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一位老同學拿著體檢報告對我感慨道,人一過四十,病就全來了,怎麼這麼多指標不正常呢?並諮詢我該何就醫用藥,讓這些指標恢復正常。我安慰了他兩句,問了他一個專業的問題:
你覺得什麼是健康?
朋友怔住了,似乎覺得和我這醫院的人聊天太累,就說到:體檢時,身體的各項檢查指標都正常不就是健康嗎?
是啊,朋友的回答無可厚非。
在如今,凡事都用數據說話的時代,身體的健康狀況自然也要用數據測量,如果再具體點說,就是血壓要控制在xx mmHg以下,血糖要維持在xx mmol的範圍,體重指數應該是xx……
-2-
一篇《健康的哲學敘事與深度反思》的論文,卻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了生命和健康問題。
文章中講了幾個古老的哲學故事,闡釋了健康的內涵。
「洞穴盲點」
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經典隱喻。
在一個深的洞穴中,一群囚徒被困在洞穴裡,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著洞穴牆壁。身後有舞者在表演,囚徒只能通過火光映在牆壁上的光影來觀看表演。他們一直以為自己看到的光影就是事實本身,世界就是這樣一片天地。
對於健康的研究就如同觀看洞穴裡的表演,雖然在研究的現場,卻因為實際的生命和身體的景象複雜、多面、層疊,讓人無法獲得完全,真實、精細的健康圖景。
「膏肓之謎」
膏肓到底是什麼?有古代醫家解釋為,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隔膜之間為「肓」,膏肓之處,艾灸、針刺和藥力都難以抵達,用來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醫治的程度。
《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如果疾病到了膏肓之間,再高明的醫生也是無能為力。以此隱喻為醫學無論如何進步也無法做到全知、全能,包治百病。也無法阻擋衰老與死亡的進程。
「醉漢平衡」
醉漢的腳步總是跌跌撞撞,卻踉蹌而不倒,武林高手源此發明了似醉非醉,動態周旋中克敵制勝的「醉拳」。看似純屬偶然,實則蘊含著必然。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可預測性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看似不確定,實際上是混沌中的秩序。(混沌是指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一種貌似無規律的複雜運動形態)
-3-
這幾則經典隱喻,從哲學、社會學的視角,是對生命、健康認知的一種突圍,讓人們認識到健康不僅僅是對軀體的數據化測量,更是超越生物科學,延展到人的意志、情感、心理、行為的統合。
現代醫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對健康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也導致了人們對醫學產生了盲目的崇拜和期望。
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醫生和專業人員掌握著醫療科技的話語權並無所不能。
很多時候,公眾的健康觀,醫療觀的扭曲,導致醫療技術越進步,健康知識越普及,老百姓的健康焦慮越多。
在健康的信念中,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認識到什麼是希望,什麼是奢望,當人們遭遇退化、疾病、死亡的逼近,便去尋找包治百病之藥,長生不老之藥,起死回生之藥。
並想當然地認為科技的力量可以滿足這種奢求。
生命中希望是要託起的,奢望是無法滿足的。把奢望當做希望,人們對醫療水平的期盼必然會造成巨大心理落差。
當然,哲學角度的反思並不能取代自然科學的分析型思維。
但是,我們需要這樣的視角審視健康問題,進入心靈、歷史、哲學、社會學視野的健康觀,是一種認知上的突圍。
它是分析型思維的有益補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完整複雜的世界。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內涵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
——END——
往期文章:
精神疾病,在中西醫文化中的解讀
「消費型流感」的診斷和治療
健康知識傳播 VS 廣告營銷策略
不良生活方式:一直在教育,卻始終戒不了
能做到情緒止損,特別值得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