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鑑定出導致人類膚色多樣化的基因

2020-11-29 生物谷


2017年10月15日/

生物谷

BIOON/---人類具有多種皮膚顏色。但是迄今為止,僅少量基因已被證實促進皮膚顏色發生正常的變化,而且這主要是通過研究歐洲人群發現的。

如今,在一項針對不同非洲群體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波札那、坦贊尼亞和衣索比亞的研究人員鑑定出與皮膚色素沉著(skin pigmentation)相關的新的基因變異。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非洲大陸上存在眾多皮膚顏色,揭示人類進化,並使得人們了解皮膚癌等疾病的

遺傳

風險因素。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0月12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oci associated with skin pigmentation identified in African populations」。

論文通信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遺傳學教授、文理學院生物學教授Sarah Tishkoff說,「我們鑑定出導致現代人類最為顯著差異的性狀之一的

遺傳

基礎。當人們談及非洲人的膚色時,大多數人想到膚色較深的皮膚,但是我們證實在非洲,存在比價大的膚色變化:從一些非洲人具有較淺的膚色到全球水平上最深的膚色,以及介於這兩者之間的膚色。我們鑑定出影響這些性狀的基因變異,並且證實影響淺色皮膚和深色皮膚的突變在現代人類起源之前就已存在較長時間了。」

淺色皮膚和深色皮膚都會提供益處:比如,深色皮膚被認為有助於阻止紫外線照射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而在較低紫外線照射的區域,淺色皮膚能夠更好地促進維生素D合成。

為了客觀地捕捉非洲人的皮膚色素沉著,Tishkoff和同事們利用一種顏色測量儀(color meter)測量了來自種族和

遺傳

上多樣化的人群的2000多名非洲人的皮膚光反射能力。他們從太陽照射量最小的內臂進行測量。這些測量值能夠被用來推斷皮膚色素黑色素(melanin)的水平。他們獲得一系列測量值;膚色最深的皮膚在非洲東部的尼羅-撒哈拉語系牧民群體中觀察到;膚色最淺的皮膚在非洲南部狩獵、採集食物的桑族人(San)群體中觀察到。

這些研究人員獲得了將近1600人的

遺傳

信息,研究了基因組中的400萬多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從這個數據集中,他們能夠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並發現基因組中的4個關鍵區域,這些區域發生的變異與膚色變化密切相關。

具有最強關聯的一個區域位於SLC24A5基因及其附近,已知該基因的一種變異體在歐洲人群和一些南亞人群的淺色膚色中發揮著作用,而且被認為是在3萬多前產生的。這種變異體在已知祖先來自東南亞和中東的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人群中是較為常見的,這提示著它是從這些區域攜帶到非洲的,而且根據它的出現頻率,它可能是被正向選擇的。

另一個含有基因MFSD12的區域與皮膚色素沉著存在第二大的關聯性。這個基因在白斑病患者的脫色皮膚中低水平表達。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個與深色色素沉著相關的基因及其周圍發生的突變在通常具有較深膚色的尼羅-撒哈拉語系群體中以及在除具有較淺膚色的桑族人之外的撒哈拉沙漠以南人群中較高頻率地存在。他們還在通常在非洲之外具有最深膚色的南亞印第安人群(South Asian Indian population)和澳大利亞-美拉尼西亞人群(Australo-Melanesian population)中,鑑定出這個基因的變異體,以及與深色皮膚色素沉著相關的其他變異體。

同樣令人關注的是與淺色皮膚色素沉著相關的MFSD12、OCA2和HERC2基因變異體在非洲桑族人群(具有世界上最為古老的

遺傳

譜系)和歐洲人中最高頻率地存在。

MFSD12在產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細胞中高度表達。為了驗證這個基因在促進皮膚色素沉著中發揮的作用,這些研究人員阻斷它在體外培養的細胞中表達,發現這會增加真黑色素(eumelanin)的產生。作為一種色素,真黑色素導致黑褐色的皮膚、毛髮和眼睛顏色。在斑馬魚中敲除這個基因會導致產生黃色色素的細胞丟失。在刺鼠中,敲除這個基因會阻止褐黑素(pheomelanin)產生,從而導致它們的皮毛(由帶有紅黃色素組成的毛髮組成)顏色變為統一的灰色。

論文共同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生理學系教授、費城兒童醫院研究所病理學與實驗室醫學系教授Michael Marks證實MFSD12基因以一種新的方式影響真黑色素沉著。不同於其他的主要在黑色素體(即一種產生黑色素的細胞器)中表達的色素沉著基因的是,MFSD12是在溶酶體中表達的。溶酶體是一種與產生真黑色素的黑色素體截然不同的細胞器。

Marks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提示著溶酶體和產生真黑色素的黑色素體之間存在某種迄今為止尚未闡明的交談。弄清楚這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可能為操縱皮膚色素沉著用於治療目的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Marks說,「此外,MFSD12表達缺失對兩種黑色素產生相反的影響:增加真黑色素產生,同時抑制褐黑素產生的事實提示著相比於產生真黑色素的黑色素體,產生褐黑素的黑色素體可能與溶酶體存在著更多的關聯性。」

此外,還發現OCA2和HERC2基因也與皮膚顏色存在關聯,在此之前人們已發現這兩個基因與歐洲人的皮膚、眼睛和頭髮顏色變化存在關聯,不過在這項研究中,在非洲人群中鑑定出這兩個基因發生新的突變。OCA2突變也導致一種在非洲人群中更加常見的白化病(albinism)。這些研究人員觀察到位於OCA2附近的調節其表達的HERC2基因也發生變異。在OCA2基因中,他們鑑定出一種在歐洲人和桑族人中較為常見的變異體表達較短的功能發生改變的蛋白版本。他們觀察到一種平衡OCA2選擇的信號,這意味著這個基因的兩種不同的版本已被維持60萬多年了。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的最後一個與皮膚色素沉著相關聯的基因區域包括在紫外線反應和

黑色素瘤

風險中發揮著作用的基因。在這個區域中,排在首位的候選基因是DDB1,它參與修復紫外線照射誘導的DNA損傷。

Tishkoff說,「非洲人不會經常得

黑色素瘤

。這些基因附近發生的突變數量在紫外線強度最高的地區是最高的,因此有理由認為它們可能在紫外線保護中發揮著作用。」

這些研究人員鑑定出的這些突變在調節DDB1和附近的其他基因表達中發揮著作用。

Tishkoff說,「儘管我們還不知道DDB1影響色素沉著的機制,但是令人關注的是,這個在物種中高度保守的基因也在西紅柿等植物的色素沉著中發揮著作用。」

這些研究人員有證據表明人基因組的這個區域在非洲以外遭遇著強勁的自然選擇;與淺色皮膚顏色相關的突變在非非洲人(non-Africans)中發生的頻率幾乎達到100%,這是所有歐洲人中發生的「選擇性清除(selective sweep)」的幾個例子之一;據估計,這種選擇性清除發生的時間在大約6萬~8萬年前,大約在現代人類從非洲遷出的時候。(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Nicholas G. Crawford, Derek E. Kelly, Matthew E. B. Hansen et al. Loci associated with skin pigmentation identified in African populations.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12 Oct 2017, doi:10.1126/science.aan8433

相關焦點

  • Science:鑑定出導致腦細胞死亡的罪魁禍首
    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知道當一種被稱作線粒體凋亡誘導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離開它通常在細胞線粒體中的位置而遷移到細胞核中時,它觸發細胞核中的基因組發生切割和導致細胞死亡。但是他們說,AIF本身並不切割DNA。
  • 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已有的研究顯示,許多複雜的人類表型,包括疾病,都表現出性別差異的特徵。這些性別差異被不同程度地歸因於荷爾蒙、性染色體、基因型×性別效應、行為差異和環境暴露的差異。然而,至今為止,它們的機制和基本生物學原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 Science:鑑定出一類保守的基因家族編碼質子選擇性離子通道
    儘管編碼讓質子離開細胞的離子通道的基因已被鑑定出,但是人們並不清楚是否需要一個或幾個基因來形成讓質子進入細胞的離子通道。如今,這項針對酸味的研究鑑定出編碼質子傳導離子通道的otopetrin基因家族。這個基因家族最初被認為在保持身體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基因Otop1(編碼otopetrin 1蛋白)發生突變的小鼠不能夠讓它們自己保持直立。
  • Science:我國科學家鑑定出有助調節血液膽固醇水平的LIMA1基因突變
    2018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至少部分地負責調節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的基因突變。
  • 基因研究揭示人類膚色的進化之謎
    基因研究揭示人類膚色的進化之謎 原標題:   人類擁有多種膚色,如非洲的阿高人(左)和蘇爾馬人(右)。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了有助於形成多種膚色的基因。
  • Science_史上最全人類遺傳多樣性分析
    該研究發現了大量以前未曾描述的遺傳變異,並為我們的進化歷史提供了新見解,突顯了祖先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多樣化,遷移和混合的過程的複雜性。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種群遺傳多樣性的最詳細代表作。所有研究人員均可免費使用它來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包括研究世界不同地區對疾病的遺傳易感性。
  • Science:對人類血細胞中的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全基因組轉錄組分析
    為此,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通過流式細胞儀分選技術分離出的18種經典免疫細胞群體進行了基於轉錄組學的表達分析。他們將血細胞表達譜與組織表達譜相結合在一起,包括來自外部來源的轉錄組學數據以擴大這個開放式資料庫中包含的組織類型和大腦區域的數量。他們依據血細胞和組織中的表達特異性和分布對蛋白編碼基因進行了全基因組分類。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蛋白翻譯後突變---利用自由基化學讓蛋白側鏈多樣化doi:10.1126/science.aag1465; doi:10.1126/science.aai8788; doi:10.1126/science.aah4428在蛋白翻譯後對它們進行化學修飾能夠擴大它們的結構作用和功能作用。
  • 為什麼不同膚色的人種之間,基因有所不同,卻沒有生殖隔離呢?
    但是人類和猩猩的祖先其實是同一個祖先,但是就是由於數千萬年來的進化,最終導致的猩猩成為了猩猩,人類成為了人類。並且生殖隔離的形成時間要最起碼幾百萬年起步,所以說人類根本來不及形成生殖隔離。 所以說人類不同膚色的人類是並沒有存在任何的生殖隔離的,哪怕基因中有那麼一點點不同
  • NOTCH信號通路罕見驅動基因突變導致HNSCC
    NOTCH信號通路罕見驅動基因突變導致HNSCC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17:32:54 加拿大西奈山醫院Daniel Schramek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區分細胞中新舊基因轉錄物的新方法doi:10.1126/science.aax307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胡布勒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評估基因轉錄物的產生和降解是如何被調節的,研究者發現,細胞能利用不同的策略來控制轉錄物拷貝的數量,其是細胞正常發揮功能不可或缺的
  • Cell:鑑定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驅動基因
    2017年10月9日/生物谷BIOON/---淋巴瘤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血癌,但是對這種疾病的診斷卻掩蓋了它的極為多樣化的且鮮為人知的遺傳基礎,這阻礙了對它的成功治療。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正在努力更好地理解這種癌症的最為常見形式---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的基因基礎,以及這些基因如何可能在患者對治療作出的反應中發揮作用。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1001名在過去10年已被確診患上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的腫瘤樣品。
  • 2019年8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
    鑑定出一種引發過敏反應的免疫細胞亞型---Tfh13細胞doi:10.1126/science.aaw6433當過敏症引起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即呼吸道收縮和血壓突然下降時,這可危及生命。
  • 人類膚色之謎!不同的膚色,源自不同種族的外星人?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人類膚色的奧秘。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膚色是進化的結果,並根據不同地理環境和氣候的需要而進化。 我們知道物種的進化是一個非常非常緩慢的過程。 例如,由於直立行走,擔心長期暴露在陽光下以及缺乏濃密的頭髮來阻擋紫外線而導致的骨骼變形和脊柱疼痛。有人可能說這是由於對實用工具的需求以及穿衣服的發展,但是人類文明的歷史只有幾年,而且這種發展的時間太短了。
  • Science:破解腸道細菌致癌物colibactin導致DNA損傷機制,有助揭示...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Balskus及其同事們試圖通過準確地鑑定出colibactin如何與DNA發生反應產生DNA加合物來理解這種化合物如何導致癌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2月1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
  • 人類膚色的秘密,種族不同膚色不同,是否和不同種族外星人有關?
    為何人類膚色不同?難道是早期外星人種類不同,造成的膚色變化?生物是一步步進化而來,生物的進化非常緩慢,同時要面臨各種困難,像自然災害的到來直接導致部分生物滅絕,物種進化時間需要更長時間,不過人類文明似乎不同,僅僅幾百萬年的時間成功主導地球,成為了地球的主人。根據考古學家表示,人類文明是突然出現在地球上的,並不是一步步進化而來的,關於人類的出現有很多答案。
  • Science打破認知!並開發新方法追蹤植物病害的全球傳播
    例如,質粒傳播抗生素抗性基因,這是人類和動物健康的緊迫問題。農桿菌獲得致瘤的Ti質粒或根誘導(Ri)質粒後,將其轉變為能夠遺傳轉化並引起多種植物疾病的病原體。因此,對質粒進行進化關係分類,準確評估質粒對疾病暴發的影響,制定緩解疾病的策略以及加快利用質粒多樣性進行生物技術研究的基礎。但是,之前認為質粒過於多樣化且能平行轉移,導致無法分類。
  • 為什麼人類沒有大猩猩一樣的毛髮,人類不同的膚色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麼人類沒有大猩猩一樣的毛髮,人類不同的膚色是怎樣形成的?不會在長時間的運動中是自己的體表皮膚溫度急劇上升而導致疾病的產生。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體表的毛髮開始變得稀少。而這在現代社會中也有體現,黑種人比其他膚色的人種更加能夠適應長時間的奔跑,他們擁有更高水平的心肺能力和更快的散熱速度。由於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人類的毛髮始終保持在一個合適的數量上。
  • Science:導入了人類特有基因後,猴腦有了進化的趨勢
    最近,科學家們將一個人類特有的基因轉入到了猴子之中,使其長出了更加強大的頭腦。在這些差別中,究竟是哪些基因導致了人的特別?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也正因如此,研究人員推斷:人類特有的ARHGAP11B基因,很可能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導致了大腦新皮層的擴展,從而導致了人類大腦的快速進化。
  • Science:重大進展!繪製出惡性瘧原蟲的藥物可靶向基因組圖譜
    2018年1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和化學遺傳學(chemogenetics)方法,在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一種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262種瘧原蟲細胞系中鑑定出新的藥物靶標和對37種不同的抗瘧疾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抗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