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雖然是「草原之王」,但是它們的生存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風光。首先,獅子是群居動物,它們就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捕獵的獵物大都體型較大,而捕獵大型的動物風險也是很高的,據統計,每年殺死獅子最多的動物就是獅子最常見的獵物非洲水牛。在獅子成長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獅子雖然每胎能夠產下2-4隻幼崽,但是幼崽的成活率由於種種原因才僅有20%左右。尤其是雄獅,它們的成長史其實就是一部充滿了血淚的「優勝劣汰」史。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雄獅的成長曆程。
公平對待,優勝劣汰
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少有的群居動物,在獅群中,至少有1頭雄性掌握著獅群的控制權,並且有著與獅群中其他雌獅交配的權利。成年的雌獅的妊娠期在3-4個月,之後會產下2-4隻幼崽。在族群中,照顧獅子幼崽並不是幼崽的母親的專屬職責,而是整個獅群中所有成年雌獅的共同職責。
在獅子幼崽出生之後,小雌獅和小雄獅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母獅在照顧它們時沒有任何的偏袒。在6個月之後,小獅子的「好日子」到頭了。
因為,母獅大都會在6個月左右時給小獅子斷奶。在斷奶後,小獅子還沒有自己捕獵的能力,所以它們吃的肉都是母獅狩獵帶回來的。
終於,到了1歲左右時,小獅子要學習本領了。它們會跟隨母獅一起外出狩獵,當然大多時候都是在隱蔽處看著學習。與我們人類世界不同的是,即使有小獅子跟隨一起捕獵,在捕獵完成後,分享食物也是有優先級的,最先吃肉的是雄獅,之後是雌獅,最後才是小獅子。如果捕獵的獵物夠大還夠分,假如捕獵的獵物體型較小,小獅子甚至會沒得吃,這與我們人類恰恰相反,我們都是先把好吃的給孩子,最後再給自己。
在學習捕獵的過程中,「優勝劣汰」的法則就開始了,一些小獅子由於離獵物太近,被獵物頂飛,還有一些吃不到食物的小獅子餓死。
區別對待
小獅子們在獅群中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需要自己參與到捕獵,也是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是有時效的。當小獅子達到兩歲時,也就是青少年時(也稱「亞成年」),雌性小獅子和雄性小獅子就會被區別對待。
雌性小獅子會繼續留在獅群中,而雄獅小獅子則會被成年雄獅驅逐出獅群,從此過上流浪的生活,這就是流浪雄獅的由來。雄獅的這一舉動雖然從表面上看有些冷血和殘忍,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是有利於整個獅子種群的發展的。經過大自然洗禮後的雄獅顯然會有更強大的基因,而且這樣也能避免近親繁殖。
小雄獅被驅逐之後,從群居變為的獨居。由於習慣了團隊作戰,而且非洲大草原上的獵物大都體型偏大,所以,它們的捕獵變得異常困難,許多小雄獅就死在了獵物手中。為了更好的生存,來自相同或不同獅群的流浪雄獅會自發的組成「流浪雄獅聯盟」一起生存,比如「壞男孩組合」、「黑手黨雄獅聯盟」等等。
通常雄獅聯盟中會有一位有絕對話語權的「老大」,其他的雄獅要服從與它,最後,這些聯盟通過不斷的「打怪升級」擁有了挑戰其他獅群「獅王」的能力,然後將其他族群中的老獅王取而代之。
這就是小雄獅的整個成長曆程。
那麼,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答案是肯定的。畢竟野生狀態下獅子的壽命大約在10-14年之間,而2歲之後,小雄獅才會被驅逐出去。獅子的2歲就相當於人類的11-16歲左右,不同的是,2歲的獅子就已經成年了,而人在18歲後才成年。
試想一下,我們如果從十幾歲就離開了家,即使過去幾十年,我們也會記得父母的容顏的,而獅子在成年後形態幾乎不會發生改變,所以,流浪雄獅僅從外觀上就能認識自己的母親。況且,獅子除了可以用視覺觀察外,還能夠靠氣味來辨認。兩年的朝夕相處,獅子對自己母親的氣味早已經刻在了骨子裡。
因此,即使流浪雄獅多年後見到自己的母親,也會一眼認出來的。
總結
雖然大多數動物都沒有人類聰明,但是它們也是有記憶力的,而且它們除了簡單的外觀記憶外,還有嗅覺記憶。因此,只要是2歲以後被驅逐的流浪雄獅,如論到何時,它都能認出自己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