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北鬥」時代背景下現場快速檢測:從疾病診斷走向健康預測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和一項全民皆知的核酸檢測,拉近了現場快速檢測(POCT)與公眾的距離,也加速了體外診斷行業的革新,特別是推動了分子POCT的發展。

「相比傳統臨床實驗室流程繁瑣、不能實施現場快速檢測的缺點,POCT實現了儀器小型化、操作程度簡便化、檢測現場實時化,並且高度體現了當代科技的信息化。」在2020中國POCT年會上,大會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教授康熙雄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在「5G+北鬥」時代,POCT將成為健康信息採集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從一種診斷疾病的方法轉變為預測健康的工具。

新冠推動核酸POCT發展

POCT是醫學檢驗發展的一種新模式,美國國家臨床生化科學院將POCT定義為,在接近患者治療處,由未接受臨床實驗室學科訓練的臨床人員或者患者(自我檢測)進行的臨床檢驗。簡單地說,POCT就是在傳統、核心或中心實驗室以外進行的一切檢驗。

「它是一種採用可攜帶式分析儀器,操作簡便並能快速得到檢測結果的檢測方式。」康熙雄說。

過去,國內體外診斷(IVD)產品企業主要集中在免疫POCT和血糖POCT。新冠疫情極大推動了分子POCT產品出現。在康熙雄看來,核酸檢測POCT是核酸檢測發展的必然趨勢。

事實上,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提高醫療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的通知》《關於疫情常態化防控下規範醫療機構診療流程的通知》等文件,對核酸檢測時間都提出了4~6小時的要求,以最大程度縮短急危重症患者檢測等待時間。

科技部發布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現場快速檢測產品研發應急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將全程檢測不超過1.5小時作為考核指標之一。

面對這一巨大的市場需求,國內百餘家IVD企業紛紛布局分子POCT領域。

「傳統的PCR核酸檢測技術因流程繁瑣、操作複雜、需要集中送檢,檢測耗時相對較長,無法實現4~6小時出具報告,並且對實驗場地、操作人員都有特殊的要求。」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主任謝小兵告訴《中國科學報》,核酸檢測POCT應該集核酸提取、PCR擴增、結果分析與報告列印於一體。

目前,核酸檢測POCT主要使用變溫擴增技術和恆溫擴增技術,兩者在設備的複雜性、檢出時間和穩定性等方面各有利弊。

「核酸檢測POCT的應用不限於新冠病毒,可以進行多種病原體檢測,適用多個科室。同時,它還可以進行人源性基因靶點檢測,促進精準合理用藥。」謝小兵說。

不過,安徽省臨檢中心常務副主任沈佐君也提醒,我國暫缺一套相對完善的POCT法律法規。雖然新冠疫情帶動了核酸檢測POCT的應用,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魚目混珠」「偷換概念」的產品,因此,檢驗科室要加強與臨床科室溝通,樹立高度的臨床意識。

納米酶引發的「革命」

如果說新冠疫情是催化核酸檢測POCT的「關鍵酶」,那麼納米酶跨入檢驗醫學帶來的則不亞於一場「革命」。

中國科學院院士閻錫蘊認為,納米酶是一類具有酶催化活性的納米材料,與天然酶類似,能在溫和的生理條件下高效催化酶的底物,產生與天然酶相同的反應產物,並可作為酶的替代品調節細胞代謝。但相比天然酶,它具有價格便宜、製備工藝簡單、穩定性好、循環利用效率高等優勢,在檢測、汙水處理、殺菌消炎、癌症治療、疾病診斷等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從2007年被發現到證實能用於體內腫瘤治療,拿到產品的首個醫療器械證書,定義活性單位,補全定義版圖……閻錫蘊表示,納米酶的意義在於,突破了無機與有機的界限,發現了新的納米效應—生物催化,豐富了納米生物學,構建了新型人工模擬酶。

2018年,兩個納米酶產品——便潛血檢測試劑盒和轉鐵蛋白檢測試劑盒獲得了醫療器械註冊證。閻錫蘊團隊還為上述試劑盒開發了相配套的全自動納米酶免疫層析儀,推動了產品模式由單純試劑向儀器試劑一體化演變。

採訪中,閻錫蘊通過一起刑事案件講述了納米酶試紙條的超高靈敏度:一根看似普通的拐杖,在雨後的淤泥裡已經浸泡了數月。用傳統的膠體金方法檢測結果呈陰性,而用納米酶試紙後,則出現了「兩道槓」。「這證明拐杖上曾經沾染過血液。最終,犯罪分子也招認了。」

「納米酶催化顯色法的靈敏度與膠體金方法相比提高了10倍,而納米酶發光法效果不僅與酶聯免疫吸附測定相當,還無需光源。」閻錫蘊表示,納米酶化學發光法提高了酶的穩定性。

目前,納米酶化學發光法的應用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篩選鼻咽癌EBV 抗體聯合檢測、檢測新冠病毒抗原;納米酶探針則在診斷腫瘤、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領域進行深入探索。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納米酶淨化後的高毒廢水可重複利用。納米酶不僅能夠催化治療新策略,還可以通過調控ROS水平治療疾病。

「希望更多的企業參與納米酶技術的應用開發,最終讓應用納米酶技術的POCT產品能儘快真正從研究走向臨床,造福臨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德民說。

康熙雄也認為,納米酶作為新的技術平臺,創造了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在POCT領域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催生全息化檢驗技術

當前,隨著 「5G+北鬥」的到來,人、機、物實現了可追溯、可攔截的自由控制,這必定推動POCT領域的變革。

「5G是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其極高速率、極大容量、極低時延的特徵,可為滿足未來虛擬實境、智能製造、自動駕駛等應用需求提供基礎支撐。而北鬥是一種賦能技術,通過與其他技術的融合,賦予時空新功能,使這些技術升維增效。」康熙雄表示,北鬥與5G相互賦能、彼此增強,可以產生感知、學習、認知、決策、調控五大能力,讓廣域或全球性分布的物理設備,能在感知的基礎上具有計算、通信、遠程協同、精準控制和自治等功能。

那麼,新技術應用到POCT領域會帶來哪些變化?

對此,康熙雄認為,未來,生物標誌物不僅僅是生化標誌物,還包括生理標誌物、行為標誌物等。通過傳統採集、現場採集、組學採集、移動採集、居家採集等方式,遵循「三無三物」無感知、無疼痛、無創傷,代謝物、排洩物、分泌物的採集健康全息原則,全方位、立體化、實時獲取人體健康信息數據,從而更好監控健康狀態,從疾病標記物到健康標記物再到預測標記物、從實驗診斷學到健康全息學,最終,進入醫學預測新時代。

此外,POCT還能助力國家推行的分級診療建設。「POCT的即時、即地以及非專業檢驗師也可以操作這三大特點,必將在分級診療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重慶大學醫學院教授羅陽表示,未來,以「精準化、自動化、雲端化」為主要特徵的iPOCT(網際網路+POCT)將成為POCT發展的新趨勢,並將構建出「iPOCT設備+智慧LIS、HIS+App+雲服務+大數據」五位一體的物聯網智慧醫療生態鏈價值平臺。

立足整個IVD領域,康熙雄認為,隨著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與主動健康、民主醫療交互的縱深發展,IVD領域發展趨勢將由「單一檢測」轉向「四能一體」,即檢測功能、決策功能、交互功能、學習功能。同時,在個體化醫療健康方面,基於隨機單個或多個靶標變化的概率診斷,將向基於宏基因組與宏環境組動態描述的系統診斷轉變,進而催生全息化檢驗技術。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5G+北鬥」時代的現場快速檢測:從疾病診斷走向健康預測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和一項全民皆知的核酸檢測,拉近了現場快速檢測(POCT)與公眾的距離,也加速了體外診斷行業的革新,特別是推動了分子POCT的發展。「相比傳統臨床實驗室流程繁瑣、不能實施現場快速檢測的缺點,POCT實現了儀器小型化、操作程度簡便化、檢測現場實時化,並且高度體現了當代科技的信息化。」
  • 康熙雄:5G+北鬥時代的POCT
    >、核酸現場快速檢測。美國的相關技術平臺分三級,其中第一級裡面包括豁免,豁免情況能不能從我們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角度把第一部分健康領域的檢測體系鬆綁,這是我的建議,是從管理政策方面的建言。大家都經歷了或正在經歷新冠,診斷標準中檢測是1+3,除了CT以外,基本上都是臨床實驗室的快速檢驗的問題。這裡面,應該迅速地反映的就是我們現場快速檢測體系。
  • 專家:基因檢測僅用於疾病診斷和預測
    專家:基因檢測僅用於疾病診斷和預測 原標題: 世界衛生組織專門負責「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體聯絡的新聞官員表示,到目前為止,她沒有聽說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一個孩子是否有音樂、繪畫等天賦。  「目前我們的基因技術和應用方向更側重於疾病與基因的關係,疾病與基因的關聯是確鑿的。兒童天賦與基因到底有無關聯,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論證。」馬禕楠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的作用甚至更大。
  • 揭開基因檢測的面紗:預測疾病 倫理困境
    不過,今年5月,好萊塢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高調曝光自己通過基因檢測,選擇了切除乳腺手術,將患乳腺癌風險從87%降到了5%。這一行為產生了強大的明星效應,全球各地很多人摩拳擦掌要去做基因檢測。   其實,基因檢測這個高技術並不只是為名流和富豪特供的,2011年,美國一家兒童醫院無法診斷出一名6歲兒童所患的神秘疾病,最後,他們為這個孩子做了基因檢測,並採用骨髓移植幫助其逃離死神。
  • 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原標題: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我國開展兒童遺傳病的研究正是最好的時候,由於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為新生兒遺傳病的檢測提供了簡便有效的手段」。日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的王慧君副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告訴記者。
  • 花幾百元就能做的"基因檢測",真能預測疾病嗎?
    2000年6月,中、美、日、英、法、德、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圖譜」繪製完成,這也標誌著人類生命科學進入基因應用時代,基因檢測技術也逐步開始造福於民。自此之後,很多醫療機構將基因檢測推向公眾,而且基因檢測的各種功效宣傳也是讓人趨之若鶩。那麼,基因檢測是什麼?基因檢測真的能夠發現你的潛在健康威脅嗎?
  • 下一代測序技術是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診斷的重要工具
    下一代測序技術是臨床實驗室中廣泛用於基因檢測的方法。下一代測序具有巨大的潛力,可找到與以特徵性表型表現和異質遺傳背景為特徵的遺傳性疾病(例如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在高通量技術出現之前,Sanger測序(稱為「第一代」測序)是用於診斷遺傳性疾病單個或幾個基因逐個外顯子分析的最常用方法。
  • 非培養的新型診斷技術迅速發展,如何順應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的...
    前言   感染性疾病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患感染性疾病死亡人數佔全球死亡總人數的28%,由於傳統病原學診斷滯後,難以滿足感染性疾病的診療需要,故WHO提出,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應儘可能把目標集中於快速診斷方面
  • 感染性疾病病原如何精準診斷?NGS來了 | NCCPS 2019
    精準醫學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對每一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來說,治療尤為重要。而對於每一位臨床醫生來說,對感染的精準有效治療,首要考慮的就是確定造成疾病的病原體。面對紛繁複雜、多種多樣的檢測手段,在精準醫療的時代,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 腫瘤早期診斷(下)——腫瘤標誌物檢測
    現今所知的腫瘤標誌物中,雖然絕大多數不僅存在於惡性腫瘤中,也存在於良性腫瘤、胚胎組織,甚至正常組織中,但其濃度在惡性腫瘤患者中明顯增多,所以腫瘤標誌物的動態監測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於評價治療效果、預測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因此 腫瘤標誌物廣泛應用於癌症的早期診斷,是一種反覆,無創,簡便,快捷的檢測手段 。如何準確可靠的檢測腫瘤標誌物是腫瘤篩查、診斷、預後評估、療效監測、復發預測的重要指標。
  • 分子診斷行業發展趨勢
    未來隨著個體化醫療需求的加劇,LDT在罕見病診斷、腫瘤靶向藥物選擇、疾病風險預測等方面的應用將得到長足的發展。高通量測序技術、基因晶片技術、質譜分析技術、流式細胞技術等在臨床上的應用,為LDT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平臺,將豐富LDT的產品,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仁濟醫院黃長武主任:疫情中的快速核酸檢測
    2020年11月13日-14日,由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現場快速檢測(POCT)分會、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中國POCT年會」在重慶世紀金源大飯店隆重召開。此次會議以「北鬥+5G,築夢中國 POCT」為口號,以「精準抗疫,全民健康」為主題,論壇內容涵蓋現場快速檢測應用、納米酶與 POCT、超聲檢測、POCT 與基層醫療、POCT與六大中心等話題,設立了主題大會、十三場學術分論壇交流及企業產品展覽展示。
  • 用基因預測疾病治療疾病 離成為現實還有多遠?
    用基因預測疾病,離現實還有多遠?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一張含有個人遺傳信息的「生命說明書」,這些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關於基因檢測的研究,利用獲取的基因研究數據,來評估人類身體的健康走向和疾病發生率,希望因此而使人類規避病痛,更加健康。我們真正做到了嗎?
  • 快速DNA分析有助於診斷多種疾病
    通常,很難診斷是什麼使病人生病,因為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的症狀可能彼此難以區分。臨床醫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制定一份最有可能的清單,並通過一系列的測試來縮小清單的範圍。然而,儘管今天在醫院進行了廣泛的、最先進的檢測,我們仍然不能診斷出大約50%的呼吸道感染(肺炎)、血液感染(敗血症)和神經感染病例。
  • 基於尿液的疾病檢測研究進展一覽
    鑑於很多疾病都在尿液的化學代謝物中有所反映,在尿液中找出每種疾病的一種或多種特異性的生物標記物,將有助於研究人員利用少量尿液或甚至一滴尿液檢測許多疾病。此外,尿液中還可能存在病原體或脫落細胞釋放出的核酸或者核酸片段,這些核酸或核酸片段也具有診斷價值。
  • 疾病管理、健康管理,流式細胞術來引領
    對於疾病機制研究、預防、診斷、進展和治療監測均有重要意義。流式細胞術的臨床應用,也從經典的血液腫瘤免疫分型,逐步發展到人體免疫功能評估等健康管理方面。為幫助廣大醫務工作者解決日常工作中的疑問,了解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提高和改善疾病的精準診療,2020年9月20日,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臨床流式應用高峰論壇」以線下+線上的方式順利舉辦。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2019年全球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報告:頭部效應加劇,分子診斷異軍突起
    此外,基準醫療也與Illumina展開合作,攜手開發腫瘤篩查、診斷和監測產品。 該領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鼓勵。2019年9月,國家衛健委等10部門,聯合制定了《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明確加快推進癌症的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擴大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的覆蓋範圍,引導高危人群定期接受防癌體檢,提高癌症生存率。
  • 產業的崛起:從產前診斷到腫瘤檢測,基因測序開啟預防治療新時代
    大規模人群隊列測序是下一個重要機會:二代測序的普及使低價基因組測序成為可能,而在精準醫學和大數據時代的今天,大型人群隊列研究已經成為流行病學研究的主旋律之一。對數萬人甚至數百萬人的測序計劃及隊列研究,可揭示疾病的病因、評價預防效果、揭示疾病的自然史、掌握人口健康狀況、引導實驗設計,將知識轉化為臨床和人群早期診斷和幹預策略,從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降低社會衛生負擔。
  • 基於CRISPR的新冠病毒快速診斷技術出現
    這一診斷工具大概需要45分鐘就能給出結果,準確性與傳統的RT-PCR檢測相當。  之前的疾病大流行告訴人們,快速且易獲取的檢測方法對於實現有效的公共衛生響應很重要。然而,目前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往往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