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雄獅多年以後,還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2021-01-10 蘇策

獅子雖然是非洲大草原上頂級的獵食者,但跟其他兇猛野獸存在很大區別的就是,雄獅在2年後就會被趕出獅群。

如果不出意外,雄獅的一生將再也見不到生它養它的母親,因為雄獅的道路太過艱辛,要麼成為新任獅王,到了晚年再被其他獅王殺死,要麼就是在挑戰過程中被咬死,亦或者成為流浪獅群中的一員。

或許誰都沒想到,在視頻中威風凜凜的雄獅,命運卻如此悲慘,而本文探討的問題就是,雄獅離開獅群多年後,再見到母親時,能否認得出來?

雄性幼獅為什麼會被趕出族群?

通常母獅一胎幼崽的數量在2~5隻,在生下幼崽後,母獅會有長達半年左右的哺乳期,這些嗷嗷待哺的幼崽,根本不知道,這半年才是它們人生中最安逸幸福的時間。

哺乳期過了之後,母獅就會帶領幼崽學習捕獵技巧,因為獅子處於食物鏈頂端,又是群居生物,所以族群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極為龐大。

獅子通常會捕獵一些中大型食草生物,比如水牛等等,雖說獅子攻擊力勇猛,但獵物也不會束手待斃,因此在捕獵過程中,很多幼崽就會意外身亡,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所以,基本上只有50%左右的幼崽,能活到2歲左右。

2歲的時候對於幼獅來講,是一個命運的分岔路口,雄性小獅子會被驅逐出獅群,除了防止近親繁殖之外,還非常符合獅子族群不斷優化的特性,雖然看上去冷血無情,但這是自然法則。

雌性幼獅就顯得舒服很多,它們可以繼續跟隨母親狩獵,在經過大量實戰狩獵之後,它們就可以成為獅群狩獵組織的一員。

雄獅的命運

2歲左右的亞成年雄獅獨自踏上徵途,它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捕獵能力,因為它只能靠自己。

它們的生活一下子從群居變成獨居,所以絕大多數雄獅都會有一個過渡期,再加上非洲大草原獵物體型偏大,因此雄獅的單獨狩獵變得異常困難。

雄獅在流浪期間也會遇到跟它有同樣命運的雄獅,所以它們會形成一個群體,雖然大家都是雄獅,但是沒有族群作為利益爭鬥,它們很少會下死手的爭鬥。

經過3年左右的鍛鍊期後,雄獅基本上已經處於巔峰狀態,大自然烙印在雄獅體內的法則會提醒它「是時候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族群了」。

所以5歲左右的雄獅就會去挑戰其他獅王,一般情況下,獅群的其他成員都不會幹預,這屬於雄獅之間的戰鬥,不排除個例。

這裡會出現3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為雄獅打敗老獅王,並且將老獅王以及獅群成員咬死,以此讓母獅王進入發情期,儘快生出屬於自己的後代,壯大族群。

第二種情況為雄獅在挑戰過程中受傷逃走,如果傷情不大,那麼在一段時間的休養過後,它還可以去挑戰其他獅王,如果傷情嚴重,可能會影響狩獵,在危機四伏的大草原上,受過重傷的獅子活不久,畢竟非洲大草原沒有病床,只有墓地。

第三者情況為雄獅在挑戰失敗後直接被獅王殺死,那麼也就沒有下文了,全劇終。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我們首先按照數學的方式來算,一般獅子的壽命在10~15歲之間,在這裡算12年,而雄性幼獅在2歲後就會被趕出族群。

所以雄獅的生命周期中,有1/6是跟自己的母親在一起的,如果按照人類生命周期來算的話,雄獅離開母親的年紀,就等於人類的13歲半。

我相信一個13歲半的孩子,即便過了10年、20年、30年或者更久,當再見到母親時,也能認得出來。

而獅子在成年之後,相貌體型幾乎不會發生較大改變,雖然咱們人類看上去感覺獅子都是一個樣,但在獅子眼中,獅子跟獅子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

而且雄獅除了靠視覺辨別之外,還能憑藉嗅覺來辨認,2年時間的朝夕相處,雄獅早就把母親的氣味烙印在了腦海中,你可以把這種氣味當成幾十個數字組成的密碼,言下之意,就是獅子氣味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

所以,當流浪雄獅再見到母親時,它是完全認得母親的。

在某個獅群紀錄片中,雄獅被趕出獅群,照理說是不可能再見到母親的,但紀錄片工作人員將它引導至母親及姐妹前面。

當時雄獅遠遠凝視著母親,似乎在不斷思考,並沒有展現出攻擊性,但母親卻作出了防禦姿態,因為它身邊還有其他孩子。

鏡頭下的雄獅開始慢慢靠近母親,然後用鼻子不停的嗅母親的氣味,這時候母親也用鼻子不停的嗅,最後雙方都放下了戒備,剛開始,雙方都很熱情的蹭來蹭去,但這種行為並沒有持續多久。

雄獅在最後嗅了嗅母親的氣味後,孤獨的離開了,而且它之後流浪的路線,跟母親所在地極為遙遠。

這個紀錄片中的內容,直白的表面,雄獅在多年後,還是能夠認識母親的,但是他卻不能留在母親身邊。

因為對於獅子整個族群來講,雄獅是極為特殊的存在,如果這頭雄獅跟隨母親回去,要麼是這頭母獅的配偶死掉,要麼是自己的孩子死掉。

所以按照人類的視角來看,一個是「現任老公」,一個是「前夫的兒子」,即便這個「前夫的兒子」想跟母親回去也不行,因為它的這個身份,對母親的配偶來講,太危險了。

為了不影響母親的「幸福」,流浪雄獅即便認出母親,也會在短暫相識過後,再次踏上孤獨流浪之路。

如今很多朋友都羨慕獅子霸氣冷酷的外表,以及強悍的實力,但雄獅所背負的殘酷宿命,卻很少有人明白,如果有的選擇,誰不想當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可惜命運如此。

獅子如此,人亦是如此。

——END——

感謝您的點讚與關注。

如有偏差,望海涵。

相關焦點

  • 動物交配六親不認,那流浪雄獅長大以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它們長大以後從外面流浪幾年,有一天無意中遇見了自己的母親,他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我們先說雄性獅子為何會流浪? 它們對獅王的挑戰,取代獅王的位置不僅能更好地傳遞自己的後代,其實這樣做可以防止獅王在繁殖期與自己的雌性後代交配。 因此雄獅的輪換,就是獅子防止近親交配的方式。 不過在雄獅中能夠當上獅王的畢竟是少數,它們大部分都是在流浪中度過一生的。
  • 流浪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還能認得出來嗎?
    雄獅的成長過程異常艱辛,即有被獅群驅逐的無奈,也有獨自適應環境的困苦,更有挑戰權威的悲壯,只有很少一部分雄獅能夠從流浪狀態躍升轉變為獅群的首領,之後還會不時面對著其它雄獅的挑戰。那麼,當流浪的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它還會認得出來嗎?
  • 被獅群驅逐的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知自己的母親嗎?
    區別對待小獅子們在獅群中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需要自己參與到捕獵,也是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是有時效的。當小獅子達到兩歲時,也就是青少年時(也稱「亞成年」),雌性小獅子和雄性小獅子就會被區別對待。雌性小獅子會繼續留在獅群中,而雄獅小獅子則會被成年雄獅驅逐出獅群,從此過上流浪的生活,這就是流浪雄獅的由來。
  • 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因此很多幼年的雄獅就開始了流浪的旅程。 被迫流浪 當獅群出去流浪的時候,幼年的獅子們是在家裡留守的,因此可能會遇到草原上其它的不是動物。因此為了逃命,很多的小獅子可能就和獅群走散了,走上了被迫流浪的道路。
  • 動物之間有親情嗎?成年的獅子離家後,還能認出母親嗎?
    成年雄獅會被逐出獅群,過一段時間後再回來,它還能認出母親嗎?筆者:龍葵草獅子作為野生動物的一員,它與其他野生動物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性。雖然獅子是一種群居動物,但是成年的雄獅需要通過離開獅群,獨自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然而人類社會截然不同,孩子在生成過程中一般都會得到父母的關愛。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親人,自打懂事開始,就已經難以忘記了。
  • 都說畜生交配六親不認,那麼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獅子是非洲草原上的頂級掠食者,和其他肉食類猛獸有些區別的是,雄獅在成年後就會被驅趕出獅群,然後在非洲草原上遊蕩,或者成為流浪獅,或者成為另一個獅群的首領,那麼在獅子的世界裡,母子相遇時,還能彼此認出對方嗎?
  • 都說畜生交配六親不認,那麼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一起來...
    獅子是非洲草原上的頂級掠食者,和其他肉食類猛獸有些區別的是,雄獅在成年後就會被驅趕出獅群,然後在非洲草原上遊蕩,或者成為流浪獅,或者成為另一個獅群的首領,那麼在獅子的世界裡,母子相遇時,還能彼此認出對方嗎?
  •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當獅子群內的雌獅幼崽成年(大約5歲)以後就會被趕出獅子群,所以這些成年的雄獅只能離開母親外出流浪。
  • 動物獨立生活若干年後,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在野生條件下,獨居的動物幼崽在成年之後會離開自己的母親,獨自闖蕩世界。然而我們知道,野生動物四處遊蕩,不僅尋找獵物,還會尋找自己的配偶。那它們在離開母親若干年後遇到再次遇到母親,它們能認出來嗎?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近親繁殖呢? 動物能認出母親嗎?
  • 雄獅能認出自己的孩子嗎?如何辨認?會不會誤殺?
    「殺幼」對新獅王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幼獅就是雌獅的「移動避孕裝置」,如果幼獅活著,雌獅直到它們一歲半以後才會發情;但如果幼獅死了,雌獅會很快再次發情。每一代獅王執掌獅群通常只有兩三年的時候,它們必須儘快生下自己的後代,才能護著後代長大,它們沒時間浪費在當「後爹」上,所以前窩的後代必須要殺死。
  • 流浪不是雄獅的專利,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選擇流浪生活
    因為大多數流浪的都是雄獅,所以給了人們一種錯覺,在獅子裡面,似乎流浪是雄獅的專利,但是你知道嗎?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主動選擇流浪生活,而且出現這些情況的概率還不小。雄獅為什麼要流浪?雄獅的流浪,似乎是剛出生就註定了的,但我們也需要知道的是,不一定所有的雄獅都需要經歷流浪這個階段,如果足夠幸運,它們能夠在同一個獅群過完大半生。可能很多人會不解,獅王不會趕它們走嗎?如果雄獅不離開的話,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嗎?這就要從獅子的生活方式說起了。
  • 雄獅如何能分辨出自己的孩子?
    獅子是一種典型的群居動物,一個獅群中擁有一頭雄性的獅王,有的獅群中可能還有第二頭雄獅,不過在對獅群的統治力和交配權上,都處於從屬地位。雄性獅王在獅群中擁有絕對的領導力和交配權。為了維護對獅群的統治,同時降低以後近親繁殖對種群的傷害,小雄獅在成長到1歲半左右時,就會被逐出獅群,成為流浪雄獅。
  • 流浪雄獅聯盟也有「豬隊友」,這頭雄獅被「坑」慘了
    老虎更喜歡獨居的生活,由於沒有團隊的協作,為了增加自己捕獵的成功率,老虎習慣在山林之地棲息,而獅子則不同,它們更喜歡廣闊的草原,而且它們更擅長團隊合作。有許多人認為,獅子是群居動物,它的個體戰鬥力不算強,其實這是錯誤的。獅子群居是因為習性問題還有就是它生活的環境裡的獵物大都體型較大,比如非洲野牛,動不動就上噸的體重,獅子們必須團隊合作才能更高效的拿下獵物,同時降低自己受傷的概率。
  • 大自然中地主雄獅的王位是父子相繼的嗎,就像木法沙傳給辛巴?
    對斑鬣狗的研究表明,雌鬣狗只對它們出生後才進群的雄鬣狗感興趣,因此雄鬣狗長大後必須放棄在母親身邊舒適的生活,加入別的群才能尋得交配機會。獅子可能也存在類似機制,這從根本上杜絕了近親繁殖。無論早晚,小雄獅為了得到交配權,終究是要遠走高飛的。王位是打下來的雄獅沒有繼承一說,王位都是年輕雄獅憑實力打下來的。
  • 馬蹄吧雄獅聯盟第五集:坦克身材般的馬五,被稱為「戰神」的雄獅
    但更年輕的馬特雄獅聯盟,擊敗了南馬雙雄,就此奪走了坎布拉獅群。導致南馬雙雄的第二次下臺。南馬雙雄下臺後,南下流浪遭到了查爾雄獅聯盟的驅逐,被迫北上,去尋找馬蹄吧雄獅聯盟的北隊成員。但此刻北隊成員只剩下了馬二自己,自身難保,而且一直遇不上!
  • 馬蹄吧雄獅聯盟第六集:兄弟六人走上流浪之路,出道即巔峰
    尤其是南北分隊以後,也沒什麼亮眼的戰績和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吧。2010年3月16日流浪了2個多月的6兄弟來到了原先獅群活動區域南邊的Manyeleti保護區。此時的Manyeleti保護區中南部的地主雄獅是強壯魁梧的Dozie(多姿),多姿就是金髮兄弟之一,它的哥哥是蒲隆地,蒲隆地當年1對4,頂住了4頭壞男孩雄獅的攻擊,最後5頭壞男孩雄獅,才殺死了蒲隆地!
  • 《流浪地球》中,父親對母親說自己愛上了別人,母親卻無動於衷
    流浪地球這種情況在我們公元世紀是幾乎不會發生的,可能不會有那位丈夫會直截了當地對自己的妻子這樣的說話,就算有的話,他的妻子也不會有著和小說當中主角的母親一樣的反應——主角的母親十分地平靜,只是在問了那個人是誰之後,就對她的丈夫說:「那你去吧。」
  • 它們能認出自己的親人嗎?
    「你的未婚妻是你失散多年的妹妹」,是年輕人心目中最毒的詛咒。 但是對於動物,我們似乎不太在意這些,甚至熱衷於近親繁殖,意圖製造出血統更加純正的品種。 先探究一個問題,狗狗是否認識自己的親人? 有研究人員為此進行了實驗。 第一個實驗:幼年犬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一個房間裡放置了兩個籠子,一個籠子是幼年犬的母親,另一個籠子是年齡和品種相同的母狗。結果顯示84%的小狗會優先選擇自己的母親。
  • 雄獅真的能夠一眼識別出鬣狗群的首領嗎?為什麼?
    雄獅是非洲大草原上,鬣狗群少有的不敢招惹的動物之一,而最主流的說法就是:雄獅總是能在鬣狗群中準確地找到鬣狗首領。雄獅一旦找到了鬣狗群的首領,如論將首領擊殺,還是追趕,此時的鬣狗群對雄獅都會瞬間失去了威脅。那麼,雄獅能在眾多鬣狗中準確地找到鬣狗首領,是真的嗎?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 一頭雄獅的江湖:從呱呱墜地到百獸之王,需經歷三個階段
    說到獅群,裡面領頭的就是雄獅,它主要負責守護獅群,通常不參與捕獵,在獅群裡面有著絕對的權力,但是你知道一隻強大的「獅王」,是如何煉成的嗎?小雄獅就是這麼來到世界上的,在它童年的時候,與雌獅並沒有什麼分別,會受到獅群的同樣對待,在母親及獅群裡面其他雌獅的照料下,能過上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但在整個過程中,小獅子們必須時刻擔心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的父親夠不夠強大,因為這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