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近親繁殖機制:
一個獅群中的獅王享有絕對交配權,所以,為了避免獅群成員發生兄妹、父女和母子這樣的近親繁殖行為,只要是在獅群中出生的雄獅,最終都會在性成熟之前被逐出獅群。一般情況下,成年雄獅在獅群中當獅王的平均時長是2年左右,如果雄獅的父親是因為在搏鬥中輸給了新一任獅王。那麼,幼年雄獅還很可能會被新獅王直接殺害,而不只是被逐出獅群那麼簡單。
雄獅的一生可謂歷經挫折,很多時候想要自保還得和其他雄獅聯合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獅群會有兩個、甚至更多獅王,只不過這種獅王組合成員更多的時候都是兄弟手足。那麼,這些當年被獅群逐出的雄獅,長大之後會不會就認不出自己的母親和姐妹,然後當上了這個獅群的獅王?這豈不是讓最開始的避免近親繁殖失去了意義?
被逐幼年雄獅長大後認識生母嗎?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雄獅會認不出自己的母親?其實,這個想法是部分人大可不必的猜想,應該很多人都去過動物園,雖然自然界中的野生獅子數量已經急劇減少,但很多動物園中都圈養了獅子這樣的猛獸。只不過在不少人眼中,似乎每個動物園中看到的獅子都差不多,難以分辨出它們有什麼明顯的不同,所以才認為雄獅有沒有可能認不出自己的生母。
其實,或許在那些動物的眼中,我們人類的長相看上去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大家的衣著裝扮有明顯不同罷了,而不像它們都披著差不多的毛髮。但是,即便所有人都穿一樣的衣服,相信大家也能分清每個人是誰,因為儘管我們長著相似的五官,在身體構造上也沒有什麼區別,但身高和胖瘦、五官的大小和位置等信息,都可以讓我們將每個人視為不同的個體。
而動物界自然也是如此,它們眼裡的每個同類也是完全不同的個體,而雄獅也不是剛出生就被逐出獅群,對自己的母親和兄弟姐妹一定會記憶,如果是它大概率也活不到成年,更別說當上這個獅群的獅王。事實上,被逐出獅群的雄獅也只可能會去挑戰其他獅群的獅王,這個時候一般是它們成長到5歲左右的時候,而成為獅王后的它們也不會經常和其他成員呆在一起,因為它們的責任是在領地四週遊走,用自己的實力來擊敗那些想要跨入領地的其他雄獅,從而讓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
獅群中獅王和雌獅是如何分工的?
從獅群的組成來說,平均成員數量是17頭,成員少的獅群可能只有8個成員,但成員多的獅群也可能有30個成員,一個獅群可能有好幾代雌獅共同生活,因為構成獅群核心的雌性母獅,一般都不會離開自己的出生地,但卻不可能有幾任獅王同時在一個獅群中生活,包括那些未成年的雄獅。
一個獅群裡不管是只有一頭雄獅,還是有一個雄獅組合,但領頭的雄獅只有一頭,而且,儘管獅王組合的雄獅們在抵禦外敵的時候會團結一致,但面對交配權的問題還是誰強誰的配偶數量更多,因為不一致對外的結果就很可能是只當了幾個月的獅王就被替代。
既然獅王是專門守護領地的,那雌獅自然就是狩獵者的角色了,雖然獅子是大型貓科動物,其他動物真要與其搏鬥往往都不是對手,像斑馬、黑斑羚和野豬,乃至多種鳥類動物和一些烏龜這樣的爬行動物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盤中餐,但是,獅子的獵物往往比它們自己跑的更快,這也是為什麼它們很多時候也只能空手而歸。
所以,對於獵捕動物來說,雌獅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把自己隱藏起來,當自己和獵物之間的距離只有二三十米的時候,直接撲上去一口將獵物的頸部位置咬住,這樣就可以讓獵物沒有掙扎的餘地,並在較短的時間裡窒息而亡。而且,這些在獅群中長期生活的母獅,可以在任何時候進入到所謂的「婚配」狀態,而且整個獅群的母獅是同步進入到這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