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時代如何實現整合診斷?聽聽這些大咖的看法

2021-01-14 健康界

自精準醫療概念被提出的五年以來,醫療行業在悄然發生改變,從疾病篩查到慢性病管理以及日常健康管理,整合診斷成為關鍵一環。

2019年11月16日,由藥明奧測與Mayo Clinic Laboratories聯合主辦的「向新而行,智享賦能」2019新診斷國際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邀請中外知名臨床、病理及檢驗專家與學界翹楚、產業精英共聚一堂,圍繞臨床診療的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及創新實踐深入交流、分享洞見,500多位與會嘉賓聚焦整合診斷這一新理念,打造臨床診斷新生態。

 

大會主論壇嘉賓合影

中國整合診斷的實踐

近年來,我國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和疾病譜在不斷發生變化,慢性病防治工作迎來了新挑戰。

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病管理,中國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例如上海「1+1+1」模式助推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以及廈門的「三師共管」模式,推行慢病先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臨床醫學院執行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翁建平認為這可能還不夠,要真正做到慢性病精準管理,要實現四個「精準」目標:精準預測(未病)、精準診斷(已病)、精準治療(病中)和精準管理(病後)。要達到這些目標,可通過「多組學+大數據+全病程」的方法,瞄準「痛點」,整合需求,最終實現以患者為中心,即引入多組學檢測技術,進行整合多因素分析,實現全病程風險管理。

「沒有精準,整個國家乃至全球的負擔都很重。需要更早地預測發生,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採取整體的疾病管理方式。」翁建平表示。

不僅是慢性病管理,普通疾病也需要精準、整合診斷,如胃腸病。

以炎症性胃腸病的臨床實踐和診療痛點為例,在論壇上,世界胃腸病組織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委吳開春坦言,相比於歐美國家,中國在使用精準醫學如靶向生物製劑治療炎症性胃腸病方面稍滯後。但他認為隨著醫學的發展,如多組學、人工智慧,中國炎症性胃腸病的診療也將進入精準治療,其中整合診斷將起重要作用,「整合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高效率、高性價比的診斷方式將為推動整個醫療行業的變革發揮重要作用。」

論壇現場

與中國的醫療實踐有所不同,醫學麥加Mayo Clinic是這樣實現整合診斷的。

Mayo Clinic的實驗室整合診斷

Mayo Clinic檢驗及病理學系主席、Mayo Clinic Laboratories總裁William G. Morice表示,整合診斷正在重塑醫療行業的未來。在他看來,實驗室整合診斷是Mayo Clinic 150多年來醫療服務模式持續成功的奠基石。其中有四個關鍵方面:團隊合作、濃厚學術氛圍中的臨床實踐,通過精準診斷及有效治療確保高質量醫療服務以及採用創新性及先進性的診療技術和方法。基於臨床與實驗室大數據建立的診療路徑和算法,催生出全新的前沿診斷項目,並持續拓展臨床醫生對疾病及其診療方法的認知與理解,從而不斷提升診療服務水平,節約醫療成本。William G. Morice舉了個例子,酶檢測(APCR)其實更便宜,也有效,但是仍然不少醫生會經常開具價格更高的基因檢測(Factor V Leiden),但其實只有當APCR檢測結果較低或處於臨界值或患者存在家族病史時,才應該進行Factor V檢測。

為詳細闡述實驗室整合診斷的臨床應用,Mayo Clinic胃腸病學與肝病學副主席Darrell S. Pardi分享了一個23歲女性診斷為回盲部克羅恩病的案例。他們的具體做法是使用客觀標誌物對疾病活動進行基線評估,基於嚴重程度和預後進行初始治療。3~6個月後,應用內窺鏡檢查、影像學檢查或生物標誌物檢測,重新評估疾病活動性,如果檢測結果顯示達到了治療目標,6~12個月後重複再檢測一次。如果沒達到治療目標,則討論後續治療方案,開始新的治療,用新方法治療3~6個月後,再重複以上動作。可以看出,實驗室整合診斷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Mayo Clinic胃腸病學與肝病學副主席Darrell S. Pardi

可以說,國內外對整合診斷的應用各有千秋,但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整合診斷的中國化創新

成立於2018年初的藥明奧測依託Mayo Clinic的整合診療理念與經驗,建立融合多平臺、多組學及臨床大數據的整合診斷賦能平臺,助力精準診療,覆蓋早篩早診、精確診斷、輔助決策及預後管理四大臨床應用場景。

在主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姜傑玲介紹,瑞金醫院血液科正在藥明奧測國際標準的創新平臺助力下,進行骨髓移植預處理藥物白消安血藥濃度監測臨床研究,以期建立中國人群的用藥標準,指導精準用藥,實現患者獲益。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相鵬分享表示,該院正攜手藥明奧測,共建浙西腫瘤精準診療中心,雙方將多領域、全方位地發展智慧化、個性化診療,使醫療服務回歸「以患者為中心」的本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論壇還專設了學術、產業兩場分論壇。在學術分論壇上,來自Mayo Clinic的檢驗、病理、臨床專家與中國醫學專家聚焦「運用整合診斷,提升患者臨床獲益」主題,從學科廣度、理念高度、前沿深度充分研討整合診斷在精神、消化、心血管疾病領域的臨床應用,解析其在篩查、診斷、風險分層、指導治療、預後評估等疾病診療環節的臨床價值。產業分論壇匯聚了產學研投各界精英,深入探討「跨界融合,賦能診斷新生態」主題。

「我們很高興為全球診斷行業參與者搭建這樣一個學術與技術交流、智慧與洞見交匯的賦能平臺。」藥明奧測執行長劉釜均表示,「藥明奧測始終聚焦臨床診斷,堅持研發創新,結合中國診療實際,推動整合診斷的臨床實踐。我們將繼續攜手醫療機構和各界同仁,通過不懈努力,造福更多患者,實現『讓天下沒有難診的病』的願景。」

相關焦點

  • 實現精準醫療沒那麼簡單
    自2015年1月底,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演講中表示啟動精準醫療計劃後,它就迅速成為今年的熱詞。  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精準醫療的時代已經到來,它將為病人提供更精準、高效、安全的診斷及治療。
  • 季加孚:腫瘤領域如何實現精準醫療的3R理念
    季加孚理解的精準醫學,是指根據個體基因特徵、環境以及生活習慣進行疾病幹預和治療的最佳方法。他用較為通俗的語言給我們概括了精準醫療:一個大數據,兩個體系(微觀體系,宏觀體系),三個精準(以靶向藥物為代表的幹預手段精準,以基因測序為代表的疾病信息精準,以臨床溝通為代表的醫療需求精準),四個工具(藥物研發工具、基因分析工具、系統整合工具、政策引導工具)。
  • 大咖雲集!第二屆中國精準醫療大會本周末開幕
    大咖雲集!大會將邀請國內外精準醫療領域頂尖科學家和知名企業家,設立腫瘤靶向藥物、腫瘤靶向治療、腫瘤分子診斷、口腔疾病診治技術、智能醫療裝備、醫學遺傳等分會場;同時設有精準醫療領域創新產品技術路演和青年學者論文講演比賽等議程;大會同期舉行精準醫療領域智能醫療裝備展覽。快跟小高來看看吧!
  • 精準醫療 如何實現?
    須建立基因檢測的基礎上「『精準醫療』的歷史已經比較長了,真正熱起來是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後,而中國很多人歪曲了『精準醫療』,外科手術做得好一點也叫精準外科,放射治療定位得好也叫精準放射治療,這些概念都是錯的。」
  • WPMCS|大咖雲集,共商精準醫療未來發展
    11月26日,由萬怡醫學主辦、中國醫師協會臨床精準醫療專業委員會等多家協會支持的「2020第五屆全球精準醫療(中國)峰會」在上海盛大開幕。本屆峰會以「推動產業創新蝶變,加速臨床落地應用」為主題,並同期舉辦精準醫療開幕式論壇、第五屆基因檢測與體外診斷大會以及第五屆細胞治療產業創新大會。
  • 精準醫學時代,血液腫瘤如何實現個體化診療?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癌症報告顯示,白血病和淋巴瘤兩大血液腫瘤在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仍然佔據著第9位和第10位,血液腫瘤診療水平的總體提升不僅和國民健康息息相關,更是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現的重要步驟。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血液腫瘤的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
  • 卞修武:分子診斷在精準醫療中的作用與挑戰
    很遺憾的是在這些腫瘤早期時,我們沒有辦法進行診斷。腫瘤致病的危害因素是侵襲性生長和轉移。對於腫瘤將來會不會侵襲和轉移,需不需要放療和化療,這在病理上很難給出明確的答案,而這些問題就是將來精準醫學需要精準診斷和精準預測的。對基因改變的認識以及發生機制的轉化研究,讓我們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有了較多手術以外的治療方法。
  • 人工智慧,聽聽「大咖」怎麼說
    人工智慧,聽聽「大咖」怎麼說 湖南日報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曹嫻 王晗 黃利飛 攝影 田超 如何開啟人工智慧的未來?
  • 精準醫療和大資料庫的關係
    隨著大規模生物樣本資料庫、強大組學和醫療技術、計算工具及大數據的發展,精準醫療的地位得到顯著提升。作為一種依據每個個體的基因、健康差異來制定個性化治療和預防方案的新型治療方法,精準醫療或許可以引領新的醫學時代。
  • 紅杉資本楊雲霞:對精準醫療依然樂觀
    基於此,基因慧策劃和主辦,貝殼社提供媒體支持《精準醫療大咖論道》,第一季邀請十餘位產業代表聯袂撰文,梳理和展望科技創新、應用轉化和產業發展,完全中立策劃,旨在促進科研、臨床、產業、資本之間的了解和連接。  【編者按】如同網際網路、移動醫療等新型行業一樣,精準醫療從概念期回歸到理性階段。技術轉化、人才儲備、市場教育處在積累時間窗口。在產業急速發展期,如何沉穩前行?怎麼理解資本寒冬?
  • 顏光濤教授:標記免疫、基因測序、生物大數據助力精準診斷
    全球正在邁入精準醫療時代,精準診斷是非常關鍵的一環。近年來,國內在該領域獲得快速發展,無論是政府、學術科研界,還是生物技術、醫藥企業以及投資界,均在這一領域深耕,希望促進行業發展,以精準診斷造福患者。大時代下,藥明康德傳媒部推出精準診斷系列訪談專題,邀請業內幾位專家與大家分享他們的觀點和見解。
  • 推進產業整合瞄準精準醫療萬億市場 精準醫療概念股一覽
    推進產業整合瞄準精準醫療萬億市場  今年6月,安科生物以4.5億元的對價獲得了中德美聯的全部股權。中德美聯原股東做出了在未來三年分別完成2000萬元、2600萬元和3380萬元的業績承諾,但實際上,公司目前的經營情況已經超過預期。  安科生物與中德美聯之間的整合,主要就是為了在精準醫療這一系統工程上進行發力。
  • NGS腫瘤基因檢測賽道火熱:精準診斷來了,我們離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可以看出,精準診斷是實現精準醫療的前提。而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無疑為精準診斷提供了更大可能性。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鍾定榮對精準診斷做出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包括二代測序在內的分子病理檢測,實際上跟中醫有默契之處。
  • 疫情加速精準醫療時代到來 基因檢測、體外診斷迎發展新機遇
    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動了精準醫療行業發展,特別是多學科診斷(MDT)的進一步落地。而基因組學和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則給精準醫療提供了工具和基礎。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基因檢測、腫瘤藥物、體外診斷(IVD)等領域企業都在加緊布局。
  • 精準醫療,能否做到精準診斷
    看病難看病貴是我國目前比較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難在哪裡,一床難求,尤其在三級甲等醫院,由於醫院常年人滿為患,當你想住院的時候往往需要排隊,少則三五天,多則一星期,很多病人因為等太久錯過了最佳的診療時間,在這些病人中有些是輕症有些是重疾,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出臺了分級診療的措施,也是為了解決病患扎堆,保證醫療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 中國版「精準醫療計劃」將啟動 精準醫療市場前景廣闊
    央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導,自從美國提出「精準醫療計劃」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外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精準醫療。精準醫療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和診斷,制定具有個性化的預防、治療方案。  哪些公司在精準醫療方面布局並具有優勢?
  • 實現精準快速醫療,AI、5G和IoT能做什麼?
    文丨獵雲網 ID:ilieyun編譯丨羅彬傑編者註:本文的作者是William Van Winkle,在本文中,William探討了AI、5G和物聯網技術如何助力實現精準快速醫療,以及「當日完成診療」的願景。我兒子還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就去兒科醫生那裡做常規的CAT掃描。
  • 精準醫療成趨勢 人工智慧或將成為關鍵一環
    精準醫療主要包括精準診斷與精準治療兩個方面,可以通過精密儀器、生命科學等先進現代技術與我國傳統經驗整合,減小臨床實踐的不確定性,在保證精準的同時儘可能將損傷控制到最低。中國早在本世紀開始關注精準醫療,2006年首先推出了精準外科概念,得到國內外醫學界認可後,被引用到腫瘤放療、婦科等醫學領域中。其目標是通過合理資源調配、全流程的成本調控,獲得效益與耗費之比的最大化。
  • 專訪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鍾定榮: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幕後英雄...
    本次會議以「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為主題,集結20位院士、2800名國內外腫瘤學領域知名學者和專家、近30000名腫瘤學界精英,共同圍繞腫瘤領域的最新觀點、進展和未來趨勢,進行深度探討。在會議期間,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鍾定榮分享了對精準診斷與病理科未來發展的看法。
  • 2016全球精準醫療(中國)峰會
    2015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演講中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迅速成為全球醫學界熱議和關注的焦點。同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衛計委,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隨後,提出中國精準醫療計劃,並將其列入國家「十三五」科技發展重大專項,上升為國家戰略。政策上的利好消息,極大地刺激了相關企業和醫療機構投入人力、財力來研發精準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