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私信回復「福利」領取專屬大禮包。
「每日罐頭」是一檔心理學口味的精神食糧欄目(狗特別喜歡的)。
今天聊一個科學界的重磅發現:「便便」可能與自閉症的發病機制有關。
罐頭質檢員:江湖邊
自閉症是著名的醫學難題。它是一種至今病因不明的譜系疾病,學名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SD)」。
加州理工學院近年來的一項研究揭示,來自ASD患者的腸道細菌,可讓小鼠患上「自閉症」。
它發表於頂級醫學期刊《CELL》。
加州理工的Gil Sharon博士和同事們分別收集了典型發育兒童(TD)和ASD兒童的糞便樣本。從糞便中提取細菌後,給無菌小鼠餵食。
結果,吃下自閉症孩子糞便的小鼠,竟然也表現出了自閉樣的行為(較少社交、較少發聲、表現出重複刻板行為),而TD組的小鼠沒有。
此外,他們還發現,來自ASD兒童的糞便細菌,可促進小鼠大腦中ASD相關基因的廣泛選擇性剪接——而這正是在人類自閉症患者腦中發現的一個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當研究人員使用5AV(5-aminovaleric acid,5-氨基戊酸)或牛磺酸治療小鼠後,小鼠表現出了自閉症症狀的減輕。腦部檢查顯示,神經易激惹性也降低了。
之所以選用5AV和牛磺酸,是因為之前的代謝組學分析顯示,這些自閉症小鼠的後代結腸物中顯著缺乏這兩種酸
全世界大約有1%的人口患有自閉症,每59名美國兒童中就有1名確診,而且這一比例也正在逐年升高。
醫學界普遍認為,自閉症的誘因存在一個譜系,比如基因、遺傳、環境毒素等等。
這項突破性進展,為微生物代謝物在ASD相關神經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線索,也為緩解自閉症提供了潛在的新思路。
不過,也有科學家質疑這個結論的可靠性。
比如:世界上目前還沒有公認的自閉症小鼠模型、捐贈者年齡範圍太小(3-11歲)、樣本太少等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微生物組成千差萬別,僅僅使用5名對照志願者和11名ASD患者的糞便樣本,參考度有多高呢?」
——Derek Lowe 在博客中開懟這篇報告,他是《Science》子刊的製藥行業評論員。
但更多的人相信,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顯示,人類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與普通個體存在差異。
論文一作Sharon強調說:「我們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足以促進小鼠ASD樣行為。但這並不能證明腸道微生物會導致自閉症」。
自閉症的科學幹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許有一天,自閉症患者真的有望用細菌代謝物或益生菌藥物來治療呢。
reference:
Sharon et al. Human Gut Microbiota fro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romote Behavioral Symptoms in Mice. Cell. 30 May 2019. DOI: 10.1016/j.cell.2019.05.004
如果你喜歡本文,點擊 直接關注我,想要獲得更多精彩內容,就關注我!
私信「福利」,還有海量書籍,免費課程,心理測試免費領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