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扇門背後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坦普·葛蘭汀
第一次知道坦普·葛蘭汀的名字,是源於在看的2本有關自閉症兒童的書,《這世界唯一的你:自閉症人士獨特行為背後的真相》和《重建依戀:自閉症的家庭治療》的案例中都有提到過她。為了更深的了解坦普,了解她傳奇的一生,我特意去看了她的演講,並找到了這部以坦普為原型改編的電影《自閉歷程》。
《自閉歷程》又名《星星的孩子》。是一部自傳電影,根據自幼患有自閉症的美國動物科學家、畜牧學博士——坦普·葛蘭汀的個人自傳改編的,講述了坦普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歷。
影片由導演米克·傑克遜執導,克萊兒·丹妮絲主演。於2010年2月6日上映,由於葛蘭汀的故事和人生經歷感動了無數觀眾,影片好評如潮,特別是那句「你只是與眾不同,但不比別人差」感動和激勵了無數人。
影片獲得了第68屆金球獎提名及第11屆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佳劇。女主演克萊爾因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金球獎及艾美獎。豆瓣評分至今保持8.9的高分,足以看出這部自傳電影的魅力所在。
整部電影劇情很簡單,沒有較大的矛盾衝突和反轉,但因為取材來自真實人物,所以更能觸動人心。
坦普·葛蘭汀可能是全世界最廣為人知的自閉人士,她是動物學教授,關於自閉話題的演講成就非凡。坦普四歲時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症,母親嘗試多種方法讓坦普開口講話。為了讓坦普擁有正常人的生活,媽媽忍痛送她去一家寄宿學校念書。在這裡,坦普認識了開啟她天賦大門的恩師卡羅爾博士。在恩師的幫助下,坦普順利考入了大學。
上大學前的暑假,坦普來到姨媽家的農場度假。自此,坦普對畜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大學裡坦普製作「擠壓機器」來平復緊張情緒。畢業後,坦普繼續從事畜牧業的研究學習,設計出大大提高屠宰率且更為人道的屠宰方式。坦普以她獨有的方式去認知世界,「向畜生一樣的思考」,在自閉症研討會上坦普大聲的講出自己的親身經歷······
一部好電影之所以偉大,就是無論你是誰,你總能在其中找到打動你的那個點,它會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內心,想要與它產生交集、碰撞和共鳴。
所有的母親,觀看這部影片的角度和所受到的感動都是一樣的。
養育一個孩子,作為一個母親,深知其中的艱辛和不易,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更是需要父母付出畢生的精力。
每個幸福而有所成就的孩子,一路走來,除了需要信念的支撐,肯定還有愛的相伴。
坦普從小是一個自閉兒童,她能夠一步一步的走過來,最終成為一個大學教授,一個動物科學家,這條路顯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但因為在她的身邊,有母親極致的耐心與付出,有姨媽的尊重與理解,有老師的鼓勵與指引,有盲人室友的善解人意和她自己不懈的堅持和努力,才共同促進了現在的坦普·葛蘭汀和她傳奇的一生。
影片《自閉歷程》為什麼會感動到那麼多的人?坦普從自閉患兒到科學家,成就她的究竟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正視自閉症患者?我們是不是該有所反思?所以文中我會從4個角度來解讀影片給我們帶來的意義和一些人生反思。
一、偉大的愛。不幸的坦普卻擁有最偉大的愛
1、坦普來自母親的愛
坦普是個傳奇,她有著看起來不同常人的特殊天賦,但她不是天才。她四歲時,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症。這是一種高功能自閉症,醫學上對這類病有個專屬名詞,叫做「阿斯伯格症候群」。她拒絕說話,拒絕與人接觸,周邊一切的事物對坦普而言都是抽象而又扭曲的,這讓坦普的內心慌亂不安,她不會表達自己,只會尖叫。緊張的時候抖腳,激動的時候語速飛快,高興的時候放聲大笑,她似乎把自己封閉在了自己的一個世界裡。
影片中,母親教坦普認識字母的過程,是讓人崩潰的,不管母親多麼用心,多麼努力,一遍又一遍,坦普都毫無反應,且無動於衷,她的專注力永遠是在其它地方。在學校,當坦普不被同學理解還遭同學嘲笑時,情緒失控的坦普只有選擇用暴力來解決。因此,坦普遭到了學校的退學,這一切,對於一個母親來說都是非常煎熬且痛苦的。
坦普的母親,一個哈佛大學的高材生,深深愛著坦普,從來就未曾想過要放棄自己的女兒。
坦普到了上高中的年紀,母親並沒有聽從醫生的建議,把她送往「特殊學校」,而是讓她選擇了一所寄宿高中。
暑假期間,沒有讓坦普長期呆在「安全區」中,而是送去姨媽的農場,母親明白,過度保護並不是真正的愛,她沒有選擇將坦普保護在自己身邊,而是推著她去探索和認識外面的世界。
人們常說:「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父母應鼓勵孩子面對困難。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做生活的強者。有位教育家說過: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砥石」,為了使孩子生命的『』刀」更鋒利些,應該堅決擺脫「過分保護」的教育方式。
正是因為媽媽的愛,對坦普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才讓坦普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才讓我們見證了奇蹟的誕生。
心理學家說,有愛就有奇蹟。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塑造的,只要我們多點耐心,讓愛成為孩子堅持下去的力量,即便是頑石也會被塑造出各種美幻的形象。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善於愛孩子,教育的真諦是愛,愛的真諦就是給孩子以精神上的溫暖、關懷、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在這裡,我也想起了另一位同樣偉大的母親,我國非常著名的主持人、演員倪萍老師,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主持人,事業是成功的,可作為一個母親,她是不幸的,倪萍在40歲的高齡生下兒子虎子,可兒子被診斷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為了兒子,倪萍辭去了風光的主持人工作,帶兒子去美國求醫,更不幸的是,丈夫在兒子生病的第六年毅然和她離婚,而且沒有留下一分贍養費。沒有了經濟來源的倪萍,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生活,為了給兒子治病,她不再是一個鏡頭下風光靚麗的名主持,只是一個為了兒子的普通媽媽。在她很無助,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的姥姥給了她堅持下去的力量,姥姥說:「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你要是救不了孩子,那誰也救不了他了。」好在,歷經艱難而漫長的12年,靠著愛和溫暖,靠彼此給與的信心和力量,靠母愛的不離不棄,兒子康復了。
2、坦普來自姨媽的愛
現實中的坦普·葛蘭汀經常這樣來描述她的情緒生活:「我的主要情緒是,而且一直是恐懼。」一個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孩子,是多麼的絕望。所以,能夠在生活中為我們的情緒尋找到緩解的出口,那麼,遇到再大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暑假,坦普被母親送去姨媽的農場,正是姨媽的尊重和理解,姨媽對她的聆聽、觀察和留心,讓她非常幸運的找到了緩解情緒的渠道。在姨媽的農場裡,她整天接觸牲畜和機械,她過得很開心。她還看到給牛羊解壓用的擠壓器,使用後發現對自己也有作用。坦普不知道情緒是怎麼樣的,姨媽就用相機把她的喜怒哀樂照下來,一張一張告訴她,讓她知道情緒是怎麼變化的。
除了母親,姨媽也是最愛她的一個至親,姨媽尊重和理解她,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姨媽對她的愛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在這裡,她獲得更大的精神上的自由,她可以和牛像朋友一樣的相處,她自由自在的生活,沒有人會嘲笑她,她是快樂和幸福的。
3、坦普來自老師卡羅爾博士的愛
坦普在寄宿學校認識了影響她一生的老師卡羅爾博士,是卡羅爾發現坦普身上有過人的視覺思考的才能,還申請把這個別人都不願意管的學生交給自己。
卡羅爾不僅挖掘出了坦普身上的才能,還教會了坦普很多事情。卡羅爾告訴她把死去的人和動物最美好的樣子記住,這樣他們就活在了心裡。在卡羅爾生病去世後,坦普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悲傷,她想起了卡羅爾教會她如何看待死亡,她把自己身上最喜歡的牛的圖案勳章放在卡羅爾身上,然後努力記住卡羅爾的樣子。
卡羅爾還告訴她,面對未知,就把它想像成一道門,門後會看到嶄新的世界,這些都影響了坦普的一生。坦普在日益進步,卡羅爾認為,坦普應該去大學獲得更大的成就,只要她充分發揮天賦,就能輕而易舉的進入大學。坦普也如老師所願,進入了大學,後來坦普在大學順利畢業,還攻讀畜牧業專業的的碩士學位,再後來的坦普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研究畜牧和機械上,最終成為了一個動物科學家。
恩師卡羅爾博士對坦普的人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如一盞燈塔,指引著坦普向前。
小米醬老師在她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教育被形象地比喻為像「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看完《自閉歷程》,卡羅爾博士對坦普的知遇之恩,對坦普的愛和付出讓我們認識到了教育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相同題材的經典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講述的是一個有讀寫障礙的8歲男孩與美術老師的故事,伊夏和坦普一樣,內心純真充滿夢想,他們是想法豐富多彩,對世界充滿好奇,同樣也遭受了外界對他們的不理解、否定、打擊和嘲笑。他們是不幸的,但他們又是幸運的,遇到了自己的恩師。最終,伊夏因為尼克老師的幫助回歸了正常生活,並愛上了繪畫,坦普因為老師的幫助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上了大學,成了一名動物科學家。很多像伊夏和坦普一樣的孩子都在渴望遇到那個可以挖掘天賦、啟迪心靈的人。
4、坦普來自盲人室友的友情
暑假後,坦普來到大學,坦普在大學的新室友是位盲人,她溫和、善解人意,挺喜歡坦普的的性格,她不介意坦普怪異的行為,也不反對她擺放擠壓裝置。她們一個用圖像看世界,一個用聲音聽世界,反覆命運安排的互補一樣,或許是因為不同常人的缺失,使得從不讓人主動接觸自己的坦普對新室友放下戒備,同意她主動挽著自己的胳膊一起去看去聽這個世界。
她們的共同經歷,讓她們彼此理解,惺惺相惜,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這讓坦普坦普第一次有了可以談心的朋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
在坦普的人生旅途中,母親、姨媽、老師、室友都是她生命中真正的財富,正因為有了她們幫助和關愛,才改變了坦普的一生,有了她們,坦普才從不幸變成了幸運。在坦普的生命中她們缺一不可。
二、所有的成就,來自堅強的信念
一切皆有可能,而信念是創造無限可能的源泉。堅定的信念是潛能的「引爆器」,人之所以能絕處逢生,就是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心理學家表明:人的行為受信念支配,你想要做出什麼樣的成績,關鍵在於你的信念。
經典中告訴我們說:「一切東西,只要你帶著堅定的信念請求,就一定會得到。」相信是一種追求幸福最簡單的信仰。這種信仰是一種期待,只要有強烈的和堅定的信念,你就會擁有一切。
1、母親的信念
任何時候,坦普的母親都沒有絕望,在任何困境下都沒有放棄。母親堅信:「你只是與眾不同,而不是差於別人。」也是這股信念,陪伴著坦普勇敢前行。身為人母,她不希望女兒就這麼度過一生,她堅信自己能挽救女兒,但這個過程既漫長又痛苦。她不能對完全不配合的女兒發脾氣,還得讓無法與人溝通的女兒與她互動。
2、老師的信念
卡羅爾老師會在她想退縮的時候告訴她前行的道理:「這是一扇門,你要做的就是下定決心穿過它,所有的門都通向新世界。」
這個「門」,影響了坦普的一生。
在電影中,這個門的鏡頭多次出現,面對困難和恐懼時的「門」,現實中,呈現在腦海中門頭上懸著一把隨時會落下斧頭的自動門,都是她要通往新生活、新世界的必經之路。正如卡羅爾所願,坦普從不抱怨,從不懷疑,努力、勇敢的一次又一次的推開了通往成功的一扇扇「門」。
3、自己堅定的信念
堅定的信念是潛能的「引爆器」。你相信什麼,你的世界就是什麼,你的內心期待什麼就能成就什麼。
母親、老師,每一個愛她的人,所傳遞給她的信念,也讓她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標。
她堅信:「我也是宇宙的孩子,不比草木和星辰卑微。」
她堅信:「我與眾不同,但我不比別人差。」
她堅信:「所有的門都通向新世界。」
她堅信:「自然是冷酷的,但我們不必如此。」
坦普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人證明,一個被醫生判了「死刑」的自閉兒童,一個遭人嘲笑的「傻瓜」,能逆襲成為一個動物學教授,併到全世界各地演講,靠的不是所謂的天賦,也不是奇蹟。
在TED的演講臺上侃侃而談的坦普,實在讓人無法相信,這是那個4歲都不會講話的自閉兒童嗎?
坦普在她的演講中說道:「這個世界需要各種各樣的思維模式和心智。假如環境有利的話,自閉症患者往往可以成為社會的積極貢獻者,而假如我們周遭的人對他們缺乏理解的話,即使是愛因斯坦(假如他生活在今天,肯定會認為得了自閉症)也會被埋沒。」
美國十大勵志好書暢銷榜第一名《信念:相信是萬能的開始》就向我們講述了信念所能帶給我們的巨大能量:很多時候,奇蹟不會在你身上發生,僅僅是因為你不相信它會到來。請保持相信15秒,信念便會和願望產生共振;保持相信一分鐘,信念會開啟內心能量的大門,幸福和成功便款步而來。信念一旦確立以後,就會給主體的心理活動以深遠的影響,它決定著一個人的行動和原則性、堅韌性。因此,具有堅定信念的人,能夠為捍衛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事業,不惜犧牲一切,並且能激發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自閉歷程》中,母親、老師和坦普·葛蘭汀他們都有著自己堅定的信念,這些信念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助力坦普,成就了坦普成為一個科學家的最終夢想,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三、我們要正視和關注自閉症
1、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們到底是傻瓜還是天才
人們會發現,擁有自閉問題的個人身上,似乎都存著著某些令人驚嘆的「天賦」,表現在數字、記憶、畫畫等方面,但並不能就因此誤會把自閉與所謂的天才劃等號。雖然自閉症群體中偶有天才出現,存在合理性,但不是每一種牛奶都是特侖蘇,也不是每一個自閉兒童都會成為神童。
如果沒有父母不離不棄的愛,沒有老師的教導和鼓勵,沒有世人的尊重理解和正確對待,天才也會變白痴,相反,有了這一切,就會有更多的坦普·葛蘭汀博士出現在我們身邊。
這世上,沒有傻瓜也沒有天才,所有的成功都來自努力和不放棄。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重視和關注自閉症患者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位「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自閉症兒童患者,是一個數目不斷增加,卻不為社會所關廣泛關注理解的群體,是一個缺乏社會普遍關愛的群體。
有相關報導:美國衛生官員表示,每156個美國兒童中,就會有一個患有自閉症。這樣高的比例遠遠超出人們的估計。在中國,如果按兒童人口計算,自閉症兒童約佔了兒童總數的0.6%,而且不能否認,還有許多自閉兒童沒有被發現診斷,更說不上治療。據估計,每一萬人當中,便有六十至一百二十人患有自閉症。至2014年,全球自閉症患者已經達到6700萬。
這些可怕的數字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對自閉症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的孩子,隨時會受到來於自閉症的傷害,做到早預防早治療,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康快樂的成長。
3、換一種眼光看自閉症
在《這世界唯一的你:自閉症人士獨特行為背後的真相》一書中,作者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核心理念:自閉症人士的行為方式,不像一些專業人員幾十年來宣稱的那樣,是毫無規則、偏執怪誕、錯亂無序的。這些孩子不是從火星上來的異類。他們想要表達的事情,不像許多專業人員至今依然宣傳的那樣,是毫無意義的,或者「毫無功能的」。
自閉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人類存在的獨特方式。自閉症兒童不是病人,他們所經歷的發展階段,是我們人類都要經歷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設法改變他們,或者把他們「修理」好。我們需要做的是:真切無誤的理解他們,並改變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他們更好的生活和發展,做合格的鋪路人和同行者。
四、《自閉歷程》能讓人感動,不僅因為它題材真實、勵志,和主演克拉爾·丹妮絲對坦普·葛蘭汀的完美演繹是分不開的
這是一部讓你最開始會覺得無聊,但越看越興奮的電影。
該片中的女主演克萊爾將自閉症的特點表現的可謂淋漓盡致,她演繹的只是葛蘭汀的日常生活,從眼神、神態、面部表情,細緻到你看到她的表情,就能想到她內心的想法,讓人感覺演員本身就是一個自閉患者。
有相關資料介紹:克萊爾為了演好這個角色,用大量時間研究了葛蘭汀的紀錄片和傳記,觀察了自閉症病人的生活和說話習慣,之後還獲得了葛蘭汀本人的認可。這個複雜而極具層次感的角色,充分釋放了克萊爾的演技,她以此一舉贏得了艾美獎、金球獎、衛星獎及美國演員工會獎的四個迷你劇集最佳女主角獎。
克萊爾的表演偏向於斯坦尼斯表演體系,無論出演什麼角色,都力求演得像,演得逼真,在具體的情景中去想,去體會,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克萊爾靠自己的努力和認真,成功塑造了葛蘭汀,收穫了這麼多的榮譽,可謂實至名歸。
五、結語
1、一點小反思
在奮鬥著的「正常」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停下正在奮鬥的腳步呢?再難,你有「坦普」們難嗎?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難題,我們應該像坦普一樣,收起抱怨,想盡一切辦法,勇敢地推開一扇又一扇通往成功的門。
作為母親的我們,坦普的母親是我們為人母的終極榜樣。我們應該反思,什麼才是母親對孩子真正的愛?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還是過度的保護和縱容?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帶有情緒的和孩子進行溝通,一小點過錯就對孩子非打即罵。
對孩子的教育和學習根本就沒有一點耐心,細細數來,要進行檢討和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天底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全世界的父母永遠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像坦普的母親那樣去愛孩子,你也一樣能培養出像坦普那樣的天才,不然,即便是很有天才的孩子,沒有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正確的愛,最後也會變得很平庸。
2、一點小感受
《自閉歷程》歸屬於勵志類題材,但它不僅僅如此,《自閉歷程》的內容很豐富,它教會我們如何接受不一樣。
我想:如果我們每個喜愛這部電影的人都能被坦普感動,並從中汲取到來自坦普的力量,那便是這部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題意義,也是這部電影所帶給我們的震撼和魅力。
雖然我們有可能窮極一生也做不到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夢想,但這是每個人都要理解堅持的信念。
最後我想說: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們不是有病,他們並不特殊,他們不是傻瓜也並非天才,他們或許有著自己獨特的天賦,他們也是宇宙的孩子,不比草木和星辰卑微。不要讓他們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著。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給他們多一點的耐心和更多的關愛、尊重、鼓勵、理解,呵護他們的獨特天賦,慢慢靠近他們,告訴他們:「有我們,你不孤單。」
(瀾的書香眉的影,大家好,我是@眉瀾書影,歡迎你來我的世界,品味不一樣的人生,我在這裡,等你來,等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