM利用碳納米管「生長」晶片 速度可提升10倍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5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矽在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可能終結。多年來,研究人員和企業家希望碳納米管能給晶片設計帶來一場革命。從理論上說,這種分子水平的結構,能用來製造速度是現有產品6-10倍、能耗大幅降低的晶片。除更快和更節能的筆記本、智慧型手機晶片外,處理能力強大的微型處理器還可以催生新型技術,例如可彎曲計算機和可注射入體內的微型晶片,或殺死人體內癌細胞的納米機器。
  • 人類細胞可製造計算機晶片,更小運行速度更快!
    科學家宣稱,20世紀80年代使計算機普及大眾的矽晶片技術將成為歷史。未來將出現由人類細胞製造的計算機晶片,體積更小,運行速度更快。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0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未來的計算機將變得更小,目前科學家表示,將人體細胞連接在一起的細胞骨架(cytoskeletons),未來可用於製造計算機晶片,這將是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個創新裡程碑事件。
  • 美國技術封鎖,我們能生產多少納米的晶片?結果出乎意料
    華為一次性能購買的晶片總將是有限的,也會用完,如果買太多,如果技術更新迭代則讓多餘的晶片的價值下降。那以我們自己國家的技術來說現在能造出多少納米的晶片?從新聞爆料來看,中芯國際應該是可以製作14納米的晶片了,但是聽說,其中很多技術都是美國的技術,所以,水分可能還是有的。
  • 當晶片研發尺寸突破1納米之後,未來的晶片會是什麼樣?長知識了
    當晶片研發尺寸突破1納米之後,未來的晶片會是什麼樣?長知識了現在我們人類的晶片研究已經非常迅速。從大於100納米制式到現在5納米制式,20倍的縮小意味著科技和技術的進一步濃縮和精煉。用相同甚至更小的體積做到更快的運算能力和更低的能源消耗。所以說消費者一味地追求晶片制式其實更多的只是看中廠家宣傳的噱頭。事實上就現在5納米的工藝製程來看,這樣的晶片和我們人類現在的頂級科技已經可以相互匹配。而隨著人類的科學的發展,新的技術新材料新的發現,才能從科學的層面更好地去推動晶片的發展。
  • 新工藝讓基於納米片的電子器件生產成本更低、速度更快
    日本名古屋大學和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簡單的一滴式方法可以將功能性納米片拼接成單層,這種方法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如果這種在《ACS Nano》雜誌上描述的工藝能夠得到推廣,就能推動下一代氧化物電子器件的發展。
  • 更強CPU:碳納米電晶體性能首次超越矽電晶體-CPU,處理器,碳納米...
    晶片製造商現在面臨一定的困難,它們要用更小的製程製造更快的CPU,正因如此,晶片企業已經開始尋找「矽」的替代品,比如碳納米管,最近,碳納米管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碳納米電晶體,其性能大大超越現有的矽電晶體,它所通過的電量比電晶體高了1.9倍。科學家表示,碳納米管電晶體超越矽電晶體,這還是第一次。
  • RMIT發集成多項功能的AI晶片!用超級材料黑磷充當AI的「視覺神經元」
    11月17日,該篇論文《基於層狀黑磷的完全光碟機內存和神經形態計算(Fully Light‐Controlled Memory and Neuromorphic Computation in Layered Black Phosphorus)》發表在《advance materials》上。
  • 科學家發明DNA納米技術液態晶片
    基因晶片(DNA晶片)是遺傳分析領域的重要工具。常用的DNA晶片都是將DNA探針分子固定在固態基片上,因此往往會受到固液界面反應效率的限制。
  • 新型光碟機動晶片:打造更小巧的人工智慧!
    (圖片來源: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該原型設備通過模仿人類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縮小了人工智慧技術的作用尺度。這項納米尺度的技術進展,將驅動人工智慧所需的核心軟體與圖像捕捉硬體結合到同一個電子設備中。通過進一步的開發,光碟機動的原型設備可實現更智能、更小型的自主技術,例如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人造視網膜等仿生植入物。首席研究員、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 Sumeet Walia 副教授表示,該原型設備在一個強大的設備中提供了類似大腦的功能。
  • RMIT打造光碟機動類腦晶片!用超級材料黑磷充當AI的「視覺神經元」
    11月17日,該篇論文《基於層狀黑磷的完全光碟機內存和神經形態計算(Fully Light‐Controlled Memory and Neuromorphic Computation in Layered Black Phosphorus)》發表在《advance materials》上。
  • 科學家造出世界最小的存儲:利用單個原子、體積小到不可思議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在科學家的努力下,已經造出了世界最小的存儲單元,其尺寸真的是小到讓人驚嘆。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德克薩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小的記憶存儲設備之一,由一種二維材料製成,橫截面面積只有一平方納米。
  • 人類細胞可製造計算機晶片,更小運行速度更快
    北京時間10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未來的計算機將變得更小,目前科學家表示,將人體細胞連接在一起的細胞骨架(cytoskeletons),未來可用於製造計算機晶片,這將是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個創新裡程碑事件。
  • 晶片上的實驗室,讓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微流控晶片技術正是要攻克這一難題。 「微流控晶片又被稱為『晶片上的實驗室』,它的目標是將醫學檢測實驗室完整複製到一塊微小的晶片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傳感中心執行主任楊慧介紹道。致力於「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研究,利用微流控技術,楊慧團隊目前已在早期診斷、精準醫療、儀器開發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首款碳納米管通用計算晶片問世!5倍於摩爾定律,網友:這是絕技
    我是 RV16XNano,由碳納米管制成。」這句話,出自MIT研究團隊發明的16位碳納米管晶片執行的程序。是的,你沒有看錯,他們用與矽相同的製作工藝,基於碳納米管做出了具有完整架構的晶片,還與世界打了招呼。剛剛,Nature刊發了這一研究成果,並發表相應的新聞、評論進行重點推薦。碳納米管,被認為是替代矽材料首選,而且比矽導電更快,效率更高。
  • 清潔能源或掀起新一輪革命!科學家成功造出合成氣,人造樹葉立功
    人類對於傳統能源的開發,已經讓地球的生態環境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只有尋找可代替的可再生能源,而且最好是清潔能源,才有可能拯救地球的生態環境,讓人類在成功飛出地球之前,可以在地球上生存得更久一點。什麼是清潔能源呢?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將谷力學推向了現實的一步!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將谷力學推向了現實的一步!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向「谷電子學」的實際應用邁出了一大步,「谷電子學」是一種新型電子產品,可以帶來更快,更高效的計算機邏輯系統和數據存儲下一代設備中的晶片,正如4月4日在線發表在「 自然納米技術 」雜誌上的報導,科學家們首次實驗性地證明了在二維半導體中電生成和控制谷電子的能力。
  • 更高效、更智能 金銀納米機器人有望成抗癌利器
    天津大學藥學院李楠團隊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通過創新設計,將金銀作為納米抗癌藥物載體,同時也發揮治療作用,研發出更高效、更精準、更智能的新一代納米抗癌機器人。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生物材料》上。惡性腫瘤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威脅生命。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但此前,大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製造晶片時,要將納米管這種「挑剔」的材料放到「正確」的位置,操作簡直太難了!不過,最近來自MIT的研究人員和ADI公司的科學家聯手創造了奇蹟——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它包含了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史上最大的碳納米管計算機晶片終於問世!
  • 納米技術如何助力精準醫學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有一項致力於生物技術和材料科學相結合的研究。比如被燒傷了,我們可以用抗生素軟膏有效進行治療,但嚴重燒傷可能需要更先進的治療,如建立一個皮膚細胞聚合物支架,幫助病人再生他們的皮膚。這就是該研究的用武之地。以上是一個說明如何讓治療患者越來越個性化的一個例子。
  • 改良後基因編輯技術更安全精準
    改良後基因編輯技術更安全精準 2015-12-05 科技日報 劉園園 【字體:大 中 小】 、更精準。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基因修復專家馬爾科姆·懷特認為這種改良後的技術非常有潛力,他表示:「改良版本的Crispr-Cas9技術看起來更安全,在科學家想將其應用於修正人類基因缺陷時會大有用處。但是我們需要對這項技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關於何時應該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討論無疑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