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獅群驅逐的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知自己的母親嗎?

2021-01-10 科學獵奇

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雖然是「草原之王」,但是它們的生存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風光。首先,獅子是群居動物,它們就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捕獵的獵物大都體型較大,而捕獵大型的動物風險也是很高的,據統計,每年殺死獅子最多的動物就是獅子最常見的獵物非洲水牛。在獅子成長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獅子雖然每胎能夠產下2-4隻幼崽,但是幼崽的成活率由於種種原因才僅有20%左右。尤其是雄獅,它們的成長史其實就是一部充滿了血淚的「優勝劣汰」史。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雄獅的成長曆程。

公平對待,優勝劣汰

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少有的群居動物,在獅群中,至少有1頭雄性掌握著獅群的控制權,並且有著與獅群中其他雌獅交配的權利。成年的雌獅的妊娠期在3-4個月,之後會產下2-4隻幼崽。在族群中,照顧獅子幼崽並不是幼崽的母親的專屬職責,而是整個獅群中所有成年雌獅的共同職責。

在獅子幼崽出生之後,小雌獅和小雄獅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母獅在照顧它們時沒有任何的偏袒。在6個月之後,小獅子的「好日子」到頭了。

因為,母獅大都會在6個月左右時給小獅子斷奶。在斷奶後,小獅子還沒有自己捕獵的能力,所以它們吃的肉都是母獅狩獵帶回來的。

終於,到了1歲左右時,小獅子要學習本領了。它們會跟隨母獅一起外出狩獵,當然大多時候都是在隱蔽處看著學習。與我們人類世界不同的是,即使有小獅子跟隨一起捕獵,在捕獵完成後,分享食物也是有優先級的,最先吃肉的是雄獅,之後是雌獅,最後才是小獅子。如果捕獵的獵物夠大還夠分,假如捕獵的獵物體型較小,小獅子甚至會沒得吃,這與我們人類恰恰相反,我們都是先把好吃的給孩子,最後再給自己。

在學習捕獵的過程中,「優勝劣汰」的法則就開始了,一些小獅子由於離獵物太近,被獵物頂飛,還有一些吃不到食物的小獅子餓死。

區別對待

小獅子們在獅群中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需要自己參與到捕獵,也是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是有時效的。當小獅子達到兩歲時,也就是青少年時(也稱「亞成年」),雌性小獅子和雄性小獅子就會被區別對待。

雌性小獅子會繼續留在獅群中,而雄獅小獅子則會被成年雄獅驅逐出獅群,從此過上流浪的生活,這就是流浪雄獅的由來。雄獅的這一舉動雖然從表面上看有些冷血和殘忍,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是有利於整個獅子種群的發展的。經過大自然洗禮後的雄獅顯然會有更強大的基因,而且這樣也能避免近親繁殖。

小雄獅被驅逐之後,從群居變為的獨居。由於習慣了團隊作戰,而且非洲大草原上的獵物大都體型偏大,所以,它們的捕獵變得異常困難,許多小雄獅就死在了獵物手中。為了更好的生存,來自相同或不同獅群的流浪雄獅會自發的組成「流浪雄獅聯盟」一起生存,比如「壞男孩組合」、「黑手黨雄獅聯盟」等等。

通常雄獅聯盟中會有一位有絕對話語權的「老大」,其他的雄獅要服從與它,最後,這些聯盟通過不斷的「打怪升級」擁有了挑戰其他獅群「獅王」的能力,然後將其他族群中的老獅王取而代之。

這就是小雄獅的整個成長曆程。

那麼,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答案是肯定的。畢竟野生狀態下獅子的壽命大約在10-14年之間,而2歲之後,小雄獅才會被驅逐出去。獅子的2歲就相當於人類的11-16歲左右,不同的是,2歲的獅子就已經成年了,而人在18歲後才成年。

試想一下,我們如果從十幾歲就離開了家,即使過去幾十年,我們也會記得父母的容顏的,而獅子在成年後形態幾乎不會發生改變,所以,流浪雄獅僅從外觀上就能認識自己的母親。況且,獅子除了可以用視覺觀察外,還能夠靠氣味來辨認。兩年的朝夕相處,獅子對自己母親的氣味早已經刻在了骨子裡。

因此,即使流浪雄獅多年後見到自己的母親,也會一眼認出來的。

總結

雖然大多數動物都沒有人類聰明,但是它們也是有記憶力的,而且它們除了簡單的外觀記憶外,還有嗅覺記憶。因此,只要是2歲以後被驅逐的流浪雄獅,如論到何時,它都能認出自己的母親。

相關焦點

  • 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我們知道獅子是群居動物,一般來說一個獅群平均會有17頭獅子,多的可能多達30隻。雄獅雖然是一個獅群的首領,但是實際上雌獅才是獅群的一個核心,它們很少會離開自己所屬的獅群。 然而,身為男人,雄獅的一輩子是非常艱辛的。這話從何說起呢?
  • 流浪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還能認得出來嗎?
    雄獅的成長過程異常艱辛,即有被獅群驅逐的無奈,也有獨自適應環境的困苦,更有挑戰權威的悲壯,只有很少一部分雄獅能夠從流浪狀態躍升轉變為獅群的首領,之後還會不時面對著其它雄獅的挑戰。那麼,當流浪的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它還會認得出來嗎?
  • 動物交配六親不認,那流浪雄獅長大以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它們長大以後從外面流浪幾年,有一天無意中遇見了自己的母親,他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我們先說雄性獅子為何會流浪? 等到差不多兩歲大的時候,雌性和雄性幼崽都已經成熟,練就了渾身的本領,這時成年的雄性就會被獅王驅逐出獅群,其實它們也是心甘情願離開的,畢竟外面才有新的天地。 驅逐成熟的雄性表面上看是「一山不能容二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了防止成熟的雄性和種群中的雌性交配,因為這些雌性要麼是雄性的姐姐、妹妹、要麼就是母親。
  • 流浪雄獅多年以後,還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獅子雖然是非洲大草原上頂級的獵食者,但跟其他兇猛野獸存在很大區別的就是,雄獅在2年後就會被趕出獅群。如果不出意外,雄獅的一生將再也見不到生它養它的母親,因為雄獅的道路太過艱辛,要麼成為新任獅王,到了晚年再被其他獅王殺死,要麼就是在挑戰過程中被咬死,亦或者成為流浪獅群中的一員。
  • 都說畜生交配六親不認,那麼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獅子是非洲草原上的頂級掠食者,和其他肉食類猛獸有些區別的是,雄獅在成年後就會被驅趕出獅群,然後在非洲草原上遊蕩,或者成為流浪獅,或者成為另一個獅群的首領,那麼在獅子的世界裡,母子相遇時,還能彼此認出對方嗎?
  • 都說畜生交配六親不認,那麼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一起來...
    獅子是非洲草原上的頂級掠食者,和其他肉食類猛獸有些區別的是,雄獅在成年後就會被驅趕出獅群,然後在非洲草原上遊蕩,或者成為流浪獅,或者成為另一個獅群的首領,那麼在獅子的世界裡,母子相遇時,還能彼此認出對方嗎?
  •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當這些流浪雄獅遇到新的獅子群時,可能就會對獅子群的雄獅發起挑戰,當然結果無非就有2個,要麼戰勝要麼被打敗。如果戰勝了獅子群的雄獅,流浪雄獅就取而代之成為新的頭領,加入新的獅子群,如果被獅子群的雄獅打敗,只能落荒而逃。而被打敗的雄獅就繼續加入到流浪行列。
  • 雄獅長大後會不會認不出生母,當了這個獅群的獅王近親繁殖?
    一般情況下,成年雄獅在獅群中當獅王的平均時長是2年左右,如果雄獅的父親是因為在搏鬥中輸給了新一任獅王。那麼,幼年雄獅還很可能會被新獅王直接殺害,而不只是被逐出獅群那麼簡單。 雄獅的一生可謂歷經挫折,很多時候想要自保還得和其他雄獅聯合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獅群會有兩個、甚至更多獅王
  • 大自然中地主雄獅的王位是父子相繼的嗎,就像木法沙傳給辛巴?
    為了避免近親繁殖,獅群形成了一套離群機制,女兒可以留在群裡,兒子則必須離開。一個獅群的雌獅同步發情,一起懷孕,相繼生產,共同撫育幼仔。同一窩的小雄獅長大後就組團離開出生獅群,到外面的世界闖蕩,它們之間可能是兄弟、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兄弟、堂表兄弟。小雄獅離群的時間有早有晚。如果它們父親在位時間足夠長,能保它們在老家住到四歲。
  • 流浪不是雄獅的專利,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選擇流浪生活
    因為大多數流浪的都是雄獅,所以給了人們一種錯覺,在獅子裡面,似乎流浪是雄獅的專利,但是你知道嗎?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主動選擇流浪生活,而且出現這些情況的概率還不小。雄獅為什麼要流浪?雄獅的流浪,似乎是剛出生就註定了的,但我們也需要知道的是,不一定所有的雄獅都需要經歷流浪這個階段,如果足夠幸運,它們能夠在同一個獅群過完大半生。可能很多人會不解,獅王不會趕它們走嗎?如果雄獅不離開的話,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嗎?這就要從獅子的生活方式說起了。
  • 動物獨立生活若干年後,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在野生條件下,獨居的動物幼崽在成年之後會離開自己的母親,獨自闖蕩世界。然而我們知道,野生動物四處遊蕩,不僅尋找獵物,還會尋找自己的配偶。那它們在離開母親若干年後遇到再次遇到母親,它們能認出來嗎?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近親繁殖呢? 動物能認出母親嗎?
  • 雄獅如何能分辨出自己的孩子?
    從人類的角度看,在dna技術還沒有得到應用之前,人類分辨自己的孩子,主要是從後代的長相、性格特徵以及出生的時間等方面進行判斷,當然準確率也不高。自從可以應用dna基因測序之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基因匹配。那麼,作為大型的野生動物,比如雄獅,它們是如何分辨自己的孩子呢?
  • 為何獅群中雄獅數量很少超過5隻?雌獅:負擔太重
    動物學家們孜孜不倦地觀察獅子、研究獅群,總結出很多獅子的行為習慣和社會屬性,比如雌獅負責打獵、哺育後代;雄獅負責保衛領地和妻妾子女;捕到獵物後,雄獅先吃,再是雌獅,最後小獅子;雄獅在一個獅群中的時間不過兩三年,很少能超過5年等等。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獅群中雄獅的數量很少能夠超過5頭,一般也就1~4頭,這是為什麼呢?1.
  • 動物之間有親情嗎?成年的獅子離家後,還能認出母親嗎?
    成年雄獅會被逐出獅群,過一段時間後再回來,它還能認出母親嗎?筆者:龍葵草獅子作為野生動物的一員,它與其他野生動物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性。雖然獅子是一種群居動物,但是成年的雄獅需要通過離開獅群,獨自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然而人類社會截然不同,孩子在生成過程中一般都會得到父母的關愛。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親人,自打懂事開始,就已經難以忘記了。
  • 賽拉提雄獅聯盟第五集:獨獅王守護獅群,最終失蹤,去向不明
    不過獅群的幼崽倒是在母獅的帶領下,成功的活下來了不少。尤其是六頭小雄獅,都活到了流浪的年紀!但是只有兩頭雄獅和南部獅群的大公子組成聯盟,一起流浪。另外四頭年輕雄獅不知道去向,或許失蹤了,或許去其它地方流浪了!
  • 雄獅爭奪王位的時候,雌獅為什麼不幫忙?
    然而除非它們的幼仔還很小,否則雌獅沒有義務也不會這麼做。男人應該靠自己,雄獅也是一樣。受一些紀錄片的影響,很多人覺得雌獅很無情,眼睜睜看著丈夫被趕走,幼仔被入侵者殺死,然後還與入侵者交配。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傳奇雄獅聯盟壞男孩(又譯黑手黨)
    ,它們曾經在90年代中期威震四方,但是到了2000年時,五頭雄獅只剩下兩頭了,而且它們在獅群中留下的後代也很少,只有兩隻小獅子,一隻雄性,一隻雌性,而且糟糕的是小雄獅在兩歲左右時還失蹤了,這對重視後代的獅群來說打擊是很打的,巧合的是不久馬卡魯流浪至此。
  • 雄獅能認出自己的孩子嗎?如何辨認?會不會誤殺?
    每一代獅王執掌獅群通常只有兩三年的時候,它們必須儘快生下自己的後代,才能護著後代長大,它們沒時間浪費在當「後爹」上,所以前窩的後代必須要殺死。殺幼要想起作用,有個重要前提,就是雄獅咬死的一定得是別人的後代,如果雄獅咬死了自己的後代,就等於之前的養育白白浪費了,即使立即與雌獅交配,也是得不償失。那麼,雄獅如何認出幼仔是不是自己的呢?
  • 賽拉提雄獅聯盟第一集:擊敗壞男孩雄獅聯盟,開局王炸後江河日下
    賽拉提雄獅聯盟,(也可以稱作南聯盟)的出生背景賽拉提雄獅聯盟來自薩森保護區南部地區,2008年出生於南部獅群(因為南部獅群早期的核心領地是薩森保護區南部的賽拉提營地,因此也被稱為賽拉提獅群),他們的父親是2頭高爾夫雄獅聯盟。同樣出生於南部獅群(沒錯!高爾夫雄獅聯盟沒有流浪,直接在出生獅群稱王,近親繁殖後,賽拉提雄獅聯盟出世),祖父是6頭羅拉克斯特雄獅聯盟,叔叔是6頭壞男孩雄獅聯盟。
  • 母獅為了保護幼崽,竟然打跑了強壯的雄獅,卻遭到獅群的驅趕
    肯亞的馬賽馬拉,是野生動物們的天堂,這裡有世界上種類最多的野生動物,還有赫赫有名的瑪莎獅群。現在的瑪莎獅群,由成年雄獅諾奇率領,擁有四頭母獅和八頭幼崽,正處於鼎盛時期。一隻外來的單身母獅,打破了獅群的平靜。塔姆是一隻很特別的母獅,它獨自流浪了一段時間,現在它想要加入瑪莎獅群,但這個機會很渺茫,它選擇了另外一個可以組建家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