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靈長類,還有哪些動物能認出自己?

2021-01-07 造就

鏡子測試可以檢驗自我意識存在與否,而最近有報告稱,一條魚通過了這項測試。這重新引發了激烈的討論:難以捉摸的自我意識究竟該如何定義,又該如何測量?

一條藍黑相間的小魚遊到鏡子前,立起身子。鏡子裡反射出它的腹部,以及研究人員打在它喉部的棕色標記。隨即,它掉頭下潛,就著水箱底部的沙子蹭了下喉部,接著又回到鏡子前。

這一刻要麼是革命性的,要麼具有誤導性,不同的科學家有不同的看法。

艾利克斯·喬丹(Alex Jordan)是一名進化生物學家,供職於馬克斯·普朗克鳥類研究所。他認為,這條隆頭魚通過了一項經典的自我認知測試。

科學界一直認為,在鏡子中認出自己的能力體現了某種自我意識,甚至還體現了對他人視角的意識。

近50年來,科學家測試過各種動物:先讓動物熟悉鏡子這種東西,然後在動物身上打個標記,這個標記只能從鏡子裡看到。如果動物照了鏡子,然後觸摸或查看自己身上的標記,它就通過了測試。

人類通常要到蹣跚學步時,才會抵達這個裡程碑。其他物種很少有能通過測試的。能通過的基本都是腦容量較大的哺乳動物,比如黑猩猩。

然而,今年早些時候,論文預印網站bioRxiv.org刊載的一篇即將在《PLOS:生物學》期刊發表的論文報告稱,在一條小魚身上,喬丹等人觀察到了看似體現自我意識的行為。

喬丹的發現在該領域內引發不小的爭議。「有那麼一些研究人員似乎不想把魚納入這個秘密俱樂部,」他說,「因為這樣一來,靈長類就沒那麼特別了。」

喬丹說,如果魚能通過鏡子測試,「你要麼承認魚有自我意識,要麼否定鏡子測試能檢驗自我意識。」或許正確的解釋是兩者兼而有之。

就思維能力而言,一些動物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厲害得多。而鏡子測試或許也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能夠說明問題。要刷新我們對動物思維的理解,或許就得粉碎有關鏡子測試的固有觀念,並設計新的實驗,將每個物種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考慮進來。

確定通過鏡子測試的,只有三個物種

戈登·蓋洛普(Gordon Gallup)讀研究生時,一天對著鏡子刮鬍子,突然想到了鏡子測試,這個實驗最終定義了進化心理學領域。後來,蓋洛普去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就職,得以用三角洲區域靈長類研究中心(Delta Reg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的動物試手。

蓋洛普找來四隻單獨關籠的黑猩猩,分別給它們一面鏡子。一開始,黑猩猩還以為看到了外來者,朝著鏡像又吼又叫,但幾天後就消停了,開始對鏡自照:有剔牙的,有挖鼻子的,有自檢生殖器的。為了證明黑猩猩理解鏡中所見,研究人員把它們麻醉了,往眉毛和耳朵處抹上紅色顏料,然後送回鏡子前。看著鏡中的影像,黑猩猩們抬起手指,摸了摸頭上的顏料。

黑猩猩們成功認出了自己!但更讓蓋洛普驚訝的是,同時接受測試的獼猴就不行。1970年,《科學》期刊發表了這篇論文,「其反響超出了我的預期,」蓋洛普說,「人們被這項發現深深吸引了。」

自1975年至今,蓋洛普都供職於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他向我展示了黑猩猩照鏡子的黑白照片。他說:鏡子測試顯示了自我意識。他對自我意識的定義是「自己成為自己注意對象的能力」。

他認為,這意味著某種罕見的智能。任何可以認出鏡中自己的動物都有可能認識到,其他個體也有自己的思想,甚至產生同理心。「自我」意識意味著「眾我」意識。

蓋洛普最早開展鏡子測試那會兒,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學家比尤拉·阿姆斯特丹(Beulah Amsterdam)也在針對嬰幼兒開展類似實驗,方法是用胭脂點染孩子的鼻子。她發現,大多數孩子到兩歲時就能認出鏡中的自己。

後來,蓋洛普和同事們測試了從靈長類到家雞的一系列動物,但通過的寥寥無幾。大多數動物都止步於將鏡像認為是另一頭動物。

但少數動物還是跨過了這道坎。

黛安娜·萊斯(Diana Reiss)供職於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是一名哺乳動物科學家兼認知心理學家。她在海豚身上開展了各種研究,包括和蓋洛普等人一起開展鏡子測試。

雖然那項鏡子測試沒有得出證據確鑿的結論,但她表示,後續研究表明,海豚可以通過測試。水族館海豚會通過鏡像觀察自己的眼睛和嘴巴,翻轉身體,並吐出各種各樣的泡泡。在被打上黑色標記後,海豚們花了更多的時間查看身體有標記的那一面。

猴子們基本是屢戰屢敗。一些恆河猴經過了幾個星期的訓練才通過測試,它們的頭部活動被限制住,只能盯著鏡子看。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試著用巧克力抹到狨猴身上當標記,以增加學習動力,但沒什麼用。(有的猴子試圖去舔鏡子裡的巧克力)。但在亞洲象身上,萊斯和同事們發現了對鏡自照的現象。萊斯說,紅毛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也都通過了這項測試,此外還有一種鳥類——喜鵲。

不過在蓋洛普看來,確定無疑通過測試的只有三個物種:黑猩猩、紅毛猩猩和人類。他認為,其他物種的證據都不夠確鑿,研究人員在觀察動物行為時,可能加入了自己的偏見。蓋洛普參與撰寫了一些論文,批評一些研究方法和解讀。

哈佛大學生物學家馬克·豪瑟(Marc Hauser)的結果就受到了蓋洛普的質疑。豪瑟的實驗很是拉風,他把絨頂檉柳猴頭頂的蓬鬆白毛染成五光十色,並報告稱,絨頂檉柳猴看鏡子時,摸了自己的頭。然而這項試驗未能復現。豪瑟還被查出在別的研究中捏造數據,最終於2011年離開哈佛。

不過,蓋洛普依然宣稱,他保持開放的心態。「我樂意考慮其他任何物種或能在鏡子中認出自己的可能性,」他說。

問題來了:鏡子測試真的能檢驗自我意識嗎?

現在,輪到喬丹的小魚登場了。

喬丹感興趣的是這樣一個課題:在隨群體生活而進化的過程中,動物會喪失或新增哪些思維技巧?

喬丹等人想探索社會性魚類的認知邊界,於是就想到了鏡子測試。他們先是測試了慈鯛——沒有通過。接下去測哪種魚呢?「當然是隆頭魚了,」喬丹說,「這種魚聰明至極,而且具有高度社會性。」

隆頭魚生活在珊瑚礁中,專門啄食大魚身上的寄生蟲和死皮,而大魚也有可能輕輕鬆鬆地吃掉它們。隆頭魚整天生活在危險之中,必須精明異常,才能保全自己。喬丹說,不論在實驗室裡還是在野生環境下,隆頭魚都對環境充滿了好奇心,也很留意人類的動向,會試圖清理人類的手或面膜。

在鏡子前,隆頭魚似乎經歷了和黑猩猩一樣的階段。先是對鏡中的「魚」發起攻擊,然後出現一些反常行為,比如在鏡子前倒過來遊泳。幾天之後,它們呆在鏡子前的時間變長了,仿佛在研究自己鏡中的影像。

接著,研究人員從這些魚裡面找出進展看似不錯的,給它們打上標記——在每條魚的喉嚨部位,注射一點棕色材料到皮下(對照組則為無色材料)。隨後,一些魚似乎在鏡子前研究起了這些標記,然後跑到石頭或沙子上去蹭——喬丹說,魚類沾上讓它不適的東西後,常會通過這樣的行為將其去掉。通常,經過這番折騰,它們又會回到鏡子前。作者們總結稱,實驗中,走到這一步的四條魚裡面,有三條通過了鏡子測試。

這篇論文輾轉了三年多才得以發表。同行評議基本是個閉門流程,領域內專家針對投遞給期刊的論文作出匿名回應。不過,在對隆頭魚論文的評議上,蓋洛普署了名,喬丹說,評議結果是「強烈反對」。

對於魚能認出自己這個想法,蓋洛普笑而不語。在他看來,實驗中,隆頭魚表現出來的行為模稜兩可。他在其中一篇評議中寫道:隆頭魚蹭自己喉部或許是告訴鏡子裡的魚應當怎麼做,喬丹表示,就好比人類跟別人說「你下巴沾著芥末醬呢!」他說這個解釋「牽強至極」。

萊斯說,她也曾為多本刊物多次評議這篇論文。對於「倒過來遊泳說明魚在測試鏡子原理」的推論,她表示說服力不夠。她和蓋洛普也都發現一個問題:棕色的標記有點類似寄生蟲——隆頭魚會本能地作出反應——而不像對其他動物,標記是反常現象。「我覺得這樣的說法還需要更加有力的證據才行,」萊斯說。

針對評議者的反對聲音,喬丹等人在研究中加入了更多的控制實驗。現在,論文終於被接受了,喬丹說,正是有了這個艱苦卓絕的修訂期,這項研究才變得更加有力。

亞利桑德拉·霍洛維茨(Alexandra Horowitz)是紐約市巴納德學院的一名心理學家,專攻狗的認知。她稱這項研究「不可思議」。她說:「我想,這挑戰了我們對魚類切身體驗的預設。」

喬丹想讓世界知道,魚可以聰明到何種程度。不過他說:「我絕不會說魚跟黑猩猩一樣聰明;或者說隆頭魚智力相當於18個月大的嬰兒。不是這樣的。」他認為,這篇論文的主旨更多地關乎科學而非魚類:「鏡子測試所檢驗的也許不是自我意識。」那麼問題就來了:它檢驗的究竟是什麼?有什麼能改進的地方嗎?

到底什麼是自我意識?

有時候,動物搞不懂鏡子這件事,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

作家瑪麗·蘿拉·菲爾波特(Mary Laura Philpott)住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她常常在凌晨時分被響亮的敲門聲吵醒。開門一看,永遠是那隻小烏龜。她給這個喜歡惡作劇的爬行動物起了個名字,叫弗蘭克。時間長了,她終於開始懷疑,弗蘭克可能是在挑釁或攻擊另一頭龜——門上鏡面材料中那頭陌生的烏龜——如此夜復一夜。

但一頭動物通不過鏡面測試,並不意味著這個物種內沒有一個成員能通過。它作為肯定性測試的意義,是大過否定性測試的。那麼,就算動物能認出鏡中的自己,這又能說明什麼呢?對此,研究界意見不一。

「認出鏡中的自己似乎需要高級的智力形式,」1970年時,蓋洛普曾這樣寫道。「這些數據似乎有資格作為第一批實驗性證明,印證非人生命形式的自我概念。」

按照蓋洛普的描述,一個物種要麼有自我意識,要麼沒有自我意識——大部分都沒有。「這促使很多人投入大量時間,圍著他們最喜愛的實驗室動物,想方設法,去挽回它們在智力上的尊嚴,」他告訴我說。

但萊斯等人認為,自我意識更可能是一個連續變化的區間。

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埃默裡大學靈長類學家弗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等人證明,捲尾猴跟鏡像對視的時間,多於跟有機玻璃後陌生猴子的對視時間。這可能是個中間結果,介於有自我意識和沒有自我意識之間:捲尾猴似乎不認識鏡中的自己,但也沒有把它認成別的猴子。

「自我意識」的定義並未在科學界達成共識,提起它,科學家們也是五味雜陳。

萊斯認為,鏡子測試展現了「自我意識的一個方面」,與之相對的是人類那樣的全套認知能力。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生物學家馬克·貝科夫(Marc Bekoff)和康奈爾大學的保羅·謝爾曼(Paul Sherman)提出了一個「自我認識」譜系,涵蓋範圍從不經大腦的反射,一直到人類級別的自我理解。

喬丹很喜歡譜系化的想法,並認為,隆頭魚或許落入自我認識譜系的低端。他指出,挪開尾巴以免被踩到,或是蹭掉鱗片上的寄生蟲,這些跟坐思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不能同日而語。他說,這個領域內,一些人也支持他的觀點,即鏡子測試所檢驗的或許並不是自我意識。「我想,我們對動物認知的理解需要修訂和重估了,這是研究社群想要的結果。」

而這個領域內大多數科學家都同意的一點是:認識鏡中自己的能力跟社會性之間確實有所關聯。在鏡子測試中表現良好的動物都生活在群體中。

1971年,蓋洛普等人做過一項耐人尋味的研究。他們發現,那些在圈養環境下出生並被單獨養大的黑猩猩都沒有通過鏡子測試。凡是通過測試的,都出生在野外,在社會群體中長大。

蓋洛普認為,這一發現佐證了芝加哥大學哲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觀點:跟他人的互動塑造了我們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不可能自己生發出來,」米德在1934年寫道。

蓋洛普認為,認出鏡中的自己,理解他人的思想狀態,甚至產生同理心,其間存在明確的關聯。「一旦你能成為自身注意的對象,你就能開始思考自身,你可以推己及人,推測他人的類似體會,」蓋洛普說。在進化過程中,並沒有哪個物種照過鏡子,但有的人可以在同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透過鏡子這扇「窗」

2006年,研究人員參考亞洲象的社會性,對鏡子測試作出了改進。

喬書亞·普洛尼克(Joshua Plotnik)是一名比較心理學家,現任職於亨特學院,他曾與德·瓦爾和萊斯一道參與此項研究。在之前的實驗中,大象們並沒有通過測試,它們被置於密閉空間內,對著一面很小的鏡子。但在修改過的測試中,研究人員用了一面2.4米見方的鏡子,讓大象一眼看到全身。大象還能走到鏡子跟前,可以立起身子看鏡子後面,或是跪下來瞄鏡子底下。

他們還讓大象結對接受測試,「讓它們有機會將同伴作為參照系,」普洛尼克說。當大象看到鏡子裡的同伴站在一頭陌生大象的旁邊,它或許就能推斷那頭陌生大象就是自己。

這一次,三頭大象中有一頭通過了測試。普洛尼克說,在尚未發表的結果中,其他大象表現喜人。

「你必須從你研究的那種動物的視角出發,」普洛尼克說。舉個例子,大象喜歡糊一身泥,對身上的斑點可能毫不在意,這一點跟會梳理毛髮的動物相比,就很不相同。大猩猩會梳理毛髮,但它們最討厭對視。在鏡子測試中,它們的表現遜色於黑猩猩或紅毛猩猩,或許可以由此解釋。

普洛尼克認為,未來的實驗應該考慮到每一種動物的動機和視角。舉個例子,鏡子測試是訴諸視覺的,但大象更感興趣的是嗅到、聽到的東西。「你測一種主要感官並非視覺的動物,結果它沒通過,這公平嗎?」普洛尼克說。「狗也一樣。」

狗很不擅長認出鏡子裡的自己。但最近,霍洛維茨專為狗設計了一項「嗅覺鏡子測試」。她發現,在給狗自己的尿樣加上額外的嗅覺標記之後,狗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嗅這些樣本。

「作為視覺動物,我們很難設身處地地想像非視覺動物的感官世界,」霍洛維茨說。但要理解它們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她說。

萊斯自稱霍洛維茨的朋友,她並不認為,「嗅覺鏡子」的研究證明了狗能認出自己。但她覺得,從這項實驗引申開去或許非常有趣。「我們還能怎麼設計測試,去窺探動物的自我認知?」她說。

作為同理心發達的智人,我們要站在他人立場看問題都得費一番周折。然而,這樣做不僅有助於理解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也有助於保護世界。

舉個例子,普洛尼克說,亞洲象棲息地匱乏,這正在加劇瀕危物種和人類之間的衝突。「圍繞這一衝突的解決方式,爭論十分激烈,但我想,其中缺了一塊,那就是大象的視角。」他說。將這種厚皮動物放在鏡子面前,以及由此獲得的洞見,或許能打開一扇窗,幫我們一窺大象的想法。

翻譯 | 雁行

校對 | Lily

來源 | Quanta Magazine

相關焦點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兇猛動物
    那麼曾經存在過的生物都有哪些讓人覺得比較兇殘的呢?想必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恐龍了吧,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恐龍曾經是地球上的絕對統治者,最終由於小行星撞地球引起的氣候變化而滅絕。那麼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了的比較兇猛的生物呢?今天來科普9種曾經存在的兇猛生物。1,巨型馬陸,又名千足蟲。
  • 除了北極熊 寒冷的北極還有哪些動物?
    除了北極熊 寒冷的北極還有哪些動物?時間:2016-04-29 21:29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除了北極熊 寒冷的北極還有哪些動物?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在北極,無論是一級   原標題:除了北極熊 寒冷的北極還有哪些動物?     在北極地區的最南部,植物作為初級生產者,每年只有不到半年的生長期;向北進入北冰洋腹地的島嶼上,植物的生長期就會短至幾天,甚至完全沒有,生產者們在這裡處於常年「冬眠」的狀態。
  • 500多種靈長類動物一半以上瀕臨滅絕
    「超過一半的靈長類物種瀕臨滅絕。」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日前,一份由西北大學研究團隊和國際靈長類動物學家完成的研究報告顯示,人類的「親戚」正在快速減少。我國的靈長類動物都有哪些種類,它們分布在哪些區域,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他們呼籲,人們應提高對世界靈長類生存困境的認識。
  • 動物獨立生活若干年後,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在野生條件下,獨居的動物幼崽在成年之後會離開自己的母親,獨自闖蕩世界。然而我們知道,野生動物四處遊蕩,不僅尋找獵物,還會尋找自己的配偶。那它們在離開母親若干年後遇到再次遇到母親,它們能認出來嗎?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近親繁殖呢? 動物能認出母親嗎?
  • 嚴酷的沙漠裡除了駱駝,還有哪些動物呢?
    沙漠是一個很乾旱,很酷熱的地方,那麼你們知道到底會有哪些動物會生活在沙漠裡呢?沙漠對於人類來說是無法生存的,是一個無人區,但是還是有不少動物存活在沙漠裡,經過無數年的演化,早已經適應了沙漠中嚴酷的環境,甚至出了沙漠都會死。
  • 除了人類 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是「沒爹」的孩子?
    母猴會如此善用發情期,全是為了確保自己的下一代能擁有最優良的遺傳基因,自然也會細心養育剛出生的幼猴。然而對類人猿來說,它們只有「媽媽」,沒有「爸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凡是進行有性生殖的動物,怎麼可能會沒有爸爸?俗話說:「父母養育之恩,重如山,深似海。」但是除了人類,其他靈長類動物確實沒有這句話中所指的那種爸爸。
  • 不可得罪的超智商動物,除了虎鯨,還有哪些高智商動物?
    世界上很多動物都是有靈性的,甚至有的動物的智商很高,可以與我們人類相媲美了,如虎鯨的智商就相當於我們十四五歲的人類,除了虎鯨,還有哪些高智商的動物?海豚和海豹的智商都很高,所以經常被動物園訓練,然後進行各種精彩的表演。
  • 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靈長類動物腦容量
    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演化》 相較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度,靈長類動物的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其腦容量
  • 魚兒面對鏡子能認出自己嗎?今天18:00檔,CCTV -1《正大綜藝·動物...
    工作人員錄製了主人和四位陌生人呼喚小橘名字的聲音並分別播放給小橘聽對陌生人的聲音小橘毫無反應唯獨在聽到主人的呼喚後立即起身來到音箱周圍左聞聞右看看顯然認出了主人的聲音得知闊別已久的小橘仍記得自己主人被深深打動看來貓並非只有短期記憶對它的好
  • 靈長類動物智商排序 猩猩位列第一
    不過負責動物智商研究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斯·李說:「猩猩可能同人類有更為非同一般的親緣關係。它們甚至可能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起過關鍵作用。」猩猩曾經廣泛分布在亞洲的密林中,由於棲息地遭破壞和受到偷獵威脅,目前它們瀕臨滅絕,只有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上能夠見其蹤影。研究還有一些其他意外發現,比如大猩猩沒有蜘蛛猿智商高。之前一直位列智商前十位的狒狒在這次排序中跌到了第14位。
  • 動物也有例假! 除了人類還有什麼動物會來月經?
    動物也有例假! 除了人類還有什麼動物會來月經?時間:2016-09-03 12:37   來源:就醫160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動物也有例假! 除了人類還有什麼動物會來月經? 小夥伴們有沒有想過,除了我們人類的女性會來月經之外,還有什麼動物會來月經?
  • 人猿起源-靈長類動物
    猿是一個總稱,靈長類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大多為雜食性,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較慢。高等種類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
  • 海豚可能是地球上最聰明動物 與靈長類驚人相似
    它們有哪些「小聰明」是我們不知道的?為此,我們特邀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分子進化研究方向的張鵬教授,解讀關於海豚的最新研究。  海豚的大腦從外形上來看,很像人類的大腦,二者在大小、質感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海豚和人類的大腦工作方式並不相同。海豚的大腦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大腦都有獨立的供血系統,而且不會同時休息。
  • 哪種靈長類動物的搏鬥能力最強?是人類、山魈,還是銀背大猩猩
    靈長類動物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一類動物。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有大猩猩,黑猩猩,紅毛猩猩,各種狒狒和猴子等。包括我們人類在內,一般認為靈長類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是銀背大猩猩,它也被認為是打鬥能力最強的靈長類動物,因為搏鬥主要還是靠體型說話的,大猩猩在四足狀態行走時肩高0.8~0.9米,兩腳站立時則高達1.6-1.8米,雄性比雌性更大,因為它的膝蓋部位無法真正伸直,所以它的實際身長還要略長一些。
  • 懶猴,唯一能噴射毒液的靈長類動物,卻在人類面前舉起投降的雙手
    在自然界中有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而這些動物一旦被人類看上,就很有可能讓它們從野外被抓,從而化身為我們的寵物。懶猴便是其中一種被迫成為寵物的野生動物,它之所以能被人類所喜愛靠的不僅僅是它可愛呆萌的外表,還有它們看似可愛的舉動。
  • 它們能認出自己的親人嗎?
    除此之外,王室終結者卡洛斯二世還有其他遺傳疾病,一個是垂體激素不足,還有一個是有嚴重的腎病,這都是因為祖上近親結婚,導致基因紊亂的結果。 歐洲貴族中,為了保持血統純正,近親結婚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受到家族讚揚的。 近親繁殖確實有自己的優勢,能延續父本母本的優良性狀,但也會帶來很大的基因隱患。
  • 靈長類動物能區分熟人面孔—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ierfotoagentur 近日,研究人員在獼猴大腦中鑑別出兩個新區域,似乎能幫助該動物識別
  • 靈長類動物對死亡也有認識
    研究者們從認知、心理和生理方面廣泛研究了非人類動物的死亡,這也被稱為「比較性死亡學」【1*】。在對靈長類動物的「比較性死亡學」進行的第一次深入研究中,京都大學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的André Gonçalves和牛津大學的Susana Carvalho分析了200多年來關於非人靈長類動物怎樣面對同伴死亡的文獻記錄。
  • 揭秘克隆猴誕生:靈長類動物的克隆難度為何這麼大
    這需要很長的練習,並非每個人都能精準且快速地操作去核、細胞融合,流程的優化極大地幫助了我們。」   靈長類動物的克隆難度為何這麼大   截至目前,已經有23種哺乳動物通過體細胞核移植的方法被成功克隆,它們有的作為動物模型用在科研中,有的則作為人類潛在的器官供體來源(例如克隆豬)。
  • 如果是,其它靈長類動物是否也能擁有智慧?
    人類作為地球上眾多物種之中的一個,顯著區別於其它任何一種生物,人類擁有其它動物都沒有的東西,那就是智慧和意識。而其它動物只有本能,並不具備複雜的思維和意識。是什麼力量讓人類進化到如此程度?人類真的是進化而來的嗎?對於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任何科學家能夠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我們沒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