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自閉症與腸道細菌之間的潛在聯繫

2020-10-26 cnBeta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

腸道細菌與孤獨症譜系障礙之間的聯繫可以說是微生物組研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領域之一。腸道問題在自閉症兒童中很常見,最近的幾項研究(儘管規模不大)顯示,使用健康受試者的糞便移植可以改善兒童自閉症的行為和心理症狀。

也許,微生物組研究人員在將他們的發現轉化為臨床療法時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障礙是腸道細菌種群因人而異、令人瞠目結舌的多樣性。簡單地說,雖然有些細菌種類一般可以被認為是 "好的",而另一些則是 "壞的",但對於微生物組治療學來說,並沒有一個普遍適應的解決方案。而正是這種多樣性,使得研究人員很難歸納出微生物組究竟是如何影響疾病的。

為了克服這一障礙,來自中國的一個大型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 "準配對隊列 "的新型分析策略。首先,研究人員招收了79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傳統隊列,一半是ASD患者,一半作為神經典型的對照。最初的微生物組基因組測試顯示,兩組之間的細菌多樣性差異很小。兩組之間發現了少量的差異,但這些差異總體上與之前研究中發現的差異一致。

下一步是生成一個準配對的隊列。這涉及將特定的ASD樣本與代謝背景相似的對照樣本配對。正如研究人員在研究中解釋的那樣,「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將原來的群體隊列轉化為配對隊列,這不僅控制了個體的多樣性,還增加了統計能力。」這讓研究人員發現的不僅僅是細菌種群的簡單差異,而是揭示了ASD和神經型受試者之間關鍵的下遊代謝差異。

研究中發現了五種特定的代謝途徑缺陷。這些缺陷與腸道細菌產生的某些酶引發的解毒過程有關。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微生物組解毒缺陷會影響ASD的發病機制。

「ASD的主要病理表現之一是線粒體的功能障礙,線粒體是有機毒物的主要目標,因為它們具有親脂性。」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寫道。「當ASD的腸道微生物解毒功能嚴重受損時,更多的外源性和內源性毒物可能會進入血液循環,傷害各種組織的線粒體。因此,我們的微生物解毒功能受損的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ASD兒童如此容易受到環境毒物的影響,並提示微生物解毒功能的受損可能參與了ASD的發病機制。」

與這個主題的大多數研究一樣,有很多警告限制了更廣泛的結論。雖然該研究確實提供了一個嚴謹的調查,顯示ASD受試者可能在微生物組解毒途徑上存在缺陷,但任何與ASD發病或嚴重程度的因果聯繫都只是現階段的推測。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既要肯定這種聯繫,又要研究調控微生物組是否能在第一時間預防ASD的發生。

「微生物解毒功能受損與ASD的臨床評級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程度相關,而線粒體功能障礙是ASD的主要病理改變之一,這有力地表明微生物解毒功能受損深層次地參與了ASD的發病機制。」科學家在研究中總結道。「腸道微生物這種以前不為人知的保護作用,提示了未來重建ASD患者微生物解毒受損的潛在治療策略。」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新證據將腸道細菌改變與自閉症聯繫起來
    >一項在同行評審雜誌《科學進展》上發表的新研究正在闡明自閉症和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改變腸道細菌種群可導致異常的微生物排毒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的機制。該之間的連接 腸道細菌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可說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之一。
  • 陳根: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有什麼隱秘聯繫?
    腸道微生物在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抵禦疾病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這些龐大的菌群被越來越多地證實與大腦之間的隱秘聯繫。,還是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的聯繫,都讓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成為醫學研究的一個日益重要的方向。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似乎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是什麼導致了自閉症?為什麼發病率會迅速上升呢?以前,人們認為遺傳在自閉症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除了遺傳學,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免疫系統的破壞、炎症和環境毒素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將腸道細菌作為破解自閉症謎團最熱門的候選因素之一,推上了研究的前沿。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目前關於腸道菌群–腸–腦軸方面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仍需深入研究闡明腸道菌群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新型病理機制,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提供潛在的診斷標誌物和幹預策略,形成針對腸道菌群失調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 腸道微生物群在腦健康和自閉症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進展
    事實上,細菌共生體在各種精神和神經疾病,如抑鬱症、自閉症、中風、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正在顯現。在所有這些條件或其動物模型中已經記錄了微生物群失調。此外,腸道微生物群的消耗或調節可能影響在各種腦部疾病中觀察到的中樞病理學或行為缺陷的嚴重程度。然而,這種影響的機制只是緩慢地被揭示出來。
  • 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在這篇論文裡面,科學家們研究了腸道細菌對於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行為的影響。由於這種動物結構簡單並且培養方便,秀麗隱杆線蟲是生物實驗室的常見實驗動物。因此,很多在遺傳發育等領域中的重要發現都是最初在秀麗隱杆線蟲上面做出來的。
  • 吃了自閉男孩的便便後,小鼠也得了自閉症
    加州理工學院近年來的一項研究揭示,來自ASD患者的腸道細菌,可讓小鼠患上「自閉症」。 它發表於頂級醫學期刊《CELL》。 此外,他們還發現,來自ASD兒童的糞便細菌,可促進小鼠大腦中ASD相關基因的廣泛選擇性剪接——而這正是在人類自閉症患者腦中發現的一個特徵。
  • 【揭秘】益生菌與自閉症之間的聯繫_精神科_求醫新聞-醫學健康新聞...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最早是通過《海洋天堂》這部電影了解到的,電影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症的父親與一位患有孤獨症兒子的故事。正是由於這部電影孤獨症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人們形容患孤獨症的兒童是「星星的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獨自閃爍。  據世界各國報導,兒童孤獨症的發病率在0.02%~0.20%之間,且呈現上升的趨勢。
  • 吃了自閉男孩的便便後,小鼠也得了自閉症|每日罐頭
    加州理工學院近年來的一項研究揭示,來自ASD患者的腸道細菌,可讓小鼠患上「自閉症」。它發表於頂級醫學期刊《CELL》。從糞便中提取細菌後,給無菌小鼠餵食。結果,吃下自閉症孩子糞便的小鼠,竟然也表現出了自閉樣的行為(較少社交、較少發聲、表現出重複刻板行為),而TD組的小鼠沒有。此外,他們還發現,來自ASD兒童的糞便細菌,可促進小鼠大腦中ASD相關基因的廣泛選擇性剪接——而這正是在人類自閉症患者腦中發現的一個特徵。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注意,糞便樣本通常用於微生物組分析,結腸細菌不是小腸微生物組的可靠替代物。(B)在臨床前和臨床試驗中使用人類微生物組的三種潛在方法,以研究疾病的機制和潛在治療的效果。在一項對89名嬰兒的研究中,2歲時的認知功能(用馬倫早期學習量表評估)與1年前的微生物群組成顯著相關。在39名嬰兒的隊列中,微生物群α-多樣性(一個描述樣本內變異性的統計數據)也與支持運動區和下頂葉之間的功能連接有關。重要的是,這種功能聯繫也與2歲時的認知結果有關。
  • Sci Adv:中國科學家揭示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缺失與兒童患自閉症譜系...
    2020年1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自閉症譜系障礙(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兒童機體中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的缺失,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出現這一現象的機制和原因。
  • Science子刊:首次揭示嚴重抑鬱症與腸道生態系統之間的作用機制
    ,揭示了MDD腸道生態系統中不同噬菌體、細菌和糞便代謝產物的相互作用網絡,為了解整個腸道生態系統在MDD發病機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也有助於研發科學的MDD診斷方法。首先,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鳥槍法測序,分析了MDD和HC受試者之間的腸道細菌差異。結果顯示:儘管兩組細菌α多樣性分析沒有明顯差異,但兩組細菌特徵表型存在明顯不同。在進一步分析中,研究人員在兩組樣本中之間鑑定出47種不同的細菌種類。
  • 研究人員研究了人類和嚙齒類動物腸道微生物群和大腦之間的聯繫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儘管對人類和嚙齒類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群和大腦(「微生物-腸道-大腦軸」)之間的關係有廣泛的支持,但對其他動物的這種關係知之甚少,這給這個系統的普遍性留下了疑問。為了解決這些知識空白,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的Charles E.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膽汁酸的微生物代謝與潛在神經功能之間已知的最機械的聯繫可能是微生物群直接增加的脫氧膽酸水平足以誘導腸道腸嗜鉻細胞中主要神經遞質血清素的產生。腸道5-羥色胺水平可能以未知的方式影響大腦功能,因為海馬體中5-羥色胺的水平受小鼠微生物群的影響,但尚不清楚腸道與大腦5-羥色胺水平之間的任何進一步聯繫。 生物對膽汁酸的操作與腦功能之間的因果關係仍有待明確定義。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膽汁酸的微生物代謝與潛在神經功能之間已知的最機械的聯繫可能是微生物群直接增加的脫氧膽酸水平足以誘導腸道腸嗜鉻細胞中主要神經遞質血清素的產生。腸道5-羥色胺水平可能以未知的方式影響大腦功能,因為海馬體中5-羥色胺的水平受小鼠微生物群的影響,但尚不清楚腸道與大腦5-羥色胺水平之間的任何進一步聯繫。 生物對膽汁酸的操作與腦功能之間的因果關係仍有待明確定義。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 研究發現兒童腸道微生物群和家用化學品之間存在聯繫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兒童胃腸道中的細菌和真菌水平與他們的家庭環境中常見化學物質的數量之間存在關聯。近年來,腸道菌群,即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已經成為研究人員越來越感興趣的問題。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包括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真菌,被認為會影響很多過程,從營養吸收到我們的免疫,一種不健康的微生物組被認為與肥胖、哮喘和痴呆等疾病有關。
  • ...腸道細菌與哺乳動物宿主之間存在一種通用的溝通策略---一氧化氮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物種間溝通(interspecies communication)」方法:細菌分泌一種稱為一氧化氮的特定分子,從而允許它們與宿主DNA進行溝通並控制宿主DNA,這提示著這兩者之間的交談可能廣泛地影響人類健康。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近日,科學家們進一步敲下了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之間關係的實錘。B6 動態平衡調節自閉症樣行為」的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在遺傳因子誘導的自閉症中的重要作用,為理解和治療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提供了新的策略。
  • 陳根:隱秘的聯繫——腸道微生物如何抵抗化療損傷?
    腸道是輻射的主要目標,也是腸道菌群的最大生態位。雖然有少量的描述性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輻射損傷之間存在潛在的相關性,但這種關係的具體基礎仍然不清楚。然而,近日一項關於癌症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關係的研究為放射治療的強烈副作用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新見解。其研究發現,特定種類的腸道微生物群可以保護機體免受輻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