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動了精準醫療行業發展,特別是多學科診斷(MDT)的進一步落地。而基因組學和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則給精準醫療提供了工具和基礎。
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基因檢測、腫瘤藥物、體外診斷(IVD)等領域企業都在加緊布局。
近日,在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舉辦的「精準醫學精英企業家論壇」上,泛生子營運長洪穎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中國創新藥業的發展非常快,我們希望在這個領域持續發力。」今年在美股上市的腫瘤基因檢測企業泛生子正在感興趣的癌症領域和一些靶點上不斷的開發新產品,公司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洪穎透露,公司將上市募集來的三分之一資金用來研發。
目前,腫瘤治療已進入分子靶點的精準醫療時代,腫瘤的治療已逐漸從以病理為主轉變為病理與驅動基因共同決定選擇的時代。腫瘤發生機制複雜,而基因檢測及分析,對於治療的用藥指導非常重要。
在腫瘤精準治療方面,燃石醫學也在發力,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一共發表了四百篇的文章,是行業中在學術上投入最多、產出最多的企業,持續強化對腫瘤健康進行全程管理和全周期的服務。燃石醫學創始人漢雨生表示未來企業主要聚焦兩個方面,一是患病人群的檢測,一是病人的腫瘤早期發現。希望在三年後通過一萬四千例的臨床實驗,能把敏感性得到進一步大幅提升,特異性接近於完美。
作為國內新興的創新藥企,百濟神州副總裁李康指出,中國每年有400多萬新增被確診的癌症病人,相當於每天有10000多人確診,所以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基於此,腫瘤藥物的研發是該公司今後的重點方向。
雖然精準醫學的發展有市場和研發的加持,但是各個行業企業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各種問題。同時,這些也是需要今後改進的方向。
洪穎認為在跟醫院進行合作時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需要提供非常明確的臨床價值,二是醫生要接受新的觀念。
而碳雲智能遇到了和其他企業不一樣的問題。碳雲智能數字生命研究院副院長王健表示,在跟醫院和藥廠合作的時候相對比較順暢,而最大的挑戰反倒是政策上的挑戰。當你研發出一個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產品,如人工智慧算法在IVD領域的應用,現在推出這些產品必須在機器方面同時要做申報,所以這個其實對初創公司來說壓力比較大。
然而,在上下遊相關的領域,同行之間腫瘤早期診斷的市場有多大,競爭就有多激烈。
洪穎認為「當前的市場很大,現在的問題在於多癌種的研發路徑非常不容易,要做出好的陽性預測值,同時還要足夠簡單,比如通過血液檢查,我覺得這個技術開發上是非常不容易,選擇一個癌種,而不是選擇多癌種。」
此外,迪安診斷CEO黃柏興則表示:「從中國14億人口的醫療需求、市場的容量和增長速度三個角度來看,未來的前景是可以明確的。」特別是自新冠疫情暴發後,國家也認識到防疫防控和診斷的重要性,比以往更重視對本土企業的扶持。同時本土企業在成本方面,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所以本土IVD企業在未來會面臨一個非常可觀的市場前景。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