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類 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是「沒爹」的孩子?

2020-12-03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pexels

撰文 | 李相僖、尹信榮

翻譯 | 陳建安

「猴子屁股紅,紅紅的蘋果,蘋果好好吃,好吃的香蕉……」小時候,我常會和朋友開心地唱著這首兒歌,但走進動物園仔細看看猴子的屁股,我發現雖然坐著的那一塊有淺淺的粉紅,卻不是真正的紅色。這是怎麼回事?

兒歌歌詞其實並沒有錯,只有母猴,而且只有在特定期間它們才會變成紅屁股。母猴屁股變紅,表示它正處於發情期。一般來說,母猴只有在發情期才允許公猴接近並進行交配。它通過紅屁股發出信號,促使想要交配的公猴們進行激烈的競爭。母猴會如此善用發情期,全是為了確保自己的下一代能擁有最優良的遺傳基因,自然也會細心養育剛出生的幼猴。然而對類人猿來說,它們只有「媽媽」,沒有「爸爸」。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凡是進行有性生殖的動物,怎麼可能會沒有爸爸?俗話說:「父母養育之恩,重如山,深似海。」但是除了人類,其他靈長類動物確實沒有這句話中所指的那種爸爸。

大猩猩與黑猩猩,不同的交配模式

自然界中不會有白白浪費寶貴資源之事,動物交配孕育後代也是如此。雄性的生育能力可謂無限強大(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是這樣的),不僅擁有數量龐大的精子,而且能與眾多雌性進行交配,無論對方是否已經受孕。雄性此生的目標,就是儘可能地把精子傳遞給更多雌性,傳遞的精子越多,繁衍出更多後代的概率越大。

相較之下,雌性的生育能力十分有限,不僅卵子數量少,而且從懷孕、生產到哺乳的這段時間內無法再次受孕,所以當機會來臨時,雌性只會選擇最優質的精子。可以說,雌性重質不重量,雄性則完全以量取勝。由於雌雄兩性在繁衍後代的立場上大相逕庭,因此兩方必須採取完全相反的策略。

對大多數的類人猿來說,雄性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取決於養育後代所需要付出的辛勞程度,以及雌性在發情期間可以交配的雄性數量。一般而言,雌性付出越多心力來照顧幼兒,雄性就越不需要參與照顧的工作。相反,若雌性不太照顧幼兒,這個責任就會落到雄性身上,因為雄性在懷孕及生產過程中付出的精力相對較少,剩餘的精力便會傾注在照顧後代上。

如果所有雌性都在同一時間發情會怎樣呢?那麼雄性只會在有受孕機會的發情期內接近雌性,其他日子則無須在雌性身上浪費時間與精力,並不需要一年到頭都守在雌性身邊。這樣的策略實在是相當經濟。

不過,這也代表著所有雄性都會在同一段時間內向著雌性蜂擁而上,大家都想繁衍後代,怎麼辦呢?為了獨佔與雌性交配的機會,雄性必須互相打鬥以獲取勝利。那麼,寶貴的發情期不就因為打架而浪費掉了嗎?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雄性平時就會通過打鬥來決定階級地位。一旦階級確立,在發情期間只有地位高的雄性才能接近雌性,並從容不迫地專心交配。擁有領導地位的雄性通常只要一聲威嚇就能控制場面,然而這樣的控制往往無法依靠單一的雄性力量,而是由幾個地位高的雄性聯合起來嚇走其他落敗的競爭者。這種行為模式對勝者十分有利,敗者則可能永遠不會再有交配的機會。可事實上,雌性才是其中真正的勝利者。雄性之間會自動進行優勝劣汰,只有最強壯、最優秀的雄性才能與雌性交配,這大大減少了篩選對象的麻煩,雌性應該會想拍手叫好吧。

動物在互相競爭時,勝負通常取決於體形與尖牙,這兩種特徵越強大,雄性就越有優勢。類人猿中有這樣的物種嗎?有的,大猩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公母大猩猩在體形、頭骨與尖牙大小上有著相當顯著的差異。兩性在外觀上的差距,決定了雄性群體競爭的激烈程度。相較於雌性,雄性的體形越巨大,說明雄性間的競爭越激烈。而母大猩猩發情時,只有勝利的公大猩猩才能接近。

也有完全相反的例子,那就是黑猩猩。每隻母黑猩猩的發情期都不一樣,這就意味著一年365天裡,天天都有等待受孕的母黑猩猩。這種情形反而讓公黑猩猩相當苦惱,它們不僅一年到頭都必須追著母黑猩猩,而且得防範其他公黑猩猩(大猩猩只會在發情期稍微看守),無論精力多旺盛的公黑猩猩都會覺得應付不來。母黑猩猩也同樣焦慮,它們可不像母大猩猩那麼好命,只要舒服地坐著等待,就會有經過認證的強壯公黑猩猩靠近。

於是,黑猩猩發展出了與大猩猩截然不同的交配模式,母黑猩猩會與儘可能多的公黑猩猩進行交配。當然,公黑猩猩也抱著同樣的想法。群居的黑猩猩雖然也有首領,但公黑猩猩之間不會專門通過打鬥來決定階級地位,無論是誰都可以接近正在發情的母黑猩猩。

群居的黑猩猩一年到頭都可以進行交配,那公黑猩猩要靠什麼來擊敗其他對手以繁衍自己的後代呢?答案就是靠自己的精子。它們會儘可能傳遞更多的精子,與其他公黑猩猩的精子一較高下。在這種情況下,領先對手的秘訣就在於如何製造出數量龐大的精子,而這不需要巨大的體形,只要有足夠大的睪丸就可以。所以,公黑猩猩、母黑猩猩在體形或頭骨上的差異雖然不大(只有尖牙的差異較大),但從身材比例上來看,在類人猿中,公黑猩猩的確擁有特別大的睪丸。

人類的繁衍策略:當個好爸爸

母黑猩猩完成交配,生出小黑猩猩,但它的卵子到底選擇了哪只公黑猩猩的精子?這一點無從得知,也就無法確定孩子的爸爸是誰。母大猩猩就能明確知道孩子的爸爸是誰嗎?也不一定。公大猩猩的地位再高,也不能保證能夠成功繁衍出自己的後代。甚至有研究指出,比起群體中那些中間階級的公大猩猩,地位最低的雄性反而容易接近雌性,在繁衍後代上更有利。因為強壯的大猩猩會直接排擠中間階級的大猩猩,對那些瘦弱的雄性「不屑一顧」,甚至放任不管。每當高階的雄性忙著爭奪地位時,未參與打鬥的低階雄性就會與雌性一起玩耍,討它們歡心。這麼一來,大猩猩就變得與黑猩猩一樣無法確定孩子真正的爸爸是誰。

無論是哪一種交配模式,雄性都無法保證「雌性生下的是繼承了自己基因的幼子」,因此雄性類人猿對幼子不會有任何感情,只會專注於交配,並不會把精力浪費在照顧後代上。所以我才會說「類人猿沒有爸爸」,因為在類人猿的世界中,會養育幼兒的雄性並不存在。

但人類不一樣,人類男性的體形不像大猩猩那般強壯巨大,睪丸大小也不如黑猩猩,所以他們採取了與其他靈長類動物迥然不同的行為模式——精心養育子孫後代。

女性會隱藏發情期嗎?

要讓男性提供食物,前提是必須確認孩子繼承了該男性的基因。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男性就等於是為了守護別人的基因而白費力氣。那要如何才能確保女性肚子裡懷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呢?只要像大猩猩一樣,一直守在發情期女性的身邊,不讓其他男性靠近就行了。

現在換到女性立場上想一下,男性不斷提供肉類和保護,對女性的生存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女性的發情期頂多每個月一兩天,那其他日子不就沒有肉吃了?所以女性發展出一種偽裝策略,只要假裝自己總是處在發情期,就能持續得到肉類。為了徹底偽裝,女性不僅要矇騙男性,甚至還要自我欺騙,久而久之,連女性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發情期是什麼時候。於是,無法確知發情期的人類變得可以隨時交配,這樣,男性也會守在同一名女性身邊。

一個男性與一個女性,以性與食物作為媒介組成搭檔,進而進化出男女分工、建立核心家庭與直立步行等一整套行為模式,這就是「洛夫喬伊的假說」,出自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的歐文·洛夫喬伊(Owen Lovejoy)教授。他於1981年在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中發表了《人類的起源》(The Origin of Man)一文。這篇文章引起社會大眾激烈的討論,也讓他聲名大噪。

一些人類學學者想進一步驗證這項假說是否屬實。如果洛夫喬伊教授的觀點正確,我們就應該能在早期人類身上發現直立步行的痕跡,再加上男性之間的競爭比較溫和,因此可以推論出男女在體形與尖牙上的差異不會太大。如果觀察長期被認為是人類祖先代表的「阿法南方古猿」,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推論只對了一半。雖然阿法南方古猿的尖牙比現代人類的牙齒大,卻比黑猩猩或大猩猩的尖牙小,兩性體形的差異同樣介於現代人類和大猩猩之間。科學家從這些特徵推測出,阿法南方古猿與現代人類和大猩猩不同,應該具有另一種特殊形態的兩性關係。

2009年的《科學》期刊中刊載了關於「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的大規模研究結果,它們是比阿法南方古猿更久遠的早期人類。洛夫喬伊教授的科研團隊也參與了此研究,通過解剖學上的特徵分析,他們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始祖地猿是直立步行的物種,雌雄兩性間的體形差異不大。這表示洛夫喬伊的假說是正確的嗎?

從最近30年的研究結果來看,洛夫喬伊的假說很有可能是錯的。首先,人類不是唯一會在發情期外有性生活的動物,如海豚,而在血緣上與人類最親近的倭黑猩猩(Panpaniscus)也隨時都能發生性行為。然而,這些動物並沒有組成核心家庭。

更令人驚訝的是,人類根本不會隱藏發情期,這與洛夫喬伊的看法亦有所出入。處於發情期中的女性,其言談舉止會不自覺地與平時不同,而男性也會不自覺地做出相應反應。從人類學的研究結果來看,女性在排卵期時,不僅會聲調變高、食慾降低,而且會將自己打扮得特別漂亮。男性則會不自覺地被排卵期女性的氣味吸引並靠近,分泌睪酮。更神奇的是,男性會隨著當時自己是否有伴侶,而對排卵期的女性做出不同反應。換言之,一名男性哪天若是突然覺得某位女性格外有吸引力,或許就是雄激素在作祟。

黑暗中的黎明:人類「爸爸」誕生

事實上,人類的家庭結構是非常特殊的,尤其是成員中一定會有一位成年男性,這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截然不同。靈長類動物的基本社會單位通常是一對母子,媽媽生下幼兒後便會一直照顧它,直到它長大成年並且能獨立謀生。雖然其他雌性偶爾會幫忙照看年幼的孩子,但養育幼子的責任仍是由媽媽獨自承擔。相較之下,人類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通常會接受來自第三方的協助,兩人共同陪伴孩子成長,或是提供養育孩子所需的物質條件。在一般的家庭中,這個第三方角色指的就是爸爸。

大部分的雄性動物為了繁衍後代,必須從同性間的激烈競爭中取勝,這導致它們一生都專注於地位排名與打鬥,卻不怎麼關心(可能是自己的)幼子。人類爸爸則是一大例外,他們在家庭中恪盡父職,毫不吝嗇地在孩子身上投注真情、父愛以及大量的時間與物質。按照洛夫喬伊教授的論點,人類爸爸之所以會出現這些行為,全是因為孩子繼承了自己的基因。但奇怪的是,人類男性與其他類人猿一樣,並沒有辦法確定孩子是否真的繼承了自己的基因。(現代人當然可以通過DNA鑑定來證實這一點)這或許說明人類的爸爸不是生物學上的爸爸,而是一種文化上的概念。換言之,人類在一夫一妻制度下,男性「相信」太太生下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爸爸。

人類對於父親的定義已超越了生物學上的親子關係,而是由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精神層面上的「信任」所孕育出來的。這使得男性在生理上也相應進化出另一種狀態。男性在結婚生子後,體內分泌的雄激素會逐漸減少。在生物學中,雄激素掌管了「雄性化的表徵」,這表示男性在成為爸爸後,「雄性動物的野性」會慢慢消失。

洛夫喬伊的假說如今已漸漸站不住腳,男性與女性不再只是單純生物學上的雄性與雌性,更進一步進化出社會與文化上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極致人性上的存在,人類爸爸就是這樣一個最好的證明。

相關焦點

  • 人類中心視角的錯誤:為什麼其他靈長類沒有變成人類?
    不同的演化道路事實上,不只是黑猩猩,幾乎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和人類的發展軌跡不太相同。古人類學家布裡安娜·波比納(Briana Pobiner)認為:「不同不代表其他靈長類動物生活得不好。」去人類中心視角根據古人類學家和靈長類動物研究者們對黑猩猩的多年研究可知,它們在語言、認知、社會等多個方面都演化非常出色。所以並不是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進化成人類,而是人作為靈長類動物的一種,與其他動物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
  • 科學家研究分析了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進化為人類的原因
    華盛頓史密森學會的古人類學家布裡亞娜·波比納發表在《生活科學》的論文指出:「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進化成人類的原因是它們做得很好。所有現存的靈長類動物,包括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美洲的吼猴和馬達加斯加的狐猴,都證明了它們可以在自然棲息地很好的繁衍生息。」
  • 哪種靈長類動物的搏鬥能力最強?是人類、山魈,還是銀背大猩猩
    靈長類動物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一類動物。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有大猩猩,黑猩猩,紅毛猩猩,各種狒狒和猴子等。不過其他靈長類動物在和銀背大猩猩打鬥的時候,基本上就都沒有勝算了,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如果赤手空拳跟銀背大猩猩廝打的話,弄不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因為我們人類在打鬥時通常都是用腳和拳頭,但是銀背大猩猩的胳膊粗壯有力,嘴巴的廝咬力更是我們人類所比不了的。
  • 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靈長類動物,你造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靈長類動物,你造嗎?人類大概是唯一有可能陽痿的人科動物。畢竟,桃子今天要科普的冷知識是: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所有靈長類動物。這是因為人類社會是個兩性混居因而高度競爭的社會。但其他靈長類動物,比如大猩猩,就不是。大猩猩的社會通常都是由一頭強壯的雄性統治著後宮佳麗三千人。這些後宮佳麗幾乎沒有機會邂逅其他雄性。因此她們在嘿嘿這件事上別無選擇,也毫無對比。
  • 為什麼不是所有靈長類動物都能進化成人類?
    華盛頓史密森學會的古人類學家布萊安娜·波比納對生命科學說:「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進化為人類的原因是它們做得很好。」 如今,所有活著的靈長類動物,包括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美洲的吼猴和馬達加斯加的狐猴,都證明它們可以在自然棲息地繁衍生息。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人類學教授林恩·伊斯貝爾說:「進化不是進步。」
  • 除了靈長類,還有哪些動物能認出自己?
    近50年來,科學家測試過各種動物:先讓動物熟悉鏡子這種東西,然後在動物身上打個標記,這個標記只能從鏡子裡看到。如果動物照了鏡子,然後觸摸或查看自己身上的標記,它就通過了測試。人類通常要到蹣跚學步時,才會抵達這個裡程碑。其他物種很少有能通過測試的。能通過的基本都是腦容量較大的哺乳動物,比如黑猩猩。
  •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生殖器官為何如此獨特?
    人類進化了十多萬年, 我們與很多靈長類動物都有很近的親緣關係,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和大猩猩、長臂猿這些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的性器官非常獨特,比如男人的陰莖明顯比其他靈長類動物大。再比如,女性的臀部也比其他動物豐滿。
  • 為什麼在所有的靈長類動物當中只有人類沒有毛髮
    我們都知道人類屬於一種高級動物,而和人類最為相似的猩猩、狒狒猴子等都是屬於靈長類動物的,但是為什麼人類卻沒有毛髮呢?而事實上在很久之前人類的祖先(人猿)也是擁有毛髮的,但是經過漫長的歲月的進化毛髮逐漸被淘汰,但是為什麼人類要摒棄毛髮呢?同為靈長類的我們有什麼不同之處?
  • 為了與非人靈長類動物交流,科學家都做過什麼實驗?
    非人靈長類動物中,與人類最為相近的就是猿類,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二者最基本的區別就是群體之間是否能夠用語言進行交流。靈長類動物學家常常會對靈長類動物的行為進行長期觀察,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進行互動,教它們說話是其中最有趣,也是最有意義的互動方式。
  • 靈長類動物對死亡也有認識
    根據考古記錄,早期的人類就已經開始做一些其他靈長類動物不做的事—有意識地用土掩蓋死者。
  • 人類屠殺近親:全球1/4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圖)
    點擊進入>>>   國際動物專家指出人類正把自己的近親推向絕種邊緣人類對森林的毀滅性行為使靈長類動物失去家園。  本報綜合報導 國際靈長類動物學會和自然保護國際等組織的50名專家聯合撰寫的《靈長類動物處於險境》報告說,除人類本身外,地球上還存有上百種其他靈長類動物,但人類幾乎已經滅絕了其中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中國的雲南金絲猴等。  報告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料數據顯示,數百種猿、猴、狐猴和其他人類近親可能會成為近一百年來首批絕種的靈長類動物。
  • 人猿起源-靈長類動物
    猴類也稱為靈長類,它也是動物界裡最進化的一類。猴大腦發達,四肢可以使用簡單工具和抓取食物,手趾也可以分開,有助於攀爬樹枝和拿東西,四肢等長或後肢稍短,尾巴也或長或短,有頰囊和臂部胼胝,營樹棲或陸棲生活,部分特徵差不多,例如很多新世界猴會有纏卷的尾巴,而每種類的猴仔有某些特徵一樣,猴一直以驚人速度在進化。並且猴是與人親緣關係最近的一類動物。
  • 如果靈長類動物學會用火,那它們會對人類及其它動物造成威脅嗎?
    現在的人類都是由非洲的古猿進化而來的。很久以前,因為環境氣候的影響,非洲的森林開始大範圍減少,那些生活在樹上的古猿人不得不放棄安逸的環境,遷徙到草原、高原等其它環境裡生存,經過層層的考驗,進化出來的智人逐漸壯大,直到統治地球。
  • 科學家再現了人類與靈長類動物在進化中分開的歷史時刻
    如果觀察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腦容量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1700萬年前,人科從長臂猿科的祖先中分離出來。1000萬年前,人族從大猩猩族的祖先中分離出來。700萬年前,人亞族從黑猩猩亞族的祖先中分離出來。
  • 為什麼不是所有靈長類都進化成了人類?
    「其他靈長類沒有進化成人類的原因是它們這樣就足夠了,」古人類學家Biana Pobiner表示。所有現存的靈長類,包括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美國的吼猴以及馬達加斯加的狐猴,都證明了它們能在自己的自然棲息地中繁衍生息。
  • 為什麼有些靈長類動物是成對生活的?
    人類並不是唯一一種能結合在一起的哺乳動物--許多其他動物也是如此,包括相當數量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但是,為什麼成對結合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呢?動物物種之間的社會關係和交配行為就像物種本身一樣千差萬別。研究人員發現,有些特徵比其他特徵更難捉摸,其中之一就是成對結合。人類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傾向於長期尋找一個伴侶——有時是一生。在我們的遠親中,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約有五分之一是成對生活的。在一篇新的研究論文中,這兩位科學家試圖解釋是什麼驅使某些靈長類動物形成了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
  • 既然人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為什麼其他靈長類沒有進化成人類呢?
    我們沒有進化的更完善進化不是一種進步,這是關於生物體如何適應當前環境的問題,在研究進化論的科學家看來,人類並不比其他靈長類動物「進化得好」,我們當然也沒有贏得所謂的進化遊戲。雖然極端的適應性可以讓人類操縱非常不同的環境來滿足我們的需求,但這種能力不足以讓人類處於進化階梯的頂端。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進化成人類的原因是它們已經做得很好,所有現存的靈長類動物,包括烏幹達的山地大猩猩、美洲的吼猴和馬達加斯加的狐猴,都證明了它們可以在自然棲息地繁衍生息。
  • 六次元外星人:地外生命體通過改變靈長類動物基因創造了地球人類
    人類的進化來自於幾百萬年前訪問地球的存有們在靈長類類人猿身上所實行的基因工程。除了一個更早的地外生命體殖民地之外(那些先前的地外生命體在這裡降落,然後當你們的地外生命體祖先到達地球之後他們又離開了),那些(幾百萬年前到訪你們地球的)地外生命體是第一個發現了地球的智能種族。
  • 六次元外星人:地外生命體通過改變靈長類動物基因創造了地球人類
    除了一個更早的地外生命體殖民地之外(那些先前的地外生命體在這裡降落,然後當你們的地外生命體祖先到達地球之後他們又離開了),那些(幾百萬年前到訪你們地球的)地外生命體是第一個發現了地球的智能種族。那些地外生命體改變了地球上某些靈長類動物的DNA從而創造了人類種族,這無疑是令人震驚的。
  • 澠池現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 竟是人類遠祖起源地
    其後,在長達近百年的考察中,中外科學家在任村村上河組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具有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特徵的曙猿化石(澠池上河曙猿),屬始新世晚期(沙拉木倫期)任村上河動物群,距今4500萬年左右。曙猿化石發現之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發現於北非法尤姆,距今約3500萬年,由此古人類學界曾認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在非洲。