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S腫瘤基因檢測賽道火熱:精準診斷來了,我們離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廣州報導

2020年的中國腫瘤學大會在廣州熱熱鬧鬧的落幕了。

在這場匯聚了腫瘤學最前沿技術與先進理念的大會上,有一個詞被頻頻提起,那就是「精準」。

什麼是精準醫療?對腫瘤患者來說,就是基於對個體基因的檢測,找到最有效的靶向藥,從而節省試錯成本,搶到最寶貴的治療時間。並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藥物及治療手段,最大延長生存期。

可以看出,精準診斷是實現精準醫療的前提。而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無疑為精準診斷提供了更大可能性。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鍾定榮對精準診斷做出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包括二代測序在內的分子病理檢測,實際上跟中醫有默契之處。「中醫的理念叫異病同治或者同病異治,而在分子層面,不同的組織學改變可能有相同的基因,或者同一種病卻有不同的基因改變,可以用不同的靶向藥物。」尋找疾病中的「異」與「同」,幫助醫生對患者實現個體化診療,這就是精準診斷的意義。

精準診斷助力精準醫療

目前,二代測序技術(NGS)正在飛速發展。相比傳統的檢測技術如IHC、FISH、一代測序及PCR,NGS可一次性全面檢測多個基因位點和多種基因變異形式,廣覆蓋、一站式,但價格較高。

當NGS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更多的患者正在從中獲益。11月14日下午,由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的「腫瘤精準治療案例分享會」在腫瘤學大會分會場「腫瘤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會議」同期舉行。會議以「群英薈聚MDT,整合共創MTB」為主題,攜手腫瘤臨床專家,針對肺癌、結直腸癌的規範化診療、罕見神經系統腫瘤的分子診斷進行討論,整合共創、交流創新,共同促進腫瘤精準治療應用於臨床實踐。

在會議中分享的精準治療的典型案例,大部分均使用了NGS技術進行基因檢測。比如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金穎醫生分享的案例:一位晚期(RAS野生型、BRAF野生型、pMMR)結直腸癌的患者,通過基因檢測,經過多線治療,總生存時間大於4.5年, 並且在治療中保持了較高的生活質量。

鍾定榮認為,結直腸癌晚期患者如果出現了遠處轉移,平均的生存時間是1年左右,這個患者卻搶回了寶貴的三年多時間。她做了組織與液體活檢,通過基因檢測指導了臨床用藥與治療,體現了「不拋棄不放棄」的精準醫療理念。

NGS不僅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命,精準施治,亦可以幫助臨床醫生診斷出一些疑難雜症。

比如中日友好醫院陳皇醫生分享的另一個案例。這是一例脂肪纖維瘤病樣神經腫瘤(Lipofibromatosis-like neural tumor,LPF-NT)的鑑別診斷。這個患者做了118基因的NGS測序,發現了特殊的基因改變,而且針對這些基因改變還有靶向藥物可以使用。

這個患者是一個年僅4歲多的小女孩,能夠及時、準確診斷出疾病,並進行用藥,對她未來的人生來說意義重大。「這個例子是非常少見、珍貴的,脂肪纖維瘤病樣神經腫瘤這個疾病是2016年才被全世界發現的一個新疾病,要是沒有NGS這個手段,很難診斷清楚。」鍾定榮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案例診斷的過程中,除了NGS,亦使用了免疫組化、FISH等檢測手段進行驗證,罕見腫瘤的精準診斷才得以完成。

鍾定榮表示:「雖然NGS能發現更多的基因改變,特別是一些我們還沒認識到的靶點。不過它特異性的方面還需要驗證。所以我認為NGS、螢光定量PCR,還有FISH這些分子檢測的技術要融合起來用。」這不僅避免了患者花冤枉錢,也讓國家的醫保基金「花在刀刃上。」

對基因檢測產品來說,Panel越大,測序成本越高,產品的價格也會更貴。對於患者來說,選擇PCR還是NGS、大Panel還是小Panel,要根據病情、經濟狀況綜合做出考量。

「我與醫生、測序公司都聊過,公司都想把自己的產品推廣出去,把生意越做越大,但是也得考慮國家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在這方面醫生要去做一個衡量,如果患者有不錯的經濟實力,我儘量給他做全,甚至全外顯子測序都可以讓他做。但是對於工薪階層的患者,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做一些經典的小Panel檢測,覆蓋他能夠承擔的一些靶向藥物。」鍾定榮說。

賽道擁擠,誰拔頭籌?

基因檢測已經成為中晚期腫瘤患者用藥、確定治療方案前的剛需,並且由於服藥半年後即會出現耐藥,患者往往需要多次檢測。因此,NGS檢測被業內認為是「未來3-5年的一個最大的爆發點」。

Frost & Sullivan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腫瘤發病人數約440萬,高於其他國家。國內大量患者的醫療需求尚未被滿足,這為精準腫瘤尤其是腫瘤分子診斷帶來顯著的市場機遇。

不過,目前腫瘤用藥基因檢測在國內的滲透率仍然較低,尤其是使用NGS技術進行的檢測。根據 Frost & Sullivan 數據,2019 年國內腫瘤分子診斷滲透率為5.4%,低於在美國10.1%的滲透率。此外,2019年國內基於NGS的分子診斷滲透率為1.3%,遠低於美國 4.6%的滲透率。

對此,中金公司研報認為:當前國內腫瘤分子診斷滲透率較低,但近期國內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這主要得益於政府支持、有望納入公共及商業醫療保險、支付能力提升、腫瘤分子診斷中生物標記物的使用逐漸增加以及腫瘤診斷對 NGS技術的需求增加等因素。

在國內,一批頭部基因檢測公司正在崛起,渴望在這片龐大的藍海中掘金。這批「第一梯隊」包括博奧晶典、燃石醫學、和瑞基因、吉因加等兼具技術積澱與雄厚資金的創新企業。

以博奧晶典為例。博奧晶典是清華大學布局生命健康領域的核心企業,擁有研發、生產、銷售及第三方獨立醫學檢驗所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其提供的基因檢測產品,已經覆蓋了呼吸系統腫瘤、消化系統腫瘤、婦科腫瘤以及泌尿系統腫瘤這些全部實體瘤,可以指導患者進行免疫治療、靶向治療與化療,亦包括高危人群的腫瘤遺傳性風險檢測。NGS腫瘤基因檢測方面,既包括10-12個基因的小Panel,也包括118甚至800個基因的大Panel產品,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個體化用藥指導方案。

目前,基因檢測公司的主流商業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向醫院提供IVD體外診斷產品,通過醫院採購入院;二是公司與醫院合作建立實驗室,為醫院提供從人員培訓、樣本檢測到科研產出一整套的服務支持;三是中央實驗室,醫院或者患者將採集後的樣本統一送往檢測公司的實驗室。

不過,在此過程中,各公司水平存在水平參差不齊、檢測質量無法得到控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對此,鍾定榮認為,NGS基因檢測的未來一定是「以大醫院為依託,公司參與,小醫院與大醫院再進行合作,以醫聯體的形式或者以區域性中心的形式來開展。不僅更有價值,質量更容易保證,而且更可行」。

相關焦點

  • 「救命的」腫瘤基因檢測:離爆發還有多遠?
    我們也向業內人士了解到,目前肝癌早篩試劑盒靈敏度和特異性較好,肝癌或肝炎治療的醫療機構接受度較高,所以大量的臨床醫生也會參與到早篩試劑盒的使用,這對早篩產品應用在其他適應症的檢測也起到積極作用。 其次,在腫瘤治療的不同階段,基於基因檢測的伴隨診斷(CompanionDiagnostics,CDx)可幫助醫生評價患者是否適合某種藥物的檢測,因為腫瘤用藥需要判斷藥物與患者的匹配度來向精準發展。 伴隨診斷的方法中,目前在中、美最廣泛使用的是PCR法,其細分技術平臺主要用於基因層面突變、缺失、插入等的檢測。
  • 精準醫療 如何實現?
    今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了「精準醫療」計劃之後,醫療界對「精準醫療」樂此不彼,中國也不例外。「精準醫療」是什麼?離我們有多遠?能給予我們什麼幫助?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主任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教授日前對新快報記者表示,「『精準醫療』的前提必須是對人類的遺傳信息進行檢測,利用這種檢測出來的信息來指導我們診斷、治療。」安吉麗娜通過基因檢測對自己患乳腺癌、卵巢癌進行預測,賈伯斯則通過基因檢測對所患的胰腺癌進行了診斷和精準用藥,確診後存活了8年,遠高於一般確診後平均只有9個月的生存期。
  • 腫瘤精準醫療的實踐
    精準醫療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和蛋白質組檢測技術快速進步,生物信息學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以及雲計算構架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精準診斷及精準治療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環節,精準醫療重視對疾病特徵的深度理解和治療方案的高度精準性,是在對疾病的深度認識基礎上實現的,診斷直接影響著超過50%的醫學決定。基因測序在基因分子水平的診斷對癌症精準治療的指導起到關鍵性作用。
  • 國內腫瘤精準醫療伴隨診斷行業領軍者——艾德生物
    ,腫瘤精準醫療漸漸成為治療癌症的主流療法。腫瘤精準醫療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也是人類攻克癌症的希望所在。 01、實現腫瘤精準醫療,伴隨診斷必不可少 伴隨診斷是指,靶向藥物療法需要對患者體內癌細胞的基因突變類型和蛋白質結構進行診斷、測試和確認。
  • 桐樹基因:剛宣布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以核心技術助力腫瘤精準診斷
    桐樹基因CEO嚴令華在腫瘤分子診斷領域深耕10餘年,擁有臨床、科研、研發經驗。CTO蔡微菁有12年臨床醫生工作經驗,是國內腫瘤進化論的頂級研究者。正是因為兩位核心創始人均具備深厚的臨床背景,因此對臨床需求有深刻的洞察,對於精準醫療帶給腫瘤患者的巨大獲益也有更多的理解和體會。
  • 疫情加速精準醫療時代到來 基因檢測、體外診斷迎發展新機遇
    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動了精準醫療行業發展,特別是多學科診斷(MDT)的進一步落地。而基因組學和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則給精準醫療提供了工具和基礎。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基因檢測、腫瘤藥物、體外診斷(IVD)等領域企業都在加緊布局。
  • 卞修武:分子診斷在精準醫療中的作用與挑戰
    精準醫學是將轉化醫學和個性化醫療連接起來,使遺傳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的治療向前邁進。精準醫學的任務和目標精準醫學是通過基因檢測確診疾病,利用基因技術研製針對基因修復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從而增加疾病診斷的準確性、治療的最大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最小化,主要動力是基於基因組學與測序技術的進步。
  • 2021EBC分子診斷&精準醫療專題論壇
    2021EBC分論壇將覆蓋分子診斷、抗體藥物、細胞與基因治療、新藥研發、精準醫療、臨床進展發布、新冠產業化、生物製品青年工藝等領域,本次將從分子診斷及精準醫療的「政策與臨床」、「儀器領先」、「臨床應用現狀與展望」、「規範和標準」
  • 助力精準醫療,「高通量、低成本」NGS市場規模超百億
    2018年,腫瘤靶向藥物一再給我們驚喜,肝癌的倉伐替尼開售、K藥在中國大陸上市等,腫瘤的精準醫療時代已經到來。而這均離不開對基因的突變或融合檢測,本文將對不可或缺的基因測序予以介紹。1、精準醫療處於爆發點, NGS引領潮流精準醫療,著重「精、準「兩個字,是一種考慮到每個人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個體化差異的用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新興醫療方式。
  • 分子診斷行業深度研究及投資策略:精準醫療,看PCR還是NGS
    分子診斷是發展最快的 IVD 細分領域,國內分子診斷市場廣闊、增長迅猛。相比生化診斷、免疫診斷等,分子診斷憑藉檢測時間短、靈敏度更高、特異性更強等優勢,在精準醫療和個性化治療需求的推動下,成為 IVD 賽道發展最快的細分領域。
  • 現狀與展望,基因檢測指導下的乳腺癌精準醫療
    精準治療的進行,基於對乳腺癌的準確認識。因此,基因檢測成為臨床醫生關注的前沿熱點之一,也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次,醫脈通有幸邀請到福建省腫瘤醫院的曾毅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杜正貴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賈衛娟教授以及四川省腫瘤醫院的劉世偉教授,就「現狀與展望,基因檢測指導下的乳腺癌精準醫療」進行分享。
  • 季加孚:腫瘤領域如何實現精準醫療的3R理念
    精準醫療包括精準預測,診斷和治療幾個方面實質上都是要實現腫瘤分子生物學水平的檢測篩查,DNA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成本的不斷下降推動了基因檢測在臨床診治中的廣泛應用。對於精準預測,精準診斷方面,遺傳性腫瘤症候群的篩查是最典型的例子,目前多種遺傳性腫瘤症候群都找到了主要的治病基因,且經過家系研究得到了印證,這些治病基因的檢測可以幫助臨床醫生綜合患者的家系圖、臨床表現以及基因檢測異常對患者做出精準診斷,而對於這些先發病患者的家屬進一步進行基因檢測,如篩查到同樣的基因異常,則可以確定他們是高危易感患者,需要針對易發病臟器進行嚴密的監查,甚至是採取預防行手術治療
  • 至本醫療搶佔腫瘤精準檢測和數據賦能藥物研發「藍海」
    至本醫療是一家腫瘤領域高新技術研發和臨床應用轉化的精準醫療公司,擁有美國病理學家協會(CAP)和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服務中心(CLIA)雙認證的實驗室,並通過嚴格驗證的全面基因組分析,將基因測序結果與相關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臨床試驗相匹配,輔助醫生的精準診療。
  • 腫瘤基因檢測行業進入深水區,未來行業巨頭即將浮出水面!
    而這份關注,在今年6月已經開始了——中國腫瘤基因檢測兩家頭部企業先後登陸納斯達克,將近年來持續火熱的腫瘤精準診療領域推向高潮。 商業價值起飛的背後,是技術在臨床中逐步被應用和普及。短短數年間,讓臨床醫生和患者心存疑慮的基因檢測,已成為癌症診療的標準動作。「基本上每一個癌症患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基因檢測報告。」
  • 官方發布基因檢測及腫瘤個體化治療技術指南,精準醫療概念股有望受益
    業內人士認為官方技術指南發布意味著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技術有望得到實質性開展,包括達安基因(002030.SZ)、迪安診斷(300244.SZ)在內等相關概念股有望因此受益。而《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主要內容包括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後質量保證規範,從而使臨床醫生能夠了解所開展檢測項目的臨床目的、理解檢測結果的臨床意義及對治療的作用,並指導臨床個體化治療,提高療效,減輕不良反應,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
  • 腫瘤精準醫療,什麼最重要
    隨著生物醫藥研究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腫瘤領域,EGFR、ALK、ROS1、c-met、RAS, BRAF等大量靶點的湧現,帶動了精準醫療的熱潮。在心血管領域,通過檢測相關代謝基因的多態性,可以精確預測個體對藥物的反應,減少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帶來的出血風險。在內分泌代謝領域,精準醫療的治療策略,也呼聲甚高。而精準醫療離不開精準診斷。分子病理檢測是腫瘤精準診斷所必須的手段之一,且貫穿疾病診治的全程。近年來,分子病理發展迅速,新技術極其相關臨床數據積累越來越豐富,臨床應用亦日益廣泛,備受關注。
  • 旌準醫療:專注分子診斷,聚焦血液腫瘤精準診斷,賦能各級血液科平臺...
    血液腫瘤類型紛繁複雜,淋巴瘤、白血病等幾十種血液腫瘤的病理診斷都不輕鬆,「不像乳腺癌、甲狀腺癌等實體瘤有專門對應的乳腺科、甲狀腺科,醫生只需要將患者的腫瘤組織手術取出來後,統一拿到病理科進行診斷即可;血液腫瘤卻是經由血液科初步臨床診療後,送到血液科自己的實驗室進行分子病理檢測與診斷。」葉鋒介紹道。
  • 基因檢測助力精準醫療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掛牌成立
    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為何落戶珠海?中大五院院長單鴻介紹,這與中大五院的學科布局是相關的,首先就腫瘤學科來說,該院的腫瘤中心體量在廣東省綜合醫院來看是最大的,有近300張床位,這在精準學上,如腫瘤的預測、早期預防和檢測以及治療過程中的方案調整有很大的作用。在感染學科方面,珠海是個開放的城市,輸入性的病源非常多,雙方可在感染源方面進行深入的合作。
  • 顏光濤教授:標記免疫、基因測序、生物大數據助力精準診斷
    顏光濤教授說:「標記免疫分析技術近年來取得了迅猛發展,這也是實現國家提倡的「精準醫療」的一個重要技術支撐。」那麼,標記免疫分析技術目前在我國發展及應用的如何?從臨床角度看,腫瘤的個體化精準醫療與傳統療法的區別在哪裡?個體化醫療的可負擔性怎樣,成本會高嗎?就這些問題,顏光濤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的觀點與洞見。
  • 精準醫療是泡沫還是先機?
    「沒有治療手段的情況下,寧願不進行基因檢測的診斷。」王晨光分析,針對突變基因的藥物用於臨床治療的還寥寥無幾。 然而,在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看來,精準醫學是通過綜合的技術手段,包括組學分析、分子檢測、分子影像、分子病理,以及大數據分析等,幫助臨床選擇藥物反應良好的病人(包括放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