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鑑定出導致血癌前疾病的遺傳性變異和獲得性突變

2020-11-24 生物谷

2018年7月15日/

生物谷

BIOON/---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白細胞病症。它與較高的某些血癌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首批已知的

遺傳

性基因變異中的一些基因變異能夠顯著增加一個人患上克隆性造血的機率。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7月11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sights into clonal haematopoiesis from 8,342 mosaic chromosomal alterations」。論文通信作者為哈佛醫學院的Po-Ru Loh、Giulio Genovese、Steven A. McCarroll和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Alkes L. Price。

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這些研究結果應該有助於闡明幾個關於克隆性造血的問題: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它發生在10%以上的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體中以及我們

遺傳

的基因組如何影響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獲得的突變。

在過去10年的一系列研究中,人們已發現這種病症的特徵是

遺傳

異常的白細胞堆積,這些白細胞可能變成癌細胞或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炎症,這是心臟病發作和

中風

的一種強效的風險因素。

McCarrol說,「克隆性造血越來越被認為是未來疾病風險的一種重要的

生物標誌物

,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它是由什麼導致的。」他說,「這些發現揭示出遺傳事件---一些遺傳事件是遺傳性的,其他的

遺傳

事件是獲得性的---發生的特定順序導致這些異常的血細胞產生。」

這項研究還得出了令人吃驚的結論:遺傳性基因變異和獲得性突變之間要比之前所理解的存在著更多的關聯性。人們一般認為獲得性突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隨機地發生,而且是自發性出現的或者是在接觸紫外線等有害物質後出現的。但是,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例子,在這些例子中,

遺傳

性基因變異導致在生命後期出現特定的獲得性突變,或者讓攜帶著獲得性突變的細胞比其他細胞具有生長優勢。

McCarroll 說,「從概念上講,這項研究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就是模糊了遺傳性基因變異和獲得性突變之間的區別。

遺傳

的等位基因經證實對之前被認為是一個更加隨機的過程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不成比例

在正常情形下,在人體的1萬至2萬個造血

幹細胞

中,每個造血

幹細胞

都會為身體的全部細胞提供大致相同數量的成熟血細胞。結果就是產生數千億個血細胞。

當單個造血

幹細胞

獲得導致它產生更多的血細胞(包括白細胞)的突變時,克隆性造血就會發生。幾年後,這些發生突變的血細胞因增殖得更快或者存活更長的時間而在與正常的血細胞的競爭中勝出。單個發生突變的造血

幹細胞

產生的後代細胞可能佔人體內白細胞總數的2%,或20%,或90%以上,而不是正常時的0.0001%。這些

遺傳

上佔優勢的血細胞被稱為亞細胞克隆(subclone)。

來自McCarroll實驗室和其他人的之前研究已表明僅一些亞細胞克隆會造成麻煩。比如,僅大約10%的克隆性造血患者在之後會患上血癌。即便如此,這種風險也要比美國總人口高出10倍。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McCarroll團隊著手了解基因組中的哪些部分在亞細胞克隆中發生突變,哪些突變是最有害的,以及這些亞細胞克隆是如何產生和擴大其數量的。

為此,Loh和Genovese開發了一種數學方法,從而允許他們在早期---當亞細胞克隆佔人血細胞的比例低至1%時----識別出這些亞細胞克隆。之前的檢測亞細胞克隆的方法是不精確的,除非它們佔人體白細胞的比例已增加到至少15%~20%。

憑藉他們的新技術,Loh和Genovese分析了15.1萬名向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捐贈 了樣品的人的血液中的DNA。

畢竟不是那麼隨機的

這種敏感度的提高使得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在8000多名參與者中找到這樣的亞細胞克隆,其中很多參與者已獲得類似的突變。令這些研究人員吃驚的是,攜帶著類似的獲得性突變的參與者通常在這些獲得性突變的附近發生罕見的遺傳性基因變異。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絕非巧合;這些

遺傳

性基因變異對人們是否在以後的生活中獲得其他的突變產生強大的影響。

Loh說,「當Giulio提出探究

遺傳

性基因變異的影響時,我從沒想過會發現任何引人關注的東西。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研究結果時,存在的關聯性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我想知道是否是代碼中存在錯誤。」

這些研究人員隨後能夠找出遺傳性基因變異讓人們易於產生亞細胞克隆的特定方式。遺傳性基因變異和獲得性突變通常出現在基因組的相同部分上。一些遺傳性基因變異讓染色體上的某些位點更容易在未來發生突變。其他的遺傳性基因變異為未來的突變創造了簡便的方法,以便增加細胞增殖速率。在某些情況下,一種

遺傳

性基因變異讓一個通常抵抗癌症的基因的一個拷貝失活。後來,獲得性突變讓另一個拷貝失活。

McCarroll說,「這些都是癌症遺傳學家所說的兩次打擊模型(two-hit model)的例子,在這種模型中,

遺傳

性等位基因是第一次打擊,隨後的獲得性突變是第二次打擊。這仍然不會導致癌症,但是很多擁有這樣的突變組合的白細胞幾乎肯定會讓人處於更加不利的地步。」

另一種遺傳性基因變異讓一個促進細胞生長的基因的一個拷貝失活。這起初讓這些研究人員感到困惑,這是因為這種遺傳性基因變異似乎阻止侵襲性細胞生長或癌症產生。但是許多

遺傳

了這種基因變異的人後來會獲得了一個突變,這個獲得性突變會利用來自另一個親本的全功能性基因拷貝替換這個失活的基因拷貝。具有這個獲得性突變的細胞在與其他細胞的競爭中勝出。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的這些遺傳性基因變異是罕見的,而且遺傳一種基因變異並不能保證一個人會患上克隆性造血。然而,某些遺傳性基因變異確實更有可能獲得具有特定突變的亞細胞克隆---相比正常的低於1%的風險,這些

遺傳

性基因變異導致的風險高達50%。

這些研究人員甚至發現了這樣的例子:

遺傳

相同基因變異的多個家庭成員接著會產生具有相同突變的亞細胞克隆。他們認為他們的發現很可能並非偶然。

McCarroll說,「我認為可以安全地預測這些是一個我們將會一次又一次觀察的現象的早期例子。」

亞細胞克隆統計數據

一些獲得性突變在女性中更常見,而其他的獲得性突變在男性中更常見。儘管一般來說,亞細胞克隆在老年人中更為常見,但是兩個獲得性突變在所有年齡段都會出現,這提示著它們是在發育期間產生的,而並非來自年齡相關的過程。這些發現促進進一步開展研究來理解每個獲得性突變的性質和後果。

McCarroll說,「儘管可以說,平均而言,亞細胞克隆可能會使得患上血癌的風險增加十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個特定的亞細胞克隆都會如此。一個關鍵的方向是從總體上談論亞細胞克隆到根據每個亞細胞獲得的特定突變和在血液中的數量,了解每個亞細胞克隆的歷史和風險狀況。」

McCarroll說,隨著相關信息不斷積累,人們將能夠更好地評估每個亞細胞克隆的風險,並嘗試開發環境或醫學幹預措施來減緩亞細胞克隆的生長和避免疾病產生。(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Po-Ru Loh, Giulio Genovese, Robert E. Handsaker et al. Insights into clonal haematopoiesis from 8,342 mosaic chromosomal alteration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11 July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321-x.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培育出單鹼基突變遺傳性疾病動物模型
    記者從吉林大學了解到,近日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賴良學團隊利用新型單鹼基編輯系統成功對家兔實現單鹼基精確突變,培育出具有白化病、早衰症等遺傳性疾病模型兔,這代表人類距離基因治療時代更近一步。  白化病、早衰症等遺傳性疾病都是由於基因組發生單鹼基突變所致。
  • Science:RNA剪接突變在遺傳變異和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他們研究了上千種突變如何影響對諸如身高之類的性狀和諸如多發性硬化症之類的疾病的基因調節。這些發現突出表明人們需要更好理解RNA剪接在複雜性狀和疾病變化中的作用,同時能夠更加準確地在功能上理解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結果。
  • 溫州醫生研發出世界首個遺傳性骨骼疾病基因資料庫
    懷孕後,他們擔心,孩子會不會有遺傳性骨病?  陳衝說,醫院通過產前診斷和遺傳性骨骼疾病基因資料庫,發現邵女士屬於FGFR3基因突變導致的軟骨發育不全。「這種情況下,有50%的概率會遺傳給孩子。」  於是,在邵女士懷孕18周以後,通過羊水穿刺,對胎兒的FRFG3基因進行診斷,結果發現孩子是健康的。
  • 《自然》重磅!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資料庫公布,將破解基因...
    Collins等研究人員將來自人類測序研究的125,748個外顯子組和15,708個基因組的聚合描述到基因組聚合資料庫(gnomAD)中。在篩選出由測序和注釋錯誤引起的假象後,研究人員在該隊列中確定了443,769個高可信度預測的功能喪失變異。
  • Science:鑑定出導致人類膚色多樣化的基因
    如今,在一項針對不同非洲群體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波札那、坦贊尼亞和衣索比亞的研究人員鑑定出與皮膚色素沉著(skin pigmentation)相關的新的基因變異。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非洲大陸上存在眾多皮膚顏色,揭示人類進化,並使得人們了解皮膚癌等疾病的遺傳風險因素。
  • 遺傳性心肌病與這種基因變異有關!協和醫院張抒揚等發表文章
    多項研究提示,OBSCN 基因突變與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左心室緻密化不全等多種遺傳性心肌病相關。北京協和醫院張抒揚等發表文章指出,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發現許多不明原因的心肌病患者中存在多種多樣的OBSCN 基因變異,但大多缺乏有關其致病性及致病機制的深入研究。2007 年,一名日本青年被發現攜帶R4344Q 雜合突變並表現為肥厚型心肌病。
  • Nature Genetics | Trios模式的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揭示疾病新機制
    在RHOB和FBXO31中鑑定功能獲得性新發突變。RHOB 編碼一個Rho GTPase,在兩例不相關但表型一致的CP病例中具有兩個相同的新發突變。比較RHOB蛋白的野生型和突變型(p.Ser73Phe)的結構模型,可以發現結合位點的形狀和蛋白的表面電荷都發生了改變。
  • Nature:新研究鑑定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細胞起源和特徵性突變
    他們採用下一代測序技術---包括全基因組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和RNA測序---對來自兒童MPAL患者的115種白血病樣品進行分析。通過這樣做,他們鑑定出兩種常見的MPAL亞型--- T/M(T/myeloid)MPAL和B/M(B/myeloid)MPAL的細胞起源以及與兩種MPAL亞型相關的突變。
  • SORD的雙等位基因突變會引起常見的遺傳性神經病
    SORD的雙等位基因突變會引起常見的遺傳性神經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6 14:40:08 美國邁阿密大學Stephan Zuchner、R.
  • Nature: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
    2017年1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和分子特徵。這將有助於對這種疾病進行分型,並且可能有助開發出最適合每名宮頸癌病人的靶向療法。
  • 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論文通信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Rudolf Jaenisch說,「這真正是我們首次基於GWAS研究中鑑定出的風險基因突變,在機制上和分子水平上理解一種突變如何能夠提高患病風險。」大約90%的帕金森病病例是散發性的,是由環境風險因素和常見的遺傳風險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導致的。鑑於科學家們很難分析這些相互作用,之前的大多數研究著重關注罕見的家族性帕金森病。
  • Nature:利用CRISPR/Cas9鑑定出線粒體疾病背後的遺傳秘密
    2016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莫納什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兩個新的基因與線粒體疾病的一種主要病因相關聯。他們的研究為更好地對線粒體疾病進行遺傳診斷鋪平道路,而且也可能有助於鑑定出用於治療的潛在治療靶標。
  • Nature:構建出英國最大的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庫,揭示出常見基因變異
    2017年5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包括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在內的聯盟構建出英國最大的高質量的源自健康人的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iPS細胞)庫。這個iPS細胞庫包含上百種幹細胞系。
  • 改良基因魔剪助力精準治療耳聾 我們離徹底攻克遺傳性疾病還有多遠?
    儘管貝多芬聽力喪失的原因未知,但很多案例顯示耳聾實際都和遺傳DNA突變有關,而目前已知的和耳聾相關的基因有近100個。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聾,其中60%以上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遺傳性聾的群體發病率已超過27/1000,在所有耳聾病人中,遺傳性聾約佔50%。這些數據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也吸引了越來越的科學家投身於遺傳性耳聾治療的研究。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1.1 GJB2基因 GJB2基因突變導致的耳聾為語前、雙側、對稱性耳聾,聽力損失程度變異較大,可由輕度到極重度,但多數為重度或極重度耳聾,GJB2基因和先天性聾有著密切關係,中國先天性聾患者中攜帶有GJB2基因突變的約佔20%。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一些攜帶線粒體DNA突變的兒童和成年人身上搜集了皮膚細胞,將皮膚細胞中的細胞核與健康捐贈者提供的卵細胞細胞質進行匹配,利用這種技術,研究人員獲得了含有正常線粒體的胚胎幹細胞。針對線粒體DNA(mtDNA)的突變往往會引起線粒體酶的功能異常,進一步導致細胞能量供應出現障礙,體現在生物整體上則是,線粒體缺陷相關的疾病。比如在人類中,這些疾病往往會導致多種系統的功能異常,例如發育遲緩、神經系統問題、肌肉協調性差等等。使問題更麻煩的是,這些線粒體疾病往往並沒有很好的治療策略。
  • 基因編輯新工具為治療遺傳性疾病帶來希望
    該研究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產生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  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Nature:重磅!ApoE4顯著惡化tau蛋白介導的神經損傷
    2017年9月23日/生物谷BIOON/---在將近25年之前,人們鑑定出一種ApoE4基因變異體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主要風險因子,這種變異體讓一個人患上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率增加了高達12倍。然而,人們並不清楚為何這種變異體是如此危險。當ApoE4蛋白存在時,β-澱粉樣蛋白(Aβ)團塊在大腦中堆積。
  • 基因突變導致人類X連鎖智力障礙
    智力發育障礙(mental retardation),又稱為精神發育不全或弱智,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引起智力障礙的原因可以是遺傳性的,如多基因或單基因突變;也可以是非遺傳性的,如神經系統感染,藥物濫用,或腦損傷。其主要症狀是智力發育遲緩,適應能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等。
  • 基因解碼公司:FLT3功能喪失性變異會顯著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AITD)是最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很高的遺傳性。科學家發現了99種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相關的序列變異,其中84種以前從未與該疾病相關。 首先,它會大大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包括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溼性關節炎(RA)和乳糜瀉。這些疾病均以自身抗體為特徵,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見。此外,患有這些疾病的患者也經常受到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影響。 其次,眾所周知,FLT3基因中的激活體細胞突變與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ML)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