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找到突變基因,遺傳性眼病就可以進行阻斷

2020-11-29 騰訊網

「我已經無法看見這個世界,如果我將來會有孩子,他是否也會是這樣的命運?」12月19日下午,湖南省特教中專學校,200餘名眼盲患者在一堂「科學課」上收穫了希望。

當天,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聯合湖南省殘聯、湖南光琇未來醫療健康產業集團、湖南省蔻德罕見病關愛中心,為這所學校裡的眼盲學生帶去了一場名為「積極優生·守護光明」的湖南省特教中等專業學校公益行活動。

活動中,我國人類生殖工程創始人之一、湖南光琇未來醫療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首席科學家盧光琇教授表示,希望向這些特教學生傳達一個信息,堅定一個信念:即使自己無法再次看到光明,也完全有希望改變這種命運在後代中的傳遞,完全有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健康的孩子。

已有293種罕見病(337個基因)可通過技術實現健康生育

「遺傳性眼病病種多,總的發病率高。目前已知遺傳性眼病包括單基因眼病、多基因遺傳性眼病病、以及全身性或其他系統遺傳病的眼部表現,病種已超過600餘種,其中單純遺傳性眼病約200種。」

中信湘雅遺傳部副主任李汶在講座中介紹,眼部任一結構幾乎都有相關遺傳病發生,因而很多眼病尤其是單基因突變所致的遺傳性眼病都存在遺傳給下一代的較高風險。

專家指出,阻斷遺傳病蔓延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產前診斷,可以通過抽取孕婦絨毛、羊水或臍帶等胎兒樣本進行已確診的基因異常檢測,判斷胎兒患遺傳病的風險。如果風險較大,就建議流產。另一種是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主要針對有高風險生育遺傳病患兒的夫婦,通過輔助生殖技術,體外獲取胚胎並在培養的過程中,從中抽取少量胚胎細胞進行遺傳學檢測,淘汰攜帶致病基因的胚胎,只將健康的胚胎移植回女方子宮,這樣便阻斷了遺傳基因在家族中的蔓延。

李汶介紹,在眼部疾病當中,目前中信湘雅已能對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母細胞瘤、遺傳性視神經病(Leber’s病)、視網膜色素變性、靜止性夜盲症、Coat's病(外層滲出性視網膜病變)、遺傳性黃斑變性、遺傳性角膜白斑、先天性遺傳性青光眼、遺傳性角膜營養不良、無脈絡膜症、視網膜劈裂等30種眼部遺傳病通過PGT而達到阻斷遺傳的目的。

「所以理論上說,遺傳性眼病,只要找到突變基因就可以進行阻斷。」李汶說道。

事實上,不僅是遺傳性眼病,據了解,中信湘雅遺傳中心一直致力於對遺傳性疾病研究,每年為超過15000名患者提供遺傳諮詢服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細胞和分子遺傳學診斷中心之一,也是我國基因診斷數量和種類最多的中心之一。截止到今年10月,已有293種罕見病(337個基因)可以在該院通過PGT技術實現健康生育。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醫院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已幫助3686個罕見病家庭出生了3928名健康嬰兒。

將持續關注遺傳病群體 設立「無罕之路」愛心助孕項目

除了生殖與遺傳學家的頭銜,盧光琇教授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湖南蔻德罕見病關愛中心聯合發起人,她呼籲社會各界給予遺傳病患者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1個月前,湖南省蔻德罕見病關愛中心正是懷抱關愛罕見病群體的理想而成立。」盧教授表示,中心致力於為全省罕見病患者和家庭提供救助,促進社會和公眾對罕見病群體的了解,幫助患者重拾有希望的、平等的、有尊嚴的生活。「關愛中心與中信湘雅愛心助孕基金會合作建立了『無罕之路』愛心助孕項目,為有生育需求的罕見病貧困家庭提供助孕幫扶。」

盧光琇稱,湖南光琇未來醫療健康集團、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將會和湖南蔻德罕見病關愛中心一起長期關注、幫助湖南省特教中專,不但要定期開展公益講座授課,還要發起系統性的流行病學調查,邀請眼科醫生進行會診,為大家樹立戰勝命運的信心,幫大家創造更光明的未來。

此外,當天的活動中,專家還對現場200餘名眼盲學生進行了流行病學家系調查,其調查結果將為這些學生未來的疾病阻斷提供依據。

瀟湘晨報記者劉雙 通訊員董雷 洪雷 張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因科技:推動遺傳性眼病基因檢測的發展
    據統計當前威脅兒童和青少年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為眼部遺傳病, 約佔所有致盲因素的50%, 眼部遺傳病佔所有已知的遺傳性疾病種的10%~15%。在基因研究日益成為我國眼科界的熱門課題的今天, 北京中因科技基因檢測技術, 已能實現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相關致病基因研究, 成為了當下眼科疾病治療與預防的大趨勢。
  • 遺傳性眼病系列講座第四期:錐杆細胞營養不良及黃斑變性的臨床和...
    錐杆細胞營養不良及黃斑變性的臨床和分子遺傳學特點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常見的致盲眼病(如老年性白內障和沙眼等)通過藥物或手術可以達到有效控制甚至治癒;而大部分遺傳性眼病即使手術治療,效果也不甚理想。
  • 遺傳性乳腺癌,源於這一基因突變
    接診的李毅主任醫師得知患者的病情後,及時向其詳細告知了目前的病情,雖然患者的腫塊較大,但沒有淋巴結轉移,完全可以通過新輔助化療降期降級後進行保乳手術。聽到可以進行保乳手術,患者的眼神恢復了生機,情緒立刻緩解許多。她很快辦理了入院手續,同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結果顯示BRCA2基因突變為陽性。 還記得「乳腺癌三姐妹」事件嗎?
  • 讓醫生仍束手無策的常見致盲眼病,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攻克!
    近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珠江新城院區眼科副主任朱潔博士科研團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科研成果,他們通過對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能有效防止視網膜細胞變性,並保留視網膜組織感光功能,有望幫助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患者擺脫失明的陰影。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SORD的雙等位基因突變會引起常見的遺傳性神經病
    SORD的雙等位基因突變會引起常見的遺傳性神經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6 14:40:08 美國邁阿密大學Stephan Zuchner、R.
  • 媽媽患上乳腺癌,23歲女兒也遺傳了突變基因,該怎麼辦?
    黃女士年齡小於60歲,又是三陰性乳腺癌,問診中了解到她姑姑患卵巢癌、堂姐患乳腺癌,有遺傳性基因檢測指徵,趙文和主任立即建議她做個基因檢測。「檢測結果提示她的BRCA1基因出現有害突變,這意味著不僅她的乳腺癌復發風險增加,她女兒也有患癌風險。」
  • 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基因治療將何去何從?
    LCA是導致兒童先天性雙眼盲目的主要遺傳性眼病(佔10%~20%),其中由RPE65基因突變引起的LCAⅡ約佔所有LCA的6%,更是罕見病中的罕見病。在我們納入的6篇文章中,其中僅1篇為RCT研究,另外5篇為前瞻性研究,但通過質量評價分析,5篇前瞻性研究被證明質量較佳,也可用於薈萃分析。
  • 華大告訴你什麼是遺傳性耳聾基因
    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聽力殘疾人數高達2780萬,遺傳因素是導致耳聾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正常人中,約5-6%的人至少攜帶一種耳聾基因突變[1-4]。遺傳性耳聾是由於基因突變而導致的聽力障礙。父母攜帶遺傳性耳聾基因突變,並傳給後代,猶如一個"隱性殺手"代代相傳。那麼,正常人會生出聾兒寶寶麼?
  • 遺傳性耳聾 也能提前預防了
    如今,遺傳性耳聾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提前幹預,只需採幾滴血放入一枚指甲蓋大小的生物晶片中,5小時就能「偵察」出是否攜帶致聾基因,在妊娠早期4個月左右還能通過羊水檢測出胎兒是否有致聾基因。   每10個耳聾患者中,有6個因遺傳引起。
  • 腫瘤專家:超90%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五個月前,她們的五妹也在腫瘤醫院進行了卵巢癌手術。三姐妹同年確診卵巢癌,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給出了「真相」:「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而導致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的『真兇』則為BRCA1/2基因突變;研究表明超90%的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 中國科學家培育出單鹼基突變遺傳性疾病動物模型
    記者從吉林大學了解到,近日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賴良學團隊利用新型單鹼基編輯系統成功對家兔實現單鹼基精確突變,培育出具有白化病、早衰症等遺傳性疾病模型兔,這代表人類距離基因治療時代更近一步。  白化病、早衰症等遺傳性疾病都是由於基因組發生單鹼基突變所致。
  • 我國學者破解生命應對基因「無義突變」之謎
    新華社杭州4月4日電(記者許舜達、朱涵)浙江大學陳軍教授和彭金榮教授課題組通過破解生命體「遺傳補償效應」的分子機制,為多種遺傳性疾病提供了潛在治療途徑。相關研究成果於4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 最矮的基因突變找到了
    僅以遺傳因素而言,迄今就發現了不少基因與身高有關。然而美國科學家在2020年5月13日的《自然》雜誌上報告,他們發現了一個對決定身高具有巨大影響的基因突變。 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確定了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決定身高的遺傳因素,一個先前未知的特定人群的基因突變——FBN1基因的E1297G變體。
  • 1/8癌症患者攜帶遺傳性突變,半數或被常規檢測遺漏
    1名具有遺傳性的致癌基因突變(生殖系突變),這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和生存率,並有助於在家族成員中防控癌症。據梅奧診所新聞稿介紹,這一項目是「對癌症患者進行通用檢測的已知最大規模多中心研究」。結果,397例患者(13.3%)中檢測到了遺傳性的致癌突變,相當於約每8例癌症患者中就有1例。「每個人都有患癌風險,大多情況下癌症是偶然發生發展的。但是,有些人會因為遺傳因素更傾向於患某些類型的癌症,比如乳腺癌或結腸癌。」
  • 《基因發展》抗癌基因p53可通過阻斷逆轉錄轉座子避免致癌突變
    【杏和醫訊】外媒援引《科學日報》報導,抗癌基因抑制「跳躍基因」。近期在《基因發展》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細胞生物學教授John Abrams博士說,關於逆轉錄轉座子與癌症的聯繫由來已久,這項研究在人類p53和逆轉錄轉座子之間建立了首個經驗聯繫。
  • 出生前已排除家族傳遞致癌基因突變 首例「無癌寶寶」在長沙誕生
    調查發現,其中一部分為遺傳性腫瘤,家族中的許多成員攜帶有導致腫瘤高發風險的致病突變。攜帶致病基因突變的育齡夫婦不僅面臨有較高的患惡性腫瘤風險,也面臨著他們將惡性腫瘤易感性遺傳給後代的可能性。  光琇教授介紹,腫瘤學與生殖醫學交叉形成一門新興學科——腫瘤生殖學,其目的是實現延長患者生命和保存生育能力的平衡。
  • 梅奧研究:1/8癌症患者攜帶遺傳性突變,半數或被常規檢測遺漏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梅奧診所團隊近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發表一項臨床研究,對近3000名癌症患者進行通用基因檢測(Universal Genetic Testing)發現,每8名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具有遺傳性的致癌基因突變(生殖系突變
  • Sci Adv:CRISPR基因編輯能夠修復遺傳性肝損傷
    2020年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雜誌上在線發表的研究表明,一項新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預防一中由數百種不同突變驅動的遺傳性肝病的發生,並改善了小鼠的臨床症狀。
  • 鑑定出導致血癌前疾病的遺傳性變異和獲得性突變
    畢竟不是那麼隨機的這種敏感度的提高使得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在8000多名參與者中找到這樣的亞細胞克隆,其中很多參與者已獲得類似的突變。令這些研究人員吃驚的是,攜帶著類似的獲得性突變的參與者通常在這些獲得性突變的附近發生罕見的遺傳性基因變異。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絕非巧合;這些遺傳性基因變異對人們是否在以後的生活中獲得其他的突變產生強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