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破解腸道細菌致癌物colibactin導致DNA損傷機制,有助揭示...

2020-11-28 生物谷

2019年2月20日訊/

生物谷

BIOON/---十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colibactin---一種由某些大腸桿菌菌株產生的化合物---與結直腸癌之間的關聯,但是因不能夠分離這種化合物而一直受阻。因此,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教授Emily Balskus決定收拾這個爛攤子。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Balskus及其同事們試圖通過準確地鑑定出colibactin如何與DNA發生反應產生DNA加合物來理解這種化合物如何導致癌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2月1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r7785。

Balskus說,「自2006年以來,人們就已知道某些腸道共生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菌株---存在一組讓它們能夠合成導致DNA損傷的分子的基因。多年來,已有許多研究表明攜帶這種合成途徑的

細菌

的豐度與人類癌症之間存在相關性,而且結腸炎相關結直腸癌的多種小鼠模型已證實了這組特定的基因能夠影響

腫瘤

的進展和侵襲性。」

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分離通過這種途徑產生的colibactin的方法,這就使得人們對它的作用機制一無所知。

Balskus說,「我的實驗室開始研究這一點,這是因為我們對如何理解你無法分離的分子的問題感興趣。我們早前對colibactin研究的結論是我們和其他研究這種途徑的團體令人意料之外地發現這種天然產物含有所謂的環丙烷環(cyclopropane ring)。」

Balskus及其同事們認為正是這種化學結構形成了colibactin彈頭,這是因為類似的結構存在於其他無關的能夠通過與DNA發生反應導致DNA損傷的分子中。

Balskus說,「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猜測與DNA的直接相互作用可能在colibactin的基因毒性作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為獲取有關colibactin結構的信息提供了新的策略---我們不是試圖分離這種化合物本身,而是能夠分離和描述它與DNA發生反應後產生的DNA加合物。」

然而,分離這些DNA加合物並非易事。為了做到這一點,Balskus和她的團隊尋求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Silvia Balbo的幫助。Balbo開發出一種新的技術,允許人們能夠根據這些DNA加合物在高解析度質譜儀中產生的碎片來鑑定它們。

Balskus說道,「我們所做的實驗就是獲取一種能夠產生colibactin的大腸桿菌菌株和一種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大腸桿菌突變菌株,這種突變菌株的唯一不同在於它沒有產生colibactin的基因簇。我們將這兩種菌株與人細胞系一起培養......並從這兩組人細胞中分離出DNA,將它放入質譜儀中,並比較樣品中不同DNA加合物的豐度,這樣我們就能夠發現僅由經過產生colibactin的

細菌

菌株處理的人細胞系產生的DNA加合物。」

Balskus說,在有了這些信息之後,他們的下一個挑戰是理解這些DNA加合物的化學結構。Balskus說,「基於質譜儀中產生的碎片,它們看起來來自colibactin,但是這並不足解析出它的化學結構。我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所做的,是一項英勇的努力,就是用化學方法合成了一種標準品……然後我們將它與在這些人細胞系中產生的DNA加合物進行比較,它們是一樣的。」

為了證實這個過程也在活的動物身上起作用,Balskus團隊與美國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Wendy Garrett合作開展一項實驗,在這項實驗中,將能夠產生colibactin的大腸桿菌菌株和不能夠產生這種化合物的大腸桿菌菌株定植到無菌小鼠體內。

Balskus說,「我們發現我們在接受能夠產生colibactin的大腸桿菌菌株定植的小鼠結腸上皮組織中檢測到這些相同的DNA加合物。這表明我們和其他人在體外進行的所有化學反應都可能與體內正在發生的事情有關。」

展望未來,Balskus希望研究他們是否能夠在患者樣本中檢測到這些相同的DNA加合物,並了解colibactin引起的特定類型的DNA損傷以及它們是否會影響癌症產生。(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M.R. Wilson el al. 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r7785.

R.M. Bleich el al. Revealing a microbial carcinogen.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w5475.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所產基因毒素對DNA的破壞機制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腸道細菌毒素破壞雙鏈dNA的機制,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
  • Nature:遺傳印跡揭示導致癌症發生的腸道微生物
    2020年2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腸道中常見的一種細菌可能導致腸癌。這項由來自荷蘭,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做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腸桿菌釋放的毒素會導致腸道內膜細胞發生「獨特」的DNA損傷模式。這一結果首次顯示出細菌毒素與驅動癌症發展的遺傳變化之間的直接聯繫。
  • 學術動態 | 腸道微生物基因毒性物質與致癌基因突變之間的關係
    微生物組 2020年2月27日,Ruben van Boxtel課題組和Hans Clevers課題組在《Nature》發表了題為「Mutational signature in colorectal cancer caused bygenotoxicpks+ E. coli」的文章,因大腸桿菌基因毒性物質pks+導致的結腸癌突變特性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DOI: 10.1038/s41586-020-2080-8根據最近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腸道中常見的一種細菌可能導致腸癌。這項由來自荷蘭,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做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腸桿菌釋放的毒素會導致腸道內膜細胞發生「獨特」的DNA損傷模式。
  • Science:利用多色染料揭示細菌細胞分裂機制,有助精準抵抗超級細菌
    2017年2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哈佛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非常詳細地揭示出促使細菌發生細胞分裂的生化時鐘運作機制。
  • 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 Science:重磅!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2017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DNA修復系統能夠修復活性氧、活性羰基化合物、烷化劑、紫外線輻射、脫氧尿嘧啶整入和複製錯誤導致的DNA損傷。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糖化是體內的一種重要的DNA損傷來源,與增加的突變率和DNA鏈斷裂相關聯。在乙二醛(GO)和甲基乙二醛(MGO)的作用下,核酸發生永久性的糖化。
  • 研究揭示自閉症與腸道細菌之間的潛在聯繫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腸道問題在自閉症兒童中很常見,最近的幾項研究(儘管規模不大)顯示,使用健康受試者的糞便移植可以改善兒童自閉症的行為和心理症狀。也許,微生物組研究人員在將他們的發現轉化為臨床療法時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障礙是腸道細菌種群因人而異、令人瞠目結舌的多樣性。
  • 多篇文章解讀DNA損傷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了酒精如何導致幹細胞中的DNA遭受損傷,這有助解釋為何飲酒會增加癌症風險。他們發現乙醛能夠讓造血幹細胞中的DNA遭受斷裂和損傷,這會導致這些細胞發生染色體重排,從而永久性地改變它們的DNA序列。【6】Nature:揭示細胞檢測烷基化DNA損傷機制,有助改進化療藥物療效doi:10.1038/nature24484細胞內部的忙碌世界是由它的DNA藍圖引導的。
  • 新證據將腸道細菌改變與自閉症聯繫起來
    一項在同行評審雜誌《科學進展》上發表的新研究正在闡明自閉症和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改變腸道細菌種群可導致異常的微生物排毒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的機制。該之間的連接 腸道細菌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可說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之一。
  • 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人們對這個被稱作遺傳阻遏(genetic suppression)的過程了解甚少,但是當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開始揭示它背後的一般規則時,這種情況將會改變。他們的發現可能有助解釋抑制性突變與導致疾病的突變相結合如何減輕疾病的打擊,或者甚至完全抵抗它。但是發現這些突變也不是易事。在人體中,它好比是大海撈針。理論上,一種抑制性突變可能是人DNA的幾十萬種鹼基拼寫錯誤中的任何一種,並且是散落在2萬種人基因之中,這就使得每個人的基因組都比較獨特。對它們進行測試將是不現實的。為此,研究人員採取一種雙管齊下的方法。
  • J immunol:腸道上皮細胞損傷引發腸炎的分子機制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8日 生物谷BIOON/ --腸道上皮細胞是保護人體的一道重要的屏障。上皮細胞的損傷及後續引發的屏障功能的損壞都會最終導致炎症反應的發生,包括IBD等等。因此,上皮細胞的自我損傷修復對於重建腸道屏障以及組織的穩態調節具有重要的意義。
  • Science:利用三維結構變化揭示細菌視紫紅質工作機制
    當將這些圖片結合在一起時,他們能夠揭示出這種細胞膜蛋白如何能夠逆著電荷梯度將質子轉運到細胞外面帶更多正電荷的環境中,從而像電池那樣產生能夠被用來驅動化學反應的電荷差異。論文第一作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SPring-8中心科學家Eriko Nango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能夠揭示質子轉移機制,從而終結關於這個機制的長期爭論。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DNA中發生的突變會導致大量的疾病,比如發育障礙或癌症。論文共同第一作者Michele Nava說,"我們的大部分組織都含有組織特異性的幹細胞,它們是長壽的細胞,其功能對組織功能和維護至關重要。由於它們的壽命很長,有效地保護它們的基因組不發生突變以預防癌症等疾病是至關重要的。
  • 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這些特定細菌在腸道中的存在似乎促進T細胞浸潤到腫瘤微環境中,並提高T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從而增加產生強效且持久的免疫反應的可能性。論文通信作者、芝加哥大學癌症免疫治療教授Thomas Gajewski博士說,特定腸道細菌與對抗PD-1免疫治療藥物作出的臨床反應之間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性,這提示著「存在因果關係」。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6.Science:揭示膳食纖維如何有助腸道保持健康doi:10.1126/science.aam9949; doi:10.1126/science.aao2202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細菌消化膳食纖維產生的副產物如何作為合適的燃料協助腸道細胞維持腸道健康
  • 2017年8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將所有這三種活性編碼在單個蛋白(即UBE2O)中為開展詳細的機制分析和結構分析提供一種易處理的途徑。這意味著是UBE2O是一種具有泛素偶聯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活性的雜合酶。3.Science:腸道細菌與膳食類黃酮聯手抵抗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肺部損傷doi:10.1126/science.aam5336生活在腸道中的細菌不只是會消化食物。它們也對免疫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 Science Advances:揭示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
    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