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2020-12-01 人民網

原標題: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我國開展兒童遺傳病的研究正是最好的時候,由於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為新生兒遺傳病的檢測提供了簡便有效的手段」。日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的王慧君副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告訴記者。

  為兒童遺傳病提供有效手段

  1990年,住在美國加州的阿麗克西斯和她的雙胞胎弟弟諾亞因患多巴反應性肌張力失常遺傳病,經常突然出現咳嗽和呼吸困難的症狀。但當時醫生無法確定病因。孩子的父親後來成為美國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因此了解到了基因檢測技術。於是,他們與Life Technologies公司客戶Baylor醫學院取得聯繫,為自己的一雙兒女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他們體內的一個叫SPR的基因出現了突變。SPR基因編碼了一種酶,而這種酶被認為與多巴反應性肌張力失常有關。王慧君說,這是利用基因檢測為兒童遺傳病查找病因、對症下藥的最經典的案例了。SPR編碼的酶可以促進兩種神經遞質的合成,醫生針對發生缺陷的酶用藥,阿麗克西斯的咳嗽和呼吸症狀消失了,如今他們也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能運動了。

  王慧君說,「基因技術改變了人們的醫療觀念,基因測序市場呼之欲出,在兒童遺傳病的診斷治療上,作用更加積極有效。」

  近些年,國內新生兒死亡率持續下降,而出生缺陷問題卻日益凸顯。先心病、神經發育障礙、遺傳性代謝病、重要臟器結構畸形等嚴重影響嬰幼兒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是導致兒童死亡和病殘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出生後即可出現的、已知病因的遺傳病高達3500種。一方面,一些遺傳病的表型(如智力發育障礙)是在發育中逐漸顯現的,另一方面,遺傳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異質性,這些因素增加了對遺傳性疾病進行診斷的難度。

  「目前,迅速發展起來的高通量二代測序技術,可以對全基因組進行序列分析,對於已有明確治療方法的遺傳病,可以儘早診斷並指導臨床進行早期治療,有效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對於尚無治療方法的遺傳性疾病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進行規範化治療,改善預後」。王慧君進一步強調指出,對新生兒期某類常見、特定的表型進行相關目的基因測序分析,而全基因組、特別是外顯子基因組測序技術可為臨床上指向性不明確的遺傳性疾病的診斷提供有效手段。

  建立遺傳病檢測數據分析平臺

  王慧君很早就開始關注兒童遺傳病的分子機制研究,進行兒童遺傳性疾病的分子基因診斷,並採用模式生物對新突變進行功能學研究。她在973項目中,承擔著「先天性心臟病形成、發展和幹預的基礎」研究課題,並先後到美國哈佛大學兒童醫院分子基因診斷實驗室和美國Baylor醫院分子和人類遺傳學系進行了短期訪問。她說自己有兩大收穫。一是未來主導分子診斷髮展的方向就是高通量、低成本,快速出結果,並指導臨床治療;二是要儘快建立一個分子診斷平臺,為臨床醫生提供服務。

  據介紹,Baylor醫學院擁有全球最大的遺傳診斷實驗室,有大批分工合作的專業人才組成的團隊。王慧君描述說,這個診斷實驗室就像一個開放的平臺或者相當於一個工廠,其理念是首先讓醫院各科室的醫生都了解基因檢測對於診斷的效用,由醫生們提出需求並對檢測內容「下單」,再由實驗室建立相應的檢測技術。「在美國,這些實驗室是由CLIA/CAP認證的。目前該實驗室一個月可以完成200多例全外顯子組的臨床病例檢測,樣本來自世界各地。」王慧君說。

  中國需要遺傳諮詢認證人才

  目前,王慧君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建立了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簡稱「中心」),在以下三大方面進行著基因檢測診斷的布局。首先,醫院購置了最好的設備,以Ion Torrent建立的高通量測序平臺,用於科研和臨床分析使用;其次,復旦大學兒童醫院將「中心」的基因數據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實驗平臺的數據進行對比,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由於人種不同,遺傳病的突變基因存在很大差異,我們也希望儘早建立國內獨有的兒童遺傳病基因資料庫」王慧君說。其三,對醫院26個科室的醫生進行基因測序技術的知識普及和培訓,讓大家了解基因檢測能夠為診斷帶來更加快速和準確的信息,幫助臨床進行疑難病例的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量測序取得的DNA數據的變化實在太多,也非常複雜,對於結果需要反覆和多角度的判斷,尤其是面向臨床醫生和患者家屬的解釋,需要專業人員的溝通解釋,王慧君說,美國有專門的遺傳諮詢師職業。他們是由那些具有醫學背景和基因檢測知識的人才,通過遺傳諮詢師執業認證後取得進行這類諮詢的資質。這些專業諮詢師對基因檢測報告進行全面解讀,他們面對的人群是醫生和患者,「這一職業剛剛興起,準入門檻並不高,但真正進入的人卻很少。」王慧君解釋到。執業遺傳諮詢師要具備廣泛的社會知識,要了解病患心理,懂得語言表達,並以最恰當的方式將疾病的信息傳遞出去。

  「現在我們缺少的是能夠了解基因技術,又對臨床有著深刻認識,同時,也善於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病患家屬做疾病知識介紹的遺傳諮詢師」。王慧君認為,基因檢測技術日趨成熟,未來在應用上不斷普及將涉及更多的社會倫理問題,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至關重要。遺傳諮詢師是這個市場出現不可缺少的環節。她希望,中國能夠早日建立起遺傳諮詢師執業規範,培養更多的人才,使得基因檢測技術能夠獲得更加廣泛的應用,造福人民。(吳紅月)

相關焦點

  • 中因科技:推動遺傳性眼病基因檢測的發展
    據統計當前威脅兒童和青少年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為眼部遺傳病, 約佔所有致盲因素的50%, 眼部遺傳病佔所有已知的遺傳性疾病種的10%~15%。在基因研究日益成為我國眼科界的熱門課題的今天, 北京中因科技基因檢測技術, 已能實現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相關致病基因研究, 成為了當下眼科疾病治療與預防的大趨勢。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Nature子刊:測序應該作為兒童遺傳疾病的一線診斷工具
    遺傳疾病(單基因疾病、基因組結構缺陷和拷貝數變異)是導致10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一項新的分析顯示,對於遺傳疾病兒童的檢測,全基因組測序(WGS)和全外顯子組測序(WES)比染色體微陣列(CMA)具有更大的診斷和臨床價值。美國聖地牙哥Rady兒童醫院基因組醫療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建議,測序應該被視為遺傳疾病的一線診斷工具。
  • ...患兒新福音,2018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
    9 月 8 日,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北京京都兒童醫院主辦的「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國內外領域內專家學者及臨床工作者齊聚於此,共同助力推動兒童遺傳性疾病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研究深度和普及廣度。(與會人員合影)本次論壇由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副院長、血液腫瘤中心主任孫媛教授,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吳敏媛教授任大會主席。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博奧生物集團轉化醫學研究院專家蔣迪認為,標準使我國耳聾相關基因檢測有了統一檢測規範,填補了相關領域標準的空白。耳聾基因檢測對聾病診斷至關重要耳聾是影響交流的最常見的感覺障礙。有統計顯示,新生兒重度以上的先天性耳聾發病率為1/1000。在耳聾患者中,遺傳性耳聾佔先天性耳聾的很大部分。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如今,遺傳性耳聾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提前幹預,只需採幾滴血放入一枚指甲蓋大小的生物晶片中,5小時就能「偵察」出是否攜帶致聾基因,在妊娠早期4個月左右還能通過羊水檢測出胎兒是否有致聾基因。   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
  • 下一代測序技術是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診斷的重要工具
    下一代測序技術是臨床實驗室中廣泛用於基因檢測的方法。下一代測序具有巨大的潛力,可找到與以特徵性表型表現和異質遺傳背景為特徵的遺傳性疾病(例如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在高通量技術出現之前,Sanger測序(稱為「第一代」測序)是用於診斷遺傳性疾病單個或幾個基因逐個外顯子分析的最常用方法。
  • 產前基因檢測被叫停 遺傳疾病孕婦須冒風險產嬰
    按照通知要求,自發布之日起,包括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所有基因測序產品及其技術,如用於疾病的預防、診斷、監護、治療監測、健康狀態評價和遺傳性疾病的預測,需經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審批註冊,並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批准技術準入方可應用。已經應用的,必須立即停止。
  • 博奧生物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獲臺灣地區醫療器械許可證
    博奧技術人員在臺灣地區對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進行培訓 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覆蓋了能夠檢測先天性耳聾、藥物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相關的耳聾基因位點,具有特異性、靈敏性高,重複性高的特點。 此外,博奧生物還通過與美國邁阿密大學遺傳性耳聾中心的合作,成功研製出了針對白種人的耳聾基因篩查晶片系統,該產品將用於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的耳聾基因篩查工作。根據WHO統計,歐美國家的聽力障礙人群達3500萬人,他們中的大部分面臨耳聾是否會遺傳給後代的問題,而這些地區關於耳聾基因檢測的同類產品均未上市。
  • 傅啟華:下一代測序技術在遺傳性疾病分子診斷中的應用
    10月31日由生物谷、中國醫藥城聯合舉辦的2014(第二屆)體外診斷產業峰會暨(第三屆)POCT論壇在江蘇泰州錦泰賓館隆重開幕。眾多科研院所的專家以及業內人士齊聚泰州。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轉化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傅啟華教授針對下一代測序技術在遺傳性疾病分子診斷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 東莞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篩查重大疾病了
    同日,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在位於松山湖的東莞博奧木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揭牌。該示範中心將開展基於高通量測序平臺和基因晶片平臺的基因檢測技術在出生缺陷疾病、遺傳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領域的應用。
  • 溫州醫生研發出世界首個遺傳性骨骼疾病基因資料庫
    溫州網訊 侏儒症、脆骨病、先天性多指並指畸形,這些常見的骨骼疾病,與基因的突變有著密切的關係。記者9月7日從溫州醫科大學定理臨床學院(溫州市中心醫院)獲悉,唐少華教授課題組新開發建立了國際上首個遺傳性骨骼疾病基因資料庫,研究成果已於本月在國際期刊上發表。
  • 首個中國兒童腎臟病基因突變圖譜被揭示,「沉默殺手」將可實現精準...
    兒童慢性腎病起病隱匿亟待精準診斷據悉,遺傳性腎臟疾病是兒童和青少年慢性腎臟病的主要病因之一,20%的25歲以下慢性腎臟病患者其病因為單基因突變所致遺傳性疾病,而在終末期腎病即尿毒症兒童中,與遺傳相關的原發腎臟疾病約佔70%甚至更高的比例。
  • 遺傳性卵巢癌的診斷和治療
    朱莉的這種行為使世界上掀起了一波關注卵巢癌和基因檢測的高潮。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遺傳性卵巢癌。1、什麼是遺傳性卵巢癌?和一般卵巢癌有什麼區別?卵巢癌可以分為散發性的和遺傳性的,其中遺傳性卵巢癌約佔所有卵巢癌患者的15%。
  • 專家:基因檢測僅用於疾病診斷和預測
    專家:基因檢測僅用於疾病診斷和預測 原標題: 世界衛生組織專門負責「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體聯絡的新聞官員表示,到目前為止,她沒有聽說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一個孩子是否有音樂、繪畫等天賦。  「目前我們的基因技術和應用方向更側重於疾病與基因的關係,疾病與基因的關聯是確鑿的。兒童天賦與基因到底有無關聯,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論證。」馬禕楠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的作用甚至更大。
  • 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獲實際應用
    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
  • 告訴你一個遺傳的秘密(三)科普遺傳性疾病的前世今生
    症狀和(或)體徵的出現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也是診斷遺傳病的重要線索。但也有許多症狀和體徵為多種遺傳病所共有,此時若僅以症狀與體徵為線索診斷遺傳病就會很困難,故必須藉助於其他手段。各種單基因遺傳病常表現出特定的遺傳規律。通常,調查其親屬患病情況,將調查材料繪製成系譜進行系譜分析,常有助於單基因病的診斷。
  • 基因診斷讓遺傳病患兒救治提速
    國內首個快速高精度醫學外顯基因診斷方案近日落地上海市兒童醫院,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NGS)對疑難重症遺傳病患兒進行快速輔助基因診斷,7個自然天即可出報告,相較於常規基因診斷報告45-60天的診斷周期,為遺傳病患兒的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 只要找到突變基因,遺傳性眼病就可以進行阻斷
    已有293種罕見病(337個基因)可通過技術實現健康生育「遺傳性眼病病種多,總的發病率高。目前已知遺傳性眼病包括單基因眼病、多基因遺傳性眼病病、以及全身性或其他系統遺傳病的眼部表現,病種已超過600餘種,其中單純遺傳性眼病約200種。」
  • 上海成立首個遺傳性大腸癌諮詢門診 提供基因檢測篩查幹預
    東方網通訊員王懿輝8月31日報導:遺傳性大腸癌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其高度遺傳性更可能導致患者後代以及直系親屬罹患腸癌以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等相關疾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依託大腸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平臺,開設了上海市首家遺傳性大腸癌諮詢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