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生條件下,獨居的動物幼崽在成年之後會離開自己的母親,獨自闖蕩世界。然而我們知道,野生動物四處遊蕩,不僅尋找獵物,還會尋找自己的配偶。那它們在離開母親若干年後遇到再次遇到母親,它們能認出來嗎?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近親繁殖呢?
動物能認出母親嗎?
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動物專家John介紹說:寵物貓能夠分辨出它們的異性親屬。
我們知道,貓咪屬於獨居生物,而且只有母貓參與撫養後代之中,雄性從不參與。但是一些雌性幼崽,長大後能夠分辨出它們的雄性親屬,這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
對此,John介紹說,貓和其他動物分辨彼此的方式叫做表型匹配,它們可以通過特定的方式來了解親屬的特徵,比如:獨特的氣味,特定的方式,並憑藉這種特徵來識別出親屬。
比如:藏原羊生活在高原上,當它們遇到狼群時,藏原羊們會四下逃散。藏原羊的屁股上有一個愛心形狀的白色毛髮,等到了安全的地方時,它們會站在高處。高原上紫外線強烈,它們屁股處的白色毛髮可以反射太陽光線,讓親屬找到自己。
不過,不同的動物尋找親屬的目的並不同,有些動物尋找親屬的目的是為了生存或繁衍,比如:在非洲草原上,落單的小象生存處境非常危險,它只有找到種群才能對抗大型食肉動物。
也有些動物,認親的目的不是生存或繁衍,而是避免近親繁殖。雖然母貓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以及父系家族成員,但它能憑藉獨特的氣味分辨出對方的身份,並避免繁衍後代。
不過,在特殊情況下,即使幼崽能夠認出自己的母親,有時也會回交。比如:無毛貓的繁殖。在上個世紀70年代時,加拿大一個養殖戶發現自家的貓咪幼崽毛髮非常稀疏,對市場敏銳的她意識到這或許可以培養成一種新品種,於是她讓自家的小貓和母貓進行回交,培養了加拿大無毛貓,只不過這種回交方式得來的品種會導致貓咪患有多種遺傳病。
動物怎麼避免近親繁殖?
對於動物來說,即使認不出自己的母親也無關緊要,它們早就有了應對近親繁殖的機制。
對於群居生物而言,它們的後代在長大後,總會有一方要離開自己的種群,加入別的種群。比如:獅子,當獅群中的雄獅長大到2-3歲時,雄獅就會被獅王趕跑,在草原上流浪,等到它們身強體壯時,它們會通過武力決鬥戰勝別的獅群的獅王,加入別的獅群,並在該種群中繁衍生息。
獅群的雌性雖然不會離開自己的種群,但如果種群的獅王是自己的生父,那麼這群雌性的性成熟期會明顯推遲。但一般情況下,一個獅王只會在同一個種群中待上兩年左右,而此時的雌性幼崽還未達到性成熟時期。
人類社會和獅子也一樣, 只不過人類社會是女性離開自己的種群,通過婚姻加入到別的家族。無論是雄性離開自己的種群,還是雌性加入別的家族,本質上都是為了防止近親結婚。
對於獨居的生物而言,當它們長大後,它們要離開母親,到很遠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領地。而且,即使有些動物認不出自己的親屬,它們也能夠避免近親交配。比如:蟋蟀和青蛙雖然認不出自己的親屬,但它們在擇偶時更傾向於選擇血緣較遠的異性。
只有當種群數量較少時,動物們才會從自己的親屬中選擇配偶。比如:華南虎。目前世界上有100多隻華南虎,然而這些華南虎都是上個世紀從野外捕獲的6隻野生華南虎後代。由於原始種群不夠多,以至於現如今所有的華南虎都是近親繁殖的產物。
總結
在自然界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夠認出自己的母親,而且,即使認出對方的身份,也不會像人類一樣贍養自己的母親。
這是因為自然界中的能量是有限的,年長的動物個體死亡有助於節約能量養育更多的後代,對於種群的延續而言,撫養後代比贍養老人更重要。
除此之外,有些動物即使認出自己的母親,也不會像人類一樣開心,因為它們認出自己親人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近親繁殖,而不是為了團聚,更不是為了訴說不在一起的時候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