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遺棄6歲自閉症兒子,警方決定不起訴,流浪的「太陽」終於回來了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他是一個漂亮可愛的小男孩,卻患有自閉症,是「來自星星的孩子」。

誰也沒想到,僅僅2個多月的專業康復治療,小男孩就發生了驚喜變化,他對別人的呼喚似乎有了感知能力,注意力也能短暫地集中一會兒……「快看,陽陽(化名)會看我了,他在聽我說話!」再次見到陽陽,杭州市上城區檢察院檢察官任禕俊滿臉驚喜。

從夏到秋,從秋到冬。幾個月來,雖然孩子沒跟她說過一句話,但她卻打心裡疼愛他,「如果治療順利,到6歲時,陽陽就有希望回老家上學了!」

「他在福利院一定比跟著我好」

陽陽的「到來」,曾牽動杭城許多人的心:2019年5月13日,在城站火車站肯德基店裡,人們發現了一個沒家人陪伴的小男孩。

後來,杭州上城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民警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得知男孩4歲,患有自閉症,生活無法自理。男孩被送進了杭州市福利院,男孩的媽媽小月(化名)隨後也在其蕭山朋友家中被警方抓獲,後被取保候審。

此前報導:

全杭州都在找這個黑衣女子!她丟在肯德基的自閉男孩已被送到福利院

在男孩陽陽被遺棄的第二天,上城區檢察院就提前介入該案,將對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保護向前延伸。

面對檢察官,小月忍不住抹眼淚:2歲時,陽陽被確診患有自閉症;3歲時,父母離婚,陽陽由媽媽撫養;其間,陽陽爸爸沒有盡過撫養義務。

2017年,小月曾帶兒子去南昌一家康復中心做康復,但因出不起昂貴的治療費,三個月後就帶陽陽回家了。這以後,小月每天寸步不離陪著兒子。生活的負擔加上之前治療欠下的債務,讓小月萌生了遺棄孩子的念頭。

「陽陽會拿別人的東西吃,服務員肯定很快就發現他,然後陽陽會被民警帶走。而且,他自己不會下樓,也不會跑走,很安全。」就這樣,去年5月13日,小月把兒子「安置」在城站火車站後迅速離開。「後來看新聞,得知陽陽被送到福利院……我也動搖過,但我想他在福利院一定比跟著我好,就放棄了。」

陽陽有了伸手可觸的明亮將來

介入該案後,檢察官發現,小月情緒不穩,對繼續撫養陽陽心理負擔較重,於是聯繫了心理專家為她開展心理幹預,又聯繫了自閉症治療專家對陽陽開展初步的康復治療。

經專家評估,陽陽病情較重,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無法溝通表達,對外界幾乎沒有反應,必須接受長期的系統性康復治療。

如果簡單地把小月一訴了之,陽陽怎麼辦?儘管該案的法律定性沒有爭議,但母子倆的特殊情況卻讓檢察官陷入了沉思。

考慮到小月母子的實際,上城區檢察院為陽陽申請並發放了司法救助金5000元,並積極與小月母子戶籍所在地的殘聯、民政、法院溝通聯繫。在檢察機關建議下,當地相關部門落實了對小月母子的具體幫扶舉措,法院也將加大對陽陽爸爸支付撫養費一案的強制執行力度,並將該案列入專項行動。

被遺棄的陽陽,還引起了愛心人士的關注,海亮融愛學園主動提出願意為陽陽提供2年的免費康復治療。

在檢察官的多次溝通教育下,小月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構成遺棄罪,為自己的錯誤感到後悔。同時,心理專家的疏導也幫她解開心結,重新樹立起信心。她表示願意繼續撫養陽陽,以彌補過錯。

媽媽認真學習了怎樣照顧孩子

由於陽陽的康復治療需要母親照顧,在送陽陽入園前,上城區檢察院會同上城公安、融愛學園對治療期間小月的責任義務等問題多次協商,要求小月必須全天候留在融愛學園照顧陽陽並完成一些公益勞動。

檢察機關將持續跟蹤關注,並根據小月的實際表現作出相應的處理決定。一切妥當之後,2019年10月30日,檢察官把陽陽和小月送到了融愛學園。

兩個多月來,小月認真學習安撫孩子等特殊教育方法,真誠悔過。在媽媽的全身心陪伴下,陽陽的康復也有了明顯起色。

「老師說,如果陽陽的病情持續好轉,他就有望在滿6周歲後進入老家的特殊教育學校。」說起陽陽的將來,任禕俊滿眼希望。

「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專人專職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加強對未成年被害人的救助幫扶。」上城區檢察院副檢察長胡青說,基於兒童利益最大化,以及小月認罪悔罪態度良好,1月9日,該院對小月作出不起訴決定。

陽陽的成長之路上,流浪的太陽終於回來了。

延伸閱讀:

專家:50%以上自閉症兒童可正常學習獨立工作生活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自閉症被認為有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多數孩子成年後不具備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家長聞之色變。來自美國2016年一項新的調查指出,超過七成的自閉症孩子擁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智力或語言能力,給予科學幹預和支持,他們能夠融入主流學校。昨日是「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我國自閉症診療領域權威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面向公眾作公益講座,鄒小兵指出,美國的研究有一定依據,根據近年臨床發現,越來越多智力正常、語言正常的兒童被確診為自閉症,相信有超過一半的自閉症兒童有望通過幹預重新融入社會,因此,患兒家長應學會科學的家庭幹預手段,為孩子的獨立生活創造條件和機會。

講述 媽媽18年不離不棄 吃上兒子做的泡芙

「我兒子今年19歲了,見到喜歡的姑娘會悄悄告訴我,還會加對方微信。現在他在學習點心製作,昨天給我做了泡芙。」看到陳女士現場分享的照片,眾多焦慮、情緒激動落淚的家長仿佛看到了希望。

兒子是陳女士唯一的孩子,這個孩子需要異於常人的付出,才能有機會像同齡人一樣融入社會,這讓她決定,不再生第二個。從孩子四年級起,她每周定期帶他前往醫院接受幹預訓練,每日半天時間聘請跟班走讀老師陪讀,半天時間在家由爺爺奶奶親自輔導,每晚下班後由她親自輔導,這樣孩子既有正常的上學與同齡人接觸的機會,也有家長充分陪伴照料。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兒子在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均有異於常人的表現,有時他喜歡拍同學肩膀打招呼,被同學誤認為挑釁,她去課室請同學們諒解。十八年過去了,兒子從幼時不會與同齡人交流,只會喊「爸」「媽」的狀況,到如今在職業高中特殊班上學點心製作,能夠正常在微信上與人交流,這些改變讓陳女士十分欣慰。

現狀 自閉症沒有特效藥 科學幹預有效果

鄒小兵介紹,「全世界範圍內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自閉症的核心症狀,但是針對它的共患病,如情緒問題、暴躁、抑鬱、焦慮、消化道、睡眠問題,可以適當用一些藥物減輕症狀。」

鄒小兵介紹,中山三院經過多年摸索,建立一套基於三原則的自閉症幹預BSR模式,即在自然情景下以家庭為中心的結構性社交行為幹預方法,以自閉症孩子的社交缺陷為核心,有組織有計劃在家庭中開展幹預,科學運用鼓勵、輔助手段幫助孩子,對於不良行為,在避免打罵和嘮叨的前提下採用溫和方法給予矯正。專家提醒,如果父母過於恐慌或者不懂得如何幹預,那倒不如不幹預,要避免急躁情緒,不要過度逼迫孩子,一定要杜絕打罵教育,想方設法「讓孩子過上平靜、穩定、規律、快樂的生活,就可能避免嚴重殘障的發生」。

期許 過半自閉症患兒可以融入社會

自閉症,目前一般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類出現在發育早期以社交溝通障礙、狹隘興趣與刻板行為、異常的感知覺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發育障礙。廣州一項2010年調查顯示,自閉症發病率為1/133。長期以來,自閉症被認為多數有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多數孩子成年後不具備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屬於嚴重殘疾,表現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終身看護和照料等。

鄒小兵介紹,美國2016年發布一項新的全國性調查研究指出,超七成的自閉症的孩子擁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智力和語言能力,給予科學幹預和支持,他們能夠融入主流學校,部分孩子還能夠發揮與轉化自己的興趣與技能,成為藝術、自然、歷史、工程與計算機方面的有用之才。近年來,他在日常門診中發現,隨著公眾健康意識水平提高,許多智力正常、語言正常的孩子被發現確診自閉症,鄒小兵認為,美國這項調查有一定依據。

「社會對自閉症有莫名的恐懼,認為無論怎麼努力,都要終身殘疾,終身被照料,實際上並不完全都是這樣。」鄒小兵指出,自閉症孩子會面臨很多挑戰,可能有30%~50%孩子會發展成為終身殘疾,長大以後不具備獨立生活、工作的能力,但還有50%或者以上的自閉症人群可以做到「大隱於市」,有的恢復很好,可以上學讀書,具備獨立工作生活能力。不過,他們還可能面臨不同困難,例如有情緒問題、抑鬱問題,需要得到幫助。

如果不積極幹預,或者社會不夠包容,或者引導的手段不夠科學,部分人士可能又重新喪失獨立於社會的能力,但這與很多家長所認為的「終身殘疾」是不同層次的結局,這是因為,在我們所說的正常人當中,情緒障礙的比例也很高,我們並沒有把他們當作殘疾人看待。

訓練機構良莠不齊 可以從三方面甄別

目前0~6歲的廣東省戶籍殘疾兒童可在公立機構接受免費康復訓練。鄒小兵表示,廣州可以說是全國自閉症幹預機構最多的城市,這些機構大多是家長發起舉辦,讓很多患兒有場所開展康復訓練,但是機構存在良莠不齊狀況,價格差異也很大。鄒小兵提醒,一些家長甚至傾盡家財讓孩子進入機構接受康復訓練,這樣做大可不必,「對於自閉症的幹預,我們並不認為機構訓練就優於家庭訓練,首先強調的應該是家庭訓練,家長學會科學訓練方法後在家庭自然環境中執行,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可能效果更佳。」

對於機構訓練的選擇,專家指出,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機構提供的是否科學訓練,以社會交往為目標核心;訓練中的方法應是懂得、鼓勵、輔助孩子,批評不良行為時巧妙溫和;是否願意讓家長現場看日常訓練的真實場景,並對家長提供家庭幹預指導。

自閉症幹預 BSR模式三原則

第一,對自閉症兒童需要理解、寬容、接納、尊重和賞識,要懂得他們的與眾不同,不是特別影響別人的行為儘量寬容他,讓他們有快樂包容的氛圍;第二,採用快樂、適度和巧妙的方法改善自閉症兒童社交溝通能力,矯正不良情緒和行為,不要用打罵、嘮叨的方法;第三,對孩子的特殊興趣和能力加以發現、培養和轉化。

來源:綜合浙江法制報、廣州日報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10年堅持不懈 南寧兩位母親自行治好自閉症兒子
    中新網南寧5月8日電(記者 蔣雪林)廣西電視臺聯手廣西廣播電臺5月8日晚舉辦母親節大型公益晚會。兩位10多年堅持不懈自行治療自閉症兒子的母親亮相活動現場,他們的兒子面對成千上萬名電視觀眾說出了令人最感動的話語:「媽媽,我愛您!」這兩位母親分別為廣西南寧市五一中路學校教師封紅群及廣西方舟至愛特教培訓學校主辦者張娜。
  • 人間悲劇:瑞典母親囚禁兒子28年,從12歲至41歲,兒子滿身傷
    12月1日,英國《每日郵報》與《鏡報》報導了同一個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殘酷事件:一位瑞典母親將親生兒子囚禁在家中28年,自兒子12歲起囚禁,到兒子41歲被發現時家中環境極為惡劣,這名男子幾乎沒有牙齒、不懂語言、不會走路、滿身是傷。
  • 福州75歲母親無家可歸 養老院和兒子家都住不了
    閩侯的劉老太太今年75歲高齡了,膝下育有2兒1女。2015年3月,經家人協商,劉老太太被送到了養老院。今年5月,老人換到了一家新的養老院,而小兒子阿金突然不再續交養老院的費用。大兒子阿聲認為,這是弟弟不管母親的信號……《調解有一套》欄目組前往福州市郭宅樂怡軒老齡公寓,見到了向我們求助的阿聲和他的母親。只見老人臥病在床,難以動彈。除了身上的病痛,老人對自己面臨的困境也心知肚明,愁容滿面,令人心疼。阿聲告訴我們,老人這次摔得比較嚴重,傷筋動骨,醫藥費加養老院費用每月要1萬多元。可弟弟阿金不管不顧的態度,讓阿聲覺得自己已經無力承擔。
  • 最美母親楊曉燕:「最終打算成立自閉症基金會」
    據《新聞晚報》報導,兒子2歲9個月時,一紙「自閉症」的診斷讓她五雷轟頂,但她沒有選擇退縮或放棄。她個人出資,創辦專門為自閉症兒童提供早期康復培訓服務的公益機構,與同病相憐的家長們拉起手來,發起「藍絲帶行動」。
  • 母親親手刺死同性戀兒子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8日報導,巴西聖保羅32歲的女子佩雷拉(Tatiana LozanoPereira)因強烈排斥17歲兒子洛薩諾(ItaberliLozano)是同性戀的事實,不惜僱兇殺子。當兩名殺手拒絕動手殺害洛薩諾時,佩雷拉迅速拿起廚刀親手刺死了兒子。據悉,自從佩雷拉得知兒子是一名同性戀者後,就一直很排斥他。
  • 毒品成癮危害大,美國毒癮母親母乳毒死兒子!
    近日,美國賓州一位長期服用止痛藥成癮的女性薩曼莎·瓊斯,被警方起訴刑事殺人罪,被指控在4月殺害了她尚在襁褓中的兒子。一個母親,為何會對親生孩子下此狠手?原因竟是母乳,長期對止痛藥成癮的母親用母乳哺育了她11周大的兒子,嬰兒在幾個小時後,鼻孔流出血腥粘液,臉色蒼白。薩曼莎撥打911報警,並按照接線員指示開始進行心肺復甦術,但等到警方趕到的時候,嬰兒已經出現了心臟驟停,在送往醫院的路上宣布死亡。
  • 怕12歲腦癱兒破壞新家牆壁,美國爸媽將他囚禁在滿是糞便的舊房中
    如果孩子身體不健康,情緒不穩定,甚至有暴力傾向,父母會怎樣做?據6月22日《太陽報》消息,一對年輕的美國父母選擇將患有腦癱的12歲兒子獨自留在一所滿是糞便、尿味的房子裡,帶著別的孩子搬到漂亮的大房子中,並因此被控虐待和忽視兒童,保釋金為25萬美元(約合177萬元人民幣)。
  • 20歲緬甸男子酒後「獸性大發」侵犯母親致懷孕,已抓獲
    近日,據媒體報導顯示,一名20歲男子竟然趁著喝醉酒持刀威脅與自己的母親發生關係,並且連親妹妹也不放過,最要命的是他還威脅母親和妹妹不要跟任何人說,否則就殺了她們,更可怕的是這名男子的母親被他性侵後,幾個月後被檢查出懷孕了。據緬甸媒體綜合報導稱,近日,在緬甸的馬圭省本漂市德耶朵村,一名20歲男子因多次性侵自己的母親和讀九年級的妹妹,導致自己的母親懷孕2個月。
  • 年糕媽媽採寫稿:3個自閉症家庭的自救之路|王琪|自閉症兒童|孤獨症...
    一歲以後,除了母乳,女王什麼都不吃。不管什麼食物,餵到嘴裡就吐出來,連水都不喝。為了讓女王吃飯,Noodle曾硬下心腸餓了她3天,餓到發燒,最終Noodle妥協了。在Noodle看來,不吃不睡的女兒根本沒有生存本能。他猜想,可能有一個「魔鬼」正在無處不在地折磨著自己的孩子。女王37個月時,「魔鬼」終於找到了:重度自閉症。
  • 被獅群驅逐的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知自己的母親嗎?
    在族群中,照顧獅子幼崽並不是幼崽的母親的專屬職責,而是整個獅群中所有成年雌獅的共同職責。在獅子幼崽出生之後,小雌獅和小雄獅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母獅在照顧它們時沒有任何的偏袒。在6個月之後,小獅子的「好日子」到頭了。因為,母獅大都會在6個月左右時給小獅子斷奶。在斷奶後,小獅子還沒有自己捕獵的能力,所以它們吃的肉都是母獅狩獵帶回來的。
  • 《流浪地球》中,父親對母親說自己愛上了別人,母親卻無動於衷
    ,就算有的話,他的妻子也不會有著和小說當中主角的母親一樣的反應——主角的母親十分地平靜,只是在問了那個人是誰之後,就對她的丈夫說:「那你去吧。」流浪地球當時作者父親在告訴自己的妻子這件事的時候之前還說了一句「忘了告訴你們」,這句話就更加體現出了當時的人們對於愛情這種東西的不在意
  • 兒子慘死女兒也得怪病!叔叔當街斬首7歲侄子活人獻祭
    (圖/示意圖/視覺中國) 李振慧/綜合報導 印度比哈爾邦7歲男童庫馬(Saurabh Kumar)在街上遭人斬首,而兇手竟然是他的35歲叔叔亞達夫(Toofani Yadav)。警方調查發現,亞達夫因為相信巫術能治療3個月大女兒的病,所以斬首侄子想要活人獻祭。
  • 陪伴孤獨的25年——訪中國第一家自閉症服務機構「星星雨」
    1989年,田惠萍四歲的兒子楊弢被診斷為自閉症,當時全國只有三家醫院能診斷自閉症,而為自閉症患兒和家庭提供專業支持服務的機構為零。1993年,田惠萍女士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自閉症服務機構——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今年是星星雨成立的25周年,《菁kids》採訪了星星雨創始人田惠萍女士、星星雨現任執行主任孫忠凱先生,通過星星雨見證中國自閉症服務行業發展的這25年。
  • 12歲少年智商超愛因斯坦 4歲患自閉症卻自學算數
    而許多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也都經常得不到人們的諒解,面臨著艱難的求學之路。相比之下,這位英國的孩子可以說是自閉症裡的一個奇蹟了。因為他不僅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還在智商上遠遠超出他人。哈裡森的父親李•凱西(Lee Casey)是一名機械工程師,父親從小就意識到了兒子的學習天賦。據母親說,哈裡森在1歲的時候居然就能夠自己找報紙來讀,在3歲的時候竟然就自己學會了減法和除法。但是很不幸的是,在哈裡森4歲那年,他被診斷為患有高功能的阿斯伯格症候群。阿斯伯格症候群通常被認為是一直變異的自閉症。
  • 因在幼兒園家長群遭抨擊情緒崩潰,孕婦攜自閉症兒子燒炭自殺
    25日,廣州南沙一孕婦和其上幼兒園的兒子明明在家中燒炭自殺身亡。死者家屬說,十幾天前,明明曾在幼兒園打了別的孩子,明明母親在家長群裡溝通時透露孩子患有自閉症,被其他家長攻擊,更有家長要求明明退學。明明母親曾表示,這場風波讓她瀕臨崩潰。
  • 流浪雄獅多年以後,還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如果不出意外,雄獅的一生將再也見不到生它養它的母親,因為雄獅的道路太過艱辛,要麼成為新任獅王,到了晚年再被其他獅王殺死,要麼就是在挑戰過程中被咬死,亦或者成為流浪獅群中的一員。或許誰都沒想到,在視頻中威風凜凜的雄獅,命運卻如此悲慘,而本文探討的問題就是,雄獅離開獅群多年後,再見到母親時,能否認得出來?雄性幼獅為什麼會被趕出族群?
  • 尋子32年終於盼來了團圓!西安一男子2歲被拐今天回家了
    今天終於盼來了團圓西部網訊 (記者 蘇靜萌 宋洋 實習生 高冠濤)當兒子毛寅(小名嘉嘉)從門後走出來的一剎那,李靜芝已經泣不成聲……盼了32年,她終於盼到這一刻。「兒子,答應媽再也別離開……」近日,陝西警方在四川警方支持配合下,經過32年不懈努力,成功找回一名2歲時被拐人員。今天(5月18日),陝西公安機關安排毛振平、李靜芝與被拐32年的兒子認親,一家人終得團聚。
  • 既被汙名化又被浪漫化的邊緣群體:自閉症人群的存在真相
    但事實上,所謂的17戶「精神病人」中有15戶是自閉症家庭,絕大多數是6-12歲的孩子,在衝突過程中,這些孩子和家長的信息被公布在網絡上,給這些本就不幸的家庭造成了又一次的傷害。近年來,自閉症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但這種先天性的心智障礙仍然面臨著被汙名化為「精神病」或被浪漫化為「天才病」的雙重困境,自閉症群體及其家庭真實的生存困境往往不為人所知。
  • 舍高薪棄名校 香港夫婦帶兩個兒子全世界流浪
    日前,一對中國香港夫婦放棄讓孩子就讀名校的機會,辭去銀行與名校老師的職務,帶著兩個兒子「流浪」各國。期間,他們讓孩子自主選擇學校,決定「流浪」路線;經常幫孩子請假逃學,請假的理由就是——去玩。  如今,他們「流浪」到成都,成都商報記者獨家專訪其育兒經驗和教育理念。
  • 我流浪到了五十億年後,見證了太陽的死亡
    我流浪到了五十億年後,見證了太陽的死亡 我乘坐時光機 流浪到五十億年後 身體跌落在乾涸僵硬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