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上的實驗室,讓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2021-01-08 騰訊網

圳先進院醫工所傳感中心執行主任楊慧 深圳先進院供圖

「看病難、排隊久」是各大三甲醫院普遍存在的現象,面臨大醫院資源不足的問題,「分級診療」甚至「自助診療」等解決方案急需提上議程。然而,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不足、家用診療設備匱乏是上述措施落地的一大門檻。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微流控晶片技術正是要攻克這一難題。

「微流控晶片又被稱為『晶片上的實驗室』,它的目標是將醫學檢測實驗室完整複製到一塊微小的晶片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傳感中心執行主任楊慧介紹道。致力於「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研究,利用微流控技術,楊慧團隊目前已在早期診斷、精準醫療、儀器開發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晶片實驗室」是如何工作的

據楊慧介紹,團隊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其目的在於利用微米和納米技術來解釋並解決生物醫學上的科學基礎問題,同時創造一些新方法,微流控就是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微流控晶片被稱為「晶片上的實驗室」

所謂「晶片上的實驗室」,是將以往在大型實驗室裡才能完成的實驗,例如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製備、分離、反應、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型的晶片上,實現對細胞、蛋白、酶、核酸等成分的快速準確檢測、分析、分選與操控。國家科技部《「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明確將「晶片上的實驗室」列為應重點發展的顛覆性技術之一。

一塊幾平方釐米的晶片要如何完成實驗室中的檢測項目?楊慧介紹了它的工作原理:晶片內設置了不同的可供流體通行的通道,用以完成不同的生物或化學反應過程,當需要檢測的物質流過某一區域時,受到光的照射,這些物質可以自發或者與其它特定物質結合發出螢光,這些螢光可以通過光學相機等傳感器進行讀取,從而得知流體通道中需要檢測的物質種類與含量。

那麼,微流控晶片技術的發展將對人們的健康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好比二十年前血糖檢測還需要在醫院完成,現在自己在家用小試紙就能測了。」楊慧說,「微流控晶片的終極目標是對整個醫療檢測體系進行創新,由原本以醫院為主體管理個人健康水平,轉化為病人通過相應的設備及方法,自我管理、監測自己的健康水平。」

助力體外檢測與早期篩查

具體而言,楊慧團隊的研究重點之一是實現對核酸或蛋白等生物單分子的操縱和檢測,其明確的應用方向是生物醫學的體外檢測。

「將人體自身循環系統中的體液,尤其是血液,提取出來後,就能對體液環境中存在的許多物質進行分析。而這些物質的狀態及含量反映了人體當時的基本健康狀況。」楊慧表示,如果能夠利用先進的微米納米技術實現對單個分子或蛋白層面的研究,對於疾病的早期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以C反應蛋白和肌鈣蛋白的檢測為例,這兩類物質是臨床醫生判斷發熱患者是細菌性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的明確指標,通過檢測結果決定治療方案。目前,醫院對兩種蛋白的檢測水平在毫克每毫升、微克每毫升級別,而楊慧團隊將其檢測精度提高了10的3次方到6次方數量級,達到納克甚至飛克每毫升級別。

「在目標物質含量極低時便能檢測出來,意味著疾病在更早期的時候就能被發現。」楊慧表示,團隊將繼續開發新的疾病標誌物檢測方法,助力檢測手段朝著可檢測項目越來越多、檢測精度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特別是重大疾病如腫瘤、不可逆疾病如老年痴呆等,早期診斷對於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

創新氛圍為科研提供無限可能

2014年,楊慧於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曾在歐洲微電子中心任項目科學家,2017年加入深圳先進院。在她看來,深圳先進院無論在S(science,科學)還是T(technology,技術)上都有非常旗幟鮮明的發展思路。

「在特區的大環境下,能夠實現的可能性非常多,不僅僅是攀登科研高峰的可能性,還有解決應用場景現實問題、服務於人群的可能性。」楊慧表示,「深圳的科技創新政策和產業氛圍,允許我在基礎研究形成突破的同時,在應用方面也形成有影響力的成果,這些應用研究進展反過來支持我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基礎研究,這其實非常符合現在的科學發展規律,尤其是在生命健康科學領域。」

以所學解所需,楊慧團隊去年與兩家企業成立了聯合實驗室,一個是圍繞微型化及小型化檢測儀器開發的「體外診斷先進技術與應用聯合實驗室」,目前已實現快速即時的臨床血液細胞分析;另一個是聚焦核酸痕量檢測「智能miRNA癌篩應用聯合實驗室」,已開發微量血液中游離痕量核酸快速提取的可攜式裝置,使得遠端的第三方檢測成為可能。

「我們的研究和開發需要持續不斷地挑戰跨學科性的工作,但這也是我喜歡的地方。」楊慧指出,「例如,從複雜生物樣品中分離和研究化學信號,屬於分析化學或生物工程的領域。同時,工作中也需要關注疾病機制,深入研究生物學。微流控晶片的工作則是在物理和化學的界面上進行的,晶片涉及的微納器件製造又屬於微電子與機械工程範疇。」來自於精準診療應用的需求,促使楊慧團隊在科研前沿不斷探索未知,與不同領域多學科專家碰撞思維。

「科學不是一個象牙塔,它最終有非常明確的服務於人群的目標。」楊慧最後表示,作為科研人員,她的情懷就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研究能發現疾病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面臨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讓研發成果真正走向應用。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隨著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分子診斷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精準醫療包括兩個方面,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其中,精準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而分子診斷又是精準診斷的核心。因此,分子診斷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精準醫療提供保障,而微流控晶片是其常用技術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
  • ...構築民族品牌 成為全球真菌病早期、快速精準診斷行業的領先者
    經過前期多年的實驗室研究,丹娜生物團隊自主研發並掌握了多項國際先進的IFD檢測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IFD難以早期、快速、精準檢測的技術難題,成為 丹娜生物公司以「技術即生命」的宗旨,力求不斷提高IFD的診斷技術,早日建立國家及行業標準,降低IF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成為全球真菌病早期精準診斷行業的領先者!
  • 數字PCR引領分子診斷熱潮,推動精準醫療迅速發展!
    我國的分子診斷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預計2021年可以達到100億以上的規模,而數字PCR將成為這一市場高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數字PCR技術可廣泛應用於腫瘤液體活檢、靶向治療伴隨診斷、無創產前檢測、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等)檢測、食品安全檢測、遺傳疾病診斷、移植排斥監控、腸道菌群分析、藥物基因組檢測、基因表達分析、環境檢測和分子生態、農業和動植物檢測等多個研究方向。
  • 精準醫療產業迎來黃金時代
    目前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主要是科研和臨床醫療兩個方向,臨床醫療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生殖健康和腫瘤診斷上。伴隨著基因診斷市場接受度和滲透率的提高,該應用方向市場空間將會進一步擴大。從技術角度考慮,基因檢測主要包括原位雜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基因晶片和基因測序等,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基於原位雜交技術的遺傳病診斷。
  • 旌準醫療:專注分子診斷,聚焦血液腫瘤精準診斷,賦能各級血液科平臺...
    葉鋒本科和碩士均畢業於湛江醫學院(現廣東醫科大學),1988年至1999年間任職於湛江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和中心實驗室,先後任助教、講師、副研究員、副主任、主任,1999年晉升為分子病理學研究員。
  • 精準醫療時代如何實現整合診斷?聽聽這些大咖的看法
    自精準醫療概念被提出的五年以來,醫療行業在悄然發生改變,從疾病篩查到慢性病管理以及日常健康管理,整合診斷成為關鍵一環。2019年11月16日,由藥明奧測與Mayo Clinic Laboratories聯合主辦的「向新而行,智享賦能」2019新診斷國際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
  • 精準醫學方興未艾,分子診斷大有可為
    抓住了分子診斷的爆發機會,就是抓住了未來醫療行業的發展方向。分子診斷是唯一能夠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預防、定製治療方案的體外診斷方法。本文從分子診斷行業發展狀況、產業鏈現狀、投融資情況以及投資策略等情況進行分析,節選自梧桐樹資本醫療大健康團隊投資總監趙玥的《醫療行業分子診斷報告》。
  • 基因晶片研究,潛在的醫學診斷需求為基因晶片創造市場空間
    ② 腫瘤診斷需求基於基因晶片可從分子水平上對全基因組進行掃描,基因晶片技術在腫瘤診斷和治療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對高危易感人群中患癌危險性進行預測,對腫瘤進行早期、分期、預後和鑑別診斷及清楚區分腫瘤亞型等,同時能監測出與腫瘤相關的多種病毒,對腫瘤的預測、臨床診斷和治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精準醫療,能否做到精準診斷
    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即使是輕症也往三甲醫院湊熱鬧,因此問題依然存在,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觀念。其次,每一種疾病都有自己的診斷金標準,次標準和提示指標,這就需要我們去認真考量一個大夫是否存在過度開單,當出現某種典型症狀是直接進行金標準式檢查還是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做診斷,很明顯一步一步來會增加患者的住院費用,但是這個可以有效降低誤診和漏診率,因此,有沒有必要,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卞修武:分子診斷在精準醫療中的作用與挑戰
    絕大部分的腫瘤害處比較小,比如良性和膠質性腫瘤。惡性腫瘤對機體的影響表現是遠處轉移和局部浸潤。有一些腫瘤看起來是良性的,但由於發生的部位不同,導致了部分腫瘤惡性化發展。很遺憾的是在這些腫瘤早期時,我們沒有辦法進行診斷。腫瘤致病的危害因素是侵襲性生長和轉移。
  • 杭州梓銘:晶片上的分子實驗室——核酸檢測實現POCT化
    一項科研技術如何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全集成核酸分析儀將對新冠肺炎防疫產生怎樣的影響?微流控晶片技術產業化對中國分級醫療、精準醫療等一系列國策帶來怎樣的技術支撐?劉鵬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於近日採訪了杭州梓銘微流控技術的源頭、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員、博導劉鵬博士。
  • 生物大數據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將密切影響精準醫療未來的發展
    ,切實參與我國精準醫療產業的發展。由上海生物晶片有限公司(生物晶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張江生物醫藥基地等舉辦「2018精準醫療及生物大數據高峰論壇」於11月,密切影響精準醫療未來的發展。在論壇上,數十位生物醫藥領域頂級科學家和臨床醫學專家作專題報告,楊勝利院士、樊嘉院士、呂有勇教授、黃薇教授、郜恆駿教授等分別作了「數字健康」、「肝癌分子診斷的研發」、「癌症基因組與大數據」「新一代測序技術在腫瘤精準診療中的應用前景」、「以患者為中心」新型臨床醫學學科建設:「樣品」—「大數據」—「產品」等精彩演講,與參會者共同分享本領域技術和醫學應用的最新觀點和進展。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具體來說,通過MEMS技術在固體晶片表面構建微型生物化學分析系統,從而實現對無機離子、有機物質、蛋白質、核酸以及其他特定目標對象的快速、準確的處理和檢測。它將需要在實驗室進行的樣品處理、生化反應和結果檢測等關鍵步驟都匯聚到了一張小小的晶片上進行,故又被業界譽為「晶片實驗室」。
  • 奧丞生物:專注子癇前期精準診斷,拓寬微流控技術空間
    十餘年來,他和奧丞生物團隊持續深耕IVD免疫診斷領域,建立了完整的子癇前期(PE)精準診斷系列產品,並獲得相關註冊證,在市面上落地銷售,為子癇前期的精準診斷、便捷監測、有效預防提供了「奧丞方案」。周義正敏銳地覺察到市場急需一款體外診斷產品,該產品能夠對妊娠高血壓和子癇前期進行精準、快速、便捷的早期檢測,以便於及時有效地進行早期幹預,減少早髮型子癇前期的發生,改善母嬰結局、優生優育。在周義正心裡暗下決心,這是一份職業責任,也是人生使命。
  • 26家A股公司涉足精準醫療 三條主線挖掘概念股(股)
    記者通過梳理精準醫療產業鏈中下遊的腫瘤診斷、細胞治療、個性化治療等領域,試圖為投資者勾勒一幅精準醫療概念投資路線圖。   5月10日,國務院取消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晶片診斷、免疫細胞治療等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在此之前,國家衛計委、科技部等已多次出臺政策,並組織生物醫藥等領域專家進行精準醫療、基因測序等領域的研究。
  • NGS腫瘤基因檢測賽道火熱:精準診斷來了,我們離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在這場匯聚了腫瘤學最前沿技術與先進理念的大會上,有一個詞被頻頻提起,那就是「精準」。什麼是精準醫療?對腫瘤患者來說,就是基於對個體基因的檢測,找到最有效的靶向藥,從而節省試錯成本,搶到最寶貴的治療時間。並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藥物及治療手段,最大延長生存期。
  •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
    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校附屬同濟醫院王培軍教授領銜的研究項目《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的關鍵技術》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蛋白質晶片-未來臨床診斷的縮影
    既然蛋白質晶片的本質還是蛋白,所以它的種類也是按照蛋白分類的,常見的有這幾種:第一種是抗體晶片,用來檢測樣本中的抗原,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細胞因子抗體晶片、磷酸化抗體晶片;第二種是重組蛋白質晶片,這是我們公司主要的產品。我們有一款結核分枝桿菌的蛋白質晶片,一張晶片上涵蓋了所有的結核桿菌的蛋白質,一共4000多個,這是陶老師實驗室開發的。
  • 青州人民醫院開展結核病分子診斷新技術精準醫療沙龍會
    19日,由青州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組織的「結核病分子診斷新技術」精準醫療沙龍會,在該院綜合樓二樓會議室準時舉行。  齊魯網濰坊8月22日訊(通訊員 王和平)19日,由青州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組織的「結核病分子診斷新技術」精準醫療沙龍會,在該院綜合樓二樓會議室準時舉行。通過此次沙龍會的舉行,助推醫院精準醫療的診斷水平再上新臺階。副院長閔素娟、楊允東及相關臨床科室主任參加了會議。
  • 基因檢測助力精準醫療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掛牌成立
    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為何落戶珠海?中大五院院長單鴻介紹,這與中大五院的學科布局是相關的,首先就腫瘤學科來說,該院的腫瘤中心體量在廣東省綜合醫院來看是最大的,有近300張床位,這在精準學上,如腫瘤的預測、早期預防和檢測以及治療過程中的方案調整有很大的作用。在感染學科方面,珠海是個開放的城市,輸入性的病源非常多,雙方可在感染源方面進行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