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獅群裡的獅王有絕對交配權,所以,那些未成年的雄獅不管有幾隻,都會很快被驅趕出現在的獅群,這大概是獅子避免近親繁殖的自然行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獅群出現兄妹、父女和母子進行繁衍後代的行為。
所以,不管一個獅群的獅王如何更替,雌性獅子都不需要離開自己的領地和群體,然後不斷地和新獅王繁殖下一代。
如果獅群中正值壯年的獅王突然死了,暫時沒有新的雄獅成為新獅王,那這個獅群裡就可能被好幾頭沒成年的兄弟雄獅保護。但是,他們很快就被會新的獅王取代,然後被集體趕出獅群,而那些曾經被它們守護的雌性母獅、包括自己的獅子媽媽和姐妹,都不會那麼有任何實際行動來阻止這一切發生,而它們有可能會聯合起來成為另一個獅群的獅王。
那麼,獅王組合的每頭雄獅都有交配權嗎?它們如何進行分配的?
一個獅群不止一頭雄獅其實並不奇怪,這樣的現象在自然界也算比較普遍的存在,而那些獅群中的獅王組合很多都是被驅逐出來的親兄弟,當然,也不排除可能是它們在自己最困難時遇到的幫手。
一頭雄獅要當上獅王是很難的,年幼時有被新獅王殺死的風險,被趕出獅群後有被其他強大對手幹掉的可能,而要當上獅王還得先戰勝獅群中當時的獅王,而這些都是每一代獅王的必經之路。
為什麼獅王進群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驅逐或者殺死幼獅?
主要就是為了讓雌獅不用再養前任獅王的幼崽,然後和自己交配繁衍後代。當一個獅群中有2頭或更多獅王的時候,實際上都有所謂的交配權,只不過不可能做到分配到一樣多的交配對象。
儘管在抵禦外敵的時候,這些獅王哪怕不是親兄弟也會一致對外,但在繁衍後代這件事上,如果是戰鬥力更強的雄獅,自然也會比獅王組合中的其他成員擁有更多交配對象。不過,一頭雄獅往往只能當2年左右的獅王,儘管在這段時間裡,它們可以確保一部分後代在獅群長大.
但是,一旦獅王自己被其他獅王取代,這些終將會被逐出獅群的幼獅也不能為它做什麼。當一頭獅子失去獅王的身份,更多時候又成為了孤軍奮戰的一員,再難像年少時那樣和同命相連的獅子聯合起來。所以,雄獅很少能活到老年階段,更難自然老死,而身旁沒有子女和配偶,也註定了它們只能暴屍荒野,又或是被其他對手分食。
為什麼說繁衍後代是動物的本能,而贍養父母卻可以算得上是人類獨有的文明?
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獅群在這方面其實還相對好一些,至少呆在獅群裡的母獅子,還有可能在年老之後受到其他群內成員的照顧,比如,當母獅子失去了捕食能力時,群裡的幼獅和其他雌獅子,都會主動將食物分其食用,而不至於這隻母獅子被直接而死,只不過雄獅只有四處戰鬥的宿命,直至生命結束為止。
因為,在自然界中,更多的動物都是在自保,如果所有家庭成員都呆在一個地方,結果很可能就是大家一起餓死,因為在有限的領地範圍內,能夠獵捕到的食物畢竟是有限的,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會發生幼崽被父母所食的殘酷場景。
動物和人類完全不同,它們對環境的依賴很大,所以才有了所謂的發情期和繁殖期,只有適當的季節才能獲取到更多食物,而環境中的溫度也才更有利於提升幼崽的成活率,有足夠多的後代就是一個物種能在地球上長久繁衍生息下去的基礎。
所以,儘管我們尊重生育自由,但也並不會提倡大家都不生兒育女,畢竟更先進的人類社會文明,依然需要有人來建設和創造。
人類是高等動物,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擁有其他動物無法相提並論的智慧基因,當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時候,我們懂得用更多明確的規定來約束和督促自己的行為。儘管我們用來比喻子女孝敬父母的「烏鴉反哺」,很可能並未在自然界中真實上演過,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生養我們的父母始終心存感恩,然後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